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郭巨“埋儿奉母”被人们视为榜样
想必大家打小就对郭巨这个人有所了解,书中记载他因为“埋儿奉母”被人们视为榜样。整件事情大概是这样:郭巨原本家道殷实。在父亲死后他没有拿半分资产,和妻子两人赡养母亲。不久后妻子生下个男孩,他母亲十分喜欢这个孩子,于是就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孩子吃。
郭巨因此十分害怕,担心养这个孩子会让母亲过得不好,于是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可是母亲却不会再有了,我们可以把儿子埋了,好好孝顺母亲。”可是当他们挖坑时,突然出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之后夫妻拿走黄金回家孝顺母亲,同时也可以照顾孩子。
现在看来,这个故事似乎是告诉人们“只要孝敬父母,就会有好运”。可是这个故事是摘自《搜神记》中的记载,而这本书本身是一本专写怪事儿的书,真实情况是怎样无人得知。
不过《宋书·孝义传》则记载了另一个故事,原文是:郭世道,会稽永兴人也。生而失母,父更娶。世道事父及后母,孝道淳备。年十四,又丧父,居丧过礼,殆不胜丧。家贫无产业,佣力以养继母。妇生一男,夫妻共议曰:“勤身供养,力犹不足,若养此儿,则所费者大。”乃垂泣瘗(埋)之。
这段话的大部分翻译过来和《搜神记》中的记载基本一致,可是唯独结局不同,这里记载的故事中,郭巨并没有挖出黄金,而是直接埋掉了儿子。那么所谓的黄金呢?
笔者认为“郭巨埋儿”这个故事与其说是感人,不如说是荒谬。和二十四孝里其他的故事都不太一样,这个故事试图以一种道德规范压制其他的道德规范。而为了拔高这个当时被称为“百善孝为先”的孝道,甚至勾画出了一种微妙的宗教化的倾向——只要你尽孝,你的困境就会有所改观。
所以,可以说“埋儿奉母”这个故事就是宣传孝道到达极致之后的一种表现形式。很多人反对的不是这个故事背后的孝,而是这个故事本身的荒诞离奇以及它反映出的一种扭曲的价值观。这样的故事完全不会对宣传孝道有所帮助,反而它只能培养出三种人:一种如鲁迅先生般欲做孝子而不敢的人,还有一种打着孝子名号胡作非为的人,再者就是一种宗教狂信徒。
其实就算是在古代,许多理智的人也都会批判郭巨“埋儿奉母”这件事。就如明朝林俊实在看不过这件事,居然作了一篇《郭巨辩》来批判郭巨;清朝李世雄骂也他“心无恻隐,非人也!
㈡ 名人孝顺父母的故事
古代有很多孝顺的典故,其中包括:郭巨埋儿奉母、曾参啮指痛心、仲由百里负米、郯子鹿乳奉亲、姜诗涌泉跃鲤,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名人孝顺父母的故事如下:
1.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2.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3.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4.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5.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㈢ 为何郭巨“埋儿奉母”被世人当做圣人传颂百年
原因:“埋儿奉母”是一个关于孝道的典故,孝道是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出处:元代 郭居敬《二十四孝》
典故原文: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译文:话说郭巨原本家境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留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亲极为孝顺。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了一个儿子,郭巨担心为了养儿,不能很好地侍奉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却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郭巨挖坑时,地下二尺忽见一坛黄金,上书:“上天赐给郭巨,官方不能取走,民众不能夺走。”原来是上天感其孝道,奖励他的。夫妻带着黄金回家,老母幼儿都得到照顾。
(3)古人为孝敬父母埋儿的人是谁扩展阅读:
作品背景:
埋儿奉母,又名“为母埋儿”、“郭巨埋儿”,为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此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作品赏析:
埋儿奉母的故事,并不是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尽愚孝,为了孝顺父母,就为所欲为。而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尽心尽力孝顺父母的同时,棘手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