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协盛全堂
协盛全堂,是清朝一人开设的,专门加工销售菊花等四大怀药,那时,它和北京的同仁堂齐名
协盛堂是300多年前怀商老字号协盛全设在老河口的分号,也是老河口规模最大的中药材商号。我市博爱县孝敬镇北水屯村的赵殿臣,曾经是协盛堂药店最后一任负责人。
在老河口考察时,宋宝塘曾拜访赵殿臣的孙子赵建忠,他曾在公私合营后由协盛堂改成的国营中药材公司工作过。
据介绍,协盛全是明朝末年由博爱县张茹集乡东刘村李氏家族所创,历时300余年,总号设在博爱东刘村,老河口、安康、长沙、上海等地均设有分支商店。设在老河口谭家街(现胜利街)的协盛堂药店坐南朝北,有6个大院,6间门面房,140多间瓦房。20世纪40年代时,协盛堂有掌柜(即商店负责人,相当于现在的经理)3人、制药总管1人,外加门市部营业、加工炮制、合储整装堆码及裁缝、洗衣、炊事勤杂等共计75人。如此庞大的一支怀商队伍,批发与零售药材并重,中药材与中成药联营,在辛亥革命之后,兵匪横行之际,湖北边远山区运出的药材大多为协盛堂所垄断。老河口逐渐形成鄂西北药材集散地,而协盛堂几乎成为老河口的药材吞吐中心。
1945年春,日军对老河口进行疯狂破坏,协盛堂遭受战火重创,所有员工被迫返回博爱老家。日本投降后,协盛堂的三掌柜赵殿臣等人返回老河口,盖起一栋房子,想重操旧业,但几个月后,协盛全总号的东家来到老河口,看到昔日繁华的协盛堂几成残垣断壁,认为商铺难以复兴,便放弃了老河口生意,并将协盛堂转交给赵殿臣等人经营管理。1956年公私合营期间,协盛堂房产被当地国营中药材公司无偿征用,怀商在老河口的商号才走完了自己盛极一时又充满艰辛的创业之路。
1988年,老河口中药材公司重新启用协盛堂老字号。但在2000年的改制中,转为个人承包经营的中药材公司将“协盛堂”改为了“中盛堂”,百年金字招牌至此在老河口销声匿迹。
在和宋宝塘交流时,赵建中言语中还流露出对百年老号重新凤凰涅盘的无限企盼。
协盛堂是300多年老字号协盛全设在老河口的分号,也是老河口最大的中药材商号。在当地人眼中,协盛堂长盛不衰的秘诀有三:一是管理体制完善;二是对职工奖惩严明,管理人性化;三是严把产品质量关,用信誉留住顾客。
用人之道:
宽严并济 人性管理
老河口协盛堂沿用了博爱协盛全总号多年来在用人及管理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在用人上,坚持“内进号”原则,即凡取用人员统一由博爱总号招收,且必须在总号当学徒满三年,方能视才任用,确保了人员素质。而在管理中,协盛堂不仅采取人员轮班调换,杜绝了因拉帮结派而影响事业发展的事情发生,还对店内职工(从掌柜至勤杂一视同仁)进行严格管理,不准吃喝嫖赌。但凡有违反者,轻则年终结账后发路费打发回家,重则立时赶走,不仅不发路费还要扣发工资。
协盛堂在对员工的管理上宽严相济,颇具人性化色彩;在工资分配上,不仅月薪按职责轻重、技术高低及入店时间长短划等分级付酬,还在年终结算时,从盈余额内提取资金,因人酌情付给酬劳,过年过节也有类似如今企业中的“福利”。不仅如此,当年协盛堂的员工就已经开始享受休假的权利:每三年一次探亲假,假期为半年;自愿放弃休假者,月薪按双工资支付。而员工家中如遇婚、丧、嫁、娶、天灾人祸,还可以申请向东家借钱,无力偿还者不予追索。由于待遇优厚,曾有“身居县长位,不如协盛堂当掌柜”之说。
业务之道:
灵活经营 诚信为本
老河口的协盛堂在扩展业务上也有几手绝招:一是凡长年与该店有业务关系的药铺,允许建立往来账户,予以赊销,且赊欠经年亦不计息;二是讲究经营作风,对待顾客宾礼相待,信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商业信条,使“协盛堂”三个字在当地群众心里形成了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三是药材加工一丝不苟,即使在拿到大订单或货物紧俏的当口,也绝对不会临时让他人插手赶制,杜绝了粗制滥造。
秦喜辉说,尽管协盛堂某些药品价格比一般的药店要高,但群众还是情愿“高价买正品,花钱不上当”。时至今日,协盛堂的“金不换”膏药仍被当地群众念念不忘。
2. 司马卬的故里考证
魏美智
博爱县孝敬镇地驻孝敬村,是楚汉相争时殷王司马卬出生、成长的地方,司马卬是晋宣帝司马懿的十三世祖,是项羽分封的十八个分封王之一(即殷王)。他被封为殷王后在孝敬村不远的内都村建立了内都城,现在尚有部分城墙遗存。司马卬是一个以孝为本,以孝治军的典型人物,他的事迹在博爱县流传很广,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使古人的高尚品质在新时期发扬光大,笔者今年秋天,便专程到司马卬的故里孝敬村,司马卬的王都内都村进行了考察。
一、司马卬出生的地方。到了孝敬村,一听说来考证司马卬的故里,许多行人驻了足。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将我带到原博爱沁河段的门口,指着一株不大的杨树说:“那棵小树靠北一点,原是一座破庙。当年司马卬的母亲讨饭到这里,在破庙的舞楼下生了他。生他的时候是冬天,好心人在破庙门前放了半包(袋)面,才没把他母子二人饿死。靠讨饭,他的母亲把他拉扯大,后来参加了赵国的军队。楚汉战争时,被项羽封为殷王。”《项羽本纪》载:“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这段历史与史书的记载相合,说明了民间传说的可信性。
二、司马卬出生时的信物--石羊。在孝敬村的四个大十字街口,古时有四个石羊,群众称为“石狮”,传说为司马卬诞生的信物。一听说寻找司马卬的石羊,马上聚拢了四五个人,指指点点将我带到一个十字街口的电线杆旁。这只石羊掉在电线杆下的河沟里。不是说有四个石羊吗?怎么才一只?四五个老年人七嘴八舌告诉我:“孝敬村与张村相连,很早以前,张村有个年青人叫牛虎,膀大腰圆,力大无穷,他将石羊掂回家一只,练武功用了,现在还在张村。另外两只在大岩村。说是与牛虎同时,孝敬村有个年青人叫王楞,也是力大无穷。有一年,大岩村人不知为何要和孝敬村人打架,于是王楞两手提了两只石羊到了大岩村。大岩村的年轻人看孝敬村有能人,再也不敢提打架的事了。这两只石羊还放在大岩村。
司马卬为什么要用羊作出生的信物呢?据群众他分析:1.很可能司马卬出生肖肖羊。十二生肖,六十花甲在我国周朝已有了。秦汉之际,司马卬用羊来作出生的信物,很可能其肖羊。司马卬被封为殷王时,为公元前206年,其干支为乙未,为羊年,据此推断,司马卬很可能出生于公元前170年,或公元前158年。2.司马卬对母至孝,在村内四个大字街口放上四只石羊,即用石羊来代表他自己,让母亲走到哪里都看得到他,使他时时与母亲相伴。
三、博爱县有十一个村名、地名的来历与司马卬有关。其中孝敬镇七个、张茹集乡二个,青天河风景名胜区二个。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司马卬高尚品质产生的地名有两个;孝敬村、扒庄村。因司马卬对母亲至孝,他在赵国当兵以及被封为殷王后,仍不忘母亲生育养育之恩,特别是母亲去世葬于孝敬后,利用战斗间隙他常回家祭祀母亲,每次回去,便在距孝敬村东5里远的扒庄下马,跪在地上叩三个头(一说一步一叩头),便步行到母亲的陵寝处祭奠。为了张扬司马卬的美德,人们便将生养司马卬的村庄更名为孝敬村,将他每次开始叩头的地方命名为爬庄(后人因因爬字不雅,又将爬庄改为扒庄)。二是由司马卬王河内产生的地名共七处。据孝敬镇内都村村志记载,司马卬王河内后,在内都建立了内都城(有别于殷都河内——朝歌)。司马卬所建的内都城,周长九里十三步,于解放初仍保持完好。到了一九五八年,县里组织修沁河堤,便将南城墙作为堤基,东、西、北三面城墙被拆去,将土复到了沁河堤上。目前,唯存西城墙约三十米左右,被焦作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司马卬被封为殷王后,许多官员前来朝贺。朝贺官员的驻跸点形成了二个村庄,叫东王贺、西王贺。王都的粮仓建在王都的东边,后来形成了两个村庄,叫东粮食,西粮食。后人因这两个名称太土气,便更名为西良仕、东良仕。
四、孝敬村--司马氏的家园。《晋书》《宣帝纪》载:“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以此官克年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王立为殷王,都河内。后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变。量生颍川太守儁,字元异。儁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这段记载表明:1.司马懿是司马卬的十三世孙。2.孝敬村是司马卬的家园,也是其子孙的家园--“子孙遂家焉”。到司马懿时,司马氏家园仍在孝敬里,即现在的孝敬村。毛传:“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怀庆府志》:“每里十甲,每甲五户”。从孝敬里到孝敬村是村庄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五、温县孝敬里与博爱县孝敬村,系同一个村庄。据考,博爱县这片地方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和温县同属一县。据东方朔所撰《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碑载西汉元朔三年博爱县地属安昌;东魏《武德于府君等义桥石像碑》载,博爱县地属武德县;《唐故青州副使裴府君墓志铭》载,裴休的儿子裴滈葬于“河内武德县酒封村”,即现在的博爱酒奉村。武德县即今温县武德镇,建于秦始皇东巡时,金时始废县为镇。安昌县旧址也在武德镇附近。以上史料证明,在这些历史时期博爱县与温县隶属相同。那么,为什么史载温县孝敬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沁河改道,孝敬村原在沁河南岸,与温县土地连片,因之,为温县孝敬里。经沁河改道后,孝敬村便到沁河北岸,与博爱县(原河内)连成一片,这可能是孝敬村划归博爱县的一个重要原因。司马懿虽然为了招纳贤士,谋大事举大业,搬到远在黄河之滨招贤镇,但其故里仍为孝敬里即孝敬村。据《怀庆府志》中的碑铭记载:“孝敬村地接张村,烟火千家”。张村位于孝敬村西侧,与孝敬村相连。这证明:孝敬村与张村均在博爱县,而不在温县。
六、司马氏的祖籍--柏壁寨。柏壁寨即现在的博爱县唐村。过去,柏壁寨全村共姓一个姓:司马氏。明洪武四年,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柏壁寨,才打破了司马氏的一统天下。据村中的李姓长者言,过去常听司马家族的人说,司马卬的母亲就是从柏壁寨(唐村)出去,讨饭到孝敬村,在那里生下了司马卬。司马氏的祖坟在唐村西头博爱内都公路旁,有好几十亩大。
3. 杜满堂的《打工日记》内容是什么
我知复道网址是制:http://user.qzone.qq.com/254142596?ADUIN=942121019&ADSESSION=1238319925&ADTAG=CLIENT.QQ.1855_QQUrlReportBlankZone.0
希望能给你有所帮助。
4.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博爱县孝敬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博爱县孝敬镇下辖村委会包括孝敬村民委员会、张村村民委员会、蒋村村民委员会、留村村民委员会、任村村民委员会、大岩村民委员会、小岩村民委员会、程村村民委员会、小王庄村民委员会、扒庄村民委员会、西王贺村民委员会、东王贺村民委员会、西内都村民委员会、中内都村民委员会、东内都村民委员会、东界沟村民委员会、西界沟村民委员会、吴庄村民委员会、徐庄村民委员会、南水屯村民委员会、北水屯村民委员会、赵郭村民委员会、东原庄村民委员会、坞庄村民委员会、唐村村民委员会、齐村村民委员会、双庙村民委员会、木锨庄村民委员会。
5. 李自成身边最传奇的谋士,三百年后身世之谜终于解开,这个人是谁
这个人名叫李岩,河南人士。是李自成农民起义队伍中的首席谋士,也正是在李岩前期的帮助下,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才能节节胜利。若是李自成能够一直听从李岩的建议,那么取代明朝的就不是满清,而是大顺。但是成王败寇李自成的失败也没能让李岩成为西汉之张良,东汉之邓禹的历史地位。
尽管李岩竭力劝阻李自成,要以大局为重,不要贪图眼前的利益,民心才是取得天下的根本。可是苦日子过多了的李自成,和手下的底层士兵,怎么能听得下李岩的建议。李岩也因为李自成的行为愤恨出走,没有了李岩的李自成也没多久便覆灭了。李岩的历史地位本可以与张良,邓禹等开国功臣所媲美,但是李岩缺少了一个让自己尽心辅佐的领导人。
6. 博爱县有哪些镇
截至2019年5月,博爱县下辖5个镇:柏山镇、月山镇、许良镇、磨头镇、孝敬镇。具体介绍如下:
1、柏山镇
柏山镇位于博爱县东北部,距县城六公里,北依太行山脉,总面积26.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3公顷。
2、月山镇
月山镇是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下辖的一个镇。属于河南省经济强镇,辖区人均耕地面积少。交通便利,有月山火车站与全国联通;旅游资源丰富,中原三大名寺之一的月山寺风景区及位于这里。
3、许良镇
许良镇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在太行山下,丹河之溪,素有“太行山下小江南”之美称。该镇总面积29.9平方公里。
4、磨头镇
磨头镇位于太行山南麓,河南省博爱县西部,与沁阳市接壤,耕地2.8万亩,竹林3100亩,镇域面积46.5平方公里,是一个农工商综合乡镇。
5、孝敬镇
孝敬镇位于焦作市博爱县西南端,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9千米。南依沁河,西枕丹河,5.5万亩耕地,9000亩滩地。
7. 孝敬镇的介绍
孝敬镇位于焦作市博爱县西南端,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9千米。南依沁河,西枕丹河,辖28个行政村,4.8万人,5.5万亩耕地,9000亩滩地。1辖孝敬、蒋村、留村、张村、任村、大岩、小岩、程村、小王庄、扒庄、西王贺、东王贺、西内都、中内都、东内都、东界沟、西界沟、吴庄、徐庄、南水屯、北水屯、赵郭、东原庄、坞庄、唐村、齐村、双庙、木锨庄2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东界沟村。博王路(博爱县城到王贺,又名X-026公路)穿境而过。名胜古迹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汤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