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感恩父母的名人小故事
感恩父母的名人小故事
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面内容由我为大家分享感恩父母的名人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事例一: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勇敢、孝顺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我们要学习子路孝敬父母的好品质。
事例二:黄香温席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开心早日康复。黄香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
事例二:包拯辞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之后,父母相继的辞世了,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邓小平爷爷赡养继母
夏伯根对邓小平爷爷来说,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养母,而是继母。邓小平爷爷对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勤劳、肯干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十五岁的邓小平爷爷,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之后,邓小平爷爷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庆。四川解放后,邓小平爷爷坐镇重庆,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这时的邓小平爷爷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爷爷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
邓小平爷爷调中央工作后,她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跟随邓小平爷爷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爷爷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的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爷爷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邓小平爷爷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小平爷爷都亲自干。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爷爷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❷ 关于感恩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被视为各种美德中的首要品德。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他很难去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应当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尊敬其他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培育全社会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肩负着这一责任。
子路,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之一,以政事和勇敢著称。子路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常以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他的父母想吃米饭,但家里一点米都没有。子路便决定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去亲戚家借米。他背着米回家,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自己却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称赞子路是一个勇敢而又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拯辞官侍母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他的父亲包仪曾担任朝散大夫,去世后被追赠为刑部侍郎。包拯少年时就以孝顺闻名,性格直率而厚道。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后,先任大理寺评事,后出京任职建昌知县。但因为他父母年事已高,不愿随他远赴他乡,包拯便立即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称赞。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才重新开始他的仕途。这还是在乡亲们的劝说下才决定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独子,儿子通常不能不顾父母而去外地做官。这是违反封建法律规定的。通常情况下,父母会为了儿子的前程而随他一起去,或者儿子会和其他家族成员一起劝说父母。父母不愿随儿子去外地做官养老,在封建时代是罕见的,因为这违反了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顾父母。历史书上没有详细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因为父母有病,无法承受旅途的颠簸,包拯这才辞官。不管怎样,包拯能主动辞去官职,说明他并不是那种只迷恋官场的人,他对父母的孝敬也值得当今一些忽视这些品质的人学习。过去的故事中,虽然经常提到包拯的铁面无私,但对他孝敬父母的事情却常常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