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张口闭口说百善孝为先的人,最不懂得应该如何尊重孩子,认同吗
绝对认同,不分场景、不分情况,父母都不用以“孝”去要求孩子。
“孝”是美德,但作为要求,只能有一个结果,让孩子产生置疑和逆反,有百害而无一利。
只要我们教育没有大的缺失,我们用得着担心孩子“不孝”吗?
强调“孝”就是不尊重孩子,这种天经地义、水到渠成的事情,为什么要强调和要求?
无非是做父母的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总是担心孩子以后“不孝”呗!
“孝”跟“学习”是本质不一样的概念。
“孝”是顺天性的,是与生具来的本能。
“学习”是逆天性的,不是与生具来的本能。
所以“孝”不能被强调和要求,“学习”是要被强调和要求的。
说夸张一点,禽和兽都长大了知道反哺,用不着教,而禽和兽除了本能的生存技能外,是不会“学习”的,“学习”的人类特有的、反天性的自律行为。
如果孩子将来“不孝”了,只有一种可能:
家长提供的成长环境有大问题,让孩子丧失了这种天生的美德。而强调“孝”、用“孝”去要求孩子,就是形成这种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出现了“不孝”的苗头,作为家长要做的不是赶紧用道德去绑架孩子,而是自我反省什么地方出问题了,让孩子这样的天性开始丧失!
我们家孩子才13个月,看到我回家进门,都会放下正在喝的奶很快爬到门口来迎接我,我用不着担心他们将来不孝,更用不着用“孝”去要求他们。
如果那天他们“不孝”了,一定是我自己出问题了!
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一个人有孝顺的品质跟家庭和教育是有关系的,有良好的孝的家庭氛围,父母给孩子做好了榜样,对孩子有关爱,带来的结果是长辈慈祥,晚辈孝顺;如果做父母自己没有做好榜样,对孩子也没有好的教育和关心,还要求孩子对自己孝顺,就是道德绑架,结果必然是不幸的。说到底还是原生家庭这个问题,热播电视剧《安家》、《完美关系》里的房似锦和邦尼的妈妈,就实在让人厌恶,没有做好父母的义务,还一味地压榨子女,如果有这样的父母,你选择会孝顺他们吗,如果是,那实在让人敬佩。我觉得首先父母慈,其次儿女才会孝。
你这句话,背后也许会有生活场景,虽然没有描述,却也能感知一二。
先对亲爱的你说一声:辛苦了!
对生活吐槽的人,首先是很认真生活的人。对生活和自己没有轻慢。包括孩子。对吗?
然后就是有人忘记了跟你分担,是么?你感觉到了疲劳,寂寞。不堪重负。和无以言说?
甚至,有些压抑。
是么?
来,亲爱的,坐到窗边来。打开窗子。
端一杯清茶。
如果喜欢咖啡,来一杯吧。或者红酒,都无妨。
坐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她有话对你说。
有些话,该对枕边人讲的,有多久没讲过?
有扇窗,该对家里人打开的,有多久没有了互相的关爱和问候?
今夜,你可以醉一下。
也可以打开音乐,听一首喜欢的歌。随着音乐的律动,让你的心,沉下来。看看你走过来的路。你是把谁丢了没?
那个最初的梦?
那些美好的往事?
那一起承担的誓言和深情挽起的手。
还有那些一个人的曾经。
亲爱的,就这样静下来吧,面对自己的心,看看你忽略了什么?
有些时候,幸福就在手边。只是抽屉是关着的。需要你伸手打开。
亲爱的,告诉我,你愿意吗?
张口闭口说百善孝为先的人,是否懂得应该如何尊重孩子?——我觉得这个问题前因后果没有存在必然联系:“强调孝道”,没法得出“不尊重孩子”的结论: 强调孝道→不尊重孩子(没法成立)
但是,我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提问,因为“张口闭口说百善孝为先”可能让人很不舒服,即使“百善孝为先”好像是一个难以辩驳的“真理”。那么我们的问题也许可以变成:
我想张口闭口强调孝道让人不舒服,并不是“孝道”本身让人不舒服,而是反感“孝道”成为一种控制工具和手段。什么事情加上一个“不孝”的罪名,就能轻易地道德绑架。而且再加上“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样的道德绑架更是难以挣脱。
比如,你顶嘴你不孝,你不听父母你不孝,你没把我放在第一位你不孝,你惹长辈生气你不孝等等,以这样的“不孝论”为手段控制对方:你应该如何如何,你必须怎样怎样,这才是孝,这才是对,这才是善!如果在这种情景下强调孝道,表明上在宣扬一个难以辩驳的“真理”,实则是以孝道为名实施“控制”,在这种情境下,提问中的论述是可能成立的: 强调孝道→以孝道为名实施控制→不尊重孩子
讲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明“孝不重要”,反而,我想说的是孝很重要,对个人、对家庭、对 社会 都很重要。 但我觉得“孝”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像爱、性、食欲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不需要强调“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孝也不需要一直拿来强调,更不需要张口闭口拿来说的。
我一直相信,当一个孩子从小从父母和长辈那里获得优质的养育、关爱、理解、包容、尊重,那他也自然而然会回馈父母和长辈同样优质的赡养、关爱、理解、包容、尊重,这就是孝——自然而然的孝,天经地义的孝。
今天是2020年的清明节,今年的清明尤为沉重,祭奠祖先,缅怀英烈,是感恩的仪式,也是血脉亲情的天然纽带。我们曾经得到的爱和庇护,化为思念和感恩传递给曾经馈赠者,也化为绵延不息的爱,从我们这里传递下去——这种传递,让我想起了“孝”。“孝”何尝不是将接收到的爱,自然而然地传递回去,再传递下去呢?
这是在由题目引发的个人看法和感想,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张口闭口说百善孝为先的人,他的主观意识里植入的是“父为子纲”的信条,强调的是发生矛盾时,子辈对父辈的服从,实际上一种权利的争夺和维护。
所以在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很大程度上是权威型的父母,他们比较不容易做到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沟通,认真倾听孩子的需求,以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
当然,没有完美的父母,父母的观念很多时候是在上一代父母中习得。做为孩子我们意识到父母的局限性,我们学习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事情,同时自己不断的成长。
谢谢题主的邀请
从古至今,我国一直秉承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传承下来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抓着这样的美德对人,这样才能使 社会 更和谐。
当你觉得自己的人父母没有树立好的榜样给子女的话,自己应该多自我检讨一次自己。毕竟自己父母都是老自己一辈的人,它们那年代的人文化程度比较低,依然含辛茹苦供书教学,尽量让自己的子女有学识有文化的人。把自己的子女养大,这一段路程饱受多少的心酸煎熬,为人子女很难能感受到。只有到了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才深受体会得到!
如今我们为人子女的,虽然有时候自己父母行为得不到自己的认同。而这时候我们更不应该去指责,批判它们的行为。我们应该的是引导它们,教育它们正确的。作为子女不单单要教好下一辈,我们还要教上一辈的!毕竟没有它们,就没现在的自己!
写着写着都不知自己表达什么了,感觉离题了!
请谅解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的传统教育的精华,但是,孝顺,不是挂在口头,而是表在行动。如果把百善孝为先挂在嘴边,而自己却没有孝顺自己的父母,那就是无稽之谈,没有要求孩子孝顺自己的能力,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空头话语,这个似乎和尊重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尊重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不是你尊重孩子了,孩子就孝顺自己了,也不是说你不尊重孩子,孩子就不孝顺了,这个我感觉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如果再说生活中,我们做到了自己能孝顺父母,孝敬老人,做好自己,必然就是为孩子做了个很好的榜样,孩子自然就会去有样学样,父母是孩子的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这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不认同这个问题的观点是对的。
父母对孩子从小的教育如果做到了恰当的,那么就不会出现长大后要求孩子去做到孝。
这种要求或者道德绑架的去强调这种孝道本身就缺乏一种根,而这个根还在父母身上。
家是一棵树,父母是树根,子女是枝叶。
莫向外求~~~
虽然我自已也是老人,但我认为如果老人总把这个话挂在嘴边,那他一定是一位非常自私和自我的人。若是其他人老把这个话挂在嘴边,那他多半是非常守旧,没有融入当前时代的人。
提倡孝敬是应该的,也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老人们把它老挂嘴边就不是美德了。况且现如今这个孝的内含更多的是尊重和关心,而不是儿女亲力亲为伺侯老人。
什么叫尊重孩子?培养成小皇帝叫尊重吗?不让他吃点苦叫尊重吗?不让孩子受点批评叫尊重吗?不让孩子受点挫折叫尊重吗?难道不应善以孝为先吗?你讲的尊重绝不是爱,而是害!你是伺候小皇帝的命吗?你是要培养许可馨那样的人吗?
⑵ 百什么孝为先啊
百什么孝为先正确用法是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读音[ bǎi shàn xiào wéi xiān ]
基础释义: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
百善孝为先汉字笔画:
百善孝为先的含义:
孝顺是每个人理所应当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一些客观情况下,往往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真正的孝实际上是虔诚和尊重的统称,是大家心甘情愿去照顾父母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孝顺只是为了作秀,那就如何变了味的陈年佳酿,失去了它本来的味道。
百善孝为先,不是孝如何伟大,而是要营造一个温暖亲善有序的家庭氛围,使得孩子自小能体会到情、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克制自己,此之谓亲善,而不是自私自利为群体所排斥的小人,因为中国人从来不相信一个绝情弃义、刻薄寡恩之人值得信赖、值得合作。
⑶ 为何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这是一句从古流传下来的金玉良言。一个人是在父母的期待中生下来的,生儿方知父母恩,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人,这是一种对父母养育子女的反哺,这更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传承。
孝代表的是一种品质孝代表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百善孝为先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句话,这是我们对老祖宗优良传统的继承。这也代表了我们对待过去的文化有选择性的传承,这也代表了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
一个对待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根本就不配为人,父母一生为你,而需要子女做的只是晚年的陪伴,仅此而已。也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够孝顺我们的父母,让他们的晚年不在孤单,让他们开开心心的看着我们的成长。
⑷ 中国古代说,“百善孝为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百善孝为先”出自清代著作《围炉夜话》。它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 其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反映清代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⑸ 百孝为先这句话完整的该怎么说
百善孝为先。百孝为先这句话完整的应该是百善孝为先,意思是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将孝顺父母排在第一位。百善孝为先出自晚清近代著作《围炉夜话》,下文是“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儿女尊重父母,这是一种稳定伦理关系的表现,反映清代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⑹ 百顺孝为先的意思
这句话说错了,不是百顺孝为先而是百善孝为先。
意思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顺是居于首位的。
简介: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古籍记载: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於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论语》中,子夏向孔子请问什麼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5章。
道家《庄子·天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百善孝为先》周国民书(2张)
⑺ 百事孝为先,不管婆婆怎么对你,你都要好好孝顺她,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看
百事孝为先,这句话是对的。你可以想一想,你多少岁,而你婆婆多内少岁?你肯定容比你婆婆年轻嘛!也就是说她老人家说不定哪天就走了,而你肯定比她长命。
如果是很小的事情的话,就不要和老人家计较了,反正他一定会比你先死的。
不过如果是严重的问题就不能忍了,该反驳的反驳,该报警的报警。不要畏惧报警,你丢失了两块钱警方都会受理的。
⑻ 百孝顺为先还是百善为先
百善孝为先释义: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出自晚清近代著作《围炉夜话》。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孝是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
《围炉夜话》全文赏析:
中国传统文人是快乐、超俗,亦或痛苦、压抑,现已难以说得清楚。哪代文人即使在生活安逸、仕途得意时,心中也常存为天地立心为万民请命的忧患意识,而在陡遭不测、倾家荡产时,又能常常保持一份无怨无悔的淡然心态。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因其博大,受其滋润的中国文人的心胸也是宽广大度的,其精神世界更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