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对于孝,我国古代有许多的诗词歌赋在赞美它请收集2--3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韩诗外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版密缝,意恐权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氏子 作者: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白头老母遮门啼,
挽断衫袖留不止。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又云时俗轻寻常,
力行险怪取贵仕。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呜呼余心诚岂弟,
愿往教诲究终始。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贰』 敬老爱老的古诗词
敬老爱老的古诗词如下: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这句诗表达了母亲对儿女的深切关爱和儿女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寓意着敬老爱老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诗经·小雅·蓼莪》
这句诗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强调了父母对子女无尽的爱和付出,也呼吁子女要孝顺父母,敬老爱老。
3、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诗经·小雅·蓼莪》
这句诗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父母辛勤付出的敬意和尊重。
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孝经》
这句诗表达了子女对父母身患疾病时的关心和照顾,强调了孝顺父母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陪伴。
5、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
这句诗表达了子女要注重自身修养,节约用度,从而能够更好地供养父母,让父母安享晚年。
诗句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重要性:
文化传承:诗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袭,从而传承下来。文化认同:诗句是文化认同的体现。同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往往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相似性可以在诗句中得到体现。
文化交流:诗句是文化交流的媒介。通过诗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文化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也在不断发展。而诗句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在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
『叁』 正月二十九拗九节又称孝顺节,感恩父母的古诗词9首
农历正月二十九是福州地区传统习俗拗九节又称孝顺节,这一天子女要探望父母,陪伴父母,给予父母应有的关心,懂得感恩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以千百年来,关于感恩父母的诗词很多。
老祖宗常说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从古自今,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感恩的音符,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首先就是孟郊的那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人常说,父母在不远行,对于古人来说,交通不发达,此去经年是别离,时间和距离都是耽搁子女孝心的最大障碍。
《送母回乡》
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李商隐是唐朝末年的大诗人,一生受困于牛李党争,成了时代的弃子,48岁英年早逝,这首诗最后两句“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读来总是让人心痛不已,对于子女,我们的父母总是给了我们无私的爱,但是这些爱又无法丈量,无以为报。
《慈乌夜啼》
唐代: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从这些流传后世的诗词里可以看出,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是懂得感恩的人,老祖宗常说: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慈乌,较小的一种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诗人借用乌鸦的行为来自喻,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之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唐·孟浩然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孟郊也算是少年得志,十五岁即被举荐为孝廉,远离母亲,但是毕竟还是少年,所以对母亲和家乡依依不舍,只好时常向着故乡秦川的方向遥表孝心,无奈之举,自我安慰。
《西上辞母坟》
唐代: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这首诗对于成年后的我们总是感慨万千,小时候总觉得父母啰嗦,长大后出门求生,也觉得父母的唠叨没有休止,成家后才觉得父母的不容易。诗人借用当时的景物来衬托失去母亲的悲凉,读来心痛不已。
《闽中岁时杂咏》
清代:林祖焘
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
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
拗九节在古代是孝顺父母的节日,也有一系列习俗,比如这一天父母要吃面,代表未来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福寿绵长。同时还有送穷鬼的习俗。这首诗里都对当时的习俗进行了记载。
《孝粥》
清朝:叶梦君
怀橘蒸梨意不同,一盂枣粟杂双方。
年年报哺同乌鸟,此意榕城有古风。
其实关于拗九粥的传说,基本上有四种,但是都跟孝顺相关,大家可以网络查看,值得后人传承。诗人的这首诗与白居易的《慈乌夜啼》有异曲同工之妙。
《别老母》
清代: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这首诗词类似于孟郊的《游子吟》,诗人要出门远行,向老母亲辞别,却看到母亲泪如雨下,在这样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不禁让诗人感叹:养子有何用呀?
《岁末到家》
清代: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综上来看几首清代的诗词跟唐代的几首感恩父母的诗词都有近似之处,表达了父母对子女无尽的爱,但是子女对父母却付出的太少,这首诗跟孟郊的《游子吟》表达的中心思想差不多。
人们常说父母之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仅剩归途。行孝欲趁早,孝顺节勿忘问安父母,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