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孝道有哪些名人事例
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之一,以政事和勇敢著称。家境贫寒的子路,曾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心愿,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借来米粮。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里们都称赞他是一个勇敢且孝顺的好孩子。这体现了孝道精神,并启示我们要尊老爱幼。
事例二:包拯辞官侍母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包拯年轻时因孝道闻名,28岁中进士后,先任大理寺评事,后出任建昌知县。因父母年迈不愿随他至他乡,包公毅然辞去官职,回家照顾双亲。数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公才重新踏入仕途。这种孝顺的行为,在封建社会中极为难得,展现了包公高尚的品德。
事例三:韩信报分食之恩
韩信,西汉初年著名将领,少时家贫,父母双亡。他虽勤奋好学,却生活困顿。在淮水边,韩信常靠钓鱼换食,有时饥一顿饱一顿。一位人称“漂母”的老妇人,见韩信可怜,便常将自己的饭分给他。韩信发迹后,始终铭记漂母的恩情,封侯之后寻找漂母并赠以千金,以报答当年的恩惠。这就是“一饭千金”传说的由来,彰显了知恩图报的美德。
『贰』 关于孝敬父母的古代事例
以下是关于孝敬父母的古代事例的润色和改写:
1. 舜以孝感天:尽管瞽叟、继母和异母弟象屡次试图害死舜,舜仍旧对他们孝敬有加。他的孝行最终打动了天帝。在舜成为帝王之前,大象和鸟曾帮助他在历山耕田和除草。即位后,他依旧尊敬父亲,将象封为诸侯。
2. 老莱娱亲: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老莱子为了使年迈的父母开心,身着五彩衣服,手持拨浪鼓,模仿儿童嬉戏,以此逗乐双亲。他还在跌倒时假装受伤,以此安慰父母。
3. 郯子鹿乳:郯子为治疗父母的眼疾,假扮成鹿,混入鹿群中获取鹿乳。这一行为差点使他被猎人误认为是鹿而遭射杀。
4. 子路负米:孔子弟子子路在清贫时期,以野菜为食,却从百里之外背负米回家孝顺父母。后来他做了官,仍怀念已故的双亲,希望能尽孝道。
5. 曾参心痛:孔子弟子曾参在山中砍柴时,突然感到心疼,意识到母亲可能有难,便急忙回家。果然是家中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只能用牙咬手指希望他回家。
6. 闵子骞芦衣:闵子骞的生母早逝,继母常虐待他。冬日里,继母给亲生儿子穿棉衣,却给闵子骞穿芦花充填的“棉衣”。闵子骞的父亲得知后欲休妻,但闵子骞却为继母求情,希望继母的儿子不必和他一样受冻,父亲最终同意,继母也改过自新。
7. 文帝尝药:汉文帝在母亲薄太后生病期间,三年如一日地衣不解带地照顾。他总是亲自尝过母亲所服的汤药,确认无碍后才让母亲服用。
『叁』 关于感恩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被视为各种美德中的首要品德。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他很难去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应当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尊敬其他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培育全社会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肩负着这一责任。
子路,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之一,以政事和勇敢著称。子路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常以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他的父母想吃米饭,但家里一点米都没有。子路便决定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去亲戚家借米。他背着米回家,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自己却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称赞子路是一个勇敢而又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拯辞官侍母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他的父亲包仪曾担任朝散大夫,去世后被追赠为刑部侍郎。包拯少年时就以孝顺闻名,性格直率而厚道。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后,先任大理寺评事,后出京任职建昌知县。但因为他父母年事已高,不愿随他远赴他乡,包拯便立即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称赞。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才重新开始他的仕途。这还是在乡亲们的劝说下才决定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独子,儿子通常不能不顾父母而去外地做官。这是违反封建法律规定的。通常情况下,父母会为了儿子的前程而随他一起去,或者儿子会和其他家族成员一起劝说父母。父母不愿随儿子去外地做官养老,在封建时代是罕见的,因为这违反了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顾父母。历史书上没有详细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因为父母有病,无法承受旅途的颠簸,包拯这才辞官。不管怎样,包拯能主动辞去官职,说明他并不是那种只迷恋官场的人,他对父母的孝敬也值得当今一些忽视这些品质的人学习。过去的故事中,虽然经常提到包拯的铁面无私,但对他孝敬父母的事情却常常被忽视。
『肆』 古今中外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请列举
1、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
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2、董永少年丧母,与父亲董公相依为命。年龄稍微长大一点后就下田劳动来赡养父亲。董永因为家里贫穷经常帮人做工谋生。农活忙的时候,他常用小车推着多病的父亲到田头树荫下,边做农活边照应董公,邻里乡亲都夸他是个大孝子。
后来,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贫困,无钱安葬父亲,于是就到西溪镇上大财主曹长者家卖身为奴,得钱葬父。
3、包拯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圣五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4、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5、阎元明从小就孝顺父母,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太和五年,阎元明被任命为北隋郡太守,元明因为赴任远离家乡,不能奉养母亲,甚是悲痛。母亲也很舍不得元明离开自己到外地就任,日夜落泪,以致失明。元明强忍悲痛向皇帝上书,请求归家侍奉母亲,皇帝准许元明回家侍养母亲。
母亲得知皇帝准许元明回家养亲,眼睛马上就复明了。母子二人情深至切,以致如此。后来,刺史吕寿恩把元明的事情上奏皇上,皇帝下诏州郡,下令表彰元明孝行,并准他母亲颐养天年之后再出仕。母亲故去,服丧过后,元明依然悲伤,每逢忌日都恸哭不止,邻居都很为他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