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阳节都是有什么习俗
“重阳敬老”的节俗在古代并不突出,而是到了现代社会才逐渐被强调的。每逢氏游重阳,很多人会走进社区或敬老院,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年人的关爱。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如今重阳节最鲜明的主题。所以,今天人们又把这个古老的节日称作“敬老节”。那么,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呢?一般来说有三项: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酒。
1、登高
重阳登高的习俗大约形成于汉代,它最初和佩戴茱萸一样,都带有消灾避祸的意味。成书于南朝梁的《续齐谐记》中就记载了一个关于重阳登高避祸的故事:
一个叫桓景的人跟着方士费长房学习。一天,费长房忽然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遭遇灾祸。快点回家,让家里每个人都缝一个布袋,在布袋里装上茱萸,然后登上高处喝酒,可以免灾。”九月九日那天,桓景照着费长房的劝告,带着全家逃到了山上。晚上回家后,他看到圈养的家禽家畜果然都死了燃核虚,自己和家人躲过一劫。
这个故事虽然想象的成分居多,但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相信重阳登高可以远离灾祸。到了后世,登高消灾避祸的意味变淡了,渐渐演变为一项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活动。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正适合登高望远,放松身心。这一天,人们或登高山,或登楼台,尽情观赏秋色。文人雅士往往诗兴大发,将登高的情思化为优美的诗句。
2、佩戴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椒科植物,在秋季成熟。它的气味辛辣芳香,具有杀虫驱寒的功效。古人在重阳这天将成熟的茱萸果实装在香囊中,或插在头上,据说是能够抵御九月的初寒,防止染病。
另外,在古人的观念中,茱萸还有“辟邪”的功能。他们认为在屋舍周围栽种几棵茱萸,能够“增年益寿,除患害”。而将茱萸悬挂在室内,则能达到“鬼畏不入”的效果。所以茱萸又称为“辟邪翁”,佩戴茱萸连同登高,便成为古人重阳消灾避祸的主要方式。
王维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可见在唐代,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的习俗十分流行。不过到了后世,插茱萸的习俗慢慢变得少见了,这可能与重阳节俗的重心从消灾避祸转向其他方面有关。
3、赏菊饮酒
和茱萸一样,菊花在重阳备受青睐,也是缘于其显著的药用价值。
菊花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肝明目、解毒散热的功效,能用于治疗外感风热等病症。因而,古人相信将菊花泡酒饮用有益于身体健康,甚至能达到延年益寿、“令人不老”的效果,所以菊花又有“延寿客”的别称。重阳饮菊花酒是一种十分流行的风俗。
古人往往会在秋天采菊,将其与黍米一起酿制成酒。来皮燃年的重阳节,取出已经酿熟的菊花酒,约上三两好友,一边饮酒,一边赏菊,交流感情的同时还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从上面三种最具有代表性的重阳习俗可以看出,传统重阳节其实偏重于趋吉避害、祈求健康平安,包含着我们祖先对于生命的珍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❷ 重阳节有喝什么酒的风俗 重阳节喝哪种酒
重阳节有喝菊花酒的风俗,重阳节喝的酒就是菊花酒。以下是关于重阳节喝菊花酒的详细解释:
一、菊花酒的制作与特点
二、菊花酒的文化寓意
三、重阳节喝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综上所述,重阳节喝菊花酒的风俗源远流长,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❸ 九月九重阳节喝什么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酒的传统习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酒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作用。酒有枸杞酒,花糕酒,还有白酒。
重阳节喝酒习俗起源:
我国酿制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酒。”传说喝了这种酒”可延年益寿。
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沂己载,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酒。云令人长寿”。后来饮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酒。据南朝梁关均撰《续齐谐记》记载,九月九日……,饮菊酒,祸可消”。这是旧俗重九为重阳节,需饮酒的开始。
《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酒,令长寿。”到了明清时代,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