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言小品
《戏剧与方言 》
侯宝林 郭启儒
甲:做一个相声演员啊,可不容易。
乙:怎么?
甲:起码的条件儿,得会说话。
乙:这个条件倒很容易呀,谁不会说话呀?
甲:说话跟说话不同啊。
乙:怎么着?
甲:你看一般人说话:只要把内容表达出来,让对方领会了就行啦。
乙:哦,那么说相声的呢?
甲:相声它是艺术形式啊,就得用艺术语言。
乙:噢。
甲:它这个艺术语言跟一般人说话有很大的不同。
乙:是啊?
甲:相声的语言哪,它必须得精炼。
乙:哎。
甲:您看我们表演,说的是北京话。
乙:是啊。
甲:我们说的北京话不是一般北京话,是精炼的北京话,是经过了提炼,经过了艺术加工。
乙:相声台词儿啊,就是语言精炼。
甲:哎,相声语言的特点呢,就是短小精干而逻辑性强。
乙:对。
甲:您看我们说的北京话,外埠观众他也听得懂。
乙:噢。
甲:这怎么回事?经过了艺术加工了。
乙:哦。
甲:不像一般北京人说话那么啰唆,什么名词、副词、代词、动词、语气词、感叹词用得那么多,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那么您给举个例子,要用这啰唆的北京话怎么说?
甲:啰唆北京话?那比如说吧,哥儿俩,住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间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本来这点儿事几个字就能解决,要用老北京话能说得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怎么说?
甲:比方说夜间了,都睡觉了,忽然间那屋屋门一响,这屋发觉了,“哟嗬!”
乙:“哟嗬”?
甲:啊!先来个感叹词。
乙:你瞧瞧这个。
甲:“哟嗬?那屋‘咣当’一下子门响,黑更半夜,这是谁出来啦?一声不言语呀,怪吓人的。”
乙:嗬!这一大套啊。
甲:这回答也这么啰唆啦!“啊,是我,您哪,哥哥,您还没歇着哪?我出来撒泡尿。没有外人,您歇着您的吧,甭害怕,您哪。”
乙:这位比他还啰唆。
甲:这位还关照他呢。
乙:还要说什么?
甲:“黑更半夜的穿点儿衣裳,要不然就冻着可不是闹着玩的,明儿一发烧就得感冒喽。”
乙:嗬!
甲:这说:“不要紧的,哥哥,我这儿披着衣裳哪,撒完尿我赶紧就回去,您歇着您的吧,有什么话咱们明儿见吧您。”
乙:这够多少字啦?
甲:三百多字。要用精炼的北京话,说这点儿事情,分成四句话,用十六个字就解决问题。
乙:一句话用四个字?
甲:哎。
乙:怎么说呢?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啦,一问:“这是谁呀?”
乙:四个字。
甲:回答也四个:“是我您哪。”“你干吗去?”“我撒泡尿。”
乙:哎!这个省事多啦。
甲:您听这个省事啊?还有比这省事的呢。
乙:哪儿的话?
甲:山东话。山东人要说这点儿事情,同是四句话,用十二个字就行啦。
乙:十二个字……噢!三个字一句啦?
甲:哎。
乙:怎么说呢?
甲:山东话啊。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这是谁?”(学山东话)
乙:嗯,三个字。
甲:回答也三个字:“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乙:嘿,这个更省事啦。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哪儿的话?
甲:上海话。
乙:上海?
甲:上海人说话呀,八个字就够了。
乙:噢,两个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么说呀?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上海话)“啥人?”“我呀。”“啥去?”“撒尿。”
乙:嘿!这有点儿意思,省事多喽。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哪。
乙:还有比这省事的?哪儿的话?
甲:河南话。
乙:河南?
甲:哎,河南人说话,说这点事情,四个字就解决。
乙:一个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么说?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河南话)“谁?”“我。”“咋?”“溺!”
乙:嗐!您说的是各地的方言。
甲: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艺术。
乙:是啊。
甲:说相声就用北京话。
乙:那是啊,相声是北京的土产嘛。
甲:对,可是不归土产公司那边儿卖。
乙:地方剧的一种。
甲:是嘛。北京的地方戏曲:相声、单弦、京戏。
乙:京戏,就带着地名儿哪嘛。
甲:是嘛,京戏。它不管剧中人是什么地方人,他唱出来也是按照北京音,北京味儿。
乙:是!
甲:比如说京剧唱《空城计》。
乙:主角儿是诸葛亮。
甲:诸葛亮念白是这味儿,“把你这大胆的马谡哇!临行之时,山人怎样嘱咐与你,叫你靠山近水,安营扎寨,怎么不听山人之言,偏偏在这山上扎营,只恐街亭难保!”
乙:嗯!是北京味儿。
甲:原来诸葛亮不是北京人。
乙:诸葛亮是山东人呢。
甲:山东人说话什么味儿?
乙:什么味儿?
甲:山东人说话都这味儿:(学山东话)“喂,我说三哥,你上哪儿去啦?”“哎,我上北边儿。”“上北边儿干什么去啦?”“上北边那个地场找个人。你没事吗?咱一道去要吧。”
乙:这就是山东话呀。
甲:可京戏里的诸葛亮,一点儿这味儿也没有。
乙:那是怎么回事啊?
甲:有这味就不好听啦!诸葛亮坐大帐,拿起令箭一派将,山东味儿的,(学山东话)“哎,我说马谡哪去啦?马谡上哪个地方去啦?哎,马谡听令。”马谡过来,“啊,是!”
乙:也这味儿。
甲:“叫你去镇守街亭,你可敢去呀?”“丞相你说什么?不是镇守街亭吗?小意思,没大关系,告诉你说吧,交给我你就X(左贝右青)好吧!”“哎,马谡我告诉你说,那个街亭虽小,关系重大!街亭要是一丢,咱们大家全都玩完啦!”
乙:这像话吗?
甲:是嘛,要这味儿就不行了嘛!
乙:要这么唱就不叫京戏啦。
甲:哎,京戏不管剧中人是山东的,山西的都不管。
乙:剧中人也有山西人哪。
甲:有啊,关云长。
乙:是啊。
甲:你比如京戏唱这个《古城会》。
乙:啊,关公戏。
甲:关公唱这个“吹腔”,唱起来是这个味儿。
乙:怎么唱啊?
甲:(学唱)“叫马童,你与爷忙把路引,大摇大摆走进了古城。”
乙:京字京韵。
甲:一点儿山西味儿也没有啦。
乙:对。
甲:叫板也是这样,“马童,抬、刀、备、马!”
乙:有劲。
甲:可是山西人说话没这么硬。
乙:山西人说话什么味儿啊?
甲:说出来那么温柔、那么缓和、那么好听,山西人说话都这味儿,(学晋中话)“老王,你上哪儿啦?近些来生意很好吧,没有事到我们家去吃饭吧!”
乙:哎,这个语言呢,非常的柔和。
甲:哎,京戏里头关云长要这味儿,可就没劲儿啦。
乙:那是啊。
甲:一叫板,(学晋中话)“马童,抬刀带马,咱们一块儿出去吃饭吧。”
乙:嗐!也没有这么唱的呀。
甲:是吧?
乙:啊。
甲:各地的地方戏呀,都是按照当地的方言去发展。
乙:是。
甲:北方的这些地方戏呀,我们北方人都听得懂。南方人有时候听着差一点儿。
乙:是啊?
甲:它是语言关系。
乙:对呀。
甲:到南方啊,有很多剧种,我们北方人听不懂。
乙:是吗?
甲:到上海,有沪剧呀。
乙:上海本滩的。
甲:哎,沪剧!你要不懂上海话,你就不知道他那儿说的什么话。
乙:是吗?这沪剧您会唱吗?
甲:会唱啊。
乙:您可以唱几句。
甲:这儿唱两句?这儿唱两句有人听得懂吗?
乙:您唱两句。
甲:南方人听得懂。
乙:对。
甲:北方人听不懂。
乙:您唱。
甲:唱出来这味儿:(学唱)“我与你是两……”这什么词儿这是?
乙:我不知道。
甲:你不懂上海话。
乙:对,这听不懂。
甲:我去过上海,刚一到那儿的时候,我也不懂。
乙:是啊。
甲:不知道他唱的是什么,慢慢学,就行啦。你要是不学上海话,在上海呆着,那可别扭啦。
乙:是啊?
甲:说话就闹误会,人家说是这么一个意思,你体会呢,另外一个意思。我刚到上海那儿,我到理发馆去刮刮脸,洗洗头吧。哎,闹笑话啦。
乙:怎么?
甲:它名词不一样啊。
乙:刮脸?
甲:刮脸,他们叫“修面”。
乙:修面。
甲:哎,到上海我修面。
乙:修面?
甲:就是刮脸。
乙:洗头呢?
甲:洗头啊?那你一听就得害怕!
乙:怎么?
甲:他们叫“汰头”。
乙:打头?
甲:洗什么东西都叫“汰”。咱们说“洗一洗”,他们说“汰一汰”。
乙:洗什么就叫“汰”。
甲:哎。
乙:咱们洗洗手绢儿。
甲:叫“汰汰绢头”。(学上海话)
乙:什么?
甲:“汰汰绢头”。
乙:噢,汰汰绢头。洗洗大褂?
甲:叫“汰汰长衫”。(学上海话)
乙:汰汰长衫。
甲:哎,长衫。我刚一到上海的时候,我想我得刮刮脸呢,我就到理发馆去啦。我说:“掌柜的,你给我拾掇拾掇这个。”(指头)
乙:你干吗还比划着说呀?
甲:我怕他听不懂啊。
乙:人家怎么样?
甲:乐我啦。(学上海话)“好格,侬坐屋来呀。”我说,“什么?”“让侬坐屋来。”我坐屋里?我说,“我没在街上啊?是在屋里哪。”他说,“是要侬坐屋来。”
乙:怎么句话呀?
甲:喔,是让我坐下。坐下怎么叫“屋里”呀?
乙:言语不同嘛。
甲:哎。给我刮脸。刮完脸呢,把椅子推起来,我在前边这儿坐着。
乙:是啊。
甲:他在后边儿站着啊,他指着我脑袋问我。
乙:问什么?
甲:(学上海话)“喏!侬汰一汰好不哦?”
乙:要打你。
甲:我一想解放以后不准打人啦!在这儿刮刮脸还得打我一顿哪?
乙:你可以问一问他呀。
甲:是啊,我很不高兴地问他了,“你是就打我一个呀?还是来的几位全打呀?”
乙:他说什么?
甲:他说啦,“一样了,统统汰了。”
乙:统统打?
甲:我一想统统全打呀?
乙:您怎么样?
甲:咱也别给破坏这规矩呀。“哎……那就打吧!”一会儿给我洗头、吹风,临完拿镜子一照,告诉我,“好啦!”
乙:好啦?
甲:我说:“好了您怎么不打我呀?”
乙:他说什么?
甲:(学上海话)“汰过啦!”
乙:打过啦?
甲:“打过啦,我怎么一点儿不疼啊?”
乙:嗐。
甲:你说闹多大笑话。
乙:说的是啊。
甲:他不懂话嘛。
乙:对,这就要吃亏。
甲:慢慢学就行啦。你要不懂南方话,越剧多好啊,你听不懂啊。
乙:越剧是绍兴戏。
甲:绍兴戏呀,那唱出来那调子多好听啊。
乙:是啊。
甲:哎,可是非得懂话。唱出那味儿可好听。
乙:越剧?
甲:越剧呀!唱出这味儿。
乙:你唱两句。
甲:(学越剧)“天花传播快如飞,传到东来传到西,空气之中能散布,一经染病便难医。”
乙:哎,好听!
甲:后来我喜欢学。我最爱听的就是《梁祝》。
乙:梁山伯、祝英台。您会唱吗?
甲:会唱。
乙:您唱两句儿。
甲:一个人儿唱没意思。
乙:怎么?
甲:梁山伯、祝英台得俩人儿啊。
乙:那我帮您唱,唱吧?
甲:那可以啦。你来小生。我唱那个女的——祝英台。
乙:我这儿梁山伯。
甲:哎。“侬两个在这儿唱啊。侬是梁山伯,我是祝英台。”(用绍兴方言)
乙:对对,咱们唱哪点儿啊?
甲:咱们就唱“吊孝”那点儿。
乙:给谁吊孝啊?
甲:给梁山伯吊孝啊。
乙:那……这幕里头没有我啦?
甲:也可以有你呀。
乙:有我?
甲:啊,你在那床板上停着。
乙:噢!死的?
甲:啊。(用绍兴方言)“侬也来戏唱。”
乙:那我还唱个什么劲儿啊?去活的呀?
甲:活的?你连话都不懂,一句也不会唱,你活的了吗?那个!再者说,真要唱你这模样?唱小生也不好看哪。你就来死的吧。
乙:那么就听你这段唱。
甲:哎,你就来这道具。
乙:我就来那死梁山伯?
甲:对。
乙:那我得躺这儿吧?
甲:哎,别躺下呀?
乙:我不死了吗?
甲:那你也立在这儿。
乙:死了还立着?
甲:因为咱们这不是“立体艺术”嘛。
乙:哎,特别。唱吧!
甲:(学唱)“梁兄,梁兄,梁兄啊!”你这死人,你还晃悠啊?
乙:这是咱们两个人的感情。
甲:噢,死人还有感情啊?没有。
乙:没有动作?
甲:哎!
乙:那您唱吧。
甲:(学唱)“一见梁兄魂魄消,不由英台哭号啕。楼台一别成永诀,前世无缘同到老。我只望天从人愿成佳偶,谁知道姻缘簿上名不标。”
乙:嘿嘿!
甲:你乐什么呀,你别乐啊。你听这个字啊,你听不懂。
乙:哎。
甲:它非得用人家这个方言,唱出来才好听。
乙:是啊。
甲:你比如说这句词。
乙:哪句呀?
甲:“我还当笙箫管笛来迎娶,”那人家唱起来呢,字就变啦。
乙:怎么唱?
甲:(学唱)“我本当笙箫管笛来迎尺。”
乙:不是娶吗?
甲:哎,要唱这个“来迎尺”。
乙:啊,得这么唱。
甲:哎,唱出来好听啊。
乙:噢!
甲:你用北京字唱出来不好听啊。
乙:是吗?
甲:(用普通话唱)“我还当笙箫管笛来迎娶。”
乙:是不好听。
甲:它南方的艺术就得用南方话。
乙:对喽。
甲:还有一种弹词。
乙:弹词是苏州的地方剧呀。
甲:非得用苏州话才好听。
乙:是啊。弹词你也会吗?
甲:会唱。
乙:那你唱两句儿。
甲:我这儿唱?有人懂吗?
乙:也许有人懂啊。
甲:北方人多。这样,先把词儿介绍一下。
乙:对,把词儿介绍介绍。
甲:我唱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
乙:啊,什么故事?
甲:《林冲发配》。
乙:野猪林?
甲:哎。回头我一唱这字可就变了,大家听不出来啦。懂南方话的能听出来;北方人就听不懂了。我先用北方话把这个词儿介绍一下。大家注意听啊,要记住啊。啊,最好能记录的尽量记录,那么听完以后咱们就分组讨论啦!
乙:嗐!这不是听报告哪?
甲:啊?
乙:这有什么讨论的呀?
甲:没必要讨论?
乙:没有必要讨论。
甲:那好吧,那听完了就自由活动吧。
乙:嗐。您把这词儿介绍出去。
甲:《林冲发配》。
乙:哎。
甲:林冲刚一出东京,第一句词儿,
乙:什么词儿?
甲:“无端受屈配沧城,好一似虎落平阳鸟失群。一别东京何日返?我此仇不报枉为人。”
乙:这么四句。
甲:哎,唱出来是这样。(学唱评弹)“无端受屈配沧城,好一似虎落平阳鸟失群,一别东京何日返?我此仇不报枉为人。”哎?鼓掌的人不多呀?鼓掌的人都是南方人!北方人还是没听懂。
乙:哎。
甲:南方人听着好。哪一点不对,请南方朋友提提意见,哪点儿不对您尽管说。啊,是腔调是韵调?哪点儿不对您告诉我,别客气!哪位要说我唱的不对!
乙:怎么样?
甲:那……你来唱。
乙:啊?
甲:管保比我唱的好。
乙:是喽!就咱们唱。
甲:啊,我们唱啊,很困难。我们是北京人呢,
乙:是啊。
甲:学的是苏州话呀,难啦。我们这个嘴呀,很吃力的。
乙:喔,用劲。
甲:哎,还学着不完全像,吃力呀。
乙:是啊。
甲:您比如说这句词儿吧,
乙:哪句呀!
甲:“可恨高俅用毒谋”。你要用北京话说,我们嘴上一点儿也不吃力——“可恨高俅用毒谋”;要唱这弹词用苏州字,我们嘴上就吃力了。唱出来得这个样。
乙:怎么唱?
甲:(学唱)“可恨高桔(俅)”。
乙:不是“俅”吗?
甲:“不是,桔!”(学唱)“用毒谬(谋)”。
乙:谋啊!
甲:“谬”!“害得我,披枷戴锁配沧揪(州)”
乙:州啊!
甲:是“揪”。
乙:嗬。
甲:非得这样它才像那个字。
乙:是啊?
甲:北方人学南方的就这么费劲。可是南方人你让他学京戏呀,也很费劲。
乙:费劲?
甲:上海人唱京戏?他也不好听。
乙:我听着也有唱的不错的呀。
甲:上海的名演员,名票?
乙:啊。
甲:那功夫大啦。
乙:噢。
甲:他得学北京话。按照北京音唱京戏,他才好听。要用上海话唱京戏那绝对不好听。
乙:上海话好听啊?
甲:上海话?有的人讲话好听。妇女讲话好听。有时候你走街上,看见两个上海妇女,人家在那儿说话,你在旁边听着,对话也是很美。
乙:是吗?
甲:不但是发音美,你在旁边看着,连她那个表情显得那么活泼。
乙:喔?您来来。
甲:两个人碰到啦,(用苏州话)“你到啥地方去啦?”“大马路白巷白巷!”“依到我此地来吃饭好啦!”“我勿去格!”你听这话蛮好听吧?
乙:哎,音调蛮美的。
甲:那你要用这话唱京戏,它就不好听啦。
乙:是啊?
甲:念出白来不是味儿啊。你比如说唱《朱砂痣》。
乙:这是老生戏呀。
甲:老生叫板有一句白。
乙:什么词儿?
甲:“丫环掌灯,观看娇娘。”用北京话说就是“丫头,点个灯来,看看新娘”。
乙:是啊。
甲:要用上海话一说,这字就变啦。
乙:喔,字音就变啦?
甲:变啦。丫头啊,上海话叫“乌豆”。
乙:什么?
甲:(学)“乌豆”。
乙:乌豆!
甲:“乌豆”干吗呀?(轻声地)“乌豆”。
乙:掌灯。
甲:掌灯?上海话说“拿一把灯火来呀!”
乙:噢,拿一把灯火来。
甲:“看看”,上海人说“觑觑”,“觑觑”,“觑觑”!
乙:噢。
甲:比如说念这京白。
乙:怎么念啊?
甲:是这味儿,(学京戏道白)“丫环,掌灯观看娇娘!”这好听,
乙:好听。
甲:你要用上海话它“觑觑”就不好听了。
乙:还念这句白。
甲:这味儿啦!(用上海话)“乌豆!侬格拿盏灯火来,阿拉觑觑小娘子啥格面孔啊!”
乙:嗐!
2. 关于重阳节小品的剧本(3人的)
给你下面这个关于重阳节的故事,你选其中的人物分别扮演桓景、费长房、瘟魔三个,根据故事情节去演吧。
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 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 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3. 跪求一个能在重阳节为老人们表演的小品 时间在七八分钟左右的。
时间:下午放学后。
地点:彤彤家里。
人物:彤彤、彤彤的奶奶、彤彤的爷爷、彤彤的妈妈、亮亮(彤彤的同班同学)
场景:水壶、杯子,学生桌椅一套。
幕启
奶奶:回家喽!
(买菜回来的奶奶挎着菜篮慢慢走进家门)
奶奶:哦,到家了!
奶奶(念):老太婆我今年六十多,手脚勤快爱罗嗦,买菜做饭照顾孙女,忙里忙外真快活!
(奶奶突然感觉肚子一阵剧痛,眉头紧皱,一手捂着肚子)
奶奶:哎哟,哎哟!老毛病又犯了。
(忍着痛把菜慢慢放在茶几上,捂着肚子坐在沙发上休息。嘴里轻轻呻吟着。)
彤彤:放学喽!
孙女彤彤放学回家了,背着书包像快乐的小鸟一样蹦着跳着跑进来。
彤彤(念):我是爸妈的掌中宝,关心学习成绩好,就是任性爱撒娇,奶奶说我是淘气包。
(匆匆走进门)
奶奶:(见到孙女,轻轻抬头,有气无力)彤彤回来了!
彤彤:恩。(看了一眼蜷缩在沙发上的奶奶,感觉奇怪,犹豫了一下,只顾走到书桌旁,脱下书包,拿起书本,坐在椅子上做作业了)
奶奶:(看着孙女,小声地)彤彤,帮奶奶倒杯水,好吗?
彤彤:(头也没抬,无理地)我正忙着做作业呢,你自己倒吧!
(奶奶摇摇头,只好忍着痛慢慢地走到桌边,用颤抖的手提起水壶自己倒水喝。突然想到什么,关切地问:彤彤口渴了吧,要不要喝水?
彤彤:(不耐烦)不要,口渴我会喝饮料。
(喝水过后,奶奶感觉胃好象更痛了,继续捂着肚子,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突然想到了什么——)
奶奶:彤彤,帮奶奶把胃药拿过来,好吗?
彤彤:(生气地,任性地)奶奶你不要吵我写作业好吗?我怎么知道你的药放在哪里啊!
(奶奶摇摇头,要站起来却动不了,捂着肚子坐在长椅上轻轻呻吟。)
(亮亮上场)
(彤彤的同班同学亮亮背着书包急匆匆来到彤彤家门口)
亮亮(念):我是彤彤的同班同学,关心他人尊敬长辈,老师说我是好管闲事儿,常做好事我不觉得累。
(亮亮敲门)
奶奶:彤彤,有人敲门,去看看谁来了!
彤彤:我作业还没做完了,你自己去吧。
(奶奶摇摇头,只好忍着痛慢慢站起来开门)
奶奶:哦,是亮亮啊。
亮亮:(看到捂着肚子脸色不好的奶奶,奇怪,关心地)张奶奶,您怎么了,我扶您坐下吧。
奶奶:真是乖孩子。(亮亮扶奶奶慢慢走进屋坐下。亮亮先跑到彤彤旁边,拿出字典)
亮亮:彤彤,你的字典落在班上,我帮你带来了!
彤彤:(站起来,接过字典)谢谢了。(坐下继续写字)
(亮亮急忙转身跑向奶奶,扶住奶奶)
亮亮:(关心地)张奶奶,您怎么了?
奶奶:(小声地)哦,没什么,老毛病了。吃点药马上就好。
亮亮:(果断地)张奶奶,药在哪里,我帮你拿!
奶奶:(奶奶比一比里屋)在我房间的桌子上。
亮亮:我这就去拿!(亮亮快步跑进去,不一会儿,拿药出来了)
亮亮:张奶奶,是这个吗?
奶奶:(点点头,接过药)谢谢你,好孩子!
亮亮:张奶奶,我给您倒杯水吧。
奶奶:(点点头)好!
(亮亮在杯上倒开水,双手递给奶奶,奶奶喝水吃药后,感觉好多了。)
亮亮:张奶奶,我给您捶捶背吧。
奶奶:(高兴地)谢谢亮亮,亮亮真乖!
(亮亮专心地帮奶奶捶背。彤彤在一旁一边心不在焉地做作业一边偷偷观察着亮亮的一举一动,感觉脸在发烧)
多懂事的亮亮啊,想想自己,彤彤觉得脸在发烧……
(电话突然响了起来,彤彤赶紧跑去接)
彤彤:喂
彤彤的妈妈:喂,是彤彤吗?
彤彤:妈妈,是我。
彤彤的妈妈:彤彤,妈妈今晚要加班,可能要晚点回家,你作业做完了吗?
彤彤:(情绪低落)还没呢。今天是重阳节,老师让我们做一件让爷爷或奶奶高兴的事,我正想着呢。
妈妈:是啊,爷爷奶奶从小那么关心你,现在他们年纪大了,你也要学会关心爷爷奶奶呀……
彤彤一边听电话一边偷偷看着奶奶,当看到亮亮正在给奶奶捶背的情景,明白了什么。
彤彤:(不好意思的)恩,妈妈,我知道了,你忙吧,再见!
妈妈:再见!
彤彤:(动脑想了想,突然想到了什么,摆手招呼亮亮)亮亮,你过来一下!
(听到彤彤的叫声,亮亮跑过来,彤彤和他耳语了几句,亮亮点了点头。两人一前一后慢慢走到奶奶跟前)
彤彤:(不好意思的,拉着奶奶的手撒娇地)奶奶,您胃疼好多了吗?
奶奶:(高兴的,疼爱地摸摸孙女的头)吃了药,好多了!孙女真乖!
彤彤:(不好意思,一边轻轻地帮奶奶捶边一边轻轻的说)奶奶,我刚才只顾着做作业,没有帮你倒水、拿药,奶奶真对不起!
奶奶:(慈爱地)没什么,乖彤彤……
彤彤:(激动地)奶奶,你不是很喜欢听彤彤唱歌吗?今天是重阳节,是您的节日,我和亮亮给您唱首歌吧。
奶奶:(喜出望外的,拍着手)太好了,太好了!好久没听孙女唱歌了!
彤彤 :哦,对了!爷爷可能又在邻居家下棋了,我去把爷爷也叫过来吧!
奶奶:(笑逐颜开)好!好!
(彤彤下场)
(彤彤轻轻扶着爷爷,爷爷拄着拐杖,乐呵呵地走来了。)
爷爷(念):老头我今年六十七,爱听音乐爱下棋,孙女让我来听歌,我二话没说走得急。
爷爷:(高兴地)一听孙女彤彤要唱歌,我赶紧告别棋友也过来听听。
(亮亮赶紧跑过来一起扶爷爷坐到沙发上,亮亮和彤彤一起走上台,摆好架势)
(音乐响起,彤彤和亮亮大方投入地唱了起来:“靠在你的肩上,能说悄悄话。
依在你的怀里,就到了家。牵着你的手,风雨不害怕。听着你的歌,梦里开鲜花。奶奶格桑拉,爷爷格桑拉,我在你们眼里永远长不大。奶奶格桑拉,爷爷格桑拉,你在我们心里永远是童话。……
(爷爷和奶奶在沙发上边开心地听着边拍手,一会儿情不自禁地和孩子们一起唱了起来……)
(音乐逐渐小声)
四人念:
“(彤彤)莫说珠黄不值钱,
莫说人老讨人嫌。
(奶奶) 家家都有父母老年,
人人都有老的那一天。
(亮亮) 将心比心要敬老,
尊老敬老人间正道。
(爷爷)想那老人一生操劳,
一心只为后代根苗。
(合) 没有老来哪有小?
不懂敬老不如羊羔!
没有老来哪有小?
不懂敬老不如羊羔!
(四人敬礼谢幕!) (剧终)
4. 3个人的相声或小品,谢谢
酒令吧。这个给人自由发挥的余地不多,台词也比较简单,单双月来回重复的。而且是两个耍一个的那种,效果比较好。其实段子长短不重要,关键是看演员的语速和把握能力,适当删减也不是不可以。
(酒就是充气锤子,不是真喝)
酒令
甲:象您这个演员。
丙:啊?
甲:也经常参加这个庆典活动吧?
丙:唉,一般呢,有的公司啊开张啊或者搞个什么纪念活动,我们都邀请,一请都要去的。
甲:甭问这宴会少不了?
丙:啊是。人家有招待嘛,呵呵呵呵。
甲:你爱喝酒吗?
丙:我呀?
甲:啊。
丙:呵,反正每顿饭都得来点儿。
甲:来多少?
丙:嗯?二两三两,不拘数儿。呵呵呵。
甲:就这么干喝?
丙:唉,怎么也有点儿菜呀。
甲:我没说这意思。
丙:啊?
甲:我是说呀,就也不行个令儿啊?助一助兴?
丙:哦,您是说酒令儿啊?
甲:啊。
丙:啊,有时也搞这个。
甲:有?
丙:划拳行令。
甲:哦,都会什么啊?
丙:击鼓传花。
甲:嗯。
丙:猜迷、杠子、老虎、鸡、日本拳我都会。
甲:嗨呀,你这个都老掉牙了!
丙:哦,那您?
甲:还来这,没劲没劲。
丙:不是,您说的这酒令儿什么酒令儿?
甲:新鲜的!
丙:什么呀?
甲:咱来个找节日。
丙:找节日?
甲:啊。
丙:怎么个找节日啊?
甲:一年多少月?
丙:十二个月呀。
甲:十二个月。
丙:嗯。
甲:咱俩人啊?
丙:嗯嗯。
甲:一个人占单月儿,一个人占双月儿。
丙:啊。
甲:要找出十二个民族传统的节日来,行不行?
丙:哦,找这个节日。
甲:找出这个节日。大伙儿一听,嗯——
丙:啊?
甲:承认!
丙:哦,承认。
甲:就算赢了。
丙:这就算赢啦?
甲:唉。找出这节日一听,没那么个节,完,算输!
丙:哦,是这么个游戏。
甲:行吗?
丙:不是(笑)
甲:咱来来?
丙:不是您说这个找节日啊?
甲:啊。
丙:他这个。。。他是怎么着。。。他这个。。。我那(音内)个。。。我那(音内)个。。。呵
甲:看这意思你没把握?
丙:也不是他这个。
甲:啊?
丙:生疏一点儿,我这个头一次。
甲:那没关系。
丙:啊?
甲:没关系,你可以找一个人儿帮忙。
丙:能找人帮忙?
甲:唉可以。
丙:找谁呀?
甲:我看刚苏文茂在那儿蹲着呢。
丙:啊来了?
甲:叫他帮你不一样嘛!
丙:请。。。请他?
甲:啊。
丙:不是,你一个人儿我们俩人儿,这玩意儿行吗?
甲:嗨呀,这是玩儿!
丙:哦,呵呵呵。
甲:这个。。。(表情很随便不当回事)
丙:给我点便宜(笑)。
甲:甭往心里去。
丙:那就不好意思了。(好象占了大便宜似的笑)
甲:没事没事!
丙:好的!好的!苏先生!(叫乙)
乙:唉!(答应丙)
丙:唉,唉呦呵!苏先生真来了(走过去迎乙)!唉呦,唉呦,苏老师!呵呵,哎呀,苏老师!
乙:啊啊。
丙:我得麻烦您点儿事儿!
乙:哦,有什么事儿啊?
丙:这个志明老师啊。
乙:啊啊。
丙:刚才啊,想跟我做个游戏。
乙:哦(拉长音)!
丙:这个游戏呢就是酒令。
乙:嗯嗯。
丙:他这酒令可新鲜。
乙:是啊?
丙:他说哪,一年十二个月。我们两个人一人占单月儿一人占双月儿,找这节日。
乙:嗯嗯。
丙:找出来大家一鼓掌承认了这就为正令,这就算赢了。
乙:啊啊。
丙:找这节日大家一看没有不对,为乱令。可是您知道,我这个对节日这东西不行啊。(不好意思的笑)
乙:佩元。
丙:啊?
乙:嗨呀!(很自信的笑)
丙:啊?
乙:有我呀!(拍拍丙的肩膀)咱俩。。。我帮助你说啊!
丙:您能帮我找?
乙:嗬,你看!
丙:好的,我算请对人了!
乙:我这学问你还不知道吗?
丙:我知道啊,知道(笑)。
乙:就是(笑)。你看,他一年能找多少节?
丙:他要求找十二个节日。
乙:一年找出十二个节?
丙:行吗您?
乙:那有什么呀!
丙:啊。
乙:你告诉他,咱能找二十四个节,二十四个。
丙:真的啊?
乙:那没错儿!
丙:嗬!
乙:来来来。
丙:哈,哈哈哈,(面向甲说话)跟您这么说吧。
甲:啊。
丙:我们已经商量好了。
甲:嗯。
丙:就跟您玩儿这种游戏。
甲:玩儿?
丙:而且苏老说了。
甲:嗯。
丙:他一年能找出二十四个节来。
甲:二十四个节?
丙:多大学问!
甲:二十四个都什么节呀?
丙:啊? 您等一会儿啊 (面向乙说话)嗯,他问了您这二十四个都什么节呀?
乙:唉?这不就现成的吗?
丙:什么呀?
乙:立春、 雨水、 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丙:唉,好好好!好好好!哎呀!太好啦!
乙:怎么样?
丙:真是有学问!
乙:就是。
丙:(对甲说)唉,您听见了吗?
甲:哦。
丙:啊,就刚才说的那些个。
甲:这个啊?
丙:啊,二十四。
甲:这叫、这叫什么呀?
丙:节日啊!
甲:这叫什么这个,啊?
丙:不节日吗?
甲:这叫节气呀!你翻翻日历都有啊!
丙:节气?
甲:二十四节气呀!这农民哪,根据这二十四个节气耕、种、锄、刨。
丙:哦。
甲:这种地用的。
丙:那您说的呢?
甲:找节日(敲几下桌子,以示强调)。。。日
丙:不是,您、您等会儿,您等会儿啊,您等会儿,(对乙说)苏先生
乙:啊啊。
丙:人家说您说的那(音内)个噜噜噜噜噜噜那一大堆呀,那(音内)那(音内)那(音内)叫节气,他不是节日。
甲:呵(很瞧不起的笑)。
乙:你问问他什么节日?
丙:我问问啊。
乙:唉,让他。。。
丙:唉,唉,马先生,这您得告诉我们。
甲:啊?
丙:什么是节日呢?
甲:哦怎么意思,怎么意思啊。
丙:您能告诉我们?
甲:比如说吧 。
丙:啊?
甲:嗯,九月初九!
丙:嗯。
甲:这什么意思知道吗?
丙:您说呀!
甲:这叫重阳节!
丙:哦,这(音zen4)么个节日!
甲:就找这路节日!
丙:您等会儿啊。(对乙说)您听见了吗?
乙:嗯嗯。
丙:人家说了啊。
乙:啊。
丙: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为节日。
乙:哦,找这个节?
丙:找这路节。
乙:那也没问题呀!
丙:也没问题?
乙:我帮你说!
丙:哦。
乙:怎么样?
丙:好啊!
乙:啊?
丙:好好,就这(音zen4)么地。
乙:(小声对丙说)咱们俩说呀,我告诉你。
丙:啊啊。
乙:不管怎么说——
丙:啊。
乙:他是一个人儿咱是两个人。
丙:对对对。
乙:咱俩人比他一人儿机灵。
丙:那是!
乙:他一人儿闹不过咱俩人去(音切)
丙:没错,哈哈哈。。。(乙一起乐)
乙:行行。
丙:就给他这(音zen4)么定了?
乙:唉,你问问他。
丙:啊。
乙:啊,你你你,你告诉他,我告诉你说,你你你你呀。
丙:啊。。。(乙和丙做窃窃私语状)
甲:(打断丙乙对话)咱得分分,唉(上声)
丙、乙:啊?
甲:谁占双月儿谁占单月儿?
乙:(对丙说)你问问他谁占单月儿谁占双月儿?
丙:啊,(对甲说)谁 谁占单月儿谁占双月儿?
甲:你们挑!
丙:我们挑?
甲:随便!
丙:(对乙说)唉,苏先生。
乙:啊啊。
丙:他让咱挑。
乙:咱挑啊?
丙:啊。
乙:你问他单月儿先说双月儿先说?
丙:唉,我问你。
甲:啊?
丙:这个单月儿先说双月儿先说?
甲:当然得单月儿先说了!
丙:嗯嗯。(对乙说)他说是单月儿先说。
乙:单月先说(做沉思状)?
丙:啊。
乙:这(音zen4)么办
丙:啊。
乙:让他占单月儿。
丙:为什么呢?
乙:单月儿先说呀!
丙:啊对呀。
乙:嘿!他先说呢,咱先听听,然后咱们照猫画虎。
丙:嗬!嗯!要不怎么说姜是老的辣呢?啊!嗬!哎呀!您可太聪明了!让他先说?
乙:让他先说!
丙:(面向甲)哈哈哈哈。。。。。。!(很夸张的笑)
甲:什么毛病这是?
丙:马先生!
甲:啊?
丙:我们商量好啦!
甲:啊。
丙:给你点儿小便宜,让你先说!
甲:可以呀。
丙:你知道为什么让你先说吗?
甲:啊。
丙:就因为你说完了我们呆会儿一照猫画虎。
甲:唉?
丙:(明白了)我怎么去说出去了?嗨!这嘴不严。啊,让你先说。
甲:你带酒了吗?
乙:唉(对丙说),唉,打酒去(音切)!让他打酒(音切)打酒!
丙:你得打去(音切)
甲:我带来了。
丙:哦,你带来了?
甲:嘿嘿。
丙:好啊。
甲:我给你拿去(音切)
丙:哪儿呢?
甲:唉(走进后台)。
乙、丙:(俩人窃窃私语)这回咱那。。。“嗯”?让他。。。“谢谢您啊”(甲走上台来,手里拿着一个充气锤子)
丙:哦,我说这、这就是酒?
甲:这就是酒!
丙:这就是酒?(用手去摸)
甲:别动别动。
丙:啊?
甲:这酒啊已经斟满了,一碰就洒一墩就流。
丙:苏先生。
乙:啊?
丙:他说这就是酒!
乙:这是酒?
丙:它这是酒
乙:哎呀,这咱不明白。
丙:什么?
乙:这是酒那怎么喝呀这酒?
丙:唉,对呀!您这是酒这怎么喝呀?
甲:拿脑袋喝呀!
丙:(对乙说)唉,他说拿脑袋喝。
乙:拿脑袋喝?
丙:啊
乙:那怎么喝呀?
丙:(对甲说)唉对,拿脑袋怎么喝呢?
甲:不知道啊?
丙:不明白呀!
甲:不知道怎么喝我告诉你呀。
丙:啊,不明白呀?
甲:(拿起锤子,对着丙的头打一下)就这(zen 4)么喝!
丙:(对乙说)哎呀 他说就这(zen 4)么喝!
乙:嗯。
丙:嗯。
乙:行。
丙:嗯。
乙:唉,咱还有点不明白啊。
丙:什么不明白?
乙:这个单双月儿占好啦。
丙:嗯?
乙:他先说。
丙:对对对对。
乙:如果他说上这节日来啦?
丙:嗯。
乙:大家也公认。
丙:嗯。
乙:有这(zen 4)么个节。
丙:嗯。
乙:这叫什么?正令?
丙:对。
乙:正令,敬酒。
丙:唉, 咱得问问他。
乙:怎么敬法儿?
丙:(对甲说)我问你啊。
甲:嗯。
丙:比如您先说。
甲:啊。
丙:您是单月儿。
甲:对。
丙:您说出这节日大家也公认有这个。
甲:正令啊。
丙:这是正令?
甲:对呀。
丙:这正令怎么喝呢?
甲:要敬酒三杯,这可喜可贺呀!
丙:哦。(对乙说)他说呀,如果是正令得敬酒三杯,可喜可贺。
乙:敬酒三杯?
丙:唉,对对对对。
乙:这咱不明白。
丙:什么不明白?
乙:那(音内)个敬酒他怎么个敬法儿呢?
丙:(对甲说)啊对呀!您这敬酒怎么个敬法儿呢?
甲:怎么敬不知道?
丙:不明白呀!
甲:啊。
丙:啊。
甲:(拿锤子对着丙的头打三下)就这么敬。
丙:(面对丙,咳嗽两声)他说就这(zen 4)么敬!
乙:哎呀,这我。。。我还是不明白。
丙: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乙:唉,咱们说了。
丙:啊。
乙:这个这个——
丙:咱双月儿啊。
乙:双月儿。
丙:啊。
乙:双月儿咱找不上节来。
丙:啊。
乙:或者这节找出来大家不公认,那么这怎么办呢?
丙:这我得问问他。
乙:问问,问问。
丙:(对甲说)唉,比如说啊,我们是双月儿。
甲:嗯。
丙:我们说出这节日大家不公认,也就说没这(zen 4)么个节。
甲:这叫乱令了。
丙:啊乱令怎么办呢?
甲:罚酒三杯。
丙:哦(对乙说)他说乱令得罚酒三杯。
乙:嘶,这我还不明白。
丙:啊?
乙:那么这罚酒他怎么个罚法儿呢?
丙:(对甲说)啊对呀!这罚酒他怎么个罚法儿呢?
甲:还不知道?
丙:不明白呀!
甲:(拿着锤子又照头上来三下)就这(zen 4)么罚!
丙:对着乙,咳嗽一声)他说就这(zen 4)么罚!
乙:哎呀,我还是不明白!
丙:嗯,我明白了!!您这都哪的事啊 这还没说什么先对付七杯啦!
乙:行了。
丙:我、我明白啦。
乙:明白就好办啦。
丙:我明白啦。
乙:那就。。。。。。
丙:咱开始说了啊?
乙:说了说了。
丙:好嘞!
甲:唉,好好。
丙:(对甲说)咱现在规矩讲完啦 。
甲:啊。
丙:由您开始说。
甲:我占单月儿。
丙:您占单月儿。
甲:我先说啊。
丙:从哪儿说?
甲:一月。
丙:从一月说?
甲:也就是正月。
丙:嗯嗯。
甲:正月十五。
丙:这什么节呢?
甲:“元宵节”!
丙:不是,您先等会儿,您先等会儿啊,我得问问我们先生啊。
甲:你问问。
丙:(对乙说)唉,苏先生。
乙:嗯?
丙:人家说完了,人家说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有这节吗?
乙:有!有!
丙:哦,有这节?
乙:有有有!
丙:哦。
乙:元宵节嘛?!
丙:啊啊。
乙:知道吗?“正月闹元宵,金匾绣开了”,记得有那么一歌儿吗?
丙:我听过听过。
乙:对对,有!有问他怎么办?
丙:(对甲说)唉,有这节怎么办那?
甲:可喜可贺,敬酒三杯!
丙:他说可喜可贺,敬酒三杯。
乙:敬他啊。
丙:哦,对,我们得敬你!(拿锤子)
甲:别、别动。(阻拦丙)
乙:敬敬他。
甲:别动。
丙:唉,不是。。。
甲:你没听清楚。
丙:唉,你看,他这怎么意思?
甲:刚才交代很清楚。
丙:唉,他这人,您您(对乙说),您跟他聊聊。
甲:别动别动。
丙:您跟他聊聊,不是,这人怎么回事儿这是?
乙:(对丙说)你你,你等一会,你等一会儿。
丙:啊。
乙:(对甲、丙说)咱可不许矫情啊?
丙:啊。
甲:谁矫情了?
乙:(对甲说)刚才你说的很清楚啊!
丙、甲:啊对呀!“啊”!
乙:对不对?你说上来了可喜可贺敬酒三杯。你怎么不让敬?
甲:是啊是啊!
乙:啊?
甲:这正令儿谁找上来的?
乙:你呀。
甲:对呀,我找上来的。可喜可贺敬酒三杯,这三杯酒得你们喝。
乙:哦,你找上正令我们喝?
甲:唉!
乙:那么呆会儿我们要找上来呢?
甲:我喝呀!
乙:这回谁喝?
甲:你们喝。
乙:我们喝?
甲:唉!
乙:(咳嗽一声,对丙说)喝去(音切)
丙:喝。。。? 苏先生怎么咱喝呀?
乙:那当然了!
丙:怎么了这是?
乙:人家找上来不得咱们喝吗?对不对?那么呆会儿咱们要是找上来他不就得喝了吗?咱不能跟他矫情啊!咱,人家头一个找上来咱不喝,咱不喝,不喝呆会儿咱找上来他也不喝,怎么办?
丙:对!(一拍大腿)
乙:你明白这个道理。
丙:把他后道堵死!
乙:嗨,对对(笑)。
丙:对!这回呀。
乙:啊。
丙:咱喝!
乙:喝!
丙:不给他留后路!
乙:那当然。
丙:您躲开,我来!
乙:这点儿你放心。
丙:啊。
乙:不管怎么说——
丙:嗯嗯?
乙:咱俩人比他一人儿机灵!
丙:嗯,没错。
乙:他一人儿闹不过咱俩!
丙:他哪成啊!
乙:就是!
丙:您您您闪开。
乙:喝酒!
丙:您闪开。
乙:唉!
丙:马先生?
甲:唉。
丙:喝酒!
甲:可喜可贺,敬酒三杯。
丙:来吧!(甲拿锤子砸丙的头三下) 各位,您看咱玩儿的多规矩!啊!该我们说了啊。
乙:嗯?
丙:先生,该咱说了。
乙:该咱的啦?
丙:咱是二月。
乙:咱二月。
丙:您说。
乙:二月初二。
丙:(对甲说)二月初二!
乙:嗯。
甲:什么节?
丙:(对乙说)他问什么节?
乙:二月二,龙抬头。
丙:(对甲说)二月二龙抬头。
甲:我问你什么节?
丙:(对乙说)不是,他问什么节?
乙:“抬头节”呀!
丙:唉对!抬头节呀!
乙:嘿嘿嘿。
甲:有抬头纹哪儿有抬头节呀?
丙:没这节?
甲:乱令了!
丙:(对乙说)他说乱令了。
乙:乱令?没有?
丙:没有。
乙:没有问他怎么办?
丙:(对甲说)唉,对了!乱令了怎么办?
甲:罚酒三杯。
丙:(对乙说)他说罚酒三杯。
乙:罚!
丙:(激动的跺了一下脚)唉!这回得罚他!(伸手拿锤子)
甲:(伸手阻拦)怎么了?别动别动
丙:我来问你。
甲:你别伸手。
丙:你看他、他又...
甲:刚交代的很清楚。
乙:不是不是(劝架,并对甲说)你等一会儿。
甲:怎么又等会儿?
丙:(对甲说)你这人那(音内)!
乙:唉,刚才我们喝酒我们没矫情吧?
丙、甲:(同声)就就是啊“是啊”。
乙:那么这回我们没说上来,那么你怎么不喝酒啊?
甲:这没找上来谁乱令了?
乙:我们乱令了。
甲:对呀,你们乱令了这酒得你们喝呀!
乙:哦,我们说乱了我们喝?
甲:唉!
乙:那么呆会儿你要说乱了呢?
甲:我喝呀!
乙:这回谁喝?
甲:你们喝。
乙:我们喝?
甲:唉。
乙:(沉了一下,对丙说)喝去(音切)!
丙:又喝去(音切)?!
乙:不是。。。
丙:不是,你怎么怎么又喝去(音切)?
乙:咱不能矫情啊。
丙:怎么又不能矫情啊?
乙:你看 咱本身没找上来。
丙:啊。
乙:咱说乱啦!
丙:啊啊。
乙:咱说乱了不喝,呆会儿他找上来他也不喝,那不就麻烦了吗?
丙:哦,待会儿还得犯矫情?
乙:就是啊!
丙:那您这意思呢?
乙:喝呀!
丙:这也得喝?
乙:当然得喝了,来!
丙:喝!
乙:嗯。
甲:罚酒三杯。
丙:唉,来
甲:(拿锤子又给丙来三下)唉,佩元?
丙:嗯。
甲:这酒你喝着感觉怎么样?
丙:这酒是不错。
甲:啊啊。
丙:就是有点儿上头 那(音内)什么 马先生 这是该您说啦
甲:该我的啦。
丙:您是三月。
甲:我三月。
丙:嗯。
甲:三月初九!
丙:您等会儿啊(转头去找乙)
甲:嗯
丙:他说三月初九
乙:你问问他什么节?
丙:唉对!什么节呀?
甲:寒食节!
丙:有这节?
甲:唉,你问去(音切)
丙:我得问问。
甲:问哪。
丙:(对乙说)苏先生?
甲:呵呵。
丙:他说三月初就是寒食节,有这节吗?
乙:有,有!
丙:哦,这节也有?
乙:有!寒食节嘛!这清明前三天。
丙:哦(士气低落)。
乙:你知这是什么故事吗?
丙:我不知道。
乙:火烧绵山 ,介子推在那烧死了。
丙:啊。
乙:老百姓为了纪念他。
丙:哦?
乙:到了清明前三天全都不吃热食,也不动烟火,吃冷食。这叫寒食节!
丙:哦,这(zen 4)么个寒食节。
乙:对对对。
丙:啊。
乙:你问他有怎么办?
丙:(对甲说)有怎么办呢?
甲:敬酒三杯。
丙:(对乙说)他说敬酒三杯!
乙:敬酒三。。。那就敬啊!
丙:哦那就得敬 对对,人家找上来就得。。。
甲:可喜可贺!(又拿锤子给了丙三下)
丙:(咳嗽两声)
甲:该你们的了。
丙:该我们的了。(对乙说)那个什么,苏先生?
乙:啊。
丙:咱是四月啦啊。
乙:四月。
丙:唉,四月。
乙:嗯。
丙:嗯。
乙:四月。。。四月二十八。
丙:(对甲说)四月二十八!
甲:什么节?
丙:(对乙说)他问什么节?
乙:乱穿纱。
丙:(对甲说)乱穿纱!
甲:这都不象话!问你什么节?
丙:(对乙说)他问什么节?
乙:嗨呀你 “穿纱节”吗!
丙:(对架说)穿纱节吗!
甲:哪儿来的穿纱节?又乱令啦啊!
丙:(对乙说)他说又乱令啦?
乙:乱令怎么办?
丙:还、还怎么办干吗?喝酒啊!(甲拿锤子又给丙来了三下) 这还用问吗这个?!
甲:该我的啦。
丙:该你说了。
甲:我是五月。
丙:嗯,五月。
甲:五月初五!
丙:什么节啊?
甲:端阳节!
丙:你等会儿啊。
甲:啊。
丙:我还。。。(明白了)嘶(对观众说)我不能再问了。各位,你比如说我要一问苏先生准说有,您信吗?不信我试试啊。苏先生?
乙:嗯?
丙:呵,人家说五月初五端阳节。有这节吗?
乙、丙:(同声)有!!
丙:(对观众说)我就知道这句!
乙:嘿,五月初五端阳节。
丙:是是是。
乙:又叫端午节。
丙:这我知道。
乙:吃粽子。
丙:吃粽子。
乙:扎艾蒿。
丙:嗯嗯。
乙:纪念屈原。
丙:是是是。
甲:对对对。
乙:有,问他怎么办?
丙:甭问,嘿,接碴儿喝!来吧!(又挨了三下,咳嗽一声)
甲:行了,该您了。
丙:(对乙说)苏先生?
乙:嗯?
丙:苏先生 。
乙:嗯。
丙:我可喝了都快半年的了啊。您得想点儿辙了啊,啊?!
乙:这点儿你放心。
丙:让他得喝啊(示意让甲喝)!
乙:当然了,这不快半年了吗?
丙:嗯。
乙:后半年全让他喝。
丙:全是他的啊?
乙:你瞧。
丙:这是您说的啊?
乙:这六月就不错。
丙:该咱说了。六月。
乙:六月。
丙:六月。
乙:六月初六。
丙:(对甲说)六月初六!
甲:什么节?
丙:(对乙说)他问什么节?
乙:六月六看谷秀。
丙:人家问什么节?
乙:谷秀节!
丙:(对甲说)唉!“谷秀节”!
甲:哪有谷秀节呀?
丙:(对乙说)他说没有啊?
乙:怎么没有啊?
丙:啊?
乙:还有那(音内)个民间传的那(音内)个顺口溜儿——
丙:什么顺口溜儿?
乙:那(音内)个“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大麦收小麦熟,闺女大了不可留,那留来留去结冤仇。一萝卜半斤,俩萝卜一斤,仨萝卜一斤半。。。。。。”
丙:知知、知道!知道!知道!知道!马先生!
甲:啊?
丙:有这个谷秀节!
甲:有啊?
丙:我们团还有这个快板那!
甲:什么快板?
丙:你看,“六月六看谷秀,一萝卜半斤,俩萝卜。。。。。。”
甲:这什么乱七八糟的(拿起锤子就给丙来了三下)!这什么这是?
丙:这回又该了楞灌了啊!
甲:没这节!
丙:没这节?
甲:唉(拉长音)!
丙:(对乙说)没这节?
乙:没这节问他怎么办?
丙:还问怎么办干吗?都喝完啦!
乙:喝完啦?行,让他,让他(示意丙,让他叫甲说)
丙:(对甲说)你你、你说吧你说。
甲:我七月啦!
丙:你七月。
甲:七月初七
丙:什么节?
甲:“七巧节”!
丙:等会儿!
甲:嗯。
乙:嗯?
丙:七月初七“七巧节”有这节吗?
甲:哦?有。。。。。。
丙:(没好气的附和甲)有有有,肯定得有!唉,有就甭问了,您直接来吧!(甲又给丙来了三下)啊,苏先生!
乙:嗯?
丙:可是到八月了啊!
乙:放心!
丙:啊。
乙:这回我心里(拍了拍胸脯),胸有成竹!
丙:您动动脑子吧?
乙:没错儿!
丙:(很委屈的样子)你说
乙:这回准让他喝酒!
丙:真的啊?
乙:八月,八月初八。
丙:(对甲说)八月初八!
甲:什么节?
丙:(对乙说)他问什么节?
乙:我的生日。
丙:唉,他的生日。。。(明白了)去!(轰乙)走!去!您快躲开吧!
乙:怎么啦?
丙:苏先生!您是哪头儿的啊?我才刚明白过来啊!您是哪头儿的啊?您的生日象话吗?啊?您是帮谁的忙啊?啊就各位观众您听听他象话吗?这苏先生?打一上来您听了吗?二月二龙抬头,四月二十八乱穿纱,六月六看谷秀,好不容易到八月又他生日,您这象话吗?您这是?您什么意思您这是?
乙:这他不是什么意思。
丙:什么意思您这是?
乙:我我,我告诉你,我告诉你呀。
丙:啊?
乙:咱俩啊。
丙:啊。
乙:他是一个人。
丙:啊知道。
乙:他一个人闹不过咱俩人。
丙:嗯,我看我一个人儿闹不过你们俩去(音切)!什么,您到底儿帮谁的忙吧?
乙:不是,我我,我告诉啊。
丙:嗯。
乙:咱哪,我想了。
丙:想什么啊?
乙:咱占月份儿占错了。
丙:占错了?
乙:嗯!(很肯定的口气)这个节日全在单月儿,双月儿没节!你这不是。。。
丙:哦!您说节日都在单月儿,双月儿没节?
乙:唉!
丙: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您早干吗去了?这不倒着呢霉吗?行了行了,您也甭帮我找啦,啊?
乙:啊啊。
丙:这回我不用您啦!
乙:怎么啦?
丙:这回我跟他单练,唉!我自己找!(对甲说)不八月吗?
甲:对呀。
丙:我找出这节来准让你喝!
甲:是吗?
丙:各位观众,您注意听啊,这回我说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这节吗各位?唉!嘿嘿!行了!喝酒!(拿起锤子砸了一下桌子)喝!喝!(要砸甲的头)
甲:(和丙纠缠)等会儿我喝。我喝我喝。
丙:喝!
甲:我得问清楚喽。
丙:啊?
甲:我喝几杯?
丙:你喝三杯!
甲:不行。
丙:为什么?
甲:我喝两杯。
丙:为什么呢?
甲:你这儿墩洒了一杯。
丙:哦,(又砸了桌子一下)两杯你也得喝!
乙:嘿嘿。
甲:那我喝一杯。
丙:怎么呢?
甲:你这儿又碰洒了一杯。
丙:那一杯你也得喝!
甲:一杯我怎么喝?
丙:我怎么喝的你就怎么喝!
甲:那么你怎么喝的?
丙:我就是(给自己头上来一下)这(zen 4)么喝的!
甲:哈哈哈哈。
丙:嘿嘿。
甲:这回我一杯都不喝啦!
丙:怎么?
甲:你替我喝啦!
丙:也!
甲:哈哈哈哈哈。
丙:(面向乙)您来这杯吧!(砸乙,乙跑)
5. 谁有关于九月九重阳节题材的快板,小品或相声地词
小品正文 重阳节小品 重阳小品剧本 九九重阳节晚会小品 (重阳婚礼)
人物:老爸,孤寡老人。 儿子和媳妇,要为老爸找个好老伴。 甲、乙、丙、丁四位老阿姨,是儿子与媳妇特意请来为老爸与龚丽阿姨的重阳婚礼庆贺的。 龚丽阿姨,早已和老爸两情相悦,最终与老爸终成老眷属。 场景:背景是宣扬重阳节的喜庆大海报,上面写有“九九重阳节,家家喜相逢”的大字,两边挂有大红灯笼。舞台上有虚拟的居室,有桌子和凳子,桌上摆有茶杯器具。 幕起: 老爸围着长红围脖,孤寂地走出,时不时地将长围脖甩起甩落。 老爸:嗨,九九重阳节,光棍老头我真孤独,(转头看)看着人家的团圆会,我这鼻涕一把泪一把!(手抹泪)儿子:爸爸!媳妇:爸爸!夫妻俩:(齐声地)我们回来啦!我们陪您过重阳节来啦! 老爸:你们回来啦!(将长围脖狠狠地甩在身后,然后转过身去)哼!夫妻俩:(一左一右站在老爸身旁,齐声地) 喜涮涮喜涮涮、喜涮涮!呕呕!老爷子,节日快乐! 老爸:(看儿子的亮皮鞋)你这皮鞋倒擦得油光锃亮的,比我的白头发还亮!儿子:(手摸后脑勺)您不是常说头可断、血可流,皮鞋不得不擦油吗?嘿嘿!老爸:你的油嘴滑舌很有我当年的神韵。媳妇:爸,咱们别说这些了。我们是来陪您吃重阳糕的!儿子:(立马拎起一袋东西)瞧,全是您喜欢吃的桂花重阳糕!媳妇:(又拎起两袋东西)爸,我们带了好多好吃和好喝的,还有最新上市的“2012牌重阳红大曲”呢!老爸:你们什么意思,专门买2012牌的,这不是想尽快看到我的末日吗,啊?媳妇:爸,您理解错了。我们的意思是,喝完这瓶酒以后,您的末日就不远了。哦不是不是,是您的末日就快到了!儿子:(生气了)会说话不!你们女人就是头发长,说话短根筋!媳妇:(手拍口,自责地)我的这张烂嘴就是不会说话,烂嘴!爸,您千万别跟我一般见识啊。老爸:这个不解释,我理解。儿子:来媳妇,把菜摆上,我要跟咱爸喝两盅!老爸:停、停、停,吃饱喝足后你们又得走,又剩下我孤孤单单,只能唱单出头,唱不了二人转。媳妇:皮蛋,咱爸的话听你明白了吗?儿子:听明白了。媳妇:什么意思?儿子:想找老伴呀。老爸:(怪不好意思地笑了)让你们见笑了,嚯嚯。(两手捂住脸,很羞臊。)儿子:日子越来越好了,咱不能让爸再单挑了。老爸:不单挑怎么办?。。。。。。。。。。。。。。。。。。。
6. 各种重阳节小品的台词
8月14日重阳节小品-办社保(第1幕) 时间: 2005年重阳节前地点:(1)张重阳家里 (2)某机械厂生产办公室人物: 李大叔(重阳之父) 50岁左右、头发花白、下岗老工人代表 李大娘(重阳之母) 50岁左右、两鬓斑白 张重阳(剧中重阳) 二十七八、工薪阶层的代表 晓 月(重阳妻子) 二十四五、温柔贤惠 老 王(老工人) 40多岁,老工人 小 伍(李大叔徒弟) 25岁左右,年轻小伙子 剧中间接人物:机械厂人事科-马科长、小伍之妻-小莲、邻居-张阿姨、 李大叔棋友-老张第一幕[道具]:饭桌上放一杯水、一个烟灰缸、一张擦桌帕,一个隔墙屏风后放几付碗筷,两根板凳、一根围裙、两袋蔬菜、一串钥匙、一把椅子、一套旱烟、一个火机 (幕起:上午10点过,老头子一个人在客厅里闷闷不乐,也不开电视,一个劲儿抽烟。母亲双手提两大包菜 走到门前,先将两包菜转到一个手,然后掏出钥匙开门进屋。)李大娘:哎呀,老头子在啊,也不出来开下门;这天道,真想把人热死似的,今天中午重阳要回来吃午饭,我多买了几个菜;哎,累死我了(父亲不语,母亲进厨房把菜放好出来,走到桌前,喝口水,)李大娘:哎呀,跟你说了多少回了,不要抽那么多烟,对身体不好;你看你这烟灰弄得满桌子都是,一会儿儿媳妇回来吃午饭,又要夸个没完了。你看看这客厅本来就小,让你这样一折腾,简直就是乌烟瘴气了嘛 (父亲仍旧不语,母亲自言自语:“呃,这死老头子今天是怎么了,一声不吭的?”一边说一边进厨房拿菜 出来择[模拟动作])李大娘:今天怎么没去陪老张下棋呢?……问你呢李大叔:(使劲儿吸了一大口旱烟,好半天才挤出三个字)没心情李大娘:呃,今天早上还好好儿的,又咋子了嘛?李大叔:没的啥子的,心头烦李大娘:没的啥子,没的啥子、把你急成这样,你那脾气我还不晓得……死爱面子,一家人还这样!李大叔:好嘛,好嘛!给你说下,也好帮到拿个主意李大娘:到底啥子事嘛,还卖关子!死老头子李大叔:今天马科长叫我去了下李大娘:马科长,他找你干啥子嘛?又是600块钱一个月聘你去做那个机修工程师。名字听起好听,还工程师呢?不就是帮到修修机器,一个月多给你拿100块钱,现在都是私人的厂了,赌这口气我们也不能去李大叔:就你小心眼,人家马科长可没得罪我们哦,今天是说办社保的事。李大娘:(喜上眉梢)办社保,有眉目了?李大叔:马科长说今年10月要补办最后一批下岗人员的社保,以后就不办了。李大娘:那得抓紧办啥李大叔:事情没的这么简单。现在办社保,养老、医疗、失业、意外伤害和生育总共五保,每年得交2000多,我自己要交8年,至少得交两万多李大娘:(惊讶)要这么多啊,上哪里找去。上次不是说一万二就能办下来?李大叔:上次不是你不让办嘛,还说呢?李大娘:上次不是要给重阳缴电大的学费嘛,当时你也同意了的,怎么怪起我来了李大叔:那你说这回咋个办嘛,平时就你有主意李大娘:我有啥法,你自己去借啥,重阳那里有点钱让他给你准备一万呗李大叔:(中午12点过,重阳回家里吃饭,走到家门口,敲门:嗒嗒嗒……父亲一边开门一边说)我去借,我去借,上哪儿去借哇?又不是三两千块钱,说借就借到了李大娘:那有啥子法呢?(唠叨:“别人家有钱买房、买车子,我们家连个社保都办不起。真气人。”一边说,一边给重阳准备午饭,端菜到客厅等)李大叔(父亲听了,觉得受到刺激,破罐子破摔,气愤地嚷到):我不办。等退休以后再想办法。李大娘(针峰相对):“年轻时都没地方找钱,老了还能找到钱?”(父亲气的说不出话来,一声不吭,回房间睡觉去,传来猛烈的关门声) 重 阳:妈,你们吵啥子哦?李大娘:没吵啥,赶紧吃饭,吃了还要上班重 阳:你跟爸老是要吵架,有事就不能好好说吗?李大娘(从厨房端碗陈饭一边吃一边出来):去喊你爸吃饭重 阳(走到房间门口敲了敲门):爸,吃饭了,吃了饭再去睡嘛李大叔:(从里屋传来)你们先吃嘛,不要管我,我一会儿吃重 阳:妈,给你说多少回了,饭放了两顿就不能吃了。营养都跑了,有可能还有青霉菌,吃了对人体不好李大娘:管它啥子菌哦,感觉不到,这白花花的饭倒了多可惜重 阳:妈,到底啥事嘛,把爸气成这样李大娘:哎呀,不想跟你说。现在晓月快生孩子了,你们要多存点钱重 阳:你说嘛,一家人还那样!是不是家里缺钱嘛,我那里有李大娘:哎,还是让你听到了。你爸他们单位10月份还要办一批下岗工人的社保,听说这次办了,下次就不办了重 阳:要好多钱嘛?李大娘:两万多重 阳:要这么多啊!李大娘:就是,晓得咋个现在要交那么多哦?我叫你爸去找老关系借个一万多,你那里也帮到凑点;可你爸那人死爱面子,哪里开得了这个口?重 阳:哦,妈!这个事我得跟晓月要商量下李大娘:好嘛好嘛!上次因为送你上电大,没办到,你爸还跟我生气呢!这次你能帮就多帮你爸分担点吧!你爸年龄大了,很想后半生能有个保障。重 阳:好的,妈你放心,我会说服晓月的,我上班去了(起身想把碗放到厨房去)李大娘:你走嘛,我一会来捡(重阳出去,关门声。母亲收拾好碗筷,进厨房,灯光渐暗,落幕)
7. 关于重阳节来历的小品,快啊,明天就要用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