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桂阳有什么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当天很多地方都会开展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重阳节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闹太祖
而在湖南桂阳县龙潭街道一个叫洞水的村子,每年重阳节那天,在外工作的人也都会回家过节,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堪比过年。因为村里每年都将在这天将举行一项被当地人称之为“闹太祖公公”的祭祀活动。这是为了纪念本村的太祖公——周法亮,我国北宋儒家理学思想鼻祖周敦颐的第六代孙而举行的。热闹非凡
洞水村位于桂阳县城西郊,村里有200多户1000余人,全都姓周。据了解,该项祭祀活动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农历九月初九恰逢九九重阳节,活动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中的“尊老”、“敬老”、“爱老”融入其中,在活动中“祭祖”、“闹祖”,以示对祖先的敬畏,同时祈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热闹非凡
村支书张三娇说,这个活动凝聚了全村人心,大家都很重视,举行闹太祖公的活动时,村里比过年还热闹。闹祖
据村志记载,周法亮生有四子,元末为躲避战乱携家外逃,途中与家人失散,二儿子周渊伯与家人失散后只身逃往湖南,寓居长沙,明太祖洪武二年由地方政府推荐为武举,任湖南桂阳府汛守正堂,历时七年,任内在西门外振文坊、老虎坪置地立宅安居。因与其父失散后再无音讯,加之长年身居异地他乡,倍加思念亲人,故每年遇其父生辰日——农历九月初九,都要在家设坛祭奠。初时为家门一般性祭奠,后因家业扩大,人丁兴旺,形成了族门性祭奠,进而演变成大规模的民俗祭奠活动——祭太祖公公。起马
“闹太祖公”过程分为祭祖、“骂”祖、起马(入轿)、闹祖、游神、归位六个环节。祭祖时,在宗祠里的先祖牌位和塑像前,由法师作法,敬献三牲酒礼,念祭文、讨卦。“骂”祖时由一人用柳条给“太祖”洗澡,边洗边骂,洗完后论辈朝拜、敬香。给“太祖”洗澡
骂完祖后,便是起马。由四名身强体壮的年轻小伙把太祖公公的塑像请进特制的“轿子”,用红绸绑紧,然后抬出祠堂进入村子。每到村里的一处开阔地,抬轿的小伙子要原地一边摇太祖公塑像一边原地转圈,村民围成一圈,抬轿的人越少、太祖公的塑像摇得越厉害,大家的欢呼声就越大,这称之为“闹祖”,寓意普度众生。
洗完后论辈朝拜、敬香
闹祖后,太祖公公塑像要游走在村中主道,保佑村民安康,而路经的每户村民要焚香、放鞭炮迎接,这称之为“游神”。最后,太祖公绕村一周后回到祠堂,由法师作法送“神”归位。
全村的壮士都会参与“闹祖”
整个祭祀活动一般需要两个多小时,尤为要注意的是,从起马后出祠堂,闹祖、游神、直到归位,这中间太祖公公的塑像不能触地。
B.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1.登高:避灾健身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行猛猜的习俗,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至于等到的地方,没有特别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祭祖:谢恩求佑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不过,重阳节的拜祭,是出于作物收成后,祭谢祖先恩德,并祈求祖先保佑,所以气氛是轻松愉悦的,不会有“行人欲断魂”般的哀伤。
3.
敬老:法定老年节
重阳节,也是中国老人节,人们要表达对老人的孝敬,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正式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知乱为老年节。
4.
晒秋:庆祝丰收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
5.
赏菊:寓意长寿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重阳又称菊花节,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北京档型人还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C. 你们那里有什么特殊的民俗文化
风俗习惯往往因地而异,正因为如,民族文化才具有多姿多彩,斑斓灿丽,奥秘深致的多重性。
“回亲”在我们老家就是一种风俗。即男女双方订亲礼过后。男方要在家中名望高或有身份的长辈兄长等陪从下到女家“回亲”。也是自此改口称女家长为爸妈的礼仪。男方要备“四色礼”,也即是酒烟茶果点一类。女家须设宴招待来宾。歆颜称庆,皆大欢喜。
因了你的问题,想起一段往事。
那年,我刚与妻订婚不久。家里欲安排回亲事宜,因为几位兄长时间不好确定。恰巧头天省城画友王兴华兄到访,席间忽生奇想邀他陪我前去回亲。没成想兴华大兄欣然接受邀请,又约上市里老画家齐新民、陈雨棠二先生相陪。当时我觉得十分荣幸,但又怕岳父不乐意引发误解。就赶紧去跟我妻子商量并让她先回家去问一下。不想我岳父一口答应了。明日一见之下,岳父大人与画家们相与融洽,交谈甚欢。岳父当场说没有啥招待的,中午准备请他们吃全羊。上世纪八十年代吃全羊也算丰盛了。谈话间陈雨棠兄(已故)接到电话说吉林版画家晁楣先生来淄博了。市里叫他赶回去接待客人。匆匆忙忙地去了,临去还一个劲数说我安排的时间不恰当,说欠他一场酒。我知此兄甚好酒。所以我连忙道歉说过后一定补请他一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磨墨少年已成翁矣。写在这里聊备他日之思可否?
川东地区,我们那边的新年值得一说。
我们那边新年是要到正月十六才算结束的,也就是说新年是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六。
其实如果要再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从腊月27开始,因为从27号开始就城里就是最繁华的时候,可以说一定会到人挤人的样子。我们管这种叫赶场,新年赶场要买很多东西的,瓜子、水果、蔬菜、肉类,衣服、春联等等,所有的新春的东西都要在这段时间准备齐全。
另外就是在这段时间在家里也有得忙活,大扫除,从里到外。另外一个是可以准备新年要吃的腊肉。还有一个就是杀鸡鸭鱼等等,这些都是在为新年准备。
新年开始,我们几乎是要从大年三十开始大吃大喝一直到新年结束。几乎每天都是在走亲戚中度过的,比如年三十是在奶奶家,初一是外婆家,初二是大姑家,初三是大爹家、初四是我们家、初五是舅舅家、初六是小姨家……亲戚、好友,家家走个遍。虽然顺序可能会有所变动,但是每一家每年必需要走这个是肯定的。今年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走的比较少了而已。
正月十四是我们那边的小年,一般这一天是会在奶奶家吃饭的,然后元宵节去大爹家在吃一次。
正月十六是我们那边的等登高节,登高节我们会去登山,对于我们家这种本来就住在山上的就不用那么麻烦了,直接在家里等着亲戚来登高,然后给他们准备好饭,哈哈哈。
这就是我们那边的新年了,一般我们的新年过完都会涨个5-10斤体重,但是我们依旧对这种走亲戚乐此不疲,大家的感情要固定时间联络一下。
清明节扫墓是我国大多数人的习俗。然而在我们老家基本上安排在每年的重阳节几天。而在清明时节一般会安排去踏青和采青。将刚长出新芽的艾叶采回家,跟糯米粉和在一起做成艾香软糯的糍粑。
重阳节也称老人节、敬老节。我们在重阳节到来的前几天扫墓祭祖应该是以此为据。
南方的天气潮湿,地处丘陵地区地貌,清明节期间,正处春末夏初,当地树木绿植繁茂,雨水绵密,这时出门上山多有不便不说,还有沿途危险,所以清明时节翻山扫墓有气候的不利条件。
到了重阳节前后,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出门比较方便。
以前客家的男人一出正月,都出门谋生,留下女人和小孩居家。清明节刚出远门两个多月,来回盘缠开销不说,事情往往才刚刚开始,没有出什么成绩,无法跟家人和祖宗交待。待八九月份,一年收成大局基本已定,回来探家祭祖就显得理所当然。
这里还有个典故。说民国某年有家的男人正月出门下南洋谋生计,船到新加坡上岸时,遇到了当地的强盗将所带盘缠洗劫一空,只好流落街头沿街乞讨。被一个在当地打长工一直没能回到家乡的老乡收留,并帮他凑足了回家的盘缠。临行前拜托了他一件事,就是让他帮忙每年到老乡家里的祖坟上柱香祭拜一次。他回到家乡后,依照老乡的嘱托开始寻找,刚好在重阳节前三天找齐了老乡交待的祖坟所在,并一一感恩祭拜。自此给自己的后人立下了规矩,每年的这个时候就为祭拜祖先的日子,铭记所受的恩泽,保佑基业长青。
谢谢你的邀请。
我是北京人,要说北京最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活动应该是春节的庙会。
除了庙会,还有个习俗是大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其中一个饺子里放钢镚儿,谁吃到了就预示着来年财源滚滚。
不过现在年味儿越来越少,好像现在也很少有人再往饺子里放钢镚儿了,所以我就重点聊聊庙会吧!
一般庙会是从大年初一到初六,人们会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庙会游玩儿。
每年春节,各大公园会有不同主题的庙会,都很有特色。
比如圆明园庙会,这些年“皇家”概念盛行,庙会期间举行很多演出活动。皇家祈福、皇家“冰嬉”格外受宠。
还有热闹的买卖街,里边有各种特色 美食 、游乐项目,还能购买到独具皇家特色的纪念品。
皇家祈福照片
冰嬉照片
再比如石景山游乐园庙会,走的是洋庙会路线。一进门的仿迪士尼城堡就有“洋”的感觉。
庙会期间同样有各种活动,比如花车行进表演、欧洲嘉年华活动,都让人有回到了童年的感觉。尤其是花车行进,经常有人们办成的童年特色的卡通人物在人群中行走,真是迪士尼既视感。
花车行进表演照片
欧洲嘉年华照片
除此之外,还有大观园庙会,让人一睹红楼梦如幻如梦的戏剧场景;地坛庙会,作为京城恢复最早的庙会,我们能感受北京最具特色的民俗特色。
还有龙潭庙会、朝阳公园庙会、北京凤凰岭庙会、八大处庙会、红螺寺庙会、中华世纪坛庙会等等。
庙会已经成为北京人过年的标配,人们通常会在春节期间和家人一起逛,一边吃着各色小吃,看着各种表演,在越来越没有年味儿的春节增添喜庆的仪式感。
有,潮汕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各地都有不同,就拿过年来说,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 历史 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其中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我为了能吃上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上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进去。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起来向下掉面渣。又加了点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总是加的不合适,光和面就这么难,等到吃上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又加了一点干的面粉,面总算弄好了。可是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小时,真等的我不耐烦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面学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结果揉的一节粗一节细的还好揉了好长时间终于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饺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流传了下来,饺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制作难度。为了吃上美味的饺子努力!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擀皮是最难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饺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皮没熟。我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大小,便准备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饼,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哎,像妈妈那样擀皮好难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了饺子皮。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该包饺子了,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妈妈的旁边学着包饺子。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不是那么困难。终于包好了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饺子煮熟。看着饺子在过的翻腾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的 游戏 。饺子煮熟了!嘴里吃着饺子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霎时,我觉得我离我国的传统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爱我国传统文化!
另外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 历史 的文化古国,我国的民俗和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着;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我来自广东粤西茂名,我们这边有一个很特别节庆风俗,叫 年例 。
年例风俗盛行于粤西鉴江、罗江流域及雷州半岛一带, 主要以茂名、湛江两市为主,也包括广西个别县市,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
粤西民间习俗有“ 年例大过年 ”的说法,意即年例比过年还要隆重,粤西年例一般集中在春节期间,各村镇的年例日各有不同,主要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到三月中旬,年例日有的是一天,也有的是两天或三天,少部分村社的年例日在农历四月份之后,例如农历八月十五或者十月份,因为时间在秋天,所以又称为返秋年例。
各村镇年例风俗大同小异,传统年例活动一般包括: 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 。
起年例 ,即年例的起始环节,主要指 请神 。由当地族老、乡老、庙祝、村长等带领村民们前往社庙、土地庙或祠堂等庙,行拜祭礼之后将神像请出,请进预先备好的神轿中,为接下来的游神作准备。
正年例 ,即年例正式环节,主要活动是 游神和摆醮 ,游神又叫巡神,是将庙中神像请入神轿后,由村民们抬出庙宇巡游乡境,接受民众的香火祭拜,保佑全境平安。
粤西地区的神灵体系有当地特殊地域性,除了中国传统佛道神灵体系中的神仙、菩萨之外,还包括地方民间信仰的神灵体系,例如冼太夫人、潘仙、北帝,雷祖,康皇、盘王、关公、土地神以及其他被封为神、圣的 历史 名人。
年例游神时一般会伴有各类傩舞随行,例如 舞龙舞狮、飘色、游花灯、走清将、穿令箭 等,热闹非凡,堪称年例的高潮环节。
游神队伍巡游乡境时,每到一个村社,村民社民便将各类供品,包括三茶五酒、三牲(鸡、猪、鱼)、糖饼糕点等,一一摆在供案上,等候游神队伍到来停留拜祭,这个环节称为摆醮,又叫摆宗台。
年例尾 是年例祭神活动的结尾环节。游神结束后,巡游队伍将神像送归庙宇,送神之前,先由庙祝或道公佬扎一只大纸船,让村民将一些无用之物(例如头发、鸡鸭毛)等丢到船上,然后将纸船烧掉,这个环节称为 烧纸船 ,又称压舟赶鬼,寓意是烧掉魑魅魍魉,有驱邪避厄,保佑平安之意。之后再将神像送返庙中,这样整个年例才算完满结束。
除了祭神游神活动,年例的另一个重头戏,那就是 宴请宾客 。
年例宴客是年例中最实质性和接地气的环节。年例当日,主人家大开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年例宴席菜式以粤菜为主,带有粤西特色风味,每席菜式少则十道,多则二三十道不等,常见的菜有白切鸡、五香扣肉、炸鸡翅、红烧鱼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的宴席上,除了传统菜式外,还增加了山珍海味、鲍参翅肚等名贵菜式。
年例是粤西地区特有的节庆风俗,起源于岭南地区名为“乡傩”的古老的祭祀习俗, 传统意义上,年例反映的是粤西人民群众慎终追远、祭祀祈福,祈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这里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民族之风,各地各异,生活习俗是很多民族文化具有的特色,多姿多彩,斑斓绚丽。就拿我们贵州来说吧,是很多种族的聚集地,我们苗族就有:红苗、黑苗、白苗、绿苗之分,统称苗族,但说话口语不一样,很难听懂对方的语言,但是随着现代汉语教育文化普及,所以大家说话才能达到一致,有了共同的语言。我们贵州汉族人说汉语,布依族说布依话,苗族说苗话。所以说一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为什么说是多彩贵州呢?在这里你就会很明白啦!
在贵州,我们苗族,虽说是一个苗字,但生活习俗各自不同,生活居住环境也不同,黑苗族喜欢居住在石头山里面,地处偏僻,深居石山之中,地稀人少。红苗、白苗,绿苗喜欢居住在高山上,水源缺乏,风吹日晒,生活困苦,人才缺少。布依族喜欢生活在河流边上,土地肥沃,人才济济,财利双收,汉族人喜欢生活在半山腰上,水源土地饱足,生活足矣。
我们苗族一般在逢年过节都打扮的花枝招展,穿金戴银,漂漂亮亮,这是很多民族都羡慕不已,苗族服饰文化 历史 悠久,一直以来都是手工传承,也是非物质文化中的一部分,因为纯手工制作出来的裙子看似一样的,但是绣花和图案不同,虽说千篇一律,但审美观念不一样,裙子是用手工一针一线绣制而成,衣服上的衣领、衣绣,衣帽都带有图案花边,苗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过年过节与其他民族一样的。
布依文化主要季节在三月三、六月六,这是布依传统的节日,在三月三是布依文化祭祀的主要节日,也是我们苗族的节日,我们也过三月三,贵州罗甸布依族过三月十三,在这个节日里,家中老人会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去祭拜祖宗,我们这里叫“上坟”,在汉文化中叫“扫墓”,就像清明节一样隆重。六月六是布依民族的歌舞大节日,对歌、跳舞,游泳比赛,在这民族的欢乐节日里,少数民族更能善歌跳舞,充满欢乐。
我们这里的汉族文化几乎全部体现在过年的时候,他们一般会选择在大年三十和元宵节去祖宗那里送灯点蜡烛,这一晚是现代人和故去的祖先阴阳两界沟通的两个晚上,阳人把蜡烛点亮照亮祖先过个好年,让祖先在漆黑的夜里不再孤单,表达了他们对祖先的怀念之情,百年习俗,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座座祖坟灯火繁星点点,寓意子孙后代后续有人兴旺发达。
打糍粑迎新年,已列入传统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不可缺少的一项传统习俗,打糍粑,吃糍粑,闹新春,迎新年,我们苗族都会再腊月二十九那一天来完成,记得前几年没有用机械的时候,全寨人打糍粑热闹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我自己一个人都曾打过七八家的糍粑,吃了七八个糍粑,这种滋味现代人是很难体会出来的。
无论怎样, 社会 在发展,人类在不断的进步,人类 社会 已经进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的特征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了现实,我们顺应了潮流,响应我们的国情,我们的民族文化将会走进更高层次,青出于蓝。
本人是湖南省安化县人氏,也是梅山文化的爱好者,梅山文化是古老的傩文化的延续,也称巫术,人物主要是梅山王,张五郎等。
我们锡林郭勒盟有游牧文明原生态显著特点的民俗、民族元素和蒙古长调、、呼麦蒙古马文化、蒙古摔跤、民族服饰等草原风情,使锡林郭勒文化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民族服饰等草原风情,使锡林郭勒文化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D. 客家民俗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酿”。这种“酒酿”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客家的“崇九”风俗
客家话"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有"崇九"风俗。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选与九相关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楼房的层数和房间数也是九的倍数,认为这样可以长久同居共处。"九"在客家人的婚烟嫁娶中显得尤为重要,男女双方相亲、换帖,一般都选与九有关的日子,聘金尾数要带"九",如1999元,迎亲的队伍也要凑足9人,凡礼品都要9方为吉利。客家人做寿,寿粄要做81或360个,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鲜汤、炖狗肉(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阳(九九)寿糕等等。 由于九与韭谐音,小孩破学启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谕九,如:"燕子含泥过九江,妹子送郎出外乡,九月九日种韭菜,两人交情久久长。"客家人对九的重视,还表现在把正月初九视为良辰吉日。春节后,出门做工、经商的人一般要到初九这天才离家启程,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兴旺发达。节日与习俗
主要节日
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斋戒日:为少数客家人所有;在4月20日【非回族斋戒日】
主要礼俗
婚姻礼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而往往婆婆对儿媳会严格~ 嫁入3天后要开始干活 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客家的成年礼仪俗称“出花园”)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广东揭西客家地区迁新居前要请相士“捡日“(即吉日吉时,吉日多为年头年尾,吉时为晚上),在新居大门设八仙桌,摆酒席,由相士主持,请如门神、土地等诸神,及前三代祖宗前来享用,称为”拜门神“(未”拜门神“先行入住称为”借住“)。然后焚化由相士写的地契,向诸神及祖先通告此处已有主。待神灵祖先食罢,焚烧纸钱及放鞭炮。后一家之主提烧旺的炭火炉,家眷各自拿新的厨具等小物件(家中人丁较少的则带母鸡及一窝小鸡,寓意人丁兴旺),新居每一处都要经过。 次日早上,同族媳妇大早前来帮忙”擂茶“(地方客家人接待客人之食),做汤圆,接待前来祝贺的亲友,中午的时候准备宴席款待亲友等。礼节诸多,粗略描述。 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年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游神 潮汕地区客家村落(包括潮汕村落)会在每年年初固定的日子将村里的宫庙的神明请出,组成一个少则几十人,多则一二百人的游神队伍,敲锣打鼓穿街过巷。请求神明保佑村里各家各户事事顺利(此处之神明几乎都有潮汕守护神--三山国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初七,要吃“七样菜”,这里的“七样菜”指的是纯素菜七样加在一起烧炒而成。 也就是擂茶[4],客家人都在人日这天吃擂茶,配上七样素菜享用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E.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一、岁时节日的起源。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的、人们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民俗文化意义的特定时日。
不同的节日,又有不同的民俗活动。比如说端午节我们龙舟比赛、吃粽子;中秋节,我们赏月吃月饼;重阳节,我们则登高望远。这些节日又以年度为周期,年年循环往复。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我们祖先认识和把握自然运动规律的智慧的结晶。它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无形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
那么,岁时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1、远古历法的因素。
这是首要的原因。最早的原始农业出现于六七年前的仰韶文化。也有人传言在更早的伏羲氏时代就开始了野生植物的选择种植,以及野生动物的养殖驯化。在最早的农业活动中,就需要我们把握适合种植的时间,才能够得到收获。这时候,人们通过观察天时,制定了历法。
相传在黄帝时期设五官,其中有考定星历的官员。颛顼时设有火正官,尧帝时又设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概念。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天干地纪年方法。汉武帝在太初元年颁布了《太初历》,这种历法规定一年12个月,19年7闰,闰年13个月。
远古时为了农业丰收,春种之前需要祈天祀地,秋收之后需要感谢神灵,所以就出现了春社、秋社,届时要进行祭土仪式,具体时间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祭祀节日。
2、月亮圆缺的因素。
在节日日期的确立过程中,月亮的圆缺也起了特别大的作用。远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和日历,所有只能观察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可以说是一成不变,而星星则遍布满天,规律不易查找。只有月亮,不仅有升有落,而且有圆有缺。最适合人们反复观赏。
因此,岁时周期中就出现了月的概念。比如古代说的朔日、元日就是现在的的初一,圆日则是指十五。有的节日就在朔日或圆日举行。比如说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等等。
3、重叠数字的应用。
我国的民众在很早就形成了数字信仰,特别是数字重叠的日子,不是吉日就是恶日。比如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等就被认为是吉祥的日子。而五月五则被古人认为是恶月恶日。《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可是,在历史上,端午节的形成源于古代的避“恶日”。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这一 时期,阳气最盛,各种蚊虫出现,而且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对于这种阳气极盛的日子一般认为不吉利,恶疠病疫多泛滥,于是形成“躲午(五)”习俗,后来以讹传讹,遂成端午。
4、信仰祭祀的因素。
在古代,由于人们对熙然缺乏认知,也因为万物皆有灵的观念。所以形成了对自然的崇拜。发展到后来,更是出现了人神崇拜。人神主要指的是民族人文始祖、民族英雄和各种公德人物。
比如人文始祖就有女娲、黄帝、炎帝等,民族英雄有岳飞、戚继光等,或者其他的公德人物,比如说工匠祖师爷鲁班、医药祖师华佗等等。因为这些人在民众心里的崇高地位,所以就把他们的生日、忌日或者是某个特别的日子变成某种节日,有的还形成了地方性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