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经中所阐述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佛经中所阐述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说到孝顺,中国人几乎没有反对的。数千年来的观念所然。在佛法中也提倡孝顺。同时也提出了父母的义务。《善生经》中讲述了其中的要点。
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
作为父母的孩子,要做五件事情来孝顺父母。
第一件:供奉无乏。
供养父母,钱财、生活物品、看护辅助等劳力,这都是供养父母的范围。总之是令父母生活无忧。物质条件要能够满足。具体条件可能会因为各自的原因而不太一样。有人富裕些,有人穷困点。看各自的客观条件。
但是不可令父母困乏、生活困难,这样是不可以的。令其有基本的物质条件是最低标准。
第二件:自己做的事情要先和父母说
其实和现代讲的:多沟通,意思非常相近。自己的情况、计划、工作,有事没事都和父母念叨一下。有重大的决定一定提前和父母说一下,讲一讲。并不是说让父母替你拿主意,而是不让父母担忧,不让父母难过。因为孩子有什么事情都不跟父母说,父母是比较担心的,而且做什么根本不打招呼,让父母感到被忽视,心里自然不会愉快。有远行,要和父母讲目的地、行程什么的。目的也是如此。
孝顺其实并不是光付出财力,还要多多和父母交流。
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
父母所做的事情恭顺不逆。不要反对。父母要做什么事情,有什么意图,有什么想法。这个要尊重,要恭敬,不要故意反对,非要拧着劲来。
父母亲作为自己的长辈,付出了不少的辛苦,理应获得尊重、获得尊敬。这一点是任何形态的社会和制度公认的。
这个并不是形式上的,对父母要鞠躬,要磕头。那未必是真的,除非父母爱好这个,就希望看这个,那倒是。真的孝顺体现在行动和态度上,父母有什么想法、爱好、愿望,想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给予足够的尊重。
这个会让父母很开心的。其实这就是孝顺的目的
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父母正确、正当的要求、教导不要违背。说到这一点你不得不佩服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这里谈到的原则是非常恰到好处的。佛没说父母的要求不可违背,而是在父母的要求教导之前加了一个标准。
父母有没有可能会犯错误?肯定会的。否则不会出现这么一句。正确的教导,对自己有益的教导不应该违背。这个准则,无论是从佛教角度,还是普通人的角度都适用。
即便不是佛弟子,不知道佛教,这个原则也适用。普通人在社会中对那些父母正确的要求、教导,也应该不去违背,这才是孝顺。
正当、正确的要求是指那些符合十善业的标准的要求和教导。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偷盗,那肯定不是什么正当的事情。这个要求就不必“不敢违背”了。
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出,真正想要孝顺父母,首先自己要懂得什么是正确、正当的,心里有正确的标准才能有正确的选择。
社会上的确有不太像话的父母,教导儿童乞讨、偷盗、或者虐待、打骂等等。这个时候孩子不该“不敢违背”,我们也不该鼓励其逆来顺受,令父母与孩子都造恶业。
从这里如果做父母的也应该知道,随时反思自己的要求和教导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正当。
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父母所做的事情,如果是正当的职业、事业,是合理的,那么就不要去障碍、去断送掉。
貌似和上一条相差不大,上一条着重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上。这一条是反过来,孩子对待父母的事情上。标准一样。孩子对待父母所作的正确合理的事情要支持,要尽量帮助。不可想办法障碍,断送掉。
那么父母所为恶业呢?需不需要断送?这个就要看具体的情况。还要结合个人所处的民族、风俗习惯。不可一概而论。
佛教对于孝顺的概念就是如此:供养父母不能令其生活困难,有重要的事情先和父母讲,多沟通。对于父母正当合理的教导、行动、事业,都要尊重顺从、支持。这就是孝顺。
② 圣严法师答:佛教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圣严法师在回答有关佛教是否不孝顺父母的问题时指出,确实有人基于僧尼出家的行为而批评佛教,认为这是大不孝。这种观点源于偏狭的家族观念和宗法思想,但事实上,佛教对孝顺父母的教导在经典中比比皆是。例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陀明确表示父母的恩情极大,即使割肉养父母也难以报答。他强调,孝顺父母与供佛的福分无异。在五分律中,佛陀甚至教导罗汉弟子毕陵伽婆蹉,即使已经出家,也应尽心尽力奉养父母。
中阿含鞞婆陵耆经中讲述了一位贫苦工人难提波罗因奉行佛法而选择不出家,以奉养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佛教虽提倡出家离欲,但并不强制,且在戒律中规定,若父母不允许,则不能出家;若父母贫穷无人奉养,出家者仍应尽心奉养。
尼陀那卷四中亦提到,即便出家,在父母处也应供给所需。这些教导明显表明佛教并非反孝,而是极度崇孝的。
佛教的孝道观念超越了俗世的“无后为大”的观念,认为孝顺不仅限于今生的父母,还应扩展到过去和未来的无数父母。佛教徒应首先孝养现生父母,然后才能去布施、放生和供养三宝。
在佛教观点中,庆祝生日实际上是不正确的想法,因为这一天是母亲的难日,应当用来特别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不是为自己庆生。若父母已故,则应通过布施、放生和供养三宝来纪念,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不仅能植福延寿,还能避免造成生命的杀戮。
③ 给父母磕头是孝顺,,应得。但父母会以为是傻的在佛法里面,孝顺是最重要的恩果。
百善孝为先,磕头是形式,重在心孝,不惹老人生气.佛法讲因缘,孝顺是最大因果,是说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到哪里去!
④ 佛教如何看待亲情
1. 佛教并不强调孝道,因为这是人类添加的思想。佛教的变异导致了孝亲的观念。
2. 佛祖在开示佛教徒时,明确提出了“成住坏灭”的法理,这也意味着佛教本身受到“成住坏灭”的法则限制。因此,佛教有“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的说法。
3. 在修行佛法中,掺入亲情观念本身就是一种变异。根据轮回的观念,你生生世世有多少父母,你能孝顺得过来吗?
4. 过去,出家人被称为“遁入空门”,当他们的父母来到寺庙找他们时,他们称呼父母为“施主”。这表明,真正修行的人应该看淡和放下亲情,甚至要割断亲情。
5. 佛门并不否定人的亲情孝道,但和尚肯定不会有亲情和孝道之说。否则,建寺庙还有什么意义呢?
6. 佛法认为慈悲比亲情更伟大。
⑤ 佛法对于孝顺父母怎么讲
凡事之物,人之伦常,因果中的一部分,凡世之人皆在因果之中,自然需要尽到自己作为子女所必需的义务。就像不作不食一样。
对于父母犯下的错,应竭力制止和弥补,这也是作为子女必须要背负的对父母的孝道,但父母也是非我之人,非我之心自然很难用我之心去感化,虽然要尽最大的努力,但他们自己选择了错误的道路,而我们无法劝其回头,其甘愿堕入泥淖,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能随缘。
佛教对凡世人伦纲常并无干涉,父母就是父母,不可能因为你信了佛就把他们当作学生什么的,佛教的主张仅仅是为了让人们用健康的心态来处事罢了。
⑥ 佛陀在那部经里讲过自己是如何尽孝的吗不是地藏经,父母恩难报经这种
《长阿含经》卷11:「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CBETA, T01, no. 1, p. 71, c8-12)
《增壹阿含经》卷11〈善知识品 20〉:「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CBETA, T02, no. 125, p. 601, a11-19)
《贤愚经》卷1〈须阇提品 7〉:「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CBETA, T04, no. 202, p. 356, a27-b3)
《优婆塞戒经》卷2〈义菩萨心坚固品 9〉:「善男子!我于往昔为四事故,舍弃身命:一者、为破众生诸烦恼故,二者、为令众生受安乐故,三者、为自除坏贪着身故,四者、为报父母生养恩故。」(CBETA, T24, no. 1488, p. 1041, c7-10)
《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 22〉:「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CBETA, T24, no. 1488, p. 1065, a6-9)
《增壹阿含经》卷50〈大爱道般涅盘品 52〉:「尔时,世尊告阿难、难陀、罗云:「汝等举大爱道身,我当躬自供养。」
是时,释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即从三十三天上,譬如力士屈伸臂顷来至毘舍离,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其中漏尽比丘皆见释提桓因及三十三天,其不漏尽有欲比丘,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未漏尽者,亦不见释提桓因及三十三天。
尔时,梵天王遥知如来心中所念,将诸梵天从梵天上没,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毘沙门天王知世尊心中所念,将阅叉、鬼神,到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提地赖咤天王将诸干沓和,从东方来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毘娄勒叉天王将诸无数拘盘荼,从南方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毘娄波叉天王将诸龙神来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及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各各知如来心中所念,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释提桓因、毘沙门天王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勿自劳神,我等自当供养舍利。」
佛告诸天:「止!止!天王!如来自当知时。此是如来所应修行,非是天、龙、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恩。然诸天当知,过去诸佛世尊所生母先取灭度,然后诸佛世尊皆自供养虵旬舍利。正使将来诸佛世尊所生之母先取灭度,然后诸佛皆自供养。以此方便,知如来应自供养,非天、龙、鬼神所及也。」」(CBETA, T02, no. 125, p. 822, c17-p. 823, a17)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报恩品 2〉:「佛告五百长者:「……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沈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
⑦ 我的父母都过世了,我想尽孝道,用佛法怎么做
作为儿女,最大的孝顺就是活着的时候听话恭敬赡养,死去后儿女能够依据佛法进行多回方面的超度。
可以答通过念佛念经念咒,供养放生加持等等方式进行超度。
看您自己的发心和条件了。
我父母也都去世了,我学佛后,经常做以上的事情超度他们。
如果您不会,可以追问。我具体根据您的问题进行解释。
念经可以念地藏经,金刚经,宝箧印经等等。
念佛就是念那摩阿弥陀佛,反复的念,非常殊胜,每天多念将来自己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往生极乐的。
念咒就是宝箧印咒,佛顶尊胜陀罗尼,大随求咒等等超度力量强大的咒。
再有就是去寺院花钱供养僧人饮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供养三宝得福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