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真正的孝顺必须破除三种无知
第一种无知,不知道自己是主动来到这个世界,而不是被父母创造。
第二种无知,对父母养儿的艰辛后知后觉,不知不觉。
第三种无知,看不到父母的人生与痛苦。
第一种无知,不知道自己是主动来到这个世界,而不是被父母创造。
第一种无知,由于我们不知道有轮回,我们不知道自己来到人类的世界,并不是被动的被父母生出来的,而是我们主动的选择。我们以为是父母把我带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父母应该对我的一切负责。而这其实是一种无知,源自于你对轮回的真相的无知。
你不知道是你自己无始以来的心所不断造下的业,推动着你这一世投生为人。在父亲和母亲相交的那一刹那,你被自己的业力推动着投胎进入这个身体,因而有了这个人身。父母只是给了你身体,而你的心,或者说你的灵魂,并不是父母生出来的。所以实际上是你选择了父母,并不是父母创造了你。
所以大家要知道,你来到人类的世界,是你主动的选择。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业力,你来不了。而且如果没有父母给予这个身体作为你投胎的载体,那你有可能得到畜生的身体,你有可能成为其它的生命形态,但绝对不是人类。
而中国的孩子经常会发生的状况,孩子伤害父母,叛逆父母,攻击父母,这其实是一种情绪化的无知。孩子应该知道,是你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你要对你自己的一切独立负责。在这个方面,中国孩子在世界观上有着最大的错乱。
因为对轮回的无知,我们不了解生命的真相,不知道自己作为人的这一世是怎样开始的。因为这种无知,我们不了解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多么的不容易。父母给予了我身体,让我能够具有瑕满人身,能够象人道众生一样感知这个世界,这是何等的难得,在过去千生万劫的轮回中你都不曾有过这样的一次机会。此生能够得遇父母给予你身体,给予你这个瑕满人身,父母的恩德无比深厚,你应该怀有报恩心。
第二种无知,对父母养儿的艰辛后知后觉,不知不觉。
人们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而这句话实际上是一种后知后觉,它意味着人生已经错过了很多,走过了很多的错路才有的感悟。
从母亲的怀孕开始,养育孩子最初的三年内,父母对孩子所付出的一切,所有的孩子几乎都是不知道的,没有感受的。父母所承担的艰难和痛苦,身体上的,精神上的,家庭层面的,社会层面的,对所有这些,孩子都是无知的。
所以我们提倡要破除这种无知,不要等到养儿才知父母恩,不要等到父母老了,孩子才后知后觉。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先知先觉呢?就是要让孩子了解到,在你人生最初三年里,父母所给予的无比艰辛的付出和所承担的痛苦,那是对你最深的爱护。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这种无知,了解父母所承担的痛苦与艰难,并且学会去接受父母的一切。
虽然现在很多家庭不是父母在带孩子,而是老人或保姆在带孩子,但是父母为了老人带孩子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努力工作创造经济条件等等,这一切也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清醒的了解到父母为自己所承担的付出,而不是一种几十年后才后知后觉的方式,造成很多的人生遗憾。
第三种无知,看不到父母的人生与痛苦。
当我们长大一点,稍稍知人事以后,所关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孤独感和自己的需要,父母是否给予了我安全感,是否给予了我想要的一切。我们对父母更多的是索取,是自己的需要,而忘记了父母作为一个人,他自己的人生,他自己的痛苦。
你不知道,父母也是轮回中无明的众生,他们有自己的迷茫,自己的痛苦,自己人生的局限。而当你只关注自己的需要时,对父母就只会感受到不满。
当你看到父母的任何的缺憾和短处时,这实际上是你对他们的艰难的无知,对他们整个生命的局限性的无知。你应当看到,你所有对父母的成见,都是因为你对父母的人生没有了解,也没有体谅
三种无知如同连环扣
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你和父母之间关系的不合谐,是因为你对父母存在着这三种无知:
第一种无知,因为不知道轮回的真相,你不知道你是主动来到这个世界的,这种无知让你把自己的一切状况都归因于父母。破除了这种无知,你就了解生命与生命之间不是依赖关系,而学会独立。
第二种无知,你不知道在你人生最初的三年中,父母对你的恩德非常大,对你的爱非常深,你不能感受到父母曾经如此辛苦、如此艰难的爱护你。然后由于你对父母的付出缺乏深切的体会,所以就容易产生挑剔和叛逆,并且会夸大自己的不安全感。
而第二种无知又造成了第三种无知,就是你对父母一味的只想索取,索取不到就会失望。你只想让父母成为给予者,守护者,而从来没有站在他们的人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痛苦和局限。
这三个环节就象连环扣,一环扣一环。梳理好这三个环节,就破除了三种无知。第一个环节就是孩子要先知先觉的独立,第二种方式就是要先知先觉的感恩,第三种方式就是先知先觉的学会体谅父母,关爱父母。当孩子在这三个方面能够梳理清楚,从三种无知转变为三种接受,就能够独立的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独立的学会理解、包容和给予,形成健康的人格,找到生命的方向。
我们对父母的孝顺,通常是三种假孝顺。
我们中国人很讲孝顺,但通常我们都没有真孝顺,而是三种假孝顺。
第一是因为道德而孝顺,第二是因为贪欲而孝顺,第三因为恐惧而孝顺。这三种孝顺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前面所谈到的三种无知所造成的。三种孝顺都不是因为爱,也不是因为责任,也不是因为感恩。这三种孝顺本身都是人性的扭曲,是人伦的不正常造成的。
第一种,因为道德而孝顺。我们说道德式的孝顺不是真孝顺。我们是为了平衡与父母的关系,而不是真正对这段关系有一种深刻的认知,不是出于我们对于父母的恩德有深切的体会而愿意去承担。道德式的孝顺就是,我的尊严、我的价值感要求我必须要孝顺,我不可以做一个不孝顺的人。也就是说,我们是拿一个道德的标准在要求自己而孝顺,并不是我自然的就想去爱父母。
所以说道德这个东西,它只是一种平衡系统,一种行为规范,而与真心无关。真心是什么,是你真的想爱他,真的想了解他,真的要去利益到他。出于道德感而孝顺,是没有这些感受的。
第二种,因为贪欲而孝顺。也就是说,我们是出于物质上或精神上对父母的依赖而去孝顺。如果我不孝顺,我可能得不到父母的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关爱。不论是物质或是精神上,我们对父母的这种想要索取的欲望,本身就是我们的贪欲。
第三种,因为恐惧而孝顺。因为我们不能正视和接纳父母的痛苦,而变成因为恐惧而唯唯诺诺的孝顺,这种情况是因为自己完全陷入了情绪,没有在爱的世界去理解和尊重父母,没有完全的去接受父母。
真正的孝顺,必须是破除了三种无知。
真孝顺必须是感受到父母的爱。由于我们前面讲到的孩子对父母的三种无知,父母为我们的付出与爱,我们无知。我们失去了和父母之间用真心编织成的那个纽带,而只剩下道德感的、自我索取与自我满足的,用非爱的元素来维系的平衡感和安全感,我们感受不到父母真正的爱,而只感受到一种关系的平衡。
真正的孝顺,首先应该是从感知力开始的。感知自己是主动来到这个世界,然后感知父母为我们付出了什么,父母付出的背后,他们的心灵状态又是什么,这样你才能感受到一个人爱的价值和力量。第二应该有着感恩心,感恩心后面带着的是责任,然后我们会有一种自发的对父母的爱护。第三应该是带着轮回的世界观,关心的是父母永恒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此生的利益,我们的心中是永恒的祝福。
所以说要做到真正的孝顺父母,你必须要清楚的了解父母的一生,这非常重要。当你客观的、清晰的了解了父母的一生,你才知道在他的一生当中,处在那么多的痛苦纠结和迷乱的状态中,为什么他有那么多的缺憾、不足。而他在那么艰难的状态中还能为你付出和给予了这么多,你就知道那些给予有多难,有多珍贵!你能够真正的理解父母了。
当我们和父母之间,不出于自我的视角,而是站在客观的视角上,看到对方的人生,看到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与父母交流的基础、互动的基础、爱的基础、责任的基础、感恩心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生命的升华的基础,让我们世界观真正转变的基础。
能够客观,你就看清楚了你自己以前那个主观视角所带来的错误,带来的情绪化,带来的对自己和他人的一切伤害,都是来自于你自己心中的业力,而并不是父母。父母只是一个和所有人一样的人,他们有自己人生的悲伤、痛苦、绝望、不足、缺憾、恐惧。因为所有的凡夫众生都是这样,人生充满了局限和不足,情绪和痛苦。因为他们是这样,所以他们不可能完全的满足你;同时即使他们是这样,他们依然非常艰难的给了你那么多的爱护,给了你那么多的满足。当你人格清醒,你就一定会看到这些。
如果没有这种客观的深入的了解,我们都是在做标签化的自我加工。标签化的意思就是,你看待父母时,永远把他们当成是“我的”父母,而从来都忽略了他作为他自己,一个独立的人,他所具有的局限、他的无奈、他的伤痛,你永远都忽略了他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我的XX”的感受。我们只活在自我的视角,从自我出发去看待关系。其实不仅对父母,通常我们对待一切关系都是这样做的,这是非常不好的。
结语
我们讲了亲子关系中普遍存在的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三种伤害,孩子对父母的三种无知。在这样相互错误的方式当中,我们不懂爱。而我们中国人的孝顺,通常都是在这三种无知的状态下做出的假孝顺。
这些就是从大的生命格局方面,我们对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梳理。因为现在中国的社会,父母与孩子之间饱受相互关系的痛苦,而产生很多问题,对彼此的心灵形成很深的伤害。通过我们这样的梳理,大家就能够回归到对生命的敬重、对亲人的感恩,体会到更深刻的无常,启发智慧的生命观。
❷ 养孩子有付出,于是父母喜向孩子索取.做其他的事,也付出,但因为没法索取了,只好放弃.这就是孝道本质.是否
养孩子有付出,父母向孩子索取,我觉得这违背了养孩子的本质,因为父母都是比较爱孩子才会养孩子,根本不会认为孩子可以回报自己的
❸ “现实版”樊胜美:女孩们要敢于说“不”,孝顺与索取是两回事,这是为何
家是无数个孩子温暖的避风港,在遇到喜事时,全家喜洋洋,在遇到坎坷时,家便是最后的遮挡物。夜晚总会有一盏灯,照亮你回家的路,也许这便是幸福的意义吧。
“要房要钱要车的时候,不停地压榨一个你已经放弃掉的女儿。”凭什么儿子在家就能过上“王子”般的生活,而女儿就应该为了儿子的一生去奋斗呢?这也许是最悲惨的,也是最可怜的。不是所有的亲情都是理所应当地去帮助,要在不公平对待面前,学会说“不”。勇敢说“不”不是不孝顺,而是给自己的人生做主。
结语每个女孩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要孝顺,但是孝顺的前提是公平且尊重。就算对两个孩子做不到公平对待,至少不那么偏心,大家都好过一些。
人心永远都捉摸不透,因为所谓的男女平等,些许不是社会的要求,而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最大伤害。豪门生子能理解,但是普通人家难道是有“皇位”要继承吗?
而洛洛父母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罢了,社会的舆论很难改变一个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谢谢观赏!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娱乐故事。
❹ 向父母不断“索取”,也是一种孝顺
我跟我妈,不像一些城里长大的母女那么亲密,比如她们会经常相互撒娇卖萌,微信PK表情包之类,我们不会。
我跟我妈,我们俩就普通农村母女之间的关系。偶尔打电话或视频通话,过节给她发红包送点小礼。
毕业以后我就再没问她拿过生活费了,像一朵独立盛开的小黄花。
严格说来, 我心里的孝顺首先就是“不索取、不惹麻烦、自力更生” 。
后来才知道, 有时候索取也是一种爱 。
我结婚的时候,按我们当地风俗,嫁妆或多或少都行。不需要像某些高彩礼高嫁妆地区那样豪华奢侈,我打算随便买几件物品意思一下就好。
但是买东西的时候,老妈却执意问:“这个要不要?那个要不要?大红的被子啊肯定要买质量极好的!还有日常的四件套也得备着...”
我不要她不开心,我要她反而开心。
为了不拂我妈心意,当时挑了店里很贵的大红色四件套。往常买什么都嫌贵的她,付钱却是格外眉开眼笑,像宠一个宝宝。
而后怀孕。虽然已经是奔三少妇,我妈仍然把我当做无知的小女孩,交待多吃什么,不吃什么,注意什么。
她买了一箱土鸡蛋寄给千里之外的我,疫情期间那邮费都快赶上蛋的钱了。可每次电话得知我经常都有吃她买的土鸡蛋,也是一副满意又满足的样子。
有时候突然想吃小时候老妈做的肉丸汤或者粉蒸肉,就会连环call问她怎么做。电话那边总是一丝“你真笨这都不知道”的窃笑,更多的却是很开心我能问她这些小问题。
孕期每次电话都必问我:“最近有没有很想吃的,我给你买来寄过去?”
最初我的回答都是,什么都买得到,不用不用。
后来我才发现了 “标准答案”——提一样需求,向她索取 。
我说:“我想吃你那边的一家卤牛肉,你有空寄点给我,这边真买不到。”
这时候老妈就会很上心也很开心:“好好好,疫情好点就给你寄,真空包装的,放心。”
原来,我们虽然年纪不小,但在他们身上仍有所求,这样的“索取”真的能换来他们的开心。
孕期,和婆婆讨论育儿经验的时候经常会争论起来。
本来我俩都是好脾气,但对宝宝的养育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
其实产生差异的缘由很简单:我是看现在的书和App,她是按几十年的老经验,有些方法早就更新换代了,她确实不知道。
有一次我们又有不同意见时,我有点生气说:“算了算了,我会找个月嫂,到时候都听专业人士的,她说什么就是什么。”
她似乎更为生气:“你居然不信家里人却信外人!”
这件事暂时搁置。而后我在思考:我婆婆一直是个好脾气的人,我们相处数年都没有矛盾,为什么针对小宝宝的事情上就那么大差异呢?
翻看很多孕妈宝妈的分享,都说“ 婆媳问题是从生娃开始的 ”。
试着分析一下。
婆婆做饭时候,会在意家人这一餐吃得多不多;打扫卫生的时候,总喜欢提一句“今天的地真有点脏”;我问她什么东西怎么做的时候,她总是很开心来分享;要是问她要一点土特产,更加高兴了...
所以,她只是想让自己在家里的存在感再强一些。
很多婆婆,为什么一定想要把自己的育儿理念传达并执行?因为她经历了很多年辛苦,觉得那是宝贵且独有的经验,是加强自身存在感的特质,甚至应该值得让全家人佩服、夸赞。
如果我用自己的新知识否定婆婆的所有老经验,无疑,是对她的不认可,不需要。
就跟我妈一样, 他们年龄越来越大,离社会最流行的东西越来越远,就越希望有人可以依赖自己,需要自己,认可自己。
毕竟,我婆婆虽不识字,玩微信和抖音是那么认真。她也想做个潮人。
我有一个七十多岁的奶奶,每年都给她的子女和孙子女们做腊肉香肠,说起来这些东西她已经做了一辈子了。
但今年的香肠有点失误,肉没有压紧,煮出来切的时候容易松散。
加上疫情原因,寄给小姑的香肠路上耽误太久,发霉坏掉了。
当奶奶知道小姑香肠吃不了,以及我们其他人吃的香肠会散开,居然失眠睡不好。
她大概觉得,自己唯一能做的东西,已经不被子女喜欢了?
其实这些东西,外面也是可以买到的;就算超市买不好,还有万能的淘宝,四川地道口味的也不少。
但是我们都喜欢接收她寄来的。
这样, 从腊月买肉开始,她就有了期待;到寄出去的那一刻,她就有了快乐;如果子女说一句“还是你做的好吃”,她一定会更幸福些。
七十多岁的老人,本来可以不用做这些的。可是,这种小的索取,我相信也是孝顺的一种。
图源网络
孕期我给自己买东西,便宜的就好,能用就好;但是给宝宝买东西总是相信一件事:贵的才会好。
难怪人家说,宝妈的钱最好赚,倒不是智商不在线,我看纯粹是被爱糊住了脑子。
一想到小宝宝什么都不会,最需要妈妈的关心,妈妈们心都软了吧。
确实,许多妈妈都喜欢宝宝的小婴儿时期,他们对妈妈有强烈的依赖感和信任感。所谓人母,大抵是愿意付出一切的。
可是,宝宝总会长大,独立,离开。他们源于我们的身体,流淌我们的血液,最后成长为完全独立的个体。
他们越来越走在社会前列,知道的越来越比长辈多,越来越不需要长辈的“指手画脚”。
此时,全世界都在教每一对父母如何 “体面地退出”子女的生活 。这是对的,也是残忍的。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今生的渐行渐远。
而正是因为如此,子女表现出的依赖感和适度索取,才是年迈的父母们最期待的。
适度的“索取”,让长辈不会觉得自己没有了价值,不会觉得自己没有了存在的作用和意义。
毕竟,若父母在100岁的时候记得你10岁喜欢吃的糖,还是会给你留在兜兜里,然后疼爱地送给80岁的你。
所以,能撒娇的时候撒娇,能索取的时候适度索取吧。付出是孝顺,索取亦然。
你好,我是圆宝妈,90后新手妈妈。来来来,一起聊聊夫妻感情、婆媳感情、孩子成长问题、育儿知识吧~
❺ 怎样应对父母一味地向自己索取
你要让父母明白,所有有理由的索取都是因为曾经付出过,你让他们想想曾经为你做了什么,有没有资格向你索取那么多。
❻ 你是大孝子,孝顺的很,你有没有想过你家就是无底洞,你父母他们只知道索取,全从来不付出,
其实这样的溺笑是不对的
父母再有能力的情况下,也应该自食其力,因为儿女还有自己的家庭要过,如果一味的索取,那么儿女的日子越过越水,当父母的也应该为儿女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