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九九重阳节的名言

九九重阳节的名言

发布时间:2024-09-18 21:08:43

A. 九九重阳节古诗名句

九月九逢重阳日,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就要到了,我收集整理了九九重阳节古诗名句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

【唐】司空图

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

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诗人自古恨难穷,暮节登临且喜同。四望交亲兵乱后,一川风物笛声中。

菊残深处回幽蝶,陂动晴光下早鸿。明日更期来此醉,不堪寂寞对衰翁。

重阳四首

【唐】司空图

檐前减燕菊添芳,燕尽庭前菊又荒。老大比他年少少,每逢佳节更悲凉。

雨寒莫待菊花催,须怕晴空暖并开。开却一枝开却尽,且随幽蝶更徘徊。

青娥懒唱无衣换,黄菊新开乞酒难。长有长亭惆怅事,隔河更得对凭栏。

白发怕寒梳更懒,黄花晴日照初开。篱头应是蝶相报,已被邻家携酒来。

重阳阻雨

【唐】司空图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唐】韦庄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重阳日荆州作

【唐】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重阳阻雨

【唐】鱼玄机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

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

重阳宴集同用寒字

【唐】张登

锡宴逢佳节,穷荒亦共欢。恩深百日泽,雨借九秋寒。

望气人谣洽,临风客以难。座移山色在,杯尽菊香残。

欲识投醪遍,应从落帽看。还宵须命烛,举首谢三官。

重阳日至峡道

【唐】张籍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重阳夜旅怀

【唐】郑谷

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

重阳

【唐】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重阳日即事

【唐】赵嘏

病酒坚辞绮席春,菊花空伴水边身。

由来举止非闲雅,不是龙山落帽人。

重阳日寄韦舍人

【唐】赵嘏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重阳日示舍弟

【唐】赵嘏

多少乡心入酒杯,野塘今日菊花开。新霜何处雁初下,故国穷秋首正回。

渐老向人空感激,一生驱马傍尘埃。侯门无路提携尔,虚共扁舟万里来。

旅中过重阳

【唐】朱庆馀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

重阳日陪韦卿宴

【唐】朱湾

何必龙山好,南亭赏不暌。清规陈侯事,雅兴谢公题。

入座青峰近,当轩远树齐。仙家自有月,莫叹夕阳西。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唐】樊忱

净境重阳节,仙游万乘来。插萸登鹫岭,把菊坐蜂台。

十地祥云合,三天瑞景开。秋风词更远,窃抃乐康哉。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题涂溪

【唐】白居易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闰九月九日独饮

【唐】白居易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九日与友人登高

【唐】鲍溶

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几回为客逢佳节,曾见何人再少年。

霜报征衣冷针指,雁惊幽梦泪婵娟。古来醉乐皆难得,留取穷通付上天。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九月九日

【唐】崔国辅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

【唐】独孤及

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别愁。醉归无以赠,只奉万年酬。

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唐】独孤及

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重九日宴江阴

【唐】杜审言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九月九日

【唐】李治

端居临玉扆,初律启金商。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

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

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唐】李颀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云入授衣假,风吹闲宇凉。主人尽欢意,林景昼微茫。

清切晚砧动,东西归鸟行。淹留怅为别,日醉秋云光。

九日登高

【唐】刘禹锡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重九日广陵道中

【唐】罗隐

秋山抱病何处登,前时韦曲今广陵。广陵大醉不解闷,韦曲旧游堪拊膺。

佳节纵饶随分过,流年无奈得人憎。却驱羸马向前去,牢落路岐非所能。

九日落星山登高

【唐】徐铉

秋暮天高稻穟成,落星山上会诸宾。黄花泛酒依流俗,白发满头思古人。

岩影晚看云出岫,湖光遥见客垂纶。风烟不改年长度,终待林泉老此身。

九日雨中

【唐】徐铉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

荃蘪路远愁霜早,兄弟乡遥羡雁飞。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

庚午岁九日作

【唐】齐己

门底秋苔嫩似蓝,此中消息兴何堪。乱离偷过九月九,头尾算来三十三。

云影半晴开梦泽,菊花微暖傍江潭。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风飞向南。

九日登玉山

【唐】钱起

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

步石随云起,题诗向水流。忘归更有处,松下片云幽。

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唐】钱起

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

酒尽寒花笑,庭空暝雀愁。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唐】宋之问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九月九日望蜀台

【唐】苏颋

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北料乡关方自此,南辞城郭复依然。

青松系马攒岩畔,黄菊留人籍道边。自昔登临湮灭尽,独闻忠孝两能传。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唐】王绩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唐】张说

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九日五首

【唐】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

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

野树歌还倚,秋砧醒却闻。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

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

为客裁乌帽,从儿具绿尊。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

B.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译文:“集重阳进入皇帝宫啊,造访旬始星到清都参观”。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译文:每年去月来,忽然又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太阳和月亮都应,社会赞许他的名字,认为应在长时间,所以用宴会宴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译文:我闲居,爱重阳节的名字。秋菊满园,但无酒由,空服九华山,寄托我的情怀。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2)九九重阳节的名言扩展阅读

重阳节习俗:

1、重阳节登高远眺

登高之所以受人重视,特别受老人重视,是因为人们认为登高意寓“登顶长寿“。除此之外,人们还相信登山能使人健康长寿。重阳节登高在唐代就开始盛行了。

2、重阳节赏菊花

菊花产自中国,最早记载始于公元前5世纪。菊花在阴历九月盛开,它有一个美称“长寿之花”。因此每年重阳节也是观赏菊花的好时候。

3、重阳节饮菊花酒

菊花酒的酿造十分独特。古时,人们在九月九日采摘新鲜的菊花和菊花叶,把它们和谷粒一起酿制成酒。等到来年的同一时间再打开品尝。据说,菊花酒具有清神明目,减肥降血压,治疗胃病的功效。因此,可以饮菊花酒可以使人长寿。

C. 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来历

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来历

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来历。我们国家有着各种各样的节日,而重阳节就是其中一个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来历。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来历的相关内容。

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来历1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

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等,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民间传说:

登高寻九节菖蒲:传说重阳节登高之俗是始于秦始皇命术士郑安期前往岭南寻找长生不老药,郑安期在白云山觅得九节菖蒲时,不幸坠崖,乘仙鹤飞升。

登高山带回雷电火种: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来历2

九月初九重阳节来历故事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纵观整个重阳节的发展历史,庆祝重阳节的活动最开始只是宫廷或者是官方的庆祝活动。直到唐朝,重阳节被定为正式的节日之后,宫廷和民间开始一同庆祝,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宋朝的重阳节最为热闹,《武林旧事》一书中详细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便第二天隆重玩乐一番。明清时期则是沿袭了传统,并且从农历九月初一就开始吃花糕庆祝,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天,帝王还要登高揽胜。

重阳节又是什么节

重阳佳节到来,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这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菊花酒在古代被看做是重阳必饮、消灾祈福的“吉祥酒”,也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

我国酿制重阳酒的历史很长,古籍《西京杂记》中就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那时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

重阳这天,人们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些青翠的枝叶,掺和在粮食中酿酒,放到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到时,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人们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菊花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所酿造出的酒则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的功效。晋代陶渊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荆楚岁时记》则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英,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因此,重阳这一天也成为人们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山东民俗·重阳节》中说,山东酒坊在这一天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都要举行古朴、隆重的祭水仪式,这是当地酒坊相传千年的祭祀活动。

仁怀当地民歌唱道:“九月九,是重阳,重阳酿酒香满江;九月九,下河挑水煮新酒。”每年重阳,茅台镇开始投料酿酒,这与其他白酒随时投料随时生产完全不同。

茅台酒采用九月重阳投料,一是正当高粱的收割季节;二是顺应茅台当地气候特点;三是避开高温时节生产,便于人工控制发酵过程,培养有利微生物体系,这些制作工艺正反映出重阳与酒之间特别的关系。

重阳节的各地习俗

【江西省】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婺源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省】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东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20__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来历3

九九重阳节幸福文案

1、 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赏秋菊,身插茱萸思念长,美酒一杯敬亲人,祝愿家人皆平安,幸福生活万年长,重阳节,愿幸福围绕,平安相随!

2、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燕一向南飞远,有人嫉妒。现在正是**争艳的季节,愿你的心情也和**那样清爽、淡雅!重阳快乐!

3、 九月九日上酒楼,酒醉醉酒忘忧愁,久久凝思九九日,九九重阳想舅舅,纠结思念家中舅,久久未见离家久,带酒一瓶送舅舅。

4、 九月九登高望,遍地茱萸**香;重阳节寄祝福,亲朋好友暖洋洋。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祝愿你:事业丰收,薪水丰收,爱情丰收,重阳节快乐!

5、 九月九,重阳夜,酒让思乡情结九九久久,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

6、 九月九,再聚首,重阳相老友;是亲友,是朋友,一切尽在杯中酒;情也深,爱也久,佳节团圆来叙旧;念今昔,盼永久,每年相聚九月九。重阳节快乐!

7、 九月九,你是否因不能回家而难受;九月九,你是否因不能和亲朋聚头而难过。别忘了除了九月九,还有关心你的朋友,祝你重阳节日快乐无烦忧!

8、 九月九,杯中酒,重阳相聚会老友;是亲友,是朋友,一切尽在酒中酒;情也深,爱也久,佳节有缘来叙旧;念今昔,盼永久,每年相聚九月九。重阳节快乐!

9、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10、 九月初九迎重阳,遍插茱萸赏秋菊,登高望远悦心目,一杯美酒含问候,重阳糕里包祝福,一条短信表寸心,祝你重阳节快乐,阖家欢乐人团圆!

D. 2021重阳节手抄报内容大全简单

很多同学都会写重阳节主题的手抄报,我整理了一些手抄报简单内容素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又叫什么节:登高节、晒秋节、重九节、九九重阳等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传统故事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名人名言

1、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2、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4、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俗语

5、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以上就是一些重阳节手抄报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E. 什么是重阳节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有六大节日包括:赏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饮菊酒,吃重阳糕。

1.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李商隐《菊花》

(5)九九重阳节的名言扩展阅读

重阳节的来历: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当时有个青年叫恒景,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

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

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三国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F. 求节日对于民族有何关系的名言(急)

传统节日与民族的文化认同
仲富兰

近来,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话题在媒体上形成了热门话题。继去年亚洲某国家正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祭”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为传统节日呼吁之后,在今年的两会上,许多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纷纷建议,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节为我国法定节日和假日。有不少民俗学者近日还建议:应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通过官方干预,复兴传统节日。他们认为,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很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在香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五大传统节日,被规定为法定假日。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形式多样,喜闻乐见,还是各家各户乃至全民族都喜欢参与的节日,能发挥涵养中华民族之根,弘扬民族之魂的作用。还有人认为要建立一个经济强国,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做支撑,过传统节日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但也有不少人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衰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明显的农耕时代特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节日的需求。由于平时工作的繁忙和劳累,现代社会人们对节日的需求是温馨浪漫,是彻底放松,是过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个性。但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正好相反,旅途的劳累和社交的应酬,老套的习俗和势利的攀比,经常使人的个性淹没在世俗的共性之中,将人搞得疲惫不堪,毫无乐趣可言。衰落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值此沸沸扬扬的保护中国民俗节日和传统节日必然衰落的议论声,笔者无意加入这两种意见的争论,只是想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一些问题,向学者通人请教。
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与我们民族历史上政治、文化、宗教、特别是经济等诸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尽管各个节日产生的背景各异,但一般而言,一经产生,它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往往一种节日风俗的产生,与民族心理特征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年年相袭、代代相传。以过春节而言,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无不同日而庆。
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的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表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
中国人生产与劳作的独特印记。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岁时节令”的具体内容,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的节日是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它是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经看到了十分完备的古代历法纪年。与古老的天文、历法、节气、物候知识组成一个硕大的复合系统。古人说“四时八节”,其中二十四节气时令在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在这里,“节”的概念正是把岁时季候的渐变过程分解成像草节、竹节一样的间距,把节气相互交接的时间叫做“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几千年来,保持着农耕文化生产生活节奏与大自然季节气象的节律、生态环境完美和谐的特征。
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追求。回望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几乎都与太阳与月亮的运行有关。历史上民俗节日的排定,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这几乎是中国农耕社会过节的最基本的约定俗成标记。望日月圆,是一个月的十五。古代秦汉时期的方士、道家测算月历时,另有“三元”之说,认为“天官”之神主管“赐福”,生日在正月十五,是为“上元”,于是古代约定每一年的第一个望日为“上元节”,大庆大祭,发展成为“元宵节”。又认为“地官”之神主管“赦罪”,生日在七月十五,是为“中元”,古代约定为“中元节”,家家举行祖先大祭,成为大节。又认为“水官”之神主管“解厄”消灾,生日在十月十五,是为“下元”,古代约定为“下元节”,也曾发展为节日。 最值得注意的是八月中秋,本来“仲秋”只指八月,后因八月望日正是三秋之中,于是八月十五成为“中秋节”。天上的一轮满月,可以使壮夫垂泪;每年的新春佳节,天涯海角的游子都要回家团聚。中国人几千年来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构成了完美和谐的节日文化。应当说这是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非物质遗产。
中国人思维与记忆的符号代码。中国自古以来的农耕历法一直使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法排列月日,十分繁复,许多被看作是吉日或祭日的日子,难以记忆逐渐消失;但是,人们却在许多零散的吉日、祭日中习惯性地选定了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的日子,作为节日流传下来。于是就有了“正月正”大年节;“二月二”春龙节,俗称“龙抬头”日;“三月三”上巳节,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歌节;“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天贶节,俗称“晒虫节”;“七月七”七夕节,俗称乞巧节;“九月九”重阳节。在中国人的节日观念中月日数字代码的重叠是吉祥的神秘数字,其中“五五端阳节”、“九九重阳节”被看作是除年节以外的重大节日。
为什么要有节日呢?不过节,地球不是照样转动,太阳不是每天升起又落下吗?是的,我琢磨这个“节日”的最根本的意义,还是在这个“节”字了。它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节奏律动有关。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在以农立国的国家里,节日的起源往往与农事活动有关。“四时八节”,像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城乡人民共度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离不开农事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时序推移,人们的生活要有节奏,并以此来适应大自然的节奏。“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民间的节日正是体现着这生活的节奏。节日之所以出现,除了种种动听的传说,美妙的阐释之外,最基本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辛勤劳作的人们,需要调剂、休息和娱乐,节日是民众为调节自己的生活而自然形成的一系列缓冲机制,人们也正是通过各种传统的节日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与祝愿以及对未来的向往。可以说,节日是人类共有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需要,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民间节日。
现实的巨大反差
传统的岁时节日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把握而形成的,包括固定的节期和特定的文化活动,春节、元宵、清明……都是通过历史传承下来的,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些节日有的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有的是配合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的,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有的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总之,这些传统的节令风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及道德风貌等,传统节日是历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的“根”。
说传统节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是一回事,但现实中的巨大的文化反差又是一回事。事实上,新时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与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有许多传统节日如今变成“美食节”,或者是商人促销的“推销节”,如今过节,商业炒作越来越火,通常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节日本身的意义却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为拉动消费,劳动节、国庆节变成了黄金周,春节是“吃喝节”,“三·八”妇女节是购物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更是商家的必争之日。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盛典,它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或者简单的物质消费。
大家都知道,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讲表现得更为鲜明,更具特色,比如老百姓必定要吃的中秋团圆饭和春节年夜饭,即使不能来也要“千里共婵娟”,心也是要在一起的,这也是中秋节和春节产生和被重视的原因,这个需求是一种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是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来聚而不散的最大的精神内核。
一个节日是有很多载体的,它必需有传说,必需有故事,比如中秋节有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端午节有屈原投江。二是它必须有活动和仪式,如歌舞、赛龙舟、踏青、登高、插柳、插艾、插茱萸等等。每一个节日都有丰富的内容,而且这些都是能创造和表现出中华民族那种文雅、雍容、浪漫的气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这些节日是与大自然相和谐的,是天人合一的,在这些节日里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需求,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和祝愿,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面对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中断了,有些甚至已经名存实亡。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它的精神内涵被人们忘记了,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秋节是要赏月的,古时过节,人们在种满桂花树的院子里赏月,听嫦娥奔月的故事,对月高歌,把酒问天,是非常美的。可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亮起来的城市,到处是闪耀的霓虹灯和林立的高楼大厦,被遮挡住的月亮不容易看到了,人和月亮疏远了,所以人们赏月这种兴趣也就渐渐地淡了。二是人们没有自觉地认识到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节日不过就是吃点好东西,穿些好衣裳,由于忽视了这些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这些节日被我们人为地淡化了,尤其是进入商业化社会以后,传统节日被推向了市场,成了商人赚钱的一个时机,这样的结果使很多文明在某些方面中断了,这是我们追求物化的结果。
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传统文化内涵被掏空了,注入了商业内容,贴上了“经济”的标签。鞭炮禁止了,年味儿也淡了,随着节日兴趣的衰减和节日氛围的日益稀释,传统节日在人们眼中也变得单薄苍白。现在很多时候老百姓过节时常常感到很失落,最多的感慨就是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不知道节该怎么过了,这种失落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许多人还埋怨年轻人,其实是埋怨不得的,它和整个民族的精神力量紧密相联,摒弃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除夕之夜就是年夜饭;中秋节就是月饼;端午节成为粽子的展销,元宵节成为汤圆的展示……你说,每一个节日都只剩下一种食品,即便它再有悠远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美好的仪式,老百姓也不会拿它当回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再多的学者通人、民俗专家出面呼吁,请求国家立法保护,效果又会如何呢?真是发人深思。
传统节日蕴涵的文化认同
在不同文化中,传统节日都是特定文化的一种表征,带有自身文化的特色。比如,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就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圣诞节与宗教传统紧密相关,春节则是农耕文明和家族主义的产物;圣诞节是在宗教纪念日展开,体现为公共场所中的群体性狂欢,春节则在收获后的农耕间歇期进行,体现为私人空间中的家庭聚会;圣诞节表达的是对人格神的崇拜,春节表达的则是对农业神和祖先的感激,等等。这种差别使过节成为不同的族群表达各自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然而,近年来,中国人对过春节的兴趣和热情已经大大减少了,常常会听到人们对年味儿淡了所发出的无奈感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圣诞节在中国民间似乎已经逐渐成为部分民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这种文化景观的背后,商家和媒体的推波助澜是很明显的,巨大的商业利益使他们不遗余力地发动一切力量来营造这些文化庆典的火热氛围。然而,中国民间并不缺乏节日文化资源,而且从经济的可开发性来看,这些节日也并不比洋节差,在缺乏西方文化传统的中国,洋节应该是处于劣势的。如此一来,洋节在中国民间的盛行就有点令人匪夷所思了。
文化认同的问题只有在不同文化相遇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也就是说,只有在面对不同于自己的“他者”时,人们才会有“我是谁”的问题意识。通常的情况是,在不同文化的比照之下,对“我是谁”的追问非常容易在排他性情感的驱使下强化文化的自我认同,并表现为通过贬损其他文化来强调自己文化的优越性。不过,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情况是,当他者异常强大并被想象为学习或模仿的榜样时,就可能使人们过分美化他者,甚至造成对自己的过度反思,从而形成一种“爱恨交加”的自我认同。从本质上来看,洋节在中国民间的兴起,正是这种特殊自我认同的具体表现,虽然它是以比较温和的面貌出现,而没有过多地表现出对自己文化的明显厌弃。
当然,如此看待当前中国民间的过洋节现象,似乎有过度解释和小题大作之嫌,毕竟现在已不同于洋节初兴之时,人们更多是抱着对异国风俗的好奇来“过把洋瘾”,而且,他们似乎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就已经被商家与媒体推到了兴高采烈过洋节的狂欢之中了。但是,不加思考与过度反思同样是有害的,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文化自觉的民族会在以文化多元为基本特征的世界中健康发展。因此,对于那些热衷于过洋节的中国人而言,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是极为必要的。
这种思考不仅应该针对过洋节本身,而且应该在根源上对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就需要培养民众树立起文化自觉的意识,使其以理性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和他人的文化。就当前我国的总体发展而言,物质文化上的相对落后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然而,尽管西方发达的物质文化不断刺痛我们的自尊心,但是奋起直追并不意味着必然要以放弃作为民族根底的精神文化为代价。
或许我们不必过多指责民众对洋节表现出的热情,但是,对此进行深刻的思考却是必要的。我认为,在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是一个根本性的任务。唯有如此,理性的文化认同才能得以实现,民族文化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对过节模式要革故鼎新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形成了自己有节律的排序,并分别拥有各自的丰富内涵,所以中国这部万世一系的“农家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作,它本身连同它的重大民俗节日都应当列为重点保护的对象。它将继续保持着它固有的文化活力。我以为眼下最重要的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我们的节日文化,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真面目”。一个民族的文化光靠几个人呼吁是没有用的,它需要整个民族的一种自觉,这种自觉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自觉。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驿站,是用来承载民族认同感的,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生命、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从去年“百余委员建议增清明中秋等民族节日为法定假日”到考虑将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世遗”等等,我们在复兴传统节日的时候,惯性地用“法”、拿制度来铺设复兴的道路,却忽略了对传统节日的根基——文化渊源的守护。
薪火相传的节日总有一些含情脉脉的东西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使人间充盈着温情与暖意。传统节日彰显的仪节繁复、风雅精致、彬彬有礼、视教养为文化生命、有高度审美的民族标识背后是高度的传统文化认同。如端午节缅怀屈原,龙舟竞渡,民谣所唱:“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种类似的节日自豪感遍及古典文化的每个角落。我们在怨尤现代人“崇洋节”时应该看到:正是不少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缺乏热情,在文化理念上缺乏自信,才使得传统节日“土气十足”。文化自信心的强弱又与吸纳外来文明的能力成正比,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方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而不至于“弃我崇洋”。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国人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高速公路、手机、电脑等办公通讯用具的使用,由此带来的便利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却也增加了每一个具体生命的负荷;各种名利场上风风火火赶场的窘迫,就业、职称、升迁与养家糊口的种种压力,加上日常的柴米油盐,迎来送往……徜徉于城市的街头,正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一路上的好景色没仔细琢磨,回到家里还照样推碾子拉礳……再也不能这样活!”人们在疲于奔命中渴望能有一点闲暇,放下一颗浮躁的心;渴望走出钢筋水泥的喧嚣城区,在大自然的静谧中细品一回人生滋味……总之,渴望生活多一点余裕。
对传统节日的过节模式来一番革故鼎新,关键是唤醒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春节是“法定”了,假日经济也如火如荼了,但春节文化传统的复兴仍任重道远。如果清明不上坟,中秋不赏月,重阳不登高,这样的“法定”假日能复兴什么呢?文化是相连的,文化也是衍生的。缺乏文化自觉状态下全面、系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提,“法定”只能沦为形式主义的一次文化操演——因为节日,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的节日总是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联系在一起的,无法靠制度的壁垒延传。我们要寻找、恢复的是历史遗响,唤醒遗存的民间文化。
如果只是固执于自己的传统,而没有对新的异己文化吐故纳新的本领的话,传统节日文化只能贫困、萎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是三千年前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度。节日的流传是漫长历史选择的结果,社会发展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也要发展。如果我们不改进过节的节日理念和方式,依然吃喝当头、人情送礼当道,那么,即使法定了传统节日,无非是又给了我们一个吃喝的借口和人情往来的理由、无非让商家多了几个狂欢节,把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阉割殆尽,使之成为不伦不类的经济猎物。在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理性的文化认同才能得以实现,复兴传统节日、重建礼乐神州才不只是梦想。如果只求热闹,只问经济,忽略节日的文化内涵,缺乏文化自觉,我们该拿什么复兴传统节日呢?
目前我国的法定假日中,春节、五一节和国庆节三个“黄金周”,只有春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其他的传统节日,虽然民间有所保留,但并未被规定为官方法定节日。根本出路在于革新传统节日的过节模式,让传统节日更放松休闲,给人们更多的自由娱乐的时间和空间,让其更加符合现代人对节日的需求。而传统节日法定化,只是将传统节日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而已,根本无法改变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喜好或者厌烦。既然人们对传统节日缺乏兴趣,想通过官方干预,让传统节日法定化,达到复兴传统节日的目的,自然无从谈起。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

G. 重阳节名人名言

答:重阳节名人名言

1、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2、子孝父心宽。

3、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4、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

5、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

6、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7、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8、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0、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

11、莫把心爱的儿子留在你身边,放他出外锻炼才会名满天下。

12、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4、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

15、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阅读全文

与九九重阳节的名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年人能种植牙 浏览:981
建设银行体检怎么预约 浏览:956
农村养老如何取消 浏览:254
退休职工去世后社保如何处理 浏览:857
养老院都有什么好处 浏览:143
50岁初学瑜伽 浏览:724
乡镇卫生院退休人员有哪几项工资 浏览:437
退休后还能追缴社保吗 浏览:833
武汉月亮湾老年公寓 浏览:953
凯里市养老院叫什么 浏览:172
女1971年出生退休年龄 浏览:824
原阳养老院 浏览:911
养老院护工的文章 浏览:391
父母离婚孩子取向会怎么样 浏览:598
养老院茶话会 浏览:616
长寿花什么时间插春节开花 浏览:103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 浏览:863
在养生会所待一天是什么体验呢 浏览:817
怎么用手机做身体检测 浏览:123
李庆远长寿有多少岁 浏览: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