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持戒与孝顺

持戒与孝顺

发布时间:2025-01-25 19:21:48

孝顺的六根指什么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报纸上大做他们‘六根不净’的渲染文章!至于什么叫做六根,甚么又叫做六根清净?他们是不想知道的。

其实,六根清净四个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称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相互为用,缺了一类,其他的二类也就不能存在。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个比喻,那么,六根是镜子,六尘是被镜子所照的影像,六识是判别镜中所照影像的人。

甚么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呢?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从六根所接触的物件上说,称为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尝的味道,身根所触的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思想的称为‘法’──漪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西,这些就被称为六尘。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如果没有六识而仅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

那么,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

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镇,贪与镇,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镇、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强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净二字,那是谈不上的。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
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净。因为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都不容易觉察出来,净与不净,也就很少有人细心地注意它了。

根据中国天台宗的判断,六根清净位,便是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最初十阶的十信位,要断见思二惑──相当唯识宗的分别烦恼与分别所知的二障,这应该是从普通(外)凡夫进入贤位(内)凡夫的阶段。

又据法华经及涅槃经中说,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所谓六根互用,那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见色,也能闻声、嗅香、尝味等,耳能闻声,也能见色、嗅香、尝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样。

六根清净了,就能六根互用,这在一般的读者看来,难免会说这是神乎其神的
神话。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说,我们利用六根而执取六尘,六尘充塞了六根,障碍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尘的奴才,也习惯地成了六尘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付,香尘来了,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这个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净的六根,

㈡ 请问佛教大师“孝”的问题

这确实不好办,父母不同意,即使结婚了也很别扭。毕竟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顺其自然吧

㈢ 这4件事功德无量,你做过哪件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经常做好事有利于积累功德,这功德不仅会有利于我们的发展,甚至有些还会延续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对他们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最能积功德的这四件事就是,多结善缘,相信因果,清净口业,孝顺父母。

最后一件是孝顺父母,是佛教中认为最积累功德的事。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就相当于在供养菩萨,所以这其实是一件最积善的事情。而孝顺父母的人,到的善果还会有健康长寿,体态端正。这四件事放在我们生活中,不管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我们自身出发,都非常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㈣ 持戒到底有多重要

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佛遗教经》
-----------------------------------------------------------------------------------------------------
在经典中我们是可以了解持戒的重要性的,简单说,持戒乃是守护福德功德的金刚铠甲!以戒为师!
下面提供部分摘录:
1.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
何以故?
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
——《大智度论~卷第十三~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

2.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大方广佛华严经》(佛驮跋陀罗译本)

3.不持戒人,虽有利智,以营世务,种种欲求生业之事,慧根渐钝;
譬如利刀以割泥土,遂成钝器。
——《大智度论~卷第十四~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之余》

4.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5.佛言布施持戒。现世得福。——《犍陀国王经》
6.一切皆由业布施得财富
持戒生天上若无布施缘
威德都损减定慧得解脱
此三所获报十力之所说
此种皆是因不应扰乱我
是故应修业以求诸吉果
——《大庄严论经》

7.天复请曰:谁为最安乐?谁为大富贵?谁为恒端严?谁为常丑陋?世尊告曰:少欲最安乐,知足大富贵;持戒恒端严,破戒常丑陋。——《天请问经》

8.勿自恃持戒,轻毁犯戒者;
恃戒凌于人,是名真破戒。
——《大宝积经~卷第三十五~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一~开化长者品第一》

9.为人长寿。无有疾病。身体强壮。从持戒中来。——《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10.若人欲度生死大海。应当至心受持五戒。——《优婆塞戒经》

11.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佛说四十二章经>

12.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菩萨璎珞本业经》

13.佛告药上:“善男子,法聚者,名曰净行。净行者,能离一切不善之法。善男子,汝见如此少众生不?”药上白佛:“唯然,已见。”佛告药上:“此诸众生离邪淫故,必得诸陀罗尼,必得具足一切诸法。”
——《僧伽吒经》

14.世尊。行梵行者甚为希有。何以故。世尊。如来行难得。佛告一切勇。如是善男子。梵行难得。若行梵行。若昼若夜常见如来。若见如来则见佛国。若见佛国则见法藏。临命终时其心不怖。不受胎生无复忧恼。不为爱河之所漂没。——《僧伽吒经》

15.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大般涅盘经》

16.善男子。何者是菩萨摩诃萨念戒。善男子。菩萨作是思惟。所有世间出世间一切胜妙果报。彼诸果报皆因持戒而得。何以故。依因净戒根本力故。善男子。譬如一切草木丛林依地为根本。如是一切世间出世间妙果依戒为根本。菩萨摩诃萨住于持戒。能与一切天人作大福田。复能满足施者功德。——《法集经》

17.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长阿含经》

18.如依大地一切药谷卉木丛林皆得生长。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一切善法皆得生长。如依大地一切诸山小轮围山大轮围山妙高山王皆得安住。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19.信佛禁戒法, 修习于智慧,
以净戒具足, 速疾成菩提。
精进为第一, 生净佛国土,
宣说善法要, 摄护诸众生。
具足慈悲心, 修行净梵行,
具解脱知见, 成如来善名。
世间之父母, 菩提心第一,
说此法门者, 第一善知识。
听此法门者, 必作无上尊,
具世尊十号, 寂灭心相应。”——《僧伽吒经》

20.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
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
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
——《优婆塞戒经~五戒品》

21.人持戒乃孝顺。报父母恩耳。何以故。不杀万物得长生。不盗物皆富。不淫不乱不欺皆信。不饮酒皆净。父母有时堕是中便安隐。
——《佛说骂意经》

22.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种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须,左能净右,右能净左;此亦如是。有慧则有戒,有戒则有慧;戒能净慧,慧能净戒。(种德,婆罗门名)——《佛说长阿含经》

23.若人持戒当得见佛。戒为最上庄严。戒为最上妙香。戒为欢喜胜因。戒体清净如清冷水能除热恼。戒法最大。世间咒法龙蛇之毒而不能侵。持戒得名闻。持戒获安乐——《佛说大乘戒经》

㈤ 夫孝名为戒,始乎孝顺,终乎持戒.戒乃贯诸愿而成始成终者也是什么意思

像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禅师就发隐:“夫孝名为戒,始乎孝顺,终乎持戒。戒乃贯诸愿而成始成终者也。何也?一者,戒即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前已释故。

与持戒与孝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长寿花积水怎么去除 浏览:815
春光长寿花 浏览:508
养生盐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浏览:741
宜宾县养老保险 浏览:709
养生胃胀吃什么水果好 浏览:159
为什么给老年人普及反电诈知识 浏览:501
重阳节给长辈送什么 浏览:329
出国体检证明怎么写 浏览:502
奥园养生广场在地铁哪里 浏览:60
60岁老头体检应该检查哪些项目 浏览:734
长寿命树种 浏览:804
广州第二医院体检多少钱 浏览:888
老年人长疮什么征兆 浏览:133
美发行业都要体检什么 浏览:843
光大汇晨北京朝阳区老年公寓 浏览:869
2018女干部退休年龄规定 浏览:235
帕金森引起老年痴呆症 浏览:997
商业养老保险投保 浏览:528
孝顺父母三句半 浏览:375
四会老人院在哪里 浏览: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