Ⅰ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
军人养老津贴
退役军人的“规定”在11月1日1954年义务兵役的实现在军队之前,至少60岁(60岁)不享受国家普通养老金退休士兵每个服务1年的农村义务兵役每月增加5元补贴,按照去年25元的标准,今年如果你每月增加到30元,3年来,60年后,不仅可以享受养老保险,还可以获得90美元的每月生活津贴。当然,因为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
二:西部农村乡农村退伍军人,红军,红军失去了老兵的提高标准:
在红军老兵的乡乡,在红军西路军队的乡:每年每人每年增加到50520元,农村零星的红军老兵:每人每年增加到22790元
退休金类别详情:
1 .工作红军西路农村乡的退伍军人在1937年7月6日之前,在中国红军(包括反日联盟和中国共产党的全时游击队领导),一种退休或严格的证明程序
红军输了2场。人事指的是1937年7月6日之前,红军中国(包括抗日联军和中国全党游击队的领导),由于受伤、疾病,或者因为失去了分散的战斗动员,失去了
三个:在他们的家乡生病,退伍军人升级标准核能:
他们家乡的退伍军人去年的生活津贴标准从450元增加到500元。生活补贴标准参考核人员去年从500元增加到550元
1 .工作生病的退伍军人在家乡:试验后义务兵役系统在10月31日,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在疾病尚未达到额定剩余情况,和军队医院或退伍军人,并认为复员证书回农业或居住在城镇没有工作单位,确认为生病的退伍军人在他们的家乡。
2。老兵:1954年11月1日,在军队和参加民政部(最低Fa[2007]102号)14军事文件”,举行了一个退休证书(复员证书),回到农业农村或城镇没有工作单位和家庭生活困难的退休人员,被认为是战争的退休人员。
的3。参数核退役人员是指,从5月31日、1962年12月31日-1996年在最初的8023名士兵和军队和其他退休军人参加了核试验,退休证书(复员证书)考试不符合条件的残疾和享受生活在家乡帮助生病的退役军人,但是生病或困难生活在农村地区和城市非工作单位退休人员,确认为核退役人员。
四:农村养老保险。
1、退休退伍军人基本养老金:按照养老金问题统一标准。
2、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伍军人按照一定的标准账户。
注:年度退伍军人的平均养老金数额加上补贴作为基数,乘以服兵役年限(少于1年到1年的数额),个人账户内的金额储存额。个人帐户养老金计划发法与其他保险相同。
Ⅱ 中国在农民养老问题上对农民是否有歧视行为
中国农村的农民和城市里的市民在民生福利待遇上确实存在不公平现象,比如养老内问题,城容市里的老人大部分退休后有退休金,不愁没工作没收入年老体衰干不动活的生计问题,但是农村的就不一样了,全靠种地但是种地不挣钱只能饿不着,生活还要许多支出费用那,只能靠不稳定的打工,收入也不稳定,等年老体衰了,没收入没工作,也没退休金,有很多农村老人还坚持着出来打工,他们来到城市,因为年龄大,没有人愿意要他们。
Ⅲ 怎样解决农村6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问题
1.借用精准扶贫思路 其实农村老人还是有一部分能够老有所依的,所以直接按人头发钱不是很科学。可以借用精准扶贫的思路,建档立卡,给真正需要的人发补贴。
2.设立养老院 可以统一建设养老院,用来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这样的话也会比直接发养老金更省钱。而且也不一定非要全免费,可以用一个比较优惠的价格来接纳农村老人。只是如...
3.设立公益基金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富裕的道路,衣食无忧的他们也...
Ⅳ 农村养老问题
我国农村敬老院多破旧、简陋、缺少医疗和专业化照料,同时,大量敬老院没有登记注册,缺少法律上的合法身份,农村养老形势非常严峻。今天,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资深媒体人曹保印和您聊聊“”。为何农村物质条件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却在下降?
曹保印: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太大,老人只能依靠自己,儿女把钱寄回家,而老人却已经没有力气去购物,去享受,甚至连吃的力气都没有。精神层次上更严重,没有人陪伴,农村的老年人只能养一些宠物解闷,消解寂寞。另外,由于很多青年农民出去打工,孩子都交由老人照顾,常常一两个老人要照顾好几个孩子,老人自我生存能力已经很成问题,再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身体和心理的负担可想而知,身心交瘁的生活又何谈提高生活质量。如何解决城市养老院一床难求,农村养老院床位闲置
曹保印:农村养老院的利用率并不高主要是因为医疗问题,农村养老院条件好,环境优美,但是离医院太远,老人很多都有慢性病,还有可能会突发疾病,医疗问题得不到保障,会使老人的生活没有安全感。提高养老院利用率不仅仅只考虑老人的观念,经济问题等,还应该考虑养老院的功能是不是齐全,让养老院更加专业化。失能,失智老人及流动人口如何安置
曹保印:照顾失能,失智老人的成本非常高,单个家庭承担不起,应该由家庭、社会、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家庭首先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承担老人的养老问题,然后可以求助社会的慈善募捐,最后由政府做一些辅助。不止是经济问题,还应该更多的投入人力资源的培养。包括专业人才和志愿者服务人才。同时还需要制度性的支撑,比如志愿者的体系,可以对从事志愿服务的人提供一些政策优惠。
对于流动人口,首先从政策方面来说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另外,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社会管理模式一定要创新。既然社会发生变化,流动人口数量大幅增加,那么社会的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大家在权利上平等,即无论一个人在哪里工作,纳税,他都应该享受当地的公共服务和权利。农村敬老院的改革和转型
阎青春:农村敬老院转型的走向和趋势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适应养老服务对象的变化,逐步实现主要收住社会上失能高龄的对象。
第二要适应管办分离,政事分离的要求,实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分配制度的改制改革,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服务方式并举,多种分配形式并行的农村养老新模式。
第三要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以适应农村老龄化,使敬老院真正办成农村的养老服务资源中心,发挥养老服务的管理指导中心,信息管理管理中心,物流中心,培训中心,示范中心的作用,向形行政村和家庭辐射,发挥辐射引领带动的作用,发挥示范作用,开设家庭病床,进一步开设相对集中的护理服务等。
第四要加速专业化建设的步伐,要合理布局,明细分工,形成各专业类的农业养老机构,同时加快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步伐,提高服务的专业品质。
曹保印:需要补充的是:第一,由国家投资建设信息中心,提供一个时间表,告知招收养老人员的日期。第二,统计农村失能失智老人的人数,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计算国家需要投入资金的具体数目,将资金直接补贴到在老人的手里,或者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给出补贴资金的准确数额。
Ⅳ 如何看待农村养老问题求解答
时事评论背景: 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目前农村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保障,而能否妥善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 时事评论观点: 农村家庭养老方式转变及制度保障不健全 我国农村历来基本实行的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然而,随着我国正在发生的急剧社会和经济变革,家庭养老正受到来自计划生育政策,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子女减少,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变化,流动人口增加以及价值观念变化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其功能日趋弱化。制度保障不健全或缺失。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长期游离在社会保障制度的 边缘,政府对农村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
巩固并完善传统的家庭养老机制 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是老年人的最佳养老模式。就老人而言,居住在家里,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保持原来的生活节奏;另一方面老年人可以通过照料孙辈、简单的农业生产等方式在家庭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认同感。政府应该促使家庭养老由传统的道德软约束转变成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使家庭养老逐步由“伦理型”向“伦理型+法律型”转变:加强道德建设和思想教育,大力弘扬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对善待老人的家庭,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提高子女赡养父母的自觉性;依法打击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虐待老人的恶劣行为,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和典型案例的教育作用;同时对部分由于子女残疾、失业等原因而无力赡养老人的家庭,当地政府和有关社会组织在就业、救济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最后,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和改善农村家庭养老状况,将家庭养老由道德层面上升为制度层面。
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险 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措施。根据我国农村当前的现实,应该逐步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并在推进的过程中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
在条件较好农村可以低标准起步,坚持个人缴费为主、国家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坚持以个人账户为主的储备积累方法,坚持自愿参加与政策鼓励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坚持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制度等一系列条件的前提下逐步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在条件差的地区,政府要调整财政分配格局,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在欠发达地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其次,完善社会化救济和“五保”供养制度,以确保能应对因突发灾害造成的养老困难以及无子女老人的养老问题。
Ⅵ 中国为何不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为何有的人每个10000多而农村人那么少
有的老人从没交过社保,但国家现在都免费让领养老金,一个月可能是一百多。有的人是之前交了养老保险,比如一年一百块钱,或者一年交三千块,交的档次越高,领的养老金就越多。
Ⅶ 怎样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随着二十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逐渐小型化,大多以一至两个子女为主。与此同时,随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以前只在城市里出现的“空巢老人”现象,如今在中国农村也日趋普遍。由子女长年不在身边,依靠家庭养老也就成了一种泡影。
一、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
二、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中央财政应给予补助,确保同一地区参保农民将来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水平是相同的,这体现了新农保制度的基本性、公平性和普惠性。地方财政对所有参保农民给予缴费补贴。
三、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保险费,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农民给予适当鼓励。个人账户养老金依据本人缴费多少和年限长短,有高有低,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反映了个人收入、地区发展、集体组织实力等方面的差距,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
Ⅷ 农村养老方面的问题
农村养老服务对比城市养老还是具有特殊性的,从近年多个下发文件可以看出,农村养老问题政府是有大的规划目标的,“推动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达标,在保障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积极为低收入、高龄、独居、残疾、失能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通过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等模式和举办农村幸福院、养老大院等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等。
农村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首先要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做起。“医疗辅助护理员”培训是非常适合农村4050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这个课程是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适应我国医疗护理及养老护理服务的发展需求,积极配合医院、社区及居家医养护康服务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一项新的技能培训项目。40课时的学习,包含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课程内容:生活常用护理知识及应急护理技能、中医养生保健及康复技能、人身意外伤害紧急处理方法、老年人护理特殊性与实用技能、智慧医疗及健康管理实用技术概述等,注重实操技能培养,好学能用易上岗。
Ⅸ 农村老年人如何养老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主要有以下几种养老方式:
1、家庭养老
这是我国农村最主要、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孝”的集中体现,它具有其它养老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短时期内不会被其它养老方式取代,仍然是我们主流养老方式。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正受家庭规模缩小、人口流动、失地、老龄化等因素的挑战,目前这种养老方式的质量有下降的趋势。
2、集体养老
这是一种在农村很常见的养老方式,它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其主要形式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是适合这种养老方式的,只是农村老年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人,并不能成为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主要形式。
3、养老保险
随着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及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保险也是一种好的养老制度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4、储蓄养老
这种养老方式只有少部分的农村老年人采用,他们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农村居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需要时用。
拓展资料:
养老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之前,城镇家庭的养老功能强大,家庭和单位合力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资源得到很好的发挥,尽管资源有限,但各尽其力。在农村,政府和集体合力为“五保”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而其他农村居民只有靠家庭,有时需要求助亲戚和邻里来照顾。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征在养老服务领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介入,“单位人”演变为“社会人”,企业办社会的现象消失了,单位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少了。很多企业在转轨后,职工已经完全失去了享受单位福利待遇的机会,退休后实行社会化管理。迄今为止,依靠单位提供各种养老服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由社区和企业以及各种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原有的养老服务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为适应时代要求,重构养老服务体系、制度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