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个民族大团结的故事》
1 满,蒙,汉,达斡尔,各民族共同抵抗沙俄入侵
沙皇俄国原本是一个欧洲国家,同中国并不接壤,中俄之间还隔着三个封建汗国。从16世纪80年代起,沙俄军队越过乌拉尔山,向东侵入辽阔的西伯利亚,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占领整个西伯利亚。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尼布楚和雅克萨,在这两地修筑城堡,作为向黑龙江中游实行殖民扩张的据点。
盘踞在尼布楚和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经常四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例如,1649年3月,沙俄侵略军头目哈巴罗夫带兵从雅克萨城沿江东下,来到一座达斡尔族人的城寨。他们向当地居民宣布:必须向沙皇交纳“毛皮贡赋”。达斡尔族人头目桂古达尔严正地回答:“我们向中国顺治皇帝进贡,哪有给你们的贡品?”野蛮的沙俄军队进攻城寨,达斡尔人万箭齐发,迫使敌人无法靠近。后来,敌人用火炮轰开一个豁口,冲进城寨。达斡尔族人宁死不屈,用梭标抗击敌人的枪炮。沙俄军队血洗城寨,达斡尔族人有661人被杀害,有361人被俘虏,幸免于难者只有15人。米登多尔夫在《西伯利亚旅行记》上曾说:沙俄军队头目嗾使士兵在黑龙江流域“烧烤孩子”吃人肉。这种灭绝人性的暴行,激起当地各族人民的愤怒,他们称沙俄侵略者为“罗刹”,意思是“妖魔”。
清朝政府一再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国领土,沙俄政府置若罔闻,并且不断向雅克萨增兵遣将,加紧武力扩张。为了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不受侵犯,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乱”之后,于1682年春出巡东北,视察防务,又从福建调来战斗力极强的藤牌军,决心组织自卫反击战。
1685年春,康熙皇帝命令都统彭春、副都统郎淡率红衣炮队和数百名藤牌军急驰赴瑷珲,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然后,由水陆并进,直抵雅克萨城。
六月二十三日,彭春所率部队到达雅克萨城下。彭春将一封用满、俄和波兰文字写成的招降书,交给战俘,送进雅克萨城。招降书痛陈侵略者的累累罪行。警告他们:“欲相安无事,可速回雅库,于彼为界,……倘执迷不悟,仍然拒命,大兵必破雅克萨城,除尔众矣”(《十朝东华录》康熙三十五年)。沙俄侵略军自以为城防固若金汤,对彭春的警告不理不睬。
六月二十五日,清军“列营夹攻,复移红衣炮于前,积薪城下,示将禁焉”(《清史稿·彭春传》)。不一会,彭春一声令下,但见炮声隆隆,震天动地,顿时火光冲天,俄侵略军在强大攻势的压力下,龟缩在城内,丧失还击的能力,处于被动挨打的窘境。与此同时,清军战舰密布城外的江面上,截断敌人的退路。经过激战、沙俄侵略军伤亡惨重。沙俄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走投无路,只好遣使赴清军大营乞降。彭春对敌人采取宽大政策,将愿意回家的敌兵六百余人放回尼布楚,受伤者妥善安排治疗调养。托尔布津羞怯交加,发誓不再到雅克萨侵扰。清军收复被沙俄侵略者霸占二十余年的雅克萨城。
然而,托尔布津退回尼布楚后,遇上大批沙俄增援部队。他庆幸绝路逢生,把自己的誓言忘得一干二净。1685年八月,托尔布津率领增援部队,卷土重来。第二年正月,托尔布津再次侵占雅克萨,并在城里重筑炮台,再建军械库和防御工事,企图长久盘踞雅克萨城。
1686年二月,康熙皇帝命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准备充足,率军再次驱除沙俄侵略军。七月,萨布素率清军进抵雅克萨城下,并在城外“掘长堑,立土垒”,围困敌人。在围困期间,清军不断用重炮猛轰城内敌营,托尔布津中炮身亡。自1686年七月至1687年春,沙俄侵略军被围困在雅克萨城内达半年之久。为了躲清军的炮火,敌人只得钻进地穴。地穴阴暗潮湿,缺水断粮,疾病流行,大多数人丧失了战斗力。八百多人的一支部队,最后只剩下66人,只好投降。中国取得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彻底胜利。
雅克萨之战的败讯传到莫斯科,沙俄摄政王索菲亚公主(彼得一世之姐),被迫派专使赴北京,向清政府递交国书,请求停战。“乞撤雅克萨之围”,表示愿意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清朝政府答应了俄国的要求。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谈判。经过平等协商,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 满汉军民共同抗英
海龄
海龄(?——1842年),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镇江,英勇抗英著名将领。郭洛罗氏,满洲镶白旗人。原为山海关驻防骁骑校,后任直隶张家口协守备。嘉庆十八年(1813年)八月,李文成领导天理教在河南滑县发动起义,建立农民政权,直隶长垣、东明,山东曹县、定陶、菏泽、金乡等地,纷起响应。九月,海龄随同直隶总督温承惠前往河南镇压李文成,因“屡著战功”,此后擢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道光十五年(1835年)遭琦善奏劾,降为二等侍卫,充任古城领队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授西安右翼副都统,九月调任江宁副都统。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英军侵占定海,沿海北上白河,威胁京师,于是“天下纷纷议海防”,内河长江亦戒严。十二月,道光帝调海龄为京口副都统,并谕其“饬副将巡圌山,操炮练兵,以防京口门户。”①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海龄抵镇江赴任后,认真操炮练兵,积极从事京口备防。他从当地满营一千一百八十五名官兵中,挑选八百名,加以操练,逐一指授临阵机宜,训练三个月,官兵皆知踊跃奋励。并且,亲到圌山,督率水师官兵,演放炮位,令其在沿海要隘,时常稽查英军汉奸,还在象山东码头隘口,安设大炮四位,逐日演放,藉资熟练,以壮声威。当时,他奏请“将沿江通商码头,暂时封闭”②,受到裕谦抵制,指出其“封港之议,徒有碍于安分商渔,而于杜绝接济英船等弊,仍未得其要领。”③
同年八月,定海再次被英军侵占,镇海、宁波相继失守,两江总督裕谦殉国。九月,海龄亲率左右翼沿焦山而下,查看大江形势,他认为焦山一带只有旗兵一千六百人,不敷守御。便立即请求给所属营兵预支半年钱米,“卒颇感之”④。并奏请添兵,增强设防。道光帝诏谕两江总督牛鉴体察情形调派,毋误事机,但牛鉴却“以无庸驳覆”。⑤海龄不顾其阻挠,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一再奏请招募水勇在鹅鼻咀、圌山要隘,雇船只,扎木排,拦江堵截,以期“水陆交严”⑥;并檄调四百名骁勇闻名的青州兵,屯驻京口南岸东码头,坚守炮台,以截陆路;同时还令京口副将孝顺武、参将陈庆祥、游击李澄,塞断江口小港,以阻止英军前进。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初,吴淞失守,英军进入长江,江南各口防务瘫痪,“贼(夷)至官逃,舟临兵溃”。英军由圌山进逼镇江,牛鉴、齐慎驻兵丹阳,互为瞻顾,不图固守。六月五日英军至鹅鼻咀,次日牛鉴带兵一万余人到镇江,即命道府延请富户劝捐十二万金“迎犒夷师”。住了一夜,便匆匆逃往江宁。海龄坚决反对牛鉴犒师妥协,竭力主张守城抵抗,“不与一议和事”⑦“独谓宜力战”⑧,并贴出告示,申明英军如敢侵入,“本副都统立即提兵出击”⑨。
海龄采取闭城固守策略,保卫镇江。在英舰抵金山之前,就开始作防御准备,禁止运河通航,强令城内居民迁徒内地,从四乡收集家禽、生猪和各种食物,供给城市守军和城郊军营,并将旗营官兵和青州兵调入城内,添布四门,并添设枪炮,昼夜严加防守。闭城后,海龄做了一定的肃奸工作,但因严厉阻止难民迁徒出城,并持民族偏见,肆意扩大索奸,造成满城乱捉乱杀,一度引起恐怖和混乱。
六月十二日,英军登岸攻城。当时,英军集中一万二千人,其中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的九千人,具有所谓“高度的作战效能”,而且,大部分士兵有毛瑟枪装备,又配备炮队,其他各类军用物资,也应有尽有;而海龄守城,只有旗兵二千四百人,其中当地旗兵一千二百人,青州兵四百人,武器仍是古老的刀、矛和抬枪。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敌人显然占有极大的优势。
海龄发扬中华民族英雄气概,无惧敌人优势兵力,领导军民保卫镇江,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势力。他“亲冒 矢石”“点兵上城”,并“令城中居民置水瓮砖石”⑩,准备与侵略军进行巷战拼搏。守军炮兵勇猛发炮,轰击登岸英军。侵略者说:“中国军队发来的炮火,曾对我方前进的船只,给以致命的打击。仅在十分钟左右的战斗过程中,我方十六名海员和八名炮兵都受了伤。”⑾当时,城外各地则由参赞大臣齐慎和湖北提督刘元孝带兵防守。为了扭转围困局面,海龄曾一度派兵出城出击。但在出击失利后,便一味闭城自守,而且,对发动组织居民、乡民助守也很不力。当齐慎、刘元孝败退之后,英军便于十四日全力攻城。海龄决心死守镇江,与城共存亡。他亲驻北门城楼,相机调度,并令协领武忠阿带领青州兵,驰赴接应。
对海龄指挥坚守北门的战斗情景,当时一位目睹者是这样记载的:
“时余兄弟各持糗粮为走计,……望见北门城下枪炮火箭互相喷薄,白烟竞射,浓雾旋蒸,想其下积尸如麻矣。窃幸我兵犹在上风,冀其或胜,但不知此是何兵,乃敢与之相抗如此,后询之土人,则青州兵也。……俄而枪炮顿息,北门敌楼火发,……其上则郁为青烟不散,洵所谓遥望层城,丹楼如霞矣。……楼火未半,迤东一带,堞间火箭又起,城上兵犹与之交射,良久则东城楼畔,火箭丛集矣。环顾城头,不见一兵。惟夷人攻击处,有兵数十伏堞间耳。时登山而望者,数十百人,……余知城必不守,急令人唤余弟出走,……至一山头坐石上,回望城中,东城堞间守兵,犹发鸟铳火箭,知城犹未破也。”⑿
当时的侵略者也说:其登城部队“利用云梯登上了城墙。这支部队沿着城垒分布开来,声势浩大,……满军仍然一点不怕。同时,城外我军炮兵及步兵的炮火,不断对着城门实施射击,满军亦丝毫不见动摇。在一个相当时间以内,满军继续勇敢地坚守在城楼上防守的地点,并守住城墙上每个城垛,从而保卫着通向城楼的通路。就是这样,敌军乃使我军蒙受若干损失,他们并以极端坚决的态度,在我军暴雨般的枪弹向其进攻之下,守住通向防御工事的旁门。”⒀
在保卫镇江的激烈战斗中,骁勇善战的青州兵,非常英勇顽强,被称为全军的“军锋”。当时人记载:“夷人登城,是取书院所贮修城长梯十数张,蚁附而上,时城中以青州兵为军锋,奋勇向前,枪炮竞发,夷人堕梯者纷纷,乃略无退阻,攀堞者愈众,旗兵怖而走,青州兵众寡不敌,死者十七、八,城遂破也。”⒁在城内短兵相接,青州兵与侵略者拚搏尤其顽强,英军攻打北门,受到青州兵沉重打击,后来,侵略军窜至南门,数十青州兵主动配合当地旗兵,与侵略者进行极为激烈的巷战。整个巷战中,青州兵狠狠打击了敌人,但自己也付出高昂代价。当时人说:“青州兵巷战,杀贼(侵略军)数百,被杀者亦二百余人。”⒂
当英军用炸药炸开西城门后,第十八团和四十九团沿着西门城垒,进攻城区。海龄亲自带领旗兵前往堵击,战斗非常激烈,他身受重伤,仍坚持战斗。后来,旗兵撤退到旗营。在战斗的危急关头,海龄在旗营大声疾呼地作战地动员演说,鼓励官兵做英勇战士,血战疆场,决不在侵略者面前苟延残喘,他号召:“宁可自杀,决不投降!”⒃并且,亲自带领旗兵与英国侵略军第十八团和四十九团进行殊死战。连侵略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满兵作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相接而攻陷的。”⒄甚至在房子里也发生战斗。海龄率领守军奋勇抗战,坚守两日,打死打伤敌军,据侵略者自己统计共有一百六十八人⒅。最后,守军“拒绝投降和宽待”,全部壮烈牺牲,海龄自己自焚殉国,妻与孙同时死难。当时人赞扬海龄为“近日之矫矫者”,连侵略者也把顽强抵抗侵略的镇江守军称为“保家卫国而光荣牺牲”的“英勇战士”。
在全军牺牲的殊危条件下,英雄的青州兵仍坚持战斗,高呼打击侵略者,他们无愧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当“东西北三城楼,俱被焚烧,贼乘势攀跻,……独青(州)兵奋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握,犹大呼杀贼。呼未己,而贼之由十三门登者,已蜂拥蚁附而至,犹复短兵相接,腾掷巷战,击毙贼且数十百人。直至全军尽溃,力不能支,始夺门以出。”⒆他们的顽强抵抗侵略精神,受到当时镇江人民的崇高评价,他们说:“自军兴以来,调防兵多为民病,独青州兵与民相亲爱,民恃以无恐,故战死而民思之不置”⒇;并热情赞扬他们不屈不挠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着中华民族“忠义之气之常存于天壤间”一。
镇江保卫战,是中英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英国侵略军投入这次战役的力量,比历次在中国战场所投入的力量大得多;而他们在这次战役中所遭受的损失,也比以往任何战役都惨重。镇江军民英勇抗英,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史中写下了光辉一页,而且,震动了当时的欧洲。恩格斯曾经极其热情地赞扬镇江抗英英雄们的“勇敢和锐气”,歌颂他们“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并且,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二
镇江被占领后,英军发挥其传统“海盗”的野蛮兽性,对镇江人民进行灭绝人性的报复和空前疯狂的掠劫、烧杀,把镇江洗劫一空,沦为废墟。当时镇江人民含着血泪曾对这群野蛮“海盗”进行强烈控诉。他们纷纷指出侵略者“毁城垣,焚衙署,纵黑鬼奸淫妇女,道路死伤枕藉。”三“妇女闻叩门,往往自戕,身殉者无算。奸民或导之,比户劫略,无家不破。”四“斫门劫略,乘势夺取,担荷不胜,车载以返。”五“西门桥至银山门,无日不火,市为之空,城乡皆被蹂”六,“火焰冲天烧不断”“各家铺户尽遭殃”“西门一带更凄凉,大厦高楼变火场,只见路途堆瓦砾,难分巷口在何方。”七就连侵略者自己也不得不招认:“只要是真实的回忆,就可觉得这颗心很难说是有人道的了。但即使是心肠最硬、资格最老,以杀人越货为生的人,看到这种悲惨景象也不能无动于衷的。”八侵略者之所以如此野蛮的血腥报复,如此空前疯狂的洗劫、烧杀,决不是偶然的。这完全是由其整个殖民掠夺政策的本质决定的。正如当时恩格斯所指出:“英军作战时自始至终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和引起这次战争的走私贪欲完全相符的。”九
镇江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没有祈求神天上帝,也不指望人间皇帝,他们把解除自己切身灾难的希望寄托在当时能够反映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民族英雄身上。当他们闻讯重新起用林则徐的时候,无不欢欣若狂,“人人举首欣相告”十。其实,已被道光帝革职查办的林则徐这时正在西戍途中,暂住西安调治病情。不过这个传言,却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镇江人民对近代中国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充满着无限怀念和敬慕之情,把他看作善于有效地领导组织当时中国人民进行反殖民斗争的真正“天兵”!
(黄保万)
①《鸦片战争》,神州国光社,第4册,第692页。
②③《鸦片战争》,神州国光社,第6册,第373页。
④⑤同上,第3册,第55页。
⑥《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第3册,第1645页。
⑦《鸦片战争》,神州国光社,第3册,第53页。
⑧同上,第217页。
⑨同上,第75页。
⑩同上,第79页。
⑾《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94—95页。
⑿《鸦片战争》,第3册,第80页。
⒀《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206页。
⒁《鸦片战争》,第3册,第80—81页。
⒂同上,第105页。
⒃《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217页。
⒄《鸦片战争》,第5册,
3 高山族和汉族共同抗击帝国主义入侵
高山族是台湾最早居民的后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根据考古发现,距今二、三万年前,台湾就有原始人类在活动,三、四千年前中国大陆的新石器文化已传入台湾,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居民主要来睚中国大陆古越人的一支。说明在很早的古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开发了台湾并逐步开展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根据文献,公元230年,三国时代的吴国孙权曾派将军率领上万人到台湾,并带回千人到大陆,此时的高山族先民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高山族到七世纪初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开始农耕、畜牧,种植五谷,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结绳记事,不知历法,学拜山神、海神。十一世纪时,宋代正式在台湾设治,将澎湖隶属福建省晋江县。元代开始高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归属泉州路的同安县。到明代时,高山族除部分过着原始生活外,其农业、狩猎业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开始用铁镞,并与大陆沿海居民进行贸易活动。从十六世纪中叶之后,大量的汉族人民迁居台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台湾西部沿海地区的高山族的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高山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开展贸易,设学校等,平地高山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高山族人民在开发台湾的同时,还与汉族人民一道共同抵御外国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早在1563年日本海盗(倭寇)侵入台湾基隆,高山族地区受到破坏。1593年日本封建统治者要高山族朝贡日本,高山族人民坚决拒绝。在1602年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日本海盗多次侵犯台湾,均遭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抗击而败逃。
1642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对当地居民实行残暴的掠夺,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多次进行反荷武装起义,其中以郭怀一为首的起义斗争给荷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1661年,高山族和汉族人民积极支持郑成功,历经九个多月的艰苦战斗,打败了荷侵略者,收复了台湾,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直到1895年共212年。这期间高山族人民继续不断地抗击外国侵略者。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日本强行霸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漫长的50年里,英勇不屈的高山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进行顽强地斗争,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中1930年的雾社起义,显示了高山族的钢铁意志,300多人的武装起义队伍,在一小时之内把130多个日本侵略者全都歼灭。 1945年8月中国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台湾归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在台湾设行政长官公署。1949年,国民党政府到台湾至今。
4回民支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冀中地区勤劳勇敢的回族人民迅速组织起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武装队伍。
1937年9月下旬,河北定州市回族青年的刘文正(陈村营村)、马永恩(号头庄村)、马国忠(杨家桥村)、白振武(唐家庄村)、白仲庆等,在中国共产党员肖秉钧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定州(原定县)、安国一带组织起了“回民抗日义勇军便衣队”和“回回铁血抗日救国队”,随后又吸收了冀中各地回族指战员组建了“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队伍主要以回族青年学生和青年农民组成,约350余人,在冀中平原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
1938年1月,马本斋在家乡献县东辛庄组建抗日武装----回民抗日义勇队。同年3月,以马仲三为队长的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在河间成立。同月,马本斋率部到河间与马仲三部合编,组建了“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约200人。马本斋被委任为队长,马仲三为副队长,刘文正为政治主任。
1938年6月,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与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在河间合编,成立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为总队长,刘文正为政治主任,马仲三为副总队长。总队分三个大队,有马永恩,马国忠等担任队长,马永彪、马进坡、马义、马凤舞、刘华林、白振武、马德等分别任各中队队长等职。8月,回民教导总队到河间县沙河桥镇整训。不久,冀中军区派丁铁石任回民教导队政治主任。
1939年7月,回民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队伍进行了艰苦的系统军事训练,指战员军事素质大为提高,成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野战部队。
1942年7月,回民支队转战冀鲁后,中队长白振武带武工队返回冀中,继续坚持斗争。武工队活动在交河、献县、建国地区,以隐蔽的方式,发动群众扩大武装,打据点,攻岗楼,打击敌人。
1945年12月下旬,金民、马进坡率回民支队干部从陕北返回冀中。金民、马进坡及回民支干部到冀中第八军分区,以本斋大队为基础,组建冀中第八军分区回民支队,支队长马进坡,政委金民,副支队长白振武。
回民支队使用过的临时指挥部遗址
1944年春,文新县大队回民中队、肃宁县大队回民小队及四十二地区队的回族战士,合编为冀中第九军区回民大队。马志新任支队长兼政委。
1945年5月24日,回民支队参加了第一次胜芳保卫战,与敌激战7昼夜,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杀出了回民支队的军威。
1945年下半年,以定州大队回民中队为基础,将藁城、无极等县的回民武装合编成立了冀中第七军分区回民支队,支队长金清波。
1946年初,冀中第十军分区将安次、固安、永清等县县大队的回民武装抽调出来,全编为冀中第十军分区回民大队。大队长刘晓峰,教导员马宝臣。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以三十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为了发扬冀中回族人民英勇顽强、敢于战斗的革命精神,保持回民支队这面光辉旗帜,重新成立冀中军区回民支队。7月,冀中第七、八、九、十军分区的回族武装,与从陕北返回冀中的八路军回民支队的部分干部战士,在大城县大尚屯合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凤舞任支队长,白振武任副支队长。
回民支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第二次胜芳保卫战、青沧战役、子牙河东战斗和南减河等战斗,成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部队。
1947年3月,8月16日,在子牙河东禅房战斗中,副支队长白振武英勇牺牲。回民支队和冀中军民在任丘县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1948年1月中旬,回民支队和冀中第十军分区七十五团、七十八团出击大清河北,连续攻克雄县、霸县、昝岗、牛驼、白沟等城镇,横扫大清河沿岸堡垒20多座。国民党河北保安部队王凤岗部在大清河苦心推行的"三角暗碉、点线封锁"战术彻底破产。5月,回民支队调到第九分区活动,参加了徐水县白塔铺伏击战和北常堡阻击战,消灭了大批敌人。10月下旬,国民党傅作义部袭扰石家庄,企图突袭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回民支队协同冀中第九军分区独立营,在民兵的配合下,担负保定至张登、温仁一线的阻击任务,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形式,阻敌3天,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11月上旬开始,回民支队和冀中军区部队围攻保定市,22日敌人弃城北逃,保定市解放。回民支队进驻保定市,担任市内警戒任务。
1949年8月,河北省军区成立,回民支队改编为河北省军区独立警备二团,仍驻保定,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番号撤销。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编入六十八军开赴朝鲜战场。
B. 新婚祝福词
1、喜字请柬扬喜庆,映照爱情的甜蜜;鞭炮欢笑散热闹,新人娇俏如花绽;相濡以沫携手牵,谱写生活的浪漫;我心祝福甜蜜送,高喊幸福的口号:祝你们相亲相爱,一生一世永相依!
2、夕阳西下的美好,恋人相拥的温馨,新婚燕尔的依恋,新生婴儿的的喜悦,老人相依的永恒,久别重逢的感动,祝福真心的朋友永远幸福、快乐。
3、春风和暖舞祥瑞,张灯结彩迎新人。新郎玉树临风好,新娘百里挑一俏。双手相交今生定,两心从此永相依。新婚快乐,愿君与另一半甜甜蜜蜜一辈子。
4、原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视福你今天牵手伴侣踏上新的人生路,从此风雨无阻彼此照顾。原你和你的另一半白头偕老幸福永驻,平安美满比翼共度。
5、一树碧枝吐芳香,一池春水展新颜。一对新人堂下站,一双父母乐开怀。一次交杯一世爱,一番对拜一生情。从今鸳鸯沐爱河,自此鹣鲽结伴舞。恭祝新婚快乐,恩爱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