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儒家思想关于孝顺父母的观点

儒家思想关于孝顺父母的观点

发布时间:2025-04-09 13:21:50

① 如何理解儒家的孝悌思想它是人的一种本能吗

一、“孝悌”的历史本义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辈善事长辈,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自古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孝悌”讲的是长幼有序,和人性博爱。孔子认为“孝”是人的基础,不孝的人不能博爱。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
二、“孝悌”的社会意义
儒家社会思想本身并不只是以家族血缘为中心亲疏关系的社会网络而缺乏普通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信任关系的认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这句话中表达了儒家传统对人的道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的一个发生过程。“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第一》)。就道德社会关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从“孝悌”提升出来而言,它是道德根“本”。“孝悌”本意虽然是一个家庭观念,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孝悌”的时代意义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亲情逐渐冷漠淡薄,对长辈的敬顺、对平辈的谦恕也渐渐地消逝褪色,所谓“E时代”的青年人对孝顺恭让的概念也渐渐地模糊了。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从字源角度讲,孝字上面是老的上半部,下边就是子,象征年轻人搀扶老人,悌的左半边是心,右半边是弟,象征着心中关怀着同辈人。《论语》中“孝”的含义,是通过对长辈的扶持和尊重来消解人与生俱来的自我中心化倾向。只有这样理解,孝与悌才能并称:孝是面对长辈时的感同身受,而悌是对同辈人的忠恕之道。而无论是忠(己欲立而立人)还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作用于消解自我中心的狭隘视野。
小结:一个人的好坏和成败不应该从他的钱财和地位来看,真正的好人,成功的人,应该是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让家人满足。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才是做人的根本。

② 在当代社会,如何尽孝道,结合儒家思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晨则省,昏则定。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在,不远行!我们孝敬父母,比须从物质和心理上两方面孝敬!既要保证父母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对父母敬爱有加!平时不要给父母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担心操劳!父母说的对不对,我们都要虚心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③ 无孝有三无后为大怎么解释

1. 无孝有三的含义:
"无孝有三"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关于孝道的重要论述。它指的是孝顺父母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类:尊敬、奉养和顺从。尊敬意味着对父母的言行举止要恭敬有礼,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奉养是指要尽力满足父母的生活需要,使他们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顺从是指对父母的意愿和要求给予尊重和遵从。
2. 无后为大的含义:
"无后为大"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观念,认为没有后代的人在社会地位上会受到贬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族延续的重视。在古代,生育后代被认为是人生的重要任务,没有后代就意味着家族的延续中断,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3. 无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关系:
无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句话虽然看似无关,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在古代社会,孝顺父母和生育后代被视为人生的两大重要任务。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在社会上得到尊重和认可。因此,"无孝有三无后为大"实际上是对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深刻反映。
4. 无孝有三包含的三点:
一、不敬:不敬是指对父母的不尊重。在古代,尊重父母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孝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行为言语中充满了轻视和不尊重,那么他就犯了"不敬"的过失。
二、不顺:不顺是指对父母的不顺从。在古代,顺从父母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孝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意愿和要求总是置之不理,甚至故意违背,那么他就犯了"不顺"的过失。
三、不养:不养是指对父母的不尽赡养之责。在古代,赡养父母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孝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生活照顾不周,甚至完全不关心他们的生活,那么他就犯了"不养"的过失。

④ 儒家眼中的孝道文化

孝顺父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从佛家的观点来说,孝顺是向善的起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天下的老人,这个世界真的就是一个美好的人间。

儒家对中国传统的孝道的解释,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精神上敬爱父母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二、物质上奉养父母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有什么好吃的,一定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三、父母身体不好时要照顾好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指父母生病后,子女要及时请医生诊治,并精心照料,伺候父母饮食起居,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四、事业有成可以满足父母的成就感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五、父母去世后要安排好后事

养老送终是为人子女的义务。《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办理好父母的后事也是尽孝的一种。

⑤ 儒家大义:孔子如何教我们孝顺父母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建树有许多,关于中国传统的孝道,孔子对于这方面也有他自己的论述。
归纳起来有如下12条:
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7.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8.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学习过了。
9.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10.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
11.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多年不改变忘记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
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们的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

阅读全文

与儒家思想关于孝顺父母的观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退休金交了15年可以拿钱吗 浏览:939
养生买什么样的黑芝麻糊好 浏览:453
关于孝敬父母的成语加解释 浏览:759
广东中考体检查什么 浏览:369
和老年人互动的主持稿 浏览:809
乡镇出席省先进敬老院事迹 浏览:913
孙女太孝顺 浏览:883
湖北养老保险用哪个软件人脸识别 浏览:426
50岁男头疼 浏览:543
中国皇帝断命为什么日本皇帝长寿 浏览:704
哪些情况下能拒绝赡养老人 浏览:208
老年人吃什么含锌高 浏览:8
广州妇科体检项目哪个医院好 浏览:650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的学费是多少钱 浏览:414
提前退休自己缴纳社保 浏览:555
孝敬镇副镇长 浏览:911
老年人脚肿发凉怎么回事 浏览:236
有哪些是好的养老项目 浏览:720
2018年企业退休金最新消息 浏览:886
孝敬老人的感人音乐 浏览: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