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隶书书法

重阳节隶书书法

发布时间:2025-04-10 08:55:51

A. 重阳节书法作品隶书

隶书的发展由最早刻画在龟甲骨上的甲骨文开始,书法也随着社会历史 文化 的发展而变化着秦汉时期的大篆、小篆,隶书恰在秦汉交替这一时期出现了,在当时又被称为八分。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 重阳节 书法作品隶书,希望你们喜欢。

重阳节书法作品隶书欣赏

重阳节书法作品隶书图片1

重阳节书法作品隶书图片2

重阳节书法作品隶书图片3

重阳节书法作品隶书图片4

重阳节书法作品隶书图片5

清代隶书的艺术特色

清代隶书鼎盛、名家辈出的原因是什么呢?从社会状况来看,清代政冶极不 清明 。清初读书人为避“文字狱”,把自己的精力移入金石考据领域。当然,由于金石彝器出土日多,也为金石考据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清代学人治学态度严谨,崇尚“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清代考据学得到空前发展,本不为人所重的残碑、断纸,竟成了考据学家寻觅的瑰宝。清代学者尤重汉隶的研究,如万授一的《分隶偶存》、桂馥的《说隶》、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等,给清代隶书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学理上的客观条件.使有清一代隶书家得以对传统隶书进行符合汉字构架的局部改良,从而大大提高了清隶的艺术表现力。

从对姐妹艺术的吸取方面来看,将篆刻的若干长处有机地移到隶书的实践中,从而使书法具有“金石味”,以丰富隶书的表现力,这一点邓石如做得很典型。正如魏锡曾所著《绩语堂论印汇录》中指出的:“若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隶书大家邓石如擅篆刻;同样,隶书大家金吉金亦擅篆刻,伊墨卿、陈曼生、何绍基、吴苦铁等清代隶书大家,皆擅篆刻。可以不夸张地说,篆刻拓展了清隶的艺术魅力。

从宽泛吸收其他书体优点来看,清隶的营养成分是有分量的。清代隶书家远绍汉隶,对汉碑碑额及碑阴的研习颇见功力。书法赖以存“形”的核心点是抽象,具有表现为时间序列和线性构架的本体规律,有不可逆性和不可约简性。汉隶碑额或碑阴亦具这些属性。这些碑额或碑阴给清代隶书家的启迪是明显的。除了这些碑额或碑阴以外,清代隶书家对魏晋南北朝碑如《范式》、《李仲璇》等也认真临写,当然对诏版、砖文、镜铭也注意取法。正是这样,使清隶打破了传统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界限,体现出清代隶书家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发展理念。清初隶书成就最高的郑谷口,以草法入隶,其隶书被包慎伯列为“逸品上”;博诵经史、蕴蓄闳深的大学人、大词人朱彝尊以欧法入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桐荫论画》句)。此外,金吉金以吴碑入隶,伊墨卿以鲁公楷法人隶……都使隶书呈现出各自的审美取向。这种以正、草、篆籀入隶,动、静相整合的隶书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隶“放意自得”和“心手达情”的时代特色,从而使清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张力都得到了显著加强.构成了隶书发展史上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峰。

从清隶书家所用的工具观之,亦有长于前辈书家之处。中国文房四宝史告诉我们:宋代以前,总的来说用硬毫笔者占大多数;明代开始,用软毫的才逐渐多起来;具体地说,明以后至清代,羊毫被广泛使用。《频罗庵书画跋》云:“笔要软,软而遒;笔头要长,长则灵。”长锋羊毫有如下特点:一、便于储墨并且储墨量大;二、八面出锋的旋转余地大,适于隶书特色之笔——“燕尾”笔法的运作。读邓石如隶书,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长锋羊毫的这些特点。

从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角度看,清隶具有抒发性灵、解放思想、师汉隶但不为汉隶所束缚的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特色,用石涛的话说,就是勇于“借古以开今”。如张文鱼的飞白体隶书,赵之谦的魏碑体隶书,均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充分表现了他们良好的修养、上乘的品格、阔大的襟抱和精湛的功力,真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书概》句)

从墨色上看,清隶的一大特色是墨色活。活从何来?活从善于用水来。何绍基、赵之谦、吴苦铁等皆为用墨高手,其涨而不烂、润枯相间的施水带墨法,使墨色在隶书中充分地表现了艺术魅力。书法形象的智性把握是“法”,而书法形象的情感酿造,却是“意”。清代隶书高手在“水”这个材料上用尽了心思,充分发掘了墨色的艺术表现力,故清隶在用“水”上给来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理论思考点和实践操作点。

清代碑学的先导是清隶的强劲发展。清初帖学垄断,书风单一。由于历史性的文化积习的压力,使书法在以法致道的漫漫长途中艰难地跋涉着。最为明显的是,帖的巧美导致了“馆阁体”对清初书法的侵蚀,从而形成了颓弱的格调低下的局面。清初和这—局面分庭抗礼的关键书体,就是隶书。清隶不仅为碑学在清代的发展开了头,而且清隶始终伴随着有清三百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着。

B. 求图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隶书作品

《九月九日忆抄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王维是早熟的诗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从十五岁开始作诗,二十岁以前便写出了《洛阳女儿行》和《桃园行》等佳篇。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作的,立即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广泛为人们传诵。王维弟兄共五人,他居长,另有两个妹妹。作这首诗时,他初次离开了家乡,诗中表达了他思念亲人的深情。

你去这里看图片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c51bb01000clq.html

C. 楷书之祖是谁

和草书一样,楷书最初也是隶书的一种变体,其目的是为了书写的方便。但是与草书不同,楷书在取掉了蚕头燕尾的书写方式之后,没有向更加自由的连笔方向发展,而是向更加规则的法度方向演变。它不仅建立了横平竖直的书写原则,而且把隶书的扁平发展为正方,从而彻底确立了汉字的字形。

楷书之“楷”,有楷模、典范的意思,楷书被称之为“真书”、“正书”,意为真正的书写方式。楷书是中国文化中使用频率最高、普及面最广也最为实用的书体。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楷书横平竖直,笔画方方正正,不仅使其成为后世书法入门者的必修功课,而且其本身又有着整一和谐、堂正端庄的审美效果。楷帖萌生于西汉时期。先是作为隶书的变体和辅助形式而出现的。这个时期的楷书还没有完全摆脱隶书的原有形式,而只是为了便于书写而在笔画上渐为平直、在字体上渐为方正而已。与草书相比,楷书不仅简便易写,而且容易辨认,于是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到了汉末魏初,虽然正式的碑文还是用隶书撰写,但在书意中已夹杂楷书的痕迹了。魏国开国之初有《上尊号奏》和《受禅表》两大碑刻,内容一为群臣奏请曹丕接受皇帝的称号。一是记录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之事,相传均为钟繇所写。两碑均为隶书,但其字形已趋于方形,字势也向墓田丙舍帖(楷书)纵向发展,如果去掉字中的波磔,就与楷书相当接近了。因此,在中国书法艺太史上,三国时期一般被视为由隶入楷的一个过渡时期。而为楷书的定形做出巨大贡献的书法家是钟繇,他也因此被后世誉为“正书之祖”。

钟繇(151—230),字符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是汉末魏初声名显赫的朝廷重臣,在辅佐汉献帝、曹操、曹丕、曹睿执政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曹操曾经委托钟繇经营关中事务,经钟繇的治理,长安一带出现了繁荣景象。“官渡之战”前,钟繇自关中给曹操送去战马一千匹,助曹操得胜,因此曹操信中称许钟繇:“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将钟繇之功与萧何相比,可见曹操对钟繇评价之高。钟繇后来又率军平定了阳匈奴之乱和河东卫固、张晟之乱,稳定了当地的局势。董卓火烧洛阳后,京城人烟稀少,钟繇从关中迁去一部分人口入京,充实了凋敝的洛阳。因为钟繇的精明干练,曹操推荐其为前军师,任魏大理和相国。曹丕也与钟繇的交往甚密、情谊深厚,曾送给他一只能同时烹煮五味菜肴的“五熟釜”,釜上刻有颂赞钟繇的铭文。有一年重阳节,曹丕还送钟繇菊花,并在《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说:“岁往月一,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封钟繇为太傅,因此钟繇还有“钟太傅”别称。当时因其年事已高,魏明帝特命人抬上殿,免去跪拜之礼。80岁时,钟繇因病逝世,魏明帝身着白孝亲临钟门吊丧,并封谥他为成侯。

钟繇在书法上造诣非凡,他擅长的书体是楷书、隶书和行书。其书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布局疏朗自然,看似敦厚温柔,实则秀藏其中。他把汉楷中简写的方正平直笔画部分集中起来,以横、捺代替隶书中的“蚕头燕尾”,把篆书、草书中的圆转笔法引用过来,形成了“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的楷书,大大减少了隶书的波磔之势,改变了隶书扁平的体势和行窄字宽的布局,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淳古简静,尽管微存隶意,却蕴含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彰显了其书体的独特风格。而以自然状书势,在书法艺术中追求自然美,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美学范畴。如《宣示表》字体端正古雅,而元代陆行直看了钟繇《荐季直表》后说:“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这种定型化的新书体,很快在魏晋时期推广开来。南北朝的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评价钟繇书法“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行间茂密”;梁武帝萧衍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认为钟繇书法蕴涵“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巧、称”之“十二意”;明代岑宗旦在《书品》中说“繇书如盛德君子,容貌若愚”。清人刘熙载在《书概》中说钟繇书法“大巧若拙,后人莫及”。正因为他将楷书中的简易成分集中起来,打破了隶书中的常规,变隶书平扁成楷书的方正,所以钟繇成了“楷书之祖”,并与略后时期的王羲之合称为“钟王”。

而钟繇能成为楷书之祖是与他的勤学苦练分不开的。为求书法真技,他心摹手追,精思书学30年,几近成痴。在抱犊山中跟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勤奋学书,“六十年未尝窥户”。平常日子里,白天写,晚上练,所住之处的墙上到处都是他的笔迹。“坐与人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跟人谈话时,也要一边谈话一边在地上写字,晚上就以指代笔,在被上画来画去练字,日久竟将衾褥划破。可见其矢志专一的刻苦精神。据西晋虞喜《志林》记载,一次,他在韦诞家中看见一篇蔡邕写的笔法秘诀《笔势》,便想借来一读,韦诞却不借。苦求不得,钟繇急恨交加,忽然捶胸吐血,大闹三日,终于昏厥而奄奄一息。幸亏曹操拿五灵丹救他才幸免于难。等到韦诞死后,钟繇晚上掘开其墓,找到那篇文章,因而领悟到“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书法之精髓,从此书艺精进高渺,幽深无际。当然,这只是后人的穿凿附会,事实上,韦诞死于253年,晚于钟繇去世23年,而蔡邕是曹操的朋友,钟繇是曹操的心腹,向蔡邕学习书法易如反掌,何必用盗墓这种有失体统的手段。所以,盗取《笔势》一说纯属虚构。但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钟繇苦学精研书法的精神。

钟繇对弟子门生也同样要求严格。钟繇的弟子宋翼因学书成效不大,被钟繇当面怒斥,宋翼三年不敢面见老师,在家中勤学苦练,终学有所成,名震一时。钟繇也苦口婆心、百般劝诫儿子钟会,钟会最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和父亲并称为“大小钟”。

正是因为钟繇师从名家,学习篆、隶、行等书体的笔法,博取诸家之长,兼善各体之优,遂成汉魏期间独树一帜的楷体风貌。其真迹到唐时已亡佚。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宋代刻帖中保存下来的。代表作有《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等。晋室东渡时,王导曾将钟繇的楷书代表作《宣示表》缝入衣带中带走,后来传给了王羲之。现在流传下来的是王羲之的临摹本,真迹已不复存世。

钟繇创造的楷体书法,风靡魏晋,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历代书法家莫不从钟体中汲取养分,比如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宋朝的蔡襄、黄庭坚,以及后来的赵孟頫、文徵明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钟繇的影响,并加以融合创造,又别开一代新风。

钟繇书论较零碎,散见于逃兵中世文集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云:“钟繇书法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苑菁华》也记载有钟繇意思相近的话:“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以天地、天人来论述书法艺术,指书法艺术中存在的自然之气,认为书者如能把对自然奥妙的领悟运用于书法创作中,就可以达到出神入化、赋造化之灵于笔端的境界。正因这种艺术创作与大自然之钟灵毓秀气脉相通,故谓“非凡庸所知”。实际上,这种看法主要指书体的自然流丽、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为。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和流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钟繇在书法艺术史上的贡献,书法界将他列入中国十大书法家之列。

D. 重阳节快乐的隶书写法

重阳节快乐的隶书写法如图所示:

重阳节来历: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在仙鹤指引下,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4)重阳节隶书书法扩展阅读:

重阳节饮食习俗:

1、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古人在重阳节前后几天制作的松糕称作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2、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3、吃糍耙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

E. 重阳节七个字的隶书对联

登高喜度老年节
赏秋畅饮菊花酒

F. 重阳佳节意休休——元明清咏重阳节诗词赏析

重阳佳节意休休

——元明清咏重阳节诗词赏析

王传学

宋代以后的历朝各代,重阳节仍然是重要节日,许多诗人留下了咏重阳节的杰出篇章。

元代词人段克己的《满江红》,以花喻人,借物抒情: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段克己(公元1196—1254年)字复之,号遯庵,别号菊庄。金末元初文学家。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金亡不仕,与成己避居龙门山,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著有《二妙集》八卷(与成己合集),吴澄为之序云:“河东二段先生,心广而识超,气盛而才雄”,“盖陶之达,杜之忧,兼而有之者也。”词存集中。

金朝末年,政治衰败,社会动乱。词人怀着对金王朝的愚忠,既悲悼它的崩溃,又深感生不逢时,无力回天。于是寄情于岁晚菊花,意在喻人,聊以自勉。

开头三句,首先展现了一幅秋天雨后的荒园图。“律残无射(yè)”,点明时值九月,此时的荒园秋风萧瑟,秋雨无情,百花为之凋零,荒园杂草丛生。全词以此开端,既深曲委婉地透露了词人悲凉凄苦的情怀,又使人自然联想到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像凛冽的秋风袭向词人的心头。这几句,不仅交代了花的生活环境,也为全词定下了凄清的基调。接下来,轻轻一转,写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这和“雨后荒园”的环境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花能保”,除了流露出花不逢时尚能自保的欣慰外,更隐含着岁月无情的担忧。细细品味,词人正是借花写人,表达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洁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势逼人的忧虑。接下来“盈把”二句,由菊花而想到一生爱菊的陶渊明和屈原,陶渊明、屈原生活的年代离词人已远,可是他们与词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没有屈从于严酷形势的压力,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险恶的现实,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英名。这里,词人显然是以他们高洁的情操来激励自己,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上片最后三句忽又一收,由怀古自勉回到凄冷的现实之中,惜花以自惜,哀惋生不逢时。综观上片,处 处写菊花,但却无处不寄寓着词人的身世之感。

下片由花写到人,词人首先哀叹岁月匆匆,少年书生已成白发衰翁。往事如烟,功名未就,自然引起对已逝岁月的追怀。以下几句便以无限怅惘的心情追怀畴昔,通过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难以言传的苦衷,使人觉得凄婉悲怆。“飒飒凉风吹汝急”包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时不我待的哀惋、怜花惜人的深情。全词至此,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词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与词人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为一体。“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写得缠绵幽深。词人徘徊于花丛之中,顾花怀人,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表露无遗。“歌还泣”更是悲不堪言,正是情动于中发之于外,长歌当哭,更觉余情不尽。

通观全篇,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花与人浑然一体,含蓄蕴藉,一往情深。

元代散曲家卢挚的《沉醉东风·重九》,抒写了孤寂之感: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红叶:化用唐代红叶题诗配佳偶的传说。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流出宫外,被某士子拾得,后巧结良缘。

白衣送酒:指江川刺史王弘派白衣仆人在重阳节给在篱边赏菊的陶渊明送酒事。

重九,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其时正当暮秋季节,天高气爽,自然景物自有其独特的佳处,然而又带点衰疯的气象。作者面对此时此景,心生悲凉之感。

题诗在红叶上让它带着情意随御沟的流水飘走,观赏菊花的人醉卧在歌楼上。开头两句借红叶题诗的典故,写出自己难于言说的情感无人可诉,只得借重阳赏菊一醉方休。接下来写万里长空雁影稀疏,月亮落了远山变得狭长而显清瘦,暮秋时节到处都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衰败的杨柳,寒秋的鸣蝉,天地间一片哀愁。作者选用红叶、黄花、长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蝉这些凄清的意象,营造了暮秋萧瑟、冷清的意境。最后借白衣人给陶渊明送酒的典故,感叹重阳节,无人肯送酒来和自己一起解忧。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面对衰柳寒蝉的满目秋景,却无人作陪的哀愁。

元代散曲家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抒迟暮思归之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温于九月九日在龙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帽,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乡。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作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现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这也是这首曲中的名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零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里又化用宋代词人秦观《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此刻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鸦。

明代诗人文森的《九日》,思乡情浓: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文森(公元1462—1525年)字宗严、明代诗人。历任御史、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进为右佥都御史。有《中丞集》。

首联写离家时久,心情沉重。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诗人此时仍身在异乡为异客。颔联写对菊饮酒,思乡情浓。诗人没想到重阳节只能独自饮酒,于是就把这里的菊花当作故乡的菊花,对着菊花把盏,就像是回到了故乡。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浓郁。颈联描绘远景,借景抒情。广袤的原野一望无际,天际的白云和远方的树林融为一色;天气寒冷,南飞的大雁正聚集在河滩上休憩。诗人借空旷萧索的环境与自由南飞的大雁,表达思乡而不得返乡的孤独愁苦之情。尾联写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到故乡的踪影。

沈德潜评价此诗:“语不必深,自然蕴藉。”此诗的语言自然、朴素,如首联“三载”,“不在家”等,用语浅显、直白。而思乡之情含蓄蕴藉。尾联以“京华”代指家乡,以“无限意”表达心中的万千感慨,不直言吐露思家的悲切,但思乡之情已不言而明。

明代诗人李东阳的《九日渡江》,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情: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

李东阳(公元1447—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以礼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后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以台阁大臣主持文坛数十年,其为诗文典雅工丽,为首形成“茶陵诗派”。兼善书法,于篆隶造诣尤高。所著有《怀麓堂集》100卷、《怀麓堂诗话》1卷,又有《燕对录》、《东祀录》等

这是诗人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主持应天(今南京)乡试时所作。时诗人在乡试放榜后,从南京渡江经扬州北上,恰值重阳,佳节思亲,因有此诗。

首联交代渡江时令、心境和景色。秋风拂衣,船工鸣榔,远客思归,都在寥寥十四字中状写出来。颔联是流传万口的名句,它以万里长江之永恒,反衬百年人生之短暂,因景生情,寓情于景,有不尽天地悠悠之感,万期须臾之悲,涵盖极大,感慨无端,耐人咀嚼。颈联由前半幅重点写“九日”,转入重点写“渡江”,由近及远,富有层次感。笼罩在轻烟薄雾中的瓜步山,好像漂浮在江面上;那龙盘虎踞的钟山,环绕着阅尽六代兴亡的建康,气象开阔,笔势挺拔,让读者很好地领略到长江两岸的形胜。尾联写舟行如飞,很快过了真州,又在万家灯火中到了扬州。四句中用了瓜步、建康、真州、维扬四个地名,而又流转自如毫无板滞之感,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杜甫也写北归之喜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情。

明代诗人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表露了亡国之痛: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本名绛,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他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到了重阳节这一天,诗人似乎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感到心惊。想到与好友王处士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诗人感叹道: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多谢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了。

王处士,名炜暨,是诗人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诗人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明代诗人王灿的《客中九日》,表达了思乡怀亲之情:

细雨成阴近夕阳,

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

每岁登高在异乡。

客中九日:指寄寓他乡过重阳节。细雨夕阳,飞阁寒塘,渲染晚秋景象,诗人触景生情,引出重阳思乡之情。第三句的“笑”字运用得非常巧妙。黄花笑关山客在家人团聚齐登高的重阳日,却独自在异乡登高,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黄花以人的情感。此句从黄花的视角看关山客,反映了诗人一种无可奈何、远涉关山、离乡在外的孤寂心情,以“轻松”笔调巧妙地写出思乡怀亲之情。

此诗通过写独自在异乡登高,表达了诗人思乡怀亲之情。全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前两句先是以细腻的描写点出了重阳节的景象,“细雨”、“阴云”、“寒塘”、“夕阳”、“飞阁”,境界迷茫却不尽孤寂;后两句写异乡登高满目黄花,让人生出淡淡的乡愁,将景与情交融为一体。

明代诗人王琼的《九日登长城关楼》,抒写了边关豪情:

危楼百尺跨长城,

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开堑垒,

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

不用兵屯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

倚栏长啸晚烟横。

王琼(公元1459—1532年),明朝重臣,著名军事将领。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由工部主事六品之官,直做到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被誉为才高正直,办事认真,屡建功勋。王琼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称赞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因此,历史上称他和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

长城关:又称“边防东关门”,位于花马池新城(今宁夏盐池县城)北门外六十步。关上建有关楼,高耸雄伟,上书“深沟高垒”、“朔方天堑”、“北门锁钥”、“防胡大堑”等字。登临远眺,朔方形胜,毕呈于下。

“不用兵屯细柳营”:细柳营,是指西汉周亚夫当年驻扎在细柳的部队。汉文帝年间匈奴侵犯大汉,汉文帝命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由于周亚夫治军有方,最后赢取了胜利,所以他的部队成为细柳营。此句是说有了河东墙的深沟高垒和高耸雄伟的长城关,可以少养兵丁,节省开支,以逸待劳,强化边防。

自嘉靖七年至十年的四年中,从延绥到宁夏,直至河西走廊嘉峪关外,所谓明代“三边”数千里边防,统归王琼总制。王琼在灵州、花马池等地留下了足迹和诗文,他的诗反映出明代边防的严酷现实和他忠于国事、勤劳为政的可贵精神。

这是一首由修筑长城的将领写的长城诗。长城关气势雄伟,登高远眺,朔方形势尽现眼底。此诗描写诗人重阳节登上长城关楼时所见的雄阔景色,并以听到敌军已撤出黄河以南地区,军中不用再戒备森严的消息,来衬托修筑长城的作用和意义。全诗洋溢着豪迈兴奋的感情,这在众多的长城诗中并不多见。

明代诗人石茂华的《九月九日登长城关》,表现了戍边将士立志保家卫国的情怀:

朔风万里入衣多,

嘹呖寒空一雁过。

鱼泽滩头嘶猎马,

省嵬城畔看黄河。

香醪欲醉茱萸节,

壮志还为出塞歌。

骋望因高云外尽,

乡关回首愧烟萝。

石茂华(公元1521—1583年)字君采,号毅庵。明中期大臣。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山西。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升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此间,他数次平息了内外的兵乱,受到朝廷褒奖。后升任兵部尚书,掌南京都察院事。在巡察陕西、甘肃地区时,正值这里大饥荒,他奏准朝廷,蠲免徭赋,开仓救灾,因操劳成疾,呕血身亡。

这首诗选自《万历固原州志》。此诗是诗人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长城关时所作。

省嵬城:西夏城名。据《朔方道志》载:“省嵬山,在郡(指宁夏城)东北一百四十里黄河东岸,旧有省嵬城,横枕河滨,为防御要地,今属套地内。”省嵬城在今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省嵬村,东距黄河约10公里。

诗的前两联描写了边塞的苍凉风光:朔风万里,长空孤雁,猎马在鱼泽滩头嘶鸣,黄河从省嵬城畔流过。后两联写戍边将士的情怀:他们在重阳节饮酒欲醉,满怀壮志唱着出塞歌。极目远望高天云外尽头的故乡,表示绝不辜负乡亲们的重托。

全诗以景衬情,表现了戍边将士立志保家卫国、不负乡亲重托的高尚情怀。

明代诗人姜塘的《摘星楼九日登临》,登楼揽胜,追思先贤:

重阳佳节意休休,

与客携壶共上楼。

满目山河增感慨,

一时风景寄遨游。

武公不但歌淇澳,

贤女犹能唁卫侯。

更有三仁忠与孝,

高名千古出人头。

摘星楼:楼名。传说为商纣王所建,极高峻。又名妲已台。在河南省淇县(朝歌)城西北隅,高十三米,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土台。相传殷纣王在上面建一摘星楼而闻名。所谓摘星楼,言其极高,站在上边能伸手摘下星星。后为纪念比干被纣王摘心而改为摘心台。

前四句写登楼所见。时遇重阳佳节,诗人悠闲地与客人携酒登上摘星楼。放眼壮丽山河,心生无限感慨。满目深秋风景,引发思绪遨游。

后四句写登楼所思,忆朝歌名人。诗人所忆不但有被《诗经·淇奥》歌咏的卫武公;还有作《载驰》一诗,诗中载有“唁卫侯”情节的“贤女”许穆夫人。更有既忠又孝,被孔子赞为“三仁”的比干、箕子、微子。表达了诗人对前贤的仰慕之情。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采桑子·九日》,抒写了边塞秋景和旅人秋思: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首《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仅用寥寥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片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像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下片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大雁能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怎么能不消魂?

清代诗人沈辂《九日登高台寺》,写出了游寺的雅兴:

万里秋光客兴赊,

同人九日惜年华。

台高不尽看枫叶,

院净何须坐菊花。

对酒披襟形独放,

凭风落帽笑谁加。

诗成合座皆珠玉,

归去迟迟满落霞。

这首诗选自《乾隆宁夏府志》。高台寺,系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年(公元1047年),在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市)东15里处的黄河岸畔兴建的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庙群。旧址在今银川市东郊红花乡高台寺村。

时值重阳节,秋高气爽,诗人与朋友趁着这好时光,兴致勃勃地来登高台寺。站在高台上,满眼看不尽枫叶一片,庭院清静,何须在菊花丛中设宴。朋友们端着酒杯,披着衣衫,不受拘束,率性而为。

任凭大风吹落帽子,又有谁会嘲笑呢。(《晋书·孟嘉传》:孟嘉在大宴中因风吹落帽而依然风度翩翩,当人们嘲讽他时,又能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在座的都是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的士人,满座写的诗都是美如珍珠美玉的佳作。大家饮酒赋诗,都迟迟不愿离去,直到落霞满天。

这首诗写诗人与朋友们在重阳节登高台寺赏景、宴饮、赋诗,尽兴游玩的情形,写景壮阔,兴致盎然,显示了士大夫秋游的雅兴。

清代诗人妙信的《九日酬诸子》,表现了重阳节与朋友们相聚的情致: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

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

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

妙信,字山愚,号诗禅,清代江南镇江瓜州僧。是清代著名诗僧。其诗清新雅致,讲求意境,诗名颇高.

重阳节,诗人邀请朋友们到自己隐修的简陋的寺庵,来饮酒观赏菊花。"东篱约"典出东晋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时值深秋,远方的树梢连着天际,月亮升得很高,天气很清凉,身上的衣服显得单薄了。和朋友分别已经一年了,转眼已到重阳节,已是降霜的季节。各位朋友都是冠绝当代,举世无双的杰出人材,还有谁能比你们强呢。

诗人于重阳日写诗酬答朋友们,表示自己对朋友情谊的重视。重阳佳节,饮酒赏花,正是倾诉友情、吟诗作乐的好时光。这首诗便是描绘这样的场面。诗写得很细腻,很流畅,也很有情致。

清代诗人秋瑾的《九日感赋》,表现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百结愁肠郁不开,

此生惆怅异乡来。

思亲堂上茱初插,

忆妹窗前句乍裁。

对菊难逢元亮酒,

登楼愧乏仲宣才。

良时佳节成辜负,

旧日欢场半是苔。

登楼愧乏仲宣才:仲宣,东汉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他出身士族大家庭,年轻就很有名。因为长安战乱,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未被重用,后归曹操。王粲在荆州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赋中抒写了自己久困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情绪。仲宣才,即指如王粲一样的才能。

诗人怀着惆怅的心情来到了异乡,心中的愁肠百绕千结阴郁不开。重阳节这天,诗人刚刚在堂上插上茱萸,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回忆起与妹妹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于是在窗前写起思念妹妹的诗来。诗人面对盛开的秋菊,觉得在孤寂中难于饮到陶渊明喝的美酒;登上高楼,惭愧缺少王粲那样的才能。诗人感叹:美好的时光中,佳节枉被辜负了。那过去欢聚的地方,如今已冷落无人了。

此诗是诗人1896年婚后初来湘潭不久而作。秋瑾远嫁他乡,离开了亲人,在佳节之时,心情格外苦闷。九月九日她在堂上插上了茱萸,在窗下提笔给妹妹写诗;她对菊遣闷饮酒,登楼远望故居。但这一切都使她因更加怀念当初的欢乐生活,而愁肠“郁不开”了。诗表现了秋瑾初嫁后浓浓的思乡之情。

G. 繁体字古诗书法作品

以下是繁体字古诗书法作品:

以上是《登黄鹤雀楼》隶书书法作品。

(7)重阳节隶书书法扩展阅读:

北宋-欧阳修《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唐-李商隐《八言绝句》: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唐-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李商隐《二月二》: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隶书书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年人腹泄 浏览:216
补交养老保险死亡怎么算 浏览:549
重庆长寿石回 浏览:757
80岁老人听的歌 浏览:200
上海入职体检费多少 浏览:889
市内养老院医养结合多少钱 浏览:693
养生行业要怎么做 浏览:754
新乡市补交养老保险 浏览:424
老年人脑供血不足 浏览:105
当兵体检中途准备什么 浏览:548
琼海老年人过冬 浏览:81
营力养老院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188
写父母的爱作文开头结尾怎么写 浏览:430
老人家经常自言自语老是想起以前的事 浏览:831
老年痴呆症比例 浏览:486
为什么体检不能吃蛋奶 浏览:994
去敬老院与老人交谈什么 浏览:745
广东省养老金参保政策有变 浏览:790
怎么跟女方父母聊家长 浏览:593
老年痴呆能服富马酸喹硫平片 浏览: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