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有春节、歌圩节“三月三”、送灶节等
—、春节
壮年 即壮族新年。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过去,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过去还有以八月酉日为迎新岁节日。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藤州俗不知岁,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后)为腊,长幼相贺以为年。”壮族以八月收割稻谷为新年节庆,因有别于汉族春节而说成是“俗不知岁”。
现在壮族过春节的节期虽然是受汉族春节的影响,但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壮族各地的节日是按农业生产的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后大部分地区逐渐采用农历节期。壮族的迎新岁活动,与汉族大致相同,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专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后即告“散年”,意为新年节期聚庆终止。亦有部分地区的新年节庆延至正月末,采白头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称“艾粑”)小祭为岁庆终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结束。故通常又将整个正月作为庆新春节期,称为“过正月”、“吃正月”。壮语Cieng(“正月”之简称)为春节的代称。
二、歌圩节
三月歌圩节: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三、送灶节、年三十
送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壮族祭祀灶神的传统节日,旨在送灶王归天。人们认为,灶王爷一年到头为农家司灶管火,即辛苦,又龌龊,从腊月廿三起到次年的正月初一,农家给灶王爷歇息七天,陈供品以饯行,并在灶口贴小对联:“上天呈好事,下地降吉祥”。意即请灶王爷到天上多为本家说好话,祈求丰足安康。
年三十:又称年晚,即腊月三十,这是壮族人民一年当中最繁忙而又最生动的节日。各家各户宰杀年猪,包粽子,做年糕,缝制新衣,张贴春联等。入夜,以猪头、阉鸡、果品隆重祭祖。大人围在火边,除夕守岁;小孩尽兴游戏,通宵不眠。各户在门前悬挂鞭炮,待鸡鸣时燃放,以鸡啼第一声时最先点响炮竹者为最吉祥,俗称“压鸡嘴炮”。并在火灶边陈供品迎接灶王爷归来。之后,每鸡啼一遍,燃放一阵炮竹,直至天明。
『贰』 龙船节,跳公节,吃立节,土王节,赶鸟节,老人节分别是那个民族的节日{急需}
龙船节是苗族的
跳公节是彝族的
吃立节是壮族的
土王节是侗族的
赶鸟节是瑶族的
老人节是朝鲜族的
同志,顺便问一句,做人教课标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配套练习册是不是很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