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中国古代十大孝的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孝的故事有大孝感天、闻雷泣墓、亲尝汤药、丁兰刻木、鹿乳奉亲、江革背母、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卧冰求鲤、以身喂蚊。
1、大孝感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闻雷泣墓
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9、以身喂蚊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10、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中国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扩展阅读:
“孝”是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一项极其重要的伦理关系准则。长期以来,国人对“孝”涵义的理解,存在着较严重的偏颇,甚至是误解。按照《礼记》等文献的记载,“孝”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概念体系。它包涵了“孝”、“敬”、“谏”、“全身”、“继志”等内容。
古人认为,最低等级的“孝”,是指向父母长辈提供衣服、食物等物质生活资料,“以其饮食忠养之”,满足父母的基本物质需求。
⑵ 鏈夊叧瀛濇暚鐨勫悕浜烘晠浜嬫湁鍝浜
1銆佸瓙璺鍊熺背瀛濇暚鐖舵瘝鐨勬晠浜
瀛愯矾灏忕殑鏃跺欏堕噷寰堢┓锛岄暱骞撮潬鍚冪矖绮閲庤彍绛夊害鏃ャ
鏈変竴娆★紝骞磋佺殑鐖舵瘝鎯冲悆绫抽キ锛屽彲鏄瀹堕噷涓鐐圭背涔熸病鏈夛紝鎬庝箞鍔烇紵瀛愯矾鎯冲埌瑕佹槸缈昏繃鍑犻亾灞卞埌浜叉垰瀹跺熺偣绫筹紝涓嶅氨鍙浠ユ弧瓒崇埗姣嶇殑杩欑偣瑕佹眰浜嗗悧锛
浜庢槸锛屽皬灏忕殑瀛愯矾缈诲北瓒婂箔璧颁簡鍗佸嚑閲岃矾锛屼粠浜叉垰瀹惰儗鍥炰簡涓灏忚嬬背锛岀湅鍒扮埗姣嶅悆涓婁簡棣欏柗鍠风殑绫抽キ锛屽瓙璺蹇樿颁簡鐤插姵銆
閭诲眳浠閮藉じ瀛愯矾鏄涓涓鍕囨暍瀛濋『鐨勫ソ瀛╁瓙銆
2銆佹姳鍖呮嫰涓虹埗姣嶈緸鑱
鍖呭叕鐖舵瘝骞磋佷笉鎰块殢浠栧埌浠栦埂鍘伙紝鍖呭叕渚块┈涓婅緸鍘讳簡瀹樿亴锛屽洖瀹剁収椤剧埗姣嶃備粬鐨勫瓭蹇冨彈鍒颁簡瀹樺悘浠鐨勫彨鍙gО棰傘
鍑犲勾鍚庯紝鐖舵瘝鐩哥户杈炰笘锛屽寘鍏杩欐墠閲嶆柊韪忓叆浠曢斻傝繖涔熸槸鍦ㄤ埂浜蹭滑鐨勮嫤鑻﹀姖璇翠笅鎵嶅幓鐨勩傚湪灏佸缓绀句細锛屽傛灉鐖舵瘝鍙鏈変竴涓鍎垮瓙锛岄偅涔堣繖涓鍎垮瓙涓嶈兘鎵斾笅鐖舵瘝涓嶇★紝鍙椤捐嚜宸卞幓澶栧湴鍋氬畼銆
杩欐槸杩濊儗灏佸缓娉曞緥瑙勫畾鐨勩備竴鑸鎯呭喌涓嬶紝鐖舵瘝涓轰簡鍎垮瓙鐨勫墠绋嬶紝閮戒細璺熼殢鍘荤殑銆傛垨鑰呭効瀛愬拰鏈瀹舵棌鐨勫叾浠栦汉瑙勫姖銆
鐖舵瘝涓嶆効鎰忛殢鍎垮瓙鍘诲仛瀹樼殑鍦版柟鍏昏侊紝杩欏湪灏佸缓鏃朵唬鏄寰堝皯瑙佺殑锛屽洜涓鸿繖鎰忓懗鐫鍎垮瓙瑕侀伒瀹堝皝寤虹ぜ鏁欑殑绾︽潫--杈炲幓瀹樿亴鐓ф枡鑷宸便
3銆侀粍棣欎负鐖舵殩琚绐
榛勯欏皬鏃跺欙紝瀹跺冨洶闅撅紝10宀佸け鍘绘瘝浜诧紝鐖朵翰澶氱梾銆傞椃鐑鐨勫忓ぉ锛屼粬鍦ㄧ潯鍓嶇敤鎵囧瓙璧舵墦铓婂瓙锛屾墖鍑夌埗浜茬潯瑙夌殑搴婂拰鏋曞ご锛屼互渚胯╃埗浜叉棭涓鐐瑰叆鐫°
瀵掑喎鐨勫啲澶滐紝浠栧厛閽昏繘鍐板喎鐨勮绐濓紝鐢ㄨ嚜宸辩殑韬浣撴殩鐑琚绐濆悗鎵嶈╃埗浜茬潯涓嬨
鍐澶╋紝浠栫┛涓嶈捣妫夎勶紝涓轰簡涓嶈╃埗浜蹭激蹇冿紝浠栦粠涓嶅彨鍐凤紝琛ㄧ幇鍑烘㈠懠闆璺冪殑鏍峰瓙锛屽姫鍔涘湪瀹朵腑閫犳垚涓绉嶆涔愮殑姘旀皼锛屽ソ璁╃埗浜插藉績锛屾棭鏃ュ悍澶嶃
4銆佺Е绌嗗叕璧犻厭瑙e浗闅
绉︾﹩鍏鏇剧粡澶栧嚭鐜嬪锛屼涪澶变簡鑷宸辩殑楠忛┈锛屼粬浜茶嚜鍑哄幓鎵撅紝鐪嬭佹湁浜哄凡缁忔妸鑷宸辩殑椹鏉鎺変簡锛屾e湪涓璧峰悆椹鑲夈傜Е绌嗗叕瀵逛粬浠璇达細鈥滆繖鏄鎴戠殑椹銆傗
杩欎簺浜洪兘瀹虫曟儕鎭愬湴绔欒捣鏉ャ傜Е绌嗗叕璇达細鈥滄垜鍚璇村悆楠忛┈鐨勮倝涓嶅枬閰掔殑浜轰細姝汇傗濅簬鏄缁欎粬浠閰掑枬銆傛潃椹鐨勪汉閮芥儹鎰у湴绂诲紑浜嗐
杩囦簡涓夊勾锛屾檵鍥芥敾鎵撶Е绌嗗叕锛屾妸绉︾﹩鍏鍥村洶浣忎簡銆備互鍓嶉偅浜涙潃椹鍚冭倝鐨勪汉浜掔浉璇达細鈥滄垜浠鍒颁簡宸茬粡鍙浠ヤ互姝绘潵鎶ョ瓟绌嗗叕缁欐垜浠椹鑲夊悆銆佸ソ閰掑枬鐨勬仼寰风殑鏃跺欎簡銆傗
浜庢槸灏卞嚮婧冧簡鍖呭洿绉︾﹩鍏鐨勫啗闃燂紝绌嗗叕缁堜簬瑙e喅浜嗗洶闅撅紝鎵撹触鏅嬪浗锛屽苟鎶撲簡鏅嬫儬鍏鍥炴潵銆
5銆佽档鐩句负姣嶄篂椋
椴佸e叕浜屽勾(鍏鍏冨墠607)锛岃档鐩撅紙璋ュ彿鈥滃b濓紝鍚庝笘閫氱О璧靛e瓙锛屾檵鍥芥e嵖锛夊湪棣栭槼灞(浠婂北瑗跨渷姘告祹鍘夸笢鍗)鎵撶寧锛屼綇鍦ㄧ砍妗戙
浠栫湅瑙佷竴浜洪潰榛勮倢鐦︼紝灏卞幓璇㈤棶浠栫殑鐥呮儏銆傞偅浜鸿达細鈥滄垜宸茬粡涓夊ぉ娌″悆涓滆タ浜嗐傗
璧靛e瓙灏卞皢椋熺墿閫佺粰浠栧悆锛屽彲浠栧嵈鐣欎笅涓鍗娿傝档瀹e瓙闂浠栦负浠涔堬紝浠栬达細鈥滄垜绂诲跺凡涓夊勾浜嗭紝涓嶇煡閬撳朵腑鑰佹瘝鏄鍚﹁繕娲荤潃銆
鐜板湪绂诲跺緢杩戯紝璇疯╂垜鎶婄暀涓嬬殑椋熺墿閫佺粰濂广傗濊档瀹e瓙璁╀粬鎶婇熺墿鍚冨畬锛屽彟澶栧張涓轰粬鍑嗗囦簡涓绡楗鍜岃倝銆
鍚庢潵锛屾檵鐏靛叕锛堟槬绉嬫椂浠h憲鍚嶆槒鍚涳級鎯虫潃璧靛e瓙锛屽湪鎼忔枟涓鏈変竴鍚嶆﹀+绐佺劧鍙嶈繃鏉ユ姷鎸℃檵鐏靛叕鐨勬墜涓嬶紝浣胯档瀹e瓙寰椾互鑴遍櫓銆
璧靛e瓙闂浠栦负浣曡繖鏍峰仛锛屼粬鍥炵瓟璇达細鈥滄垜灏辨槸鍦ㄧ砍妗戠殑閭d釜楗挎眽銆傗濊档瀹e瓙鍐嶉棶浠栫殑濮撳悕鍜屽跺眳鏃讹紝浠栦笉鍛婅岄銆傚師鏉ラ偅鍚嶇梾姹夋﹀+锛屽悕鍙鐏佃緞锛屾槸鏄ョ嬫椂浠h憲鍚嶇殑渚犲+涔嬩竴銆
鐭ユ仼鍥炬姤鍚嶈█璀﹀彞
1銆佽湝铚備粠鑺变腑鍟滆湝锛岀诲紑鏃惰惀钀ョ殑閬撹阿銆傛诞澶哥殑铦磋澏鍗寸浉淇¤姳鏄搴旇ュ悜浠栭亾璋㈢殑銆 鈥斺旀嘲鎴
2銆佷汉瀹跺府鎴戯紝姘稿織涓嶅繕锛涙垜甯浜哄讹紝鑾璁板績涓娿傗斺斿崕缃楀簹
3銆佹瘡涓绉嶆仼鎯犻兘鏈変竴鏋氬掗挬锛屽畠灏嗛挬浣忓悶椋熼偅浠芥仼鎯犵殑鍢村反锛屾柦鎭╄呮兂鎶婁粬鎷栧埌鍝閲屽氨寰楀埌閭i噷銆傗斺斿爞鎭
4銆佸崙閯欏皬浜烘绘槸蹇樻仼璐熶箟鐨勶細蹇樻仼璐熶箟鍘熸湰灏辨槸鍗戦剻鐨勪竴閮ㄥ垎銆 鈥斺旈洦鏋
5銆佸傛灉涓涓浜鸿韩鍙楀ぇ鎭╄屽悗鏉ュ張鍜屾仼浜哄弽鐩鐨勮瘽锛屼粬瑕侀【鍏ㄨ嚜宸辩殑浣撻潰锛屼竴瀹氭瘮涓嶇浉骞茬殑闄岃矾浜烘洿鍔犳伓姣掞紝浠栬佽瘉瀹炲规柟缃杩囨墠鑳借В閲婅嚜宸辩殑鏃犳儏鏃犱箟銆傗斺旇惃鍏嬮浄
6銆佸揩涔愭病鏈夋湰鏉ュ氨鏄鍧忕殑锛屼絾鏄鏈変簺蹇涔愮殑浜х敓鑰呭嵈甯︽潵浜嗘瘮蹇涔愬ぇ璁稿氬嶇殑鐑︽壈銆傗斺斾紛澹侀笭椴
7銆佷綘鏄庣櫧锛屼汉鐨勪竴鐢燂紝鏃涓嶆槸浜轰滑鎯宠薄鐨勯偅涔堝ソ锛屼篃涓嶆槸閭d箞鍧忋傗斺旇帿娉婃
8銆佷汉鐢熷苟闈炴父鎴忥紝鍥犳わ紝鎴戜滑骞舵病鏈夋潈鍒╁彧鍑鑷宸辩殑鎰忔効鏀惧純瀹冦傗斺斿垪澶.鎵樺皵鏂娉
9銆佷範鎯灏辨槸涔犳儻锛岃皝涔熶笉鑳藉皢鍏舵墧鍑虹獥澶栵紝鍙鑳戒竴姝ヤ竴姝ュ湴寮曚笅妤笺傗斺旈┈鍏嬄峰悙娓
10銆佷汉绫绘槸鍞涓浼氳劯绾㈢殑鍔ㄧ墿锛屾垨鏄鍞涓璇ヨ劯绾㈢殑鍔ㄧ墿銆傗斺旈┈鍏嬄峰悙娓
11銆佷汉鐪熸g殑瀹岀編涓嶅湪浜庝粬鎷ユ湁浠涔堬紝鑰屽湪浜庝粬鏄浠涔堛傗斺旂帇灏斿痉
12銆佺┛鎺樼潃鐏甸瓊鐨勬繁澶勶紝浣夸汉鍙椾簡绮剧炲簳鑻﹀垜鑰屽緱鍒板垱浼わ紝鍙堝嵆浠庤繖寰椾激鍜屽吇浼ゅ拰鎰堝悎涓銆傗斺旈瞾杩
13銆佹兂涓嶄粯鍑轰换浣曚唬浠疯屽緱鍒板垢绂忥紝閭f槸绁炶瘽銆傗斺斿緪鐗圭珛
鍙傝冭祫鏂欙細
鐧惧害鐧剧慱鐭ユ仼鍥炬姤
鐧惧害鐧剧慱鎰熸仼鍥炬姤
⑶ 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六篇】
【 #能力训练# 导语】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往来的名人贤士,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人物。下面是 无 分享的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六毁颂仔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铁面包公孝子心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篇二】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一只木碗
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双手还经常不停地发抖。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一回,老人吃饭时,又把汤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妇大为生气,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一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想把我累死呀!”于是,他们不许老人上桌樱简吃饭了。吃饭时,他们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还得经常挨骂。老人伤心极了,常常一个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眼泪。
有一天,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他,老人一声不吭,只是不住地叹气。夫妻俩商量:咱这爹,什么都能被他摔碎,长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钱给他买碗买盆呀,得想个办法,什么东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对了,用木头给他做个碗。于是,儿子找来了一快木头,开始动手做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这是干什么?要这些没用的碎木片做什么用?”老人的儿子问纤汪。“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着它,等我长大了,就把它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饭用。”听到这话,儿子和媳妇相互对视了一会儿,先是一脸苦笑,最后哭了起来。他们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儿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从此,他们不再将老人赶到角落里吃饭,而且,即使老人泼了点什么,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慢慢地,他们对老人越来越好了。
【篇三】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黄香温席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窜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香儿,香儿。"
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
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扇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篇四】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篇五】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篇六】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庾道愍万里寻母
庾道愍是南朝时候的人。在他还不会走路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剩下孤苦伶仃的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偏偏祸不单行,道愍刚两岁,他的家乡暴发了一场洪水,无情的波涛卷走了他的母亲。从此,年幼的道愍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好心的邻居们轮流把他接到家中,今天你给一碗饭,明天我送一件衣,好不容易才把道愍养大。道愍慢慢地懂事了,他看到别的孩子都有父有母,心里很羡慕,就向叔叔婶婶们打听自己的父母。邻居们觉得道愍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世了,就好心地对他说:"你爹早就死了,你娘也在若干年以前被大水冲走了,恐怕也早巳不在人世了。"道愍听了心里很难过,但是他还存有一线希望:母亲很有可能在某个地方教人救了起来,现在仍然恬着。
这个想法,常常使道愍激动得睡不着觉。他从早到晚在外面跑,逢人就打听母亲的下落,也不管人家认不认得他。没事的时候,就呆呆地站在村口的大树下,眼巴巴地望着大路,盼望着母亲能够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乡亲们觉得他变得有些疯疯癫癫的,但是都可怜他的身世,没有人笑话他。
老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有一天,一位年年往南方贩布的邻居跑来告诉道愍,说他曾经在交州(在今越南的河内)的一个集市上见到过一位妇女,长得像道愍的母亲。只是当时集市上相当拥挤,他还没顾上搭话,就再也看不到那位妇女的身影了,道愍听了这一消息,心里忽然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几乎立刻就有了肯定的答案:那位出现在集市上的妇女一定就是自己的母亲。他暗暗地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到交州去寻找母亲。
25岁的时候,乡亲们推举道愍到官府中任职。别人都希望在家乡的附近找个差事,道愍却表示愿意到外地去做官,并主动要求到广州绥宁府(今广东增城)担任副将。当时,两广一带还是所谓的"南方荒蛮之区",一听有人愿意到那里去任职,官府当然高兴,立刻就答应了道愍的请求。
道愍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南下的旅途。可是,等他到了绥宁以后,他才知道从绥宁到交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两年以后,道愍放弃了升职的机会,辞去了官职,带着所有的积蓄,继续往南行进。经过长途跋涉,越过了于山万水,道愍终于到达了交州,并很快地找到了邻人所说的那处集市。他四处打听,几乎问遍了集市上所有的店铺,始终没有人为他提供确切的消息。后来,道愍就到集市附近的几个村子里打听。打听来打听去,一年过去了,道愍却一点收获也没有。急得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嘴上起了好几个大泡。他就像疯了一样,看见人就问"你见过我母亲吗?你见过我母亲吗?……"甚至一碰到四五十岁的妇女就凑近了端详人家的脸,为此他挨了好几次打。尽管如此,道愍也从未丧失信心。始终寻觅母亲的踪迹。
一天,道愍正在赶路,忽然下起了大雨,他急忙躲进一个山洞避雨。他刚进山洞.就看到远处有-位老妇人背着一大捆柴禾艰难地朝山洞走来。道愍急忙跑出去,把她扶进了山洞,并帮她卸下背上的柴禾。就在这时,道愍忽然感觉到他似乎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认识这位老妇人,儿时的记忆就像被点着了的火把一样在他的脑海中燃烧起来,越烧越亮。他再也憋不住了,突然问道:"老妈妈,你是不是庾道愍的母亲?',老妇人一听,像是吃了一惊,她急切地说:"年轻人,我好像没听清楚,请你再说一遍"道憋连忙又问了-遍。这时,老妇的脸上露出了又惊又喜的神情,她注视着这个面色黎黑、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使劲点子点头说:"我正是庾道愍母亲.你是……?"道愍一听,"扑通"-声跪倒在地,一边流泪一边说:"娘啊,我就是道愍啊!我总算把娘找到了!说完,母子二人抱头痛哭。过了一段时间,母子二人停住了哭声。
这时,外面的雨也停了。
母亲把道愍带到自己所住的草棚里,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原来,母亲落水以后,并没有获救.而是自己抓住了一颗大树,在洪水中漂了一天一夜,才设法爬到了岸上。上岸以后自己也搞不清东南西北,就一直朝着干燥的地方走。
想着等洪水退去之后再设法回家。没有料到,上岸后不久就碰到了一伙趁火打劫的强盗,他们把道愍的母亲和另外几个年轻妇女绑架到了交州,准备把她们卖到妓院里,牟取不义之财。道愍的母亲悄悄地磨断了手上的绳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逃了出来,一直逃到现在住的地方。她先是靠乞讨度日,后来就自己动手开了一块荒地,向村民们借了些种子,靠种庄稼来养活自己。开始的时候,她非常思念失落在家乡的孩子,总想回去找他。
后来听说,交州与鄢陵相距近万里,根本走不回去,也就慢慢地死了心,准备就老死在这里。儿子的突然出现,使她高兴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生怕自己又实在白日做梦。
道愍听完了母亲的述说,真是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他终于找到了失散巳久的母亲,难过的是那场可恶的洪水让母子二人都吃了那么多的苦。不久以后,怀着满腔的喜悦,道愍陪同母亲一起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从此过上了幸福、安定的日子。
⑷ 中国十大孝顺典故
1、大孝感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闻雷泣墓
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3、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汉文帝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丁兰刻木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5、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误杀的危险。
6、江革背母
江革,东汉时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7、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种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8、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博兴县)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以身喂蚊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10、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⑸ 古今孝敬父母的事例
1、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⑹ 中国孝亲敬老的故事有哪些
1、芦衣顺母
孔子有个弟子叫闵损,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2、亲尝汤药
刘恒,汉高祖和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3、埋儿奉母
汉朝有个叫郭巨的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4、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
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5、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二十四孝
⑺ 有关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一、恣蚊饱血:晋朝的濮阳人吴猛,在年仅八岁时便懂得如何孝敬父母。由于家境贫寒,家中没有蚊帐,夏夜蚊虫叮咬使得父亲难以入睡。吴猛为了能让父亲安稳休息,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由蚊虫叮咬自己,而不将它们赶走,因为他担心蚊虫会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扼虎救父:晋朝的杨香,十四岁时与父亲一同在田间割稻。突然,一只猛虎扑来,将父亲叼走。杨香毫无畏惧,急忙跳上前去,用尽全力扼住猛虎的咽喉。最终,猛虎放下父亲逃走。
三、哭竹生笋:三国时期的江夏人孟宗,少年时期父亲去世,母亲年事已高且身患重病。医生建议用新鲜竹笋煮汤作为药引。然而,正值严冬,哪里寻得新鲜竹笋?孟宗无助地在竹林中哭泣,忽然,他听到地裂声,只见地面上生长出几茎嫩笋。孟宗欣喜若狂,采回竹笋煮汤,母亲饮用后病情竟然好转。
四、尝粪忧心:庾黔娄任县令期间,赴任不满十天便因心惊流汗预感到家中发生变故,于是立即辞官回家。到家后得知父亲病重,医生建议通过尝父亲的粪便来判断病情吉凶,庾黔娄尝后发现粪便味道甜,心中忧虑不已。夜里,他向北斗星跪拜,祈求以自己的生命替换父亲。几日后,父亲去世,庾黔娄葬父并守制三年。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体现了中国的古语:“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都不知道,那他很难去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尊敬其他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培育全社会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长期以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饭,但家中无米,子路想到可以向亲戚借米。他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终于借到米,看到父母吃上米饭,他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称赞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闻名,性格直率敦厚。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中进士,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任建昌知县。因父母年迈不愿随他远行,包公便辞去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官吏们的赞誉。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公才重新开始仕途,这是在乡亲们的劝说下才决定的。
⑻ 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01
孝感动天
舜,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
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
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⑼ 中国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动人故事
1、卧冰求鲤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负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3、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5、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