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庄子把“孝顺父母”分为6个等级,那么“孝”都有哪些标准呢
孝,一种传统美德。在我国古代,孝就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出现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甚至是有的朝代的统治者更是以孝治天下,还同时也被古代的读书人热烈推崇。在古代的统治者看来,一个人如果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那么他也一定会是一个很忠诚的人,因为有一个词就叫做“忠孝”。关于孝的还有一本著作《孝经》,还被儒家奉为经典,而且儒家推崇的八种品行中孝更是排在了第一位。而我们要是想知道孝到底有哪些标准,不如先看看古代的圣人们是如何定义“孝”。
孝的标准。了解了两个圣人对于孝的等级的看法之后,我们可以总结出孝有哪些标准: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同时平时也要做到可以和颜悦色的面对父母可以发自内心的感谢父母,并且能让人觉得子女孝敬父母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⑵ 庄子:“孝”不是“仁之本”,至仁无亲
相信你一定读过《论语》,里面写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看来在儒家思想里认为”孝顺,是仁的根本“。
但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却持不同的意见,他甚至认为“至仁无亲”。
庄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读完《庄子·天运》下面的这段卜衫对话,相信你就能找到原因:
宋国一个名叫“荡”的太宰荡问庄子什么是仁。
庄子回答说:“虎狼也有仁爱之心。”
太宰荡听不明白,于是问庄子说:“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庄子回答说:“即使是虎狼,他们父子之间相互亲爱,为什么就不能说他们有仁爱之心呢?”
太宰荡又问:“那至仁是什么呢?”
庄子回答说:“至仁无亲(最高境界的‘仁’,是没有亲爱)。”
太宰荡说:“我听说,没有亲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孝,说最高境界的仁就是不孝,可以吗?”
庄子说:“不是这样。孝根本不足以说明至仁。当然,这并不是批评行孝不对,而是说只是行孝离至仁太远了。用恭敬的态度来行孝容易,以爱的本心来行孝困难;用爱的本心来行孝相对容易,用超越爱的忘亲境界来行孝就实在是太难了,只有这样才是至仁,才符合孝之道。”
从庄子和太宰荡上面的这段话,你可以领悟到“孝”其实是分层次的:
最低层次的“孝”,是用型圆腔恭敬的态度来行孝,这是世俗最强调的一种行孝方式。
在《论语》里,有4个人曾经问过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给孟懿子的答案是“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给孟武伯的答案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给子游的答案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给子夏的答案是:“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给这4人的回答表面上看起来内容不太一样,但实质上都强调“敬”。
然而,在庄子看来,孔子所提倡的“敬”,是把长辈凌驾于后辈之上。这导致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命令行事,否则就冠以“不孝”的罪名;这也导致了腔配很多孩子盲从父母的意见,变成了愚孝之人。
庄子认为这种“孝”是值得商榷、离仁相差甚远的。
中层次的“孝”,是用“爱”来行孝。
在《论语》里写道,孔子说“仁者,爱人”。
在他看来,有“仁”就有“爱”,而基于《论语》里的另一观点:“孝是仁之本”,你可以由此推理出“孝”需有“爱”。
然而,在庄子看来,多少愚孝,以爱之名。比如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爱孩子,事事都为孩子着想,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然就是不孝;这也导致很多孩子觉得自己要爱父母,就要什么事情都只想着父母,而没有了自己,不然就是不孝。
庄子认为这样的“孝”,在重人情的中国社会往往矫枉过正,离仁也相差很远。
最高层次的“孝”,是用“忘亲”的态度来行孝。
言下之意就是你对父母的好,是超越伦理辈分的,是一种忘掉对方是你的双亲、发自自然天性的对他们的好。
这种对父母的好,没有任何的功利心,是人性本善的回归。
只有这种回归人性本善的行为,才是“至仁”,才是“道”!
对于什么是“仁”,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⑶ 儒家,道家,墨家,佛教关于孝的思想
道家是这么认为的:
人作为生命体,有自身的“源”,就是——生吾身者;
人成长和独立,有初始的“抚”,就是——养吾命者。
【我不在我,而在源我】
道家将对“源”我、“抚”我的回报树立到生命的层次,也就说,感恩是顺道。
感恩又分——私恩、公恩。
所谓公恩,简单表述是这样:劳得息养,大同益养。
------------------------------------------------------------------------------------------------------------
儒家的,我觉他们所有“仁义礼智信孝勇”什么的,全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是借辞、假用。总结也不系统,很乱,不是专门话题。
⑷ 儒家、佛家、道家、墨家关于孝的思想
(仅说我的理解)
孝,是儒家思想中的范畴,是由仁、义、礼等概念共同发展出的,是仁与版义、礼的具权体表现。汉初的时候有《孝经》,其中讲到孝即是忠,不知孝无以言忠,后人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家,就是这个意思。
道家思想应该说不包括孝这个概念,道家讲的是无为,是自然,是齐物,因此可以将孝归于道的自然体现之中,而没有必要象儒家那样单独成为一个思想理论,所谓大道废而有仁义礼制,这些约束性的东西实际上是因为自然本性已经被忽略了所以才被人们重视而出现的,如果返本求真,一切都是自然的运化,并没有孝与不孝这些概念的用途。
墨家的思想并不了解很多,但是兼爱、非攻这些词却是墨家的代表意思,因此孝的观念和功能已经被融会在兼爱的思想之中,所以孟子等攻击墨家说,兼爱是无父无君之说。但真正的墨家,应该是很有舍小我求大我的气概吧。
佛法中的孝,并不明显,也并不主要,经典中只有重视自我与他人之间如何尽责的概念。比如《佛说善生经》等,其中不仅讲究对父母应该如何做,还讲到对妻子儿女如何,对尊长如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