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1.秋登兰山寄张五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2.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3.秋登兰山寄张五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4.卜算子·风急雁声高
年代: 宋 作者: 陈著
风急雁声高,露冷蛩吟切。
枕剩衾寒不耐烦,长是伤离别。
望得眼儿穿,巴得心头热。
且喜重阳节又来,黄菊花先发。
5.偈颂一百零九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可湘
重阳节,何可说。
篱菊新开剪剪金,霜柑微露团团月。
元亮攒眉回去见境生情,闽王特地缄来弄巧成拙。
处处登高看不彻。
6.偈颂八十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妙伦
九日重阳节,渊明采菊时。
黄花到处有,何止在东篱。
❷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有那些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 郑谷《菊》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龙山饮》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少年自负凌云笔。 ——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对青山强整乌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九日悲秋不到心。 —— 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 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 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 潘希白《大有·九日》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❸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❹ 求大神帮忙想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最少得有四句,求教。。。。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版处,遍插茱萸权少一人。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3、《重阳席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4、《九日龙山歌》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5、《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❺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的全诗赏析及作者出处
诗句“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出自毛泽东的诗作《采桑子·重阳》。全诗的鉴赏如下:
【作品鉴赏1】
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1929年)10月11日,农历重阳节,当时临江楼庭院中黄菊盛开,汀江两岸霜花一片,触景生情,填词《采桑子·重阳》一首:‘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通过度重阳,咏菊花,赞秋色,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独具神韵,极富旷古绝伦的艺术魅力。毛泽东以特有的胸怀、气魄和艺术眼光,谱写了一曲革命人生的壮美颂歌。
逆境人生多感慨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6月下旬,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红四军内部关于建军原则和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等问题发生意见分歧。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未能被多数同志理解和接受,他也因此未能继续当选前委书记。此后,他身患疾病,在闽西一边养病,一边开展地方工作。10月,毛泽东带病坐着担架赶到刚解放不久的上杭,住在汀江岸边的临江楼。第二天,适逢重阳节,毛泽东倚楼远眺,诗兴油然而生,吟成这首《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身处逆境时写的感怀之作。大病初愈的毛泽东心情复杂、百感交集。起句“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短暂,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则比较缓慢,好像不容易衰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这里反用其意,以“天难老”反衬“人生易老”。1964年1月,毛泽东对英译者口头解释说:“与人间比,天是不老的。其实天也有发生、发展、衰亡。天是自然界,包括有机界,如细菌、动物。自然界、人类社会,一样有发生和灭亡的过程。”
“岁岁重阳”,每年都有重阳节。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有饮宴祈寿之俗。“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既是“天难老”的特点,也是“人生易老”的证明。每年都有重阳节,景色依旧,而人的年龄却不断增加,特别容易使人感慨人生短暂。面对重阳节,想到人生短暂,悲观者叹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观者表达“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929年的毛泽东年富力强,但又身处逆境,对于像他这样一个胸怀宏图大志而又深感创业维艰的人来说,内心的体验是极其丰富的。单纯看词开头这几句似乎有些沉闷,略感压抑,但毛泽东终究是有伟大抱负的政治家,不会因时间无涯、人生有涯的感慨而消沉衰颓,反而更加激发起“及时当勉励”的紧迫感。
吟咏菊花有新意
“战地黄花分外香”,作者笔锋突然一转,写出今年重阳节独特的感受和不同寻常的意义。“黄花”即菊花,典出《礼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菊花与重阳习俗有密切关系,重阳节也被称作菊花节。早在西汉,我国就有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重阳节登高赏菊,也是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传统主题。如王勃《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杜甫《复愁》:“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在不同的手迹中有不同的文本。初稿作“但看黄花不用伤”,后改为“野地黄花不用伤”和“大地黄花分外香”。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才定稿为“战地黄花分外香”。客观地说,初稿的“但看黄花不用伤”最能反映毛泽东当年写诗时的心境状态,但它的境界不如定稿。改成“战地黄花分外香”,给读者创造出一个色香俱佳的非凡意境,原来的感伤情绪一扫而空,显得格外开朗洒脱。着一“战”字,把战地的环境和氛围烘托出来了,从而为此词涂抹了一笔革命色彩。
古代诗人中,把菊花和战争、战场联系在一起的并不多。唐代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人把菊花与战争相提并论,但充满了血腥杀气。
“战地黄花分外香”化用杨万里的“若言佳节如常日,为底寒花分外香”,与元好问“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的句意完全相反,将消沉情绪转化为激扬的格调。毛泽东笔下的战地菊花与革命战争联系在一起,经受丹心热血抚育,因而更加芳香四溢。1996年1月28日,《文汇报》所载《舒同与毛泽东》一文中写道:“1932年春漳州战役结束,毛泽东同舒同第一次会面。打扫战场时,毛泽东握着舒同的手说,早就知道你了,看过你的文章,见过你的字。毛泽东边走边从弹痕遍地的地上捡起一颗弹壳,轻轻地说:‘战地黄花呵!’舒同会心地一笑,他为毛泽东如此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如此神妙的结句所触动。”这是革命家的视角, 这是思想家的气魄, 这是革命乐观主义的自然流露。
激越豪迈赞秋景
词的下阕通过吟咏秋景表达对待秋天的态度。“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一年一度的秋风猛烈地吹来,与春天明媚和煦的春光迥然不同。秋季不及春天那样万紫千红,嫩绿娇黄,香郁迷人,但秋风具有扫荡酷暑、荡涤尘埃的巨大威力。“劲”字写出了秋天强劲有力的个性,也隐隐透露出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春夏秋冬四季中,秋以萧瑟凋敝、满目苍凉等特质给人以悲伤之感。“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绝大多数古代诗人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人生的烦闷、生命的忧患。无论是风格婉约的柳永、李清照,还是词风豪放的苏轼、辛弃疾,在红衰翠减、万物凋零的秋天,都禁不住感伤身世,悲从中来。
然而,毛泽东没有附和古代文人的悲秋情调。“胜似春光”一句,寓意非凡。在毛泽东看来,秋色比春光更加美好,更有魅力。他打破了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高扬赞秋情愫,展现出辽阔豪迈的艺术境界,彰显了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高气爽,水天相接,这是对“胜似春光”的具体诠释。虽是绘景写实,却又胸襟宽广,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壮阔之感。如果说“战地黄花分外香”是芬芳秀丽的近景,表达诗人对战斗胜利的温馨心境,那么“寥廓江天万里霜”则是辽阔壮丽的远景,寄托诗人对革命前途的美好遐思,余韵悠扬。“万里霜”之“霜”不是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字,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色彩斑斓,绚丽迷人。
这首词的原稿是下阕在先,先描写秋天的壮美和江天的寥廓,再感悟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诗人进行修改时,将上、下两阕互易位置。采用这种“挪移法”之后,原先字里行间透出的抑郁情绪锐减,先抑后扬,境界变得更加开阔,更使人感受到生生不息、激越豁达的活力。这是毛泽东创作于逆境中的作品,有沉郁的思索,但全然不见怨天尤人、消沉郁闷的牢骚与哀叹,呈现给世人的是积极乐观、豁达昂扬的人生追求与洒脱心态。
【作品鉴赏2】
《采桑子·重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29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前后阕都是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哲理寓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深情寓于宏观秋光之中。整首词写得鲜明爽朗、气度恢宏,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出处】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原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易衰老,重阳节年年都会到来,今天又逢重阳日,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丽,辽阔的江面水天相接,秋高气爽。
【关键词注解】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像。
寥廓:空阔远大。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10月11日)。此时距离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有两年了。而此一阶段毛泽东过得并不舒心: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丢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前委书记的职务由陈毅同志代替,他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被指会像黄巢和李自成一样难成大器,而他在会上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必须加强,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遭到部下的反对;身染疟疾,缺乏科学的医治,并且在永定县苏家坡养病期间差一点儿被捕;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他被担架抬到上杭县城继续养病,却没有恢复前委书记的职务。当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重阳,一个秋高气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日子,一个把酒临风、月下赏菊、遍插茱萸怀念先人的节日,毛泽东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❻ 閲嶉槼鑺傜殑涓冨緥璇楄瘝
閲嶉槼鑺傜殑涓冨緥璇楄瘝濡備笅锛
1銆佸繖閲屽伔闂叉极璇濈嬶紝鐤忔灊鎮鏌宠告坊鎰併傝尡钀哥畭琚栫櫥楂樺勶紝閲庤強鐗佃。鎾╁叴澶淬傝祳閰掑綋棰樿壇楠ュ暩锛岃祴璇椾笖浠绘氮鎽囪垷銆傛棤鎯呭瞾鏈堝偓浜鸿侊紝渚跨潃杞昏呬笂灏忔ゼ锛
2銆佷究鐫杞昏呬笂灏忔ゼ锛岀敯缈佸惧姏灞曢缚鐚枫傝壇鐢颁竾椤烽摵绗虹敾锛屾睏姘村崈鐩嗘礂妫硅淬備粖宀佸拸绉嬫儏鏈浜嗭紝鏄庢槬缁囬敠蹇楄兘閰锛熼暱姹熸粴婊氬綊涓滃幓锛屾暍鍔濇椂鍏夐『鎴戞祦銆
鍙ゆ椂姘戦棿鍦ㄩ噸闃宠妭鏈夌櫥楂樼堢忋佹嫓绁炵キ绁栧強楗瀹寸堝跨瓑涔犱織銆備紶鎵胯嚦浠婏紝鍙堟坊鍔犱簡鏁鑰佺瓑鍐呮兜銆傜櫥楂樿祻绉嬩笌鎰熸仼鏁鑰佹槸褰撲粖閲嶉槼鑺傛棩娲诲姩鐨勪袱澶ч噸瑕佷富棰樸
閲嶉槼鑺傛簮鑷澶╄薄宕囨嫓锛岃捣濮嬩簬涓婂彜锛屾櫘鍙婁簬瑗挎眽锛岄紟鐩涗簬鍞愪唬浠ュ悗銆傛嵁鐜板瓨鍙叉枡鍙婅冭瘉锛屼笂鍙ゆ椂浠f湁鍦ㄥg嬩妇琛屼赴鏀剁キ澶┿佺キ绁栫殑娲诲姩锛
鍙や汉鍦ㄤ節鏈堝啘浣滅墿涓版敹涔嬫椂绁澶╁笣銆佺キ绁栵紝浠ヨ阿澶╁笣銆佺栧厛鎭╁痉鐨勬椿鍔锛岃繖鏄閲嶉槼鑺備綔涓虹嬪d赴鏀剁キ绁娲诲姩鑰屽瓨鍦ㄧ殑鍘熷嬪舰寮忋傚攼浠f槸浼犵粺鑺傛棩涔犱織鎻夊悎瀹氬瀷鐨勯噸瑕佹椂鏈燂紝鍏朵富浣撻儴鍒嗕紶鎵胯嚦浠娿傞噸闃宠妭鍦ㄥ巻鍙插彂灞曟紨鍙樹腑鏉傜硡澶氱嶆皯淇椾负涓浣擄紝鎵胯浇浜嗕赴瀵岀殑鏂囧寲鍐呮兜銆
❼ 哪些古诗中写出了重阳节的习俗
可以这样回答这位朋友的问题:古诗中只要是写“重阳节”的,都会写到重阳节的习俗。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诗歌中,以歌咏重阳节为主题的诗歌俯拾即是。有的以“重阳节”命题,有的以“九月九日”命题,有的直接就用“九日”。
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孟浩然)
楚万重阳日,群公赏宴来。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
逸思高秋发,欢情落景催。国人咸寡和,遥愧洛阳才。
九日(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重阳(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重阳日即事(赵嘏)
病酒坚辞绮席春,菊花空伴水边身。 由来举止非闲雅,不是龙山落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