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元节有哪些习俗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1]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2][1]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4][5]
中文名
中元节
别称
鬼节、七月半、盂兰盆节、斋孤
节日时间
北方七月十五日,华南地区七月十四日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节日起源
秋尝祭祖[2]
节日意义
敬祖尽孝[1]
节日习俗
放河灯、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等
热点关注
解读 中元节、盂兰盆节还是鬼节?农历七月十五到底应该叫什么?
中元节是咱们传统上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对于中元节这种祭祀活动,视为传统者有之,视为迷信者也有之。怎么看待中元节呢?我们今天该怎么过中元节?这些问题还得从中元节的来历说起。...
2018-08-31
节日由来
历史渊源
中元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灵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如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2]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中旬,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之时。[2][6]
融合演变
七月十四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之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超度。[2][1][7]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七月半”源于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2][1][7]
三俗合一
一般认为,中元节,又名“盂兰盆节”、“鬼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
② 李白描写天台山的诗句
李白描写天台山的诗句是: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碧玉连环八面山,山中亦有行人路。青衣约我游琼台,琪木花芳九叶开。天风飘香不点地,千片万片绝尘埃。我来正当重九后,笑把烟霞俱抖擞。明朝指袖出紫微,壁上龙蛇空自走。
上文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琼台》,这首诗的意思:不愿意住在豪华的宫殿(龙楼凤阙,意指皇宫),只是一个劲儿的想要朝着天上的瑶台飞去(寓自由)。绿色的清水回环围绕着四面八方的群山,深山里面也有可供游人行走的道路。年轻的读书人约我一起去琼台旅游,优美的树木和芬芳的花朵已经(长得)相当的茂密芳香。
大风使花瓣芳香还没有着地,就已经纷纷落地了,我到这个地方正好是重阳节(重九,九九重阳)之后,愉快的在林中的烟气和云霞中抖擞精神。明天要摆开袖子轻轻松的去观赏紫薇花(也可能是紫微星),墙上龙飞凤舞的文字让他独自呆着。
诗人李白的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正是李白唱出“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心声之后,许多诗人步其后尘来到天台山。后人为了纪念李白,在华顶山上建立了太白读书堂,明代王士性写过《华顶太白堂觞别》一诗、清代潘衍桐写过《唐李太白读书堂碑记》。太白读书堂位于华顶峰南坡,几经湮没,又几度重修,至今仍存。
③ 2024车神架风景区门票多少钱一张
蓟州车神架风景区中有着不少好玩的旅游景点和游乐项目,非常推荐小伙伴们前去游玩打卡哦!那么蓟州车神架风景区的门票价格是多少?有哪些优惠政策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门票价格
门票套餐
[单人] 门票+往返轩辕索道/奔驰车+天空之眼:原价¥220,网上预订¥88。
[单人] 门票+往返轩辕索道/奔驰车+天空之眼+高山丛林旱滑+飞天魔毯+天空飞船+新西兰滑板车:原价¥348,网上预订¥118。
[亲子1大1小] 门票+往返轩辕索道/奔驰车+天空之眼+高山丛林旱滑+飞天魔毯+天空飞船+新西兰滑板车:原价¥696,网上预订¥160。
购票须知:
购票前请仔细阅读购票须知。
2、优惠政策
儿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免费;身高1.2米(含)以上或18周岁以下,半价
老人:70周岁(含)以上凭老年证或身份证,免费;60周岁(含)-70周岁(不含)凭老年证或身份证,半价
军人:现役军人凭士兵证或军官证,免费
军残人员:凭军残证,免费
学生:全日制大中小学生凭学生证,半价
补充说明: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信息以景区当天披露为准
3、景区简介
车神架风景区是一座以车神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名山。康熙大帝曾多次巡幸于此,留下众多历史典故和人文传说。其地处京、津、唐、承、保等城市之腹心地带。景区自然景观资源众多。来景区,您一定要体验景区的“三古三新”。一古:18亿年前的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峡谷;二古:4900年前的远古始祖轩辕帝巨像,巍巍车神轩辕帝,佑您出行平安;三古:1700年前的北齐古长城;一新:北方独有的孔雀放飞基地;二新:周边地区较长高山玻璃水滑;三新:蓟州唯 一的轨道式观光小火车。
在这里,您可以乘坐蓟州首个轨道观光火车赏梨花飞雪盛景。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阳春时三月初三,和秋季九九重阳节,我们都在这里举行隆重的轩辕祭典。届时天台山巅,车神架上,八方宾客,寻根拜祖,共献心香。巍巍车神轩辕帝,佑您出行平安!
车神架风景区拥有蓟州区较高较长的高山玻璃旱滑和水滑。两个滑道依山而建,在您游览美景的同时,还能让您体验到速度与激情。
④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为什么有登高的习俗
《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在整个上古时期人们就一直认为昆仑是天地相通的物质通道,今天的话说是穿越的最佳处。先民们认为起幅绵延的昆仑山脉,就是一条“上天的阶梯”。通过昆仑、凉风之山、悬圃和天,就可以到达“太帝之居”,于是人们就能够长生不死,成为呼风唤雨神仙。这是道家的理论。
明代时,重阳节插茱萸、饮重阳酒,吃重阳糕,以花糕供祭家堂、祖先已经成为一种习尚。此外还有登高、赏菊、围猎、射柳、放风筝娱乐活动。明清时,北京地区重阳节登高十分盛行。每逢佳节,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拜佛祈求福寿平安,并观览京城风光。皇后妃子们则在故宫的御花园内,登临堆秀山登高眺望。
⑤ 潮汕重阳节的历史传说
作为一个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在汉代,重阳登高、插菊、佩茱萸的风俗已经流行。喜欢接近大自然的晋代人,更把这一天当成放松自己身心的好日子,不让它静悄悄溜过。孟嘉龙山落帽,陶潜东篱采菊——这些风流倜傥、让后来的骚人累客羡慕不已的重阳故事,都在晋代演出。唐代,人们将重阳登高视为一种有益于卫生保健的活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他的医学名著《千金方》里就说:
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因而,重阳郊野游宴之风更盛,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的风俗,屡屡见于诗人吟唱。到唐德宗贞元元年(785),有诏令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
在潮汕,至迟到南宋初年,就有重阳登高宴集的风俗。潮阳东山方广洞侧,有一处纪游的摩崖石刻,文曰:
泉南杨寿翁,福唐梁允成,玉牒赵安民,天台王商老,温陵吴信行、王文中,莆田刘仲宣,绍兴戊午重阳,同集于高明亭。新泉题。
摩崖处为高明亭旧址。这里石崖嵯峨,眺望山下,林野苍茫,远接溟海,正是登高的绝好去处。
明代本地重阳登高的风气仍很热烈。文人们在这一天登高宴游,赋诗言志,作品被选入顺治《潮州府志》的,就有六首。这几首诗,绘出了一幅明代文人重阳节日风俗图。节日活动仍不外乎登高,“重阳不负登高兴” (郑良璧《九日东山新庙落成》),“蹑屏登临逸兴生”(郭廷序《九日登韩山》);饮酒,“且携杯酒对流川”(同上郑诗),“遍插茱萸酩酊归”(陈天资《九日游普陀岩》);插菊,“只应共尽登,临兴,醉插菊花弄舞衣”(贺一弘《九日壁墩和杜》)。
清代潮汕的重阳:节日风俗,各县志书的记载也基本相同。其中澄海、普宁两县志,讲述较为详细。《澄海县志》载:
九日为“重阳节”。登高燕饮,簪菊泛萸,犹古人遗俗也。谚云:“九月重九,登高饮酒。”是月竟放风筝。
《普宁县志》则说:
重阳登高,各选胜地眺赏。文人墨客或携酒入山寺游玩为乐,小儿咸于高处竞放风筝。
与前代的重阳节日习俗相比,“登高燕饮、簪菊泛萸”等旧俗之外,清代又有“竞放风筝”的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