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鱼胶放什么好

重阳节鱼胶放什么好

发布时间:2024-08-22 15:59:47

Ⅰ 广东客家人喜欢吃什么呀

客家小吃是客家饮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及做红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东西”,每种小吃几乎都与农事季节有关,或者反映了一种习俗。 正月元宵节 元宵节客家人吃汤丸和悬挂花灯笼。汤丸有咸与甜两种,取“团圆”的好兆头。客家人的习惯是过了元宵节、吃了汤丸以后,就要送回家过年的亲人出远门,表示祝愿亲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来团圆。在元宵节或早三几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厅的梁上悬挂大花灯笼,并请亲朋好友前来吃洒祝贺,期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先祖神位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是”表示祝愿,完毕后众人开怀畅饮,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一般是一个儿子挂一个灯笼,哪个围屋挂的灯笼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兴旺。 二月二 取下花灯,烧过年贴的对联、“利是”,清理、吃完过年时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准备开春干农活。 三月清明 这一期间野艾草比较鲜嫩,客家人就采来做成糍来吃。清明过后,就开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语说:“吃了野艾糍,肩头磨得损。” 四月八 也叫水节,立夏节,因为是在表黄不接的时候,过节吃的食品较差,大多数吃的是杰米粉与麦皮混和做的糍。 五月五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以表示纪念屈原,还吃酿苦瓜和用刚收成的黄豆做的酿豆腐。 七月十四 上半年农作物的收成与下半年的耕种已基本结束,有喜庆丰收和放假休息的气氛,这天家家户户磨豆腐、吃鸭子,还要吃多种做法的新鲜花生。 八月十五中秋节 吃月饼、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饼、田螺都表示团圆,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过节。以往还有放孔明灯作娱乐的传统。 九月九重阳节 也叫鬼节,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这天进行。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十一月冬至 客家地区有句话叫做“冬(冬至)大过年(春节)”,意思是比春节还要隆重,因为秋收冬藏,农事已毕,一年耕稼,丰硕喜人。这天吃的小吃是萝卜糍,由于这时天气寒冷干燥,所以客家人都在这一时节腊猪肉、腌咸菜等,准备过春节,这天腊的猪肉可保存较长时间。 春节(过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不出远门,忙着准备过年的食品、迎接远归的亲人。过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笼糍,还有红烧肉、酿豆腐等客家菜。特别是大年三十除夕,客家人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与亲人团聚。 【客家酿三宝】 酿苦瓜、酿辣椒和酿茄子集于一盘,色泽各异,形态美观,味道独特。 【菜干扣肉】 师傅将五花腩500克腌制入味,炸至甘香、微黄,与浸至稔绵的芥菜干同炖90分钟。由于采用的是河源芥菜干制作,味道香浓,吸收了花腩的油脂,口感不肥腻,突出菜干的原始香味和花腩的甘味,是对客家名菜梅菜扣肉的创新 【东江鱼丸】 另外,还可以用大虾、鸭肾、本港(惠阳澳头港口出产的鱿鱼,当地人简称本港,质量最好)、火腿等料切碎与鱼胶捞匀,搓成鱼丸,叫“百花鱼丸”。 【东坡肉】 东坡肉:又叫“扣肉”。相传苏东坡贬谪惠州时,十分喜欢用五花猪肉配上香料做成“扣肉”,吃起来余香满口又不腻人,是上乘下酒菜。此后,客家人就称“扣肉”为“东坡肉”。 【全猪套餐】 主要有选用猪最“精华”的八个部位的肉堡成全猪汤,蒸猪红、猪杂,红烧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这种吃法类似往时,客家人一年到头在春节钉杀猪时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以牛肚岗、牛柏叶、牛心顶为主,做成不同风味小吃,可佐酒可宵夜。其特点是牛柏叶不去掉黑膜,既爽口清脆,又可健胃。 【豆腐套餐】 客家人酿豆腐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想出了酿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种煮法都有,所谓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当主菜的煎酿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酿豆腐、炸豆腐皮等,还有当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鲜】 万绿湖野生的桂花鱼、鳝鱼和石鲶鱼仔,肉坚滑、味清甜,不带泥腥,或蒸或炖或煎都很可口。在万绿湖旅游码头新港镇的饮食店里几乎都能品尝到这些风味各异的湖鲜。 【五指毛桃汤】 客家传统靓汤中最常见者。五指毛桃是东江流域山中野生的特产,是一种叶似五指的树根。取猪排骨或鸡块与五指毛桃根一起熬成汤,有诱人的椰奶香味,并且有平肝明目、滋阴降火之功效。 【豆腐干】 豆腐干是客家著名的“八大干”之一。其大小约二寸半见方,薄如纸,呈金黄色,透明,嚼起来略带咸味,便于携带、保存,一般可保存两至三个月。这便是客家人为适应迁徙生活而制造出来的一种特殊食品。

Ⅱ 閲嶉槼鑺傚悆浠涔 閲嶉槼鑺傚悆涓嶅悆鍗冧汉绯

1

鑿婅姳閰

閲嶉槼鑺傛f槸鑿婅姳寮鐨勬椂鍊欙紝鑿婅姳閰掔殑鍘熸枡绠鍗曪紝鍙鏈夎強鑺便佺朝绫炽侀厭鏇查吙鍒惰屾垚锛屽彜绉扳滈暱瀵块厭鈥濓紝鍏跺懗鐢樼埥鍙鍙o紝鏈夋竻鑲濇槑鐩銆佺編瀹瑰吇棰滅殑浣滅敤銆

鑿婅姳閰掔殑鍋氭硶

鏉愭枡锛氱朝绫炽佽強鑺便佹灨鏉炪佸綋褰掋佺敓鍦伴粍銆

鍋氭硶

1銆佺朝绫虫礂鍑鍚庡姞娓呮按閫傞噺鐓庤嚦鍗婄啛娌ュ共銆

2銆佸叾浠栨潗鏂欏姞姘撮傞噺鐓庢眮锛岀敤绾卞竷杩囨护鍚庡緟鐢ㄣ

3銆佺朝绫充笌鑿婅姳姹佹贩鍖钂哥啛锛屾媽鍏ラ傞噺閰掓洸锛岃呭叆鐡﹀潧涓锛屽寘濂藉彂閰点

4銆佺洿鍒版湁鐢滃懗鏃跺嵆鎴愩

2

妗傝姳绯

閲嶉槼鑺傚悗锛屽ぉ姘旈愭笎鍙樺噳锛屾ゆ椂浠呮湁妗傝姳鍜岃強鑺憋紝鑿婅姳琚閰挎垚鑿婅姳閰掞紝妗傝姳灏辫鍒朵綔鎴愭傝姳绯曪紝鍋氭垚鐐瑰績锛屼緵浜洪熺敤銆

鏉愭枡锛氶奔鑳剁矇15鍏嬶紝妗傝姳2鍏嬶紝鐧界硸60鍏嬶紝娓呮按300鍏

妗傝姳绯曠殑鍋氭硶

1銆佹傝姳鍔犲叆娓呮按鐓鐗囧埢锛堣╁叾宀鍛筹級锛屽姞鍏ョ櫧绯栥侀奔鑳剁矇鎼呮媽鑷虫憾瑙c

2銆佸掑叆妯″叿鍐咃紝寰呭噳鏀惧啺鏌滃喎鍐诲悗鑴辨ā鍗冲彲銆

寤鸿锛

娌℃湁妯″叿鍙鐢ㄧ熷瓙浠f浛锛屽緟鍐峰喕鎴愬瀷鍚庡垏浠跺嵆鍙銆

3

鍚冭瀮锜

淇楄瘽璇粹滅嬮庡搷锛岃煿鑴氱棐鈥濓紝閲嶉槼鑺傚悗铻冭煿鐨勫懗閬撳氨瑕佲滄b濅簡銆傗滀節鏈堝洟鑴愶紝鍗佹湀灏栤濓紝閲嶉槼鑺傛椂鑺傞泴锜瑰嵉婊°侀粍鑶忎赴鑵达紝姝f槸鍚冩瘝锜圭殑鏈浣冲h妭銆

娓呰捀铻冭煿鐨勫仛娉

鏉愭枡锛氭瘝锜广

鍋氭硶

1銆佸噯澶囨瘝锜瑰嚑鍙銆

2銆佹瘝锜圭敤鐗欏埛娓呮礂骞插噣銆

3銆侀攨鍐呮斁鍏ユ竻姘达紝鏀句笂姣嶈煿銆

4銆佺劧鍚庡ぇ鐏钂15鍒嗛挓銆

5銆佽捀鐔熷悗锛岀敤鍓鍒鍓鍘荤怀瀛愶紝鍗冲彲瑁呯洏涓婃屻

4

閲嶉槼绯

閲嶉槼绯曞張鍙鈥滆姳绯曗濄佲滆強绯曗濄佲滀簲鑹茬硶鈥濄佲滃崈浜虹硶鈥濈瓑銆傞噸闃崇硶鏄閲嶉槼鑺傜殑浼犵粺椋熺墿銆

閲嶉槼绯曠殑涓昏佸師鏂欐槸锛氱背绮夈佽眴绮夈傜背绮夈佽眴绮夌粡杩囧彂閰电簿鍒惰屾垚锛屾垚褰㈠悗鐢ㄦ澘鏍椼佽憽钀勫共銆佹牳妗冨姞绯栬捀鍒惰屾垚銆

銆婄帀鐑涘疂鍏搞嬶細鈥滀節鏃ラ愰サ锛屽叾鏃堕粛绉骞舵敹锛屽洜姝ょ矘绫冲姞鍛炽

Ⅲ 三门民俗知多少知道的就告诉我吧。。。。急用啊。越多越好。

三门除夕午夜之后,便有人起早开门放爆仗,称为“开门炮”。中堂或庭前摆起八仙桌,设香案供品,放茶、果、米三碟,摆好香炉,点香烧烛,谓接天地又称接年,意思是祝愿旧年换新年,一年好一年。老年人半夜出门去当地寺庙敬头柱香,求一年平安吉祥。

三门拜岁通常是从正月初一起至初八止。上门拜岁,在三门其实是有地域之分的。整个三门,以健跳港为界,以南的称‘下路’,以北的称‘上路’。两地上门拜岁的时间各有不同。一般“上路”是从初二开始,“下路”则从初四开始。

三门石窗、三门青蟹和下谢鱼灯都是该县具有代表性的民俗历史文化产物;下谢鱼灯地方特色浓郁,是三门当地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地方民俗舞。

(3)重阳节鱼胶放什么好扩展阅读:

三门县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夏、商、周为瓯越地。春秋战国属越国,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属楚国。秦朝,三门隶属闽中郡。

1949年2月17日三门解放,是浙江省第一个解放的县,隶属台州。1954年5月22日三门县划归宁波管辖。1957年7月三门县恢复属台州。1983年5月,宁海县沙柳公社划归三门县。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建市,三门县隶属台州市至今。

Ⅳ 朱家尖白沙乡有什么历史文化

渔业
1、造船渔民造船,要择吉日良辰。开工前,要用三牲福礼敬请天地神灵,向大木师傅敬酒、送“红包”。新船梁头(龙骨)定位时要披红挂彩;装淡水的“水舱”梁头合拢处要衬银洋(或铜板、铜钱),并用银钉(或铜钉)钉合,渔民称它为“船灵魂”,亦称“水灵魂”。最后一道工序装船“眼睛”,叫“定彩”。“定彩”也要选择吉期,并付给大木师傅双份工钱和“红包”。施工时要在船尾栏板上贴上“海不扬波”的横幅,由大木师博按五色彩条(五行)扎好的银钉,嵌钉好“眼睛”,用红布把“眼睛”蒙上。新船下水时,再揭去红布,称“启眼”,由身强力壮、父母双全(有福气)的几十名青壮年在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的气氛中将船徐徐“赴水”(推入水中),谐音“富庶”,以示吉利。赴水时,东家站在船头上向木工师傅和围观者抛分馒头,即谓“新船下水抛馒头”。 2、船关菩萨渔船后舱,设有神龛,专供船关菩萨(老爷),叫圣堂舱。新船赴水时,要用三牲福礼向船关菩萨“祝福”。金塘流网船和枸杞等地的小对船供奉女菩萨,大对、背对、大捕船上供奉男菩萨。船关菩萨两旁有两个木雕小神像,一个叫顺风耳,一个叫千里眼。“祝福”除渔船赴水时进行外,每汛出海时也要进行,渔汛结束时还要“散福”。每次“祝福”或“散福”,都要用猪头、全鸭、鲜鱼作供品。供毕,由老大从猪鼻上割下一块肉抛人海中,大伙才分食。近洋张网渔民,则于每年立夏、端午、重阳节,到张网桁地“祝福”。 3、祭海旧时,渔船每汛出海生产前,要在船上祭告神祗,向神明行跪叩礼后烧化疏碟,称为“行文书”。由老大捧一杯酒泼人海中,并抛少许肉块人海,叫“酬游魂”,以祈祷渔船出海顺风顺水。这天,船上众人忌讲不吉利的话,不许吵架。
农业
4、挂春牛图立春日,农家都要挂春牛图。图中的牛棺或手牵牛绳紧走,或骑在牛背上悠闲吹笛,以示该年生产的忙闲;图中还标着一年的生产节气和潮水涨落时辰,实系一种古老的农事挂历。 5、浸种农户俗称浸谷种为“秧子落缸(桶)”。秧子上要放一张红纸,压一把镰刀“镇邪”。 6、敬牛倌旧时春耕结束,东家要请牛倌(看牛囝)和长工、短工吃一餐酒肉饭,俗称“打散”。看牛囝坐上位,东家要备两只白煮鸡蛋敬送牛倌。吃饭时先由作头长工讲几句吉利话,如“先吃舌蹋,稻桶甩脱”等等。如果东家不请这一餐,牛倌就要到处唱“种田不打散,三亩田割拢吃一餐”之类的不吉利山歌。解放后,此俗废。80年代土地实行承包后,农户仍很敬重农忙时节的帮工,尽力给予款待。 7、迎龙求雨旧时遇久旱,农民习惯请龙求雨。由地保或村里长为首,聚集村民,扎一稻草龙,备带三牲礼品,执水幡(青竹棒上挂纸幡),到“龙潭”旁进行供祭,见潭中出现鱼、虾、蛇类等水族,捕得其一作为“龙王”替身盛于葫芦(或钵盂)中,放入“龙亭”,抬回供奉,待下雨或七天以后才把水族送回龙潭。请了龙不下雨,农民便将“龙王”暴晒于烈日下,俗称“烤龙王”。县城附近的农民,还要将“龙亭”抬到县衙中,叫县官跪拜叩求。县官往往亲至衙门外迎接“龙王”。解放后,宣传唯物主义,且境内陆续修建起了大小水库及沟渠,基本解决了久旱不雨带来的灾荒,此陋俗乃绝。 8、打果树如遇果树不结果,主人便在除夕夜去鞭打,叫做“勿会生,年三十夜打”。如李树不结李子,就在树上挂一只破草鞋,一人执鞭打草鞋,边打边问:“侬会生勿会生”另一人在旁连连应道:“明年会生了!明年会生了!”解放后,此俗不多见。 9、孵鹅禁忌孵鹅时农民要在窝旁放铁器(刀、剪之类)“镇邪”,要拣涨潮时辰落窝的鹅蛋作种,并且要将备孵的鹅蛋放在主妇用的围身布衩里,然后一齐放入孵窝,以为这样才可使小鹅一齐出窝。种鹅生蛋时,不能生一个拾一个,必须在窝里留一个,以为这样可防鹅娘歇窝不生。
手工业
10、祭溜头神解放前晒盐要经过引潮、刮泥、淋卤等工序,盐民对淋卤的溜头看得很神圣,要备三牲祭品祭祈溜头神,祈求丰收。解放后,此俗渐止。 11、各种手艺的学徒拜师之日谓起师。学徒期中,学徒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须向师傅送礼。若同席就餐,师傅坐上位,徒弟坐下位,且要先为师傅筛酒、盛饭。待师傅动筷,徒弟方可吃饭;师傅放下碗筷,徒弟也得放下。学徒期三年,学满后谓“满师”。 12、手艺业同行间不可拆台,一个作坊只可有一个包作师傅(即“作头”);被邀参加工作的师傅无论手艺多高、资格多老,须听从包作师傅调度;若东家请两个以上包作师傅作业的(即“劈作做”),两套人马互不干涉,但各显手段,互相竞争,谓“别场”。 13、各种手艺的师傅同桌吃饭,座次应是:石匠坐上位,木匠坐东侧,泥水匠坐西侧,漆匠坐下位,并要给同桌各位筛酒。 14、上述习俗大都沿传至今,但师徒同席已无严格的规矩,多可平起平坐了。 风礼习俗 15、婚礼新婚女子三日王传说这是宋高宗立下的规矩。康王为纪念搭救过他的红姑,下旨舟山女子出嫁,可戴凤冠,披露帔,铺红毡,坐花轿,举大宫灯,扬布谰旗,吹吹打打喜庆三日。解放后,坐轿等习俗消失,但喜庆三日热闹一番,一直被岛民所沿袭。 16、定亲旧时定亲皆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且讲究门当户对,故有“墙门对墙门(指大户),篱笆对篱笆(指以篱笆充院门的贫苦户)”之说。先由男方托媒传话,请算命先生卜吉,若“八字”相谐,则具果品遣媒人往请女方生辰,谓“请庚帖”,女方同意送“庚帖”给男方,谓“过帖”。男方把双方生辰“八字”置于灶神龛,三日内卜之不吉,便送还女方庚帖,卜之吉,则婚事定。再请媒人持婚书及礼物送往女家,谓“纳吉”,也叫“发送”。女方将预先为女婿及其父母等长辈准备好的鞋子、笔墨纸砚、绣袋等物放入男方礼担中作回礼,叫“过书”。然后,男方将聘礼(钱币)、样红(首饰,多为戒指、耳环和衣料)、酒饼(点心)送往女家,谓“下聘”或“下定”。解放后,提倡恋爱自由,不再有诸多繁文缛节,但少数人仍讲究八字相谐和聘礼多少。 17、迎亲由男方择定吉日。婚期前日,男方要派人(一般为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去女方搬奁物,谓啪“搬嫁妆”。嫁妆多少不一,多的十箱十柜,最少也有夜桶(子孙桶)、火囱(取暖炉)、家工篮(盛放剪刀、尺、针线、零布等物的器皿)三件。男女双方家中都要办酒宴。女方办“开面酒”,新娘要请堕民嫂绞面,谓“开面”,男方办“猪肝花油萝卜羹”。入夜,由一或三位爹娘双全的未婚男青年与新郎(共二人或四人,以此凑成双数)同宿新房。次日凌晨,男方具牲礼祀神,谓“享先”。迎亲时,以堕民为使者,备花轿、请乐队至女家。女方拦轿阻止。使者“以钱馈门”得以入,谓“开门钿”或“开门纸包”。新娘上轿前,要吃“上轿饭”,第一口吐回父母床头,示意不忘养育之恩。新娘或由兄弟“抱上轿”,或由童女“领上轿”,上轿后,女方兄弟或母亲持一碗水泼于轿上或停轿处,意为“嫁出去的囡,泼出去的水”,不准回头。中途,送娘要将轿内火囱灰倒掉一些。轿至男方,由童女请出轿,新娘要先过马鞍(木雕小鞍),谓“跨鞍入华堂”,再踩着麻袋至堂前,谓“传袋(代)”。解放以后,泼水、童女领上轿、跨鞍等俗已废。新娘步行或用自行车(80年代多用汽车)送至夫家,但享先等俗废而复萌。 18、拜见钿拜堂时,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长辈。拜长辈时,新娘要致甜茶一杯,并与新郎一起跪拜。长辈都有包着钱币的红包相赠,谓“见面礼”,也叫“拜见钿”。此俗在乡村今仍盛行,但新郎新娘不再跪拜,改用鞠躬或合掌礼拜。 19、叩头钿新娘也要备一些装有少量钱币的红纸包,准备在接受夫家主要亲属的小孩叩见时分送,谓“叩头钿”。相传,在使用金属币时,新娘将铜币用彩线扎好,系以缨坠,挂于前来叩头的小孩胸前,故称“新娘子铜钿牌”。今此俗仍行,但小孩不再行叩头礼,新娘只需把红包交其婆婆分送即可。 20、讨个“生”字拜堂后,新娘入洞房,由一长者捧喜果盘至堂前,将盘中十多样干果抛向华堂,让贺客小孩抢食。各果都有吉祥之意,枣子谓“早生贵子”,桂圆谓“蟾宫折桂”。还故意掺进生的花生、瓜子、黄豆等,小孩食之,不约而同会喊“生的”、“生的”。新郎家图的就是讨个“生”字,意谓新娘不久就会生下贵子。 21、阿姑代拜堂在渔村,如遇新郎出海生产因风暴等情况不能赶上婚期时由新郎的姐妹代替拜堂,并在新房内笼养一只公鸡,公鸡颈上悬一红布条喂以饭食。新郎回来后,才将公鸡放出,俗谓“阿姑代拜堂,公鸡陪洞房”。此俗已废。 22、贺郎有两重内容:一、新郎的舅妈、姑妈等至亲,在婚期临近前要送老母鸡、胖蹄等给新郎补养身体。二、喜日筵散后,主人于新房内设糖果、菜肴,邀亲朋八人入房围坐,互唱贺郎调,其余宾客站立四周,笑闹相贺,这是朱家尖婚礼中的传统习俗之一。解放后,此俗仍存,但有变化,一般为晚宴后由男女傧相若干在华堂围坐于“贺郎桌”(由三张八仙桌拼成)的两边,新郎新娘坐上位,二位郎头傧(贺会的主持人)坐下位,宾客站立四周,以说唱嬉闹相贺。男女傧相也可互贺以增加热闹气氛。郎头傧以唱贺郎调为主,“贺郎调”七字一句,多系演唱人即兴之作,多数为祝贺新人早得贵子、长大有出息等吉利词,也有要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的。80年代起,此俗渐衰,多以放电影、录像代之,并以此飨谢宾客。城镇青年则有以茶话会形式代之。 23、闹新房新婚三日内晚上,亲朋可潜入洞房取出物件,翌日向新郎新娘索取烟糖果钱,再将质物归还,也叫吵房。吵房者不论长幼尊卑,谓“三日内呒大小”。 24、安心 婚后第三天,女方兄弟持新娘在家穿过的旧衣服与女红工具及荤素菜肴,看望新出嫁的姐(妹),要她从此安心于婆家。 25、回门 新娘和新郎或在结婚当日午餐后,或第三天回娘家,谓“回门”。一些海岛因交通不便,有在一月或一年甚至数年后才回门的。结婚当日回门的,要当晚赶回,婚后第三天回门的,多在娘家宿上几夜。 26、死婚也叫“阴配”。父母为已亡子女寻觅配偶,举行婚礼合葬。仪礼与生人结婚相似,只在拜堂时由生人捧死者的木主牌代替(一般由男方的姐妹代拜)。“新房”中供以茗果,朝夕更换,房内床席箱柜一应俱全。女方“嫁妆”多用彩纸扎制。成“婚”后,由男方家人将女方尸骨迁来与男方合葬,并烧化“嫁妆”。解放后,此俗已不多见。 27、文明结婚民国时始流行。多以公共场所为结姻处,新郎新娘穿礼服立于下位,证婚人立于上位,介绍人(媒人)立于旁,宾客分坐左右。先由证婚人致贺词后,双方交换饰物并于婚书上盖上章,再由主婚人、介绍人盖章。新郎新娘互行相见礼,向来宾行礼作谢,时佐以乐歌。举行文明结婚,见面钿仍不可少。
生活习俗
28、留饭 娘海岛居民崇尚节俭,在饭后(一般指午饭),要留下一些冷饭,掺入下一餐的米中,作为“饭娘”,可提高出饭率。解放后,此俗仍被岛民沿袭,近年已不多见。 29、吊饭 平时以番薯干当饭的贫穷渔农民,一旦来了贵客,便在布袋里装少量米,放在番薯干汤饭里煮。开饭时,将袋中米饭捞起供客人食用,叫做“吃吊饭”,主人自己仍吃番薯干饭(汤)。70年代后,不再有此习,主、宾皆吃同样饭菜。 30、进补 渔民嗜好烟酒外,对滋补别有讲究。每逢渔汛开始,一般都以老酒浸黑(红)枣、老酒芝麻煮胡桃肉、红糖老酒煮鸡蛋等进补。条件稍好的还用“神仙鸡”(用三四斤重的全鸡,去毛和内脏,放入钵内,加上老酒等佐料,连钵放入锅中,锅底放少许食盐,不用水,用火烤)、“酒淘黄鱼”(新鲜大黄鱼加老酒、黄糖,用钵煮食)、“酒淘鱼胶”(用黄鲟鱼胶或毛尝鱼胶配全鸡或猪肉,加老酒、红糖煮食)等进补。 31、爱食膀腊腐臭食品 岛上居民爱食腌冬瓜、臭苋菜梗等食物。待客时,除备鲜鱼虾外,必备咸鱼、糟鱼、泥螺、蟹酱等咸“下饭”。“咸菜黄鱼”是舟山名菜,流传有“三日不吃咸菜汤,脚娘肚(小腿)就酸汪汪(无力)”之说。解放后,此风仍沿,但已注重“吃新鲜”。 32、芋艿箍芋艿是朱家尖渔农村酒筵上必备的主菜。芋艿碗数越多,表示酒席越丰盛,酒席上的芋艿吃不光,赴宴者可用手帕或纸头包回去。朱家尖居民办酒席,一般用“汤十三”(连汤十三道菜),芋艿亦必备,吃完还可添加。80年代,筵席好坏已不以芋艿多少为准,而着重于海鲜、禽类的丰盛与否。 33、背单与龙裤 渔民习惯穿大襟布衫和背单(心),冬有棉背心,夏有单背心,春秋穿夹背心。下海生产时,亦上身穿背心,下身着龙裤(裤脚管特大),其布料均用栲网的栲皮栲过。民间流传着“青浜庙子湖,菩萨穿龙裤”,“黄兴东福山,菩萨穿背单”之说。海岛妇女的衣着,其衣袖裤管也大至盈尺。近年,渔村青年衣着时兴,穿龙裤和背心的已不多见。 34、造屋 居民造屋要先请风水先生择地定向,破士、定磉、上梁等也都要择吉日良辰。上栋梁日,主人给各作业师傅发双工钱,向木作师傅送“红包”,向亲友馈送馒头等物,以示庆贺。栋梁上挂红布,贴横披,两头各挂内盛谷物种子的麻袋一只,栋柱上贴绿、蓝纸楹联,忌红纸,以避“火上房”。上梁时,鸣放鞭炮,由木作师傅将正梁安上,抛下麻袋,由等在下面的子女接住,意为“传种(宗)接代”,上梁时,最喜下雨,以应“及时下雨,生活富裕”之兆。居民在邻居建房时,要在各自房屋上挂红布或插红旗,意可避免“风水”被造房户独占。 35、客居契约 到亲友家作客,夫妻不可同房。女儿女婿到丈人家做客也不例外。如果要在丈人家同房,须写好“客居租屋契约”,压于枕下。现今,此俗已非旧时那样严格遵循。 36、灶具 岛民对灶和灶具十分讲究。“家里再穷,也不亏待灶公”。砌灶要请阴阳先生选吉日,付给泥水工双工钱。新灶使用时,要供灶君。使用新镬时,要先炒一镬“新灶倭豆”分送邻居,以祈“头头顺利”。解放后,供灶君旧习逐渐消失,其余一直沿袭,至80年代,才不多见。
时令习俗
37、春节凌晨设香案、陈果品“祭天”,并放爆竹。黎明开门放爆竹,谓“开门迎财神”。人人穿戴一新,小孩要向长辈拜岁,去亲戚朋友师傅家拜岁的,多携带荔枝、桂圆、红(黑)枣等礼品,谓“挈拜岁包头”。也有人家先去祖坟祭拜,谓“拜坟头岁”。在嵊泗的一些小岛,必先拜坟头岁,在拜坟头岁前,不到别家吃饭;有的先去宗庙礼拜,谓“拜菩萨岁”。初二始走亲访友。出门见人,忌讲不吉利话,忌吵嘴;要互道问候、祝福。早上与人交谈,禁忌“早”字,一为防生蚤,二为避遭灾。现多不讳。早餐兴吃糖年糕,多与酒酿混煮,以讨“生活年年高”之兆。解放后,城镇北方籍人口增多,吃水饺之风随之引入。初一不汲水、不洒扫、不花钱购物、不动刀剪,食物都在除夕预先切好。妇女不去池边、河埠头洗涤。上述习俗现虽存在,但不一定都严格遵循。 38、旧时个别人家还在是晚取残肴,插以残烛,置于床下,曰“老鼠粮”,谓此夜老鼠成亲,给以恩惠,日后不致为害,此习今废。解放后,城镇职工休假三天,假期中,亲朋好友互访互宴,欢度佳节。 39、上灯祭正月十三至十八。十三谓“上灯”,各祠庙悬彩灯,陈器玩供神,称“灯祭”。晚上,常有小孩提灯出游,乡间多盛马灯、船灯等。上灯祭以十四日为最盛,定海城关镇的东管庙、内外太保庙都要开放娘娘菩萨房间,供人游览。东管庙等还要举行传统性的古董博览会,名曰“摆祭”,实是展示各庙的古董、书画、文物、珠宝等。十八日灯散,谓“落灯”。解放后,此俗渐废。 40、元宵正月十五。旧时多自制灯笼,或悬挂屋檐,或提灯外出游玩。是夜,乡间灯会进城,居民晚餐后皆上街看灯会,并多食糯米汤圆(也叫“元宵”),意谓团团圆圆。解放后,灯会不兴,但城镇居民仍要在这晚外出,名曰看灯会,实为散步或走访。近年,文化部门和工会推行猜灯谜等活动,灯会也逐渐恢复。 41.立春旧时,在立春日,人们言行谨慎,不吵闹打骂,不损坏器皿,以免冲神而遭不祥。是日,叫化子们捏泥成“春牛”,扎麦秆为“芒神”,由“小讨饭”用露顶小娇抬着“讨饭头脑”,去乡村分送“春牛图”。农户出钱或粮为酬,俗谓“小讨饭做春官”。民国时期,抬“讨饭头脑”之风已息。分送春牛图之习沿袭至今。 42、清明各家持麻糍、菜肴等到祖坟祭祀,祀毕,于坟顶加土插竹,挂纸铜钿、撒米饭、蛳螺等物,谓上坟。如有儿童围观,须分麻糍或钱币,谓分麻糍铜钿,以嘱儿童保护祖坟。旧时,同宗还行族祭,合族男子可吃“清明羹饭”,食后还分麻糍。族祭费用皆从族中祀田收入支付,祭祀仪式多由族长主持。此俗解放后已止。清明前几日,各家还要设祭祀祖,饭后往屋顶上抛蛳螺壳,以驱虫虐。清明日,家家户户插柳条于门壁,妇女插柳条、菜花、青篙等于发际,以求来世亲人齐全。有“清明戴花,来世有妈;清明戴枝青,来世有亲人;清明插杨柳,来世有娘舅”等语。 43、端午家家户户插菖蒲、蕲艾(俗称“蒲剑”、“艾旗”)等于门檐,并用菖蒲根剪作人形,串以彩线,佩于儿童身上;制香囊放于箱笼或挂于儿童胸前;在蛋壳上画儿童跨虎图(谓“蛋壳老虎”),挂于床沿,并贴自画端午老虎于大门、房门以祛邪。配制雄黄酒饮服及喷洒屋内外,驱邪消毒;烧白芷、苍术以祛害虫;用彩线扎成圆形辫子,系于小孩腕上(男左女右),叫缠手绳、长寿绳、端午笼,一直带到七巧夕。用雄黄在婴儿额上写“王”字,以“辟祟”等。端午节还要裹棕子、做乌馒头、团子等祭祖并馈送亲友邻居。农家要给看牛小囝分食雄黄豆(蚕豆)。解放后,除插菖蒲,裹棕子等俗仍行,余皆渐衰。 44、立秋立秋日吃西瓜或立秋时分喝一口凉水,意为可防中暑或腹泻;儿童服用莱菔子(萝卜)、蓼面、炒米粉等拌和食物,传说吃后可防积滞。 45、七巧七月初七。乡间妇女多用浸泡后的槿叶搓洗成汁,和水洗发,或用紫苏叶加包叶,泡开水、滴食油而成的混和液洗发,洗后的头发柔软、光滑、有香味。据说七月七洗次头,头发不易因汗多而发臭(旧时女子往往一年洗一次发)。七月七用槿叶洗发之俗今仍盛行,但不再限于一年一度,平时多用洗发精、洗发膏、香皂等。 46、是日,凡儿童腕上套有端午笼者,都摘下扔于房顶,以供喜鹊衔去搭银河桥,让牛郎织女相会。至晚,妇女陈瓜果于露天,向牛郎织女“乞巧”。乞巧形式多样,有在眉月明星下,用线穿针,成功的为得巧者;有用盂水映星光,观看水中星星,以辨目力强弱者;有面对星空,认准一组七星,口念“七颗星,七七星,念过七遍会聪明”者;也有悬米筛于树梢上,静窥筛目,希望看到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此俗今已不行,偶有的仅作娱乐而已。 47、七月半俗称“鬼节”、“中元节”。前后数日在村口设坛,请僧道打醮放焰口、高悬蜈蚣旗,路边挂冥锭、纸衣,地上摆酒食,舍施野鬼;扎制鬼王、黑白无常、童男童女、纸塔等纸神、纸物,置于坛旁。祀毕,烧化纸锭、纸衣、纸神,于空中放天灯,在海上放水灯,敬送神祗,驱逐野鬼,祈求水陆平安。解放后,此俗一度泯灭,80年代,民间又有做七月半羹饭者。 48、七月三十俗谓地藏王菩萨生日,或地藏王菩萨开眼观光大千世界的日子。是日夜,家家户户插香于地上、瓜果上或桅下、水缸、米缸边,谓“插地香”。沿海居民还用稻草扎成浮盘,上点灯火,置浮海面,任海水漂流,叫放水灯,是仿效打醮时送逐游魂的一种习俗。此俗民国时期已不行。 49、八月初三传说为灶神生日。各家以素食、糕点、果品、面条祭灶。祭毕,合家吃“长寿面”。解放后,不再祭祀,仅在灶龛前摆上一碗熟面代供品,并多在这日吃面条。 50、中秋节朱家尖岛民于八月十六过中秋。传说其来历有二:一说宋代宰相史弥远,回乡过节途中耽误一日;二说方国珍忙于守城,忘了过节日。史、方的家人等待到第二天才过中秋节,后旁人相沿成习至今。中秋前,家家购备月饼,并馈赠亲友及师长。中秋傍晚,陈月饼酒肴祀祖后,饮酒赏月吃月饼,谓“合家团圆”。 51、重阳九月初九日。乡间有做团子、裹棕子祭祖并馈送亲友之风。婿家要给丈姆家挑重阳担,现多为馈赠一般性礼品,如酒、糕点等。城镇居民多有登高习俗。 52、冬至旧时大节之一。是日,要由年满花甲的老人举行族祭,礼如清明节。农家普遍做“冬至汤圆”祭祖。官家、绅仕、儒生要祭孔、祭魁星,以求仕途畅顺。解放后此风泯灭,但民间以“冬至汤圆”为节令食品之俗仍存。 53、祭灶农历十二月廿三日,家家户户炒豆、备糕点,陈祭灶果于灶上,扎草马于灶前,供以草料、饮水。祭毕,烧化草马、金箔与旧灶君像,换上新灶君像,谓“送灶”。然后,全家分食祭灶果。此俗现在乡村中仍存,但不再扎草马等。 54、谢年城乡一些富户一上腊月就忙起来,掸尘洗涤,杀禽畜办年货,择日供三牲或五牲福礼,向神灵礼拜祝祷,谓“谢年”或“送年”。祭毕,割取少许福礼放入酒杯,在金箔火化时,洒向空中,分飨四方鬼神,谓“散福”。祭神后,要做“年夜羹饭”,敬祀祖宗,祀毕,邀亲邻长者共餐,谓“分岁”、“吃年夜饭”。旧时,城中大户都把它作为拉关系、结人情的良机,竞相请客,以致年夜饭越吃越早。一般居民则多在祭灶后始谢年,且形式较简。解放后,此俗一度隐灭,今在乡村又渐盛。55、除夕旧时,家家户户要贴门神、春联、青龙纸。青龙纸为红、黄、青三色,上画双龙戏珠或兼画和合二仙及聚宝盆,青龙纸贴于谷仓,红龙纸贴在门窗。是日,出门在外的都要回家,团团圆圆吃年夜饭;尽可能还清债务,水缸、米缸都要备得满满的,意为“满柜满罐”,祈祷来年生活美满。吃年夜饭后要坐夜“守岁”,给儿孙辈分“压岁钱”,大人们坐夜到零时或通宵。解放后,贴门神、春联、青龙纸一度敛止,余俗皆仍盛行。80年代,又盛行贴春联。
民间文艺
56、朱家尖的民间文艺内容十分丰富,如传统的舟山锣鼓、跳蚤舞、秧歌、剪纸等。
沙雕故乡
中国国际沙雕发源地 1999年举办的首届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开创了我国沙雕艺术和沙雕旅游活动的先河, 朱家尖
使朱家尖成为国内沙雕艺术的发源地。通过海洋文化和沙雕艺术的完美结和,每年的舟山国际沙雕节已成为中国滨海旅游节庆的成功典范。近年来,沙雕节跻身“全国节庆活动五十强”、被中国节庆协会评为中国十大魅力节庆、“浙江省节庆活动金奖”,并被列为浙江省十一五旅游规划重点打造节庆活动。如今,沙雕节已成为舟山对外宣传,提升城市旅游形象一张靓丽的名片。

Ⅳ 客家人有什么特色小吃

客家小吃是客家饮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及做红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东西”,每种小吃几乎都与农事季节有关,或者反映了一种习俗。如正月元宵节客家人吃汤丸,汤丸取“团圆”的好兆头。客家人的主食是稻米,糯米制作成各式糕点称之为粄。如发粄,把酵粉放入粄浆里蒸,粄面隆起而分裂,意为“笑”,是发财致富的好征兆;再如清明节用艾草做成的艾粄。

客家菜除有传统的盐焗鸡、酿豆腐和红烧肉这些“老三篇”外,比较具特色的有: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鱼胶放什么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脑梗能不能引起老年痴呆症 浏览:529
父母掏钱买房如何公正 浏览:753
单位交的养老保险是社保吗 浏览:255
餐饮是去哪里拿体检表 浏览:215
一月份退休什么时候开退休工资 浏览:492
错过征兵体检了怎么办 浏览:343
重阳节促销广告牌设计 浏览:158
50岁老失眠 浏览:762
老人体内二氧化碳超标如何解决 浏览:597
高血压及肝炎患者如何养生 浏览:182
为什么入园体检只能周一到周六 浏览:84
宁波江北养老保险哪里办理 浏览:111
厂里怎么拿体检报告单的 浏览:923
老年痴呆症砍人吗 浏览:460
哪家医院治疗老年痴呆手脚抖 浏览:324
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 浏览:697
最新女职工退休规定 浏览:638
长寿路附近的大学 浏览:124
2021年冰岛的养老保险怎么交 浏览:399
2014和龙养老保险 浏览: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