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敬老,对此你怎么看
重阳节成了敬老节,意义深远。我国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形式庆祝这个传统节日,就是为了敬老。当然也是因为重阳节的寓意其实是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的象征。
时至今日,在古代,重阳节期间人们对老人的爱戴和尊敬也一直是传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也要求全社会形成更好的尊老爱老传统,因为尊老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
Ⅱ 传统文化母亲节:古人是如何孝敬母亲的
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孝道”,在汉代,一个人如果“孝”是可以被推荐去当官的,这叫“举孝廉”,皇帝更是以“孝”治天下,汉代皇帝的谥号中就都有一个“孝”字,比如我们熟悉的汉武帝,就是“汉孝武帝”。
清代有本书叫《孝经传说图解》,这本书先刻有《孝经》的经传,其后则记叙了古代的150篇孝行故事,基本都是一图一文,图文并茂。
我们可以看到,图中有两个房子,左下角的房子在一个小溪旁,据说董母当初得了一种难治的病,她想喝大隐溪的水,因为大隐是她的故乡。那时董黯母子住在慈湖以北的山脚下,距离大隐有三十里路。董黯经常早出晚归,去大隐挑水给母亲喝,后来又干脆把母亲接到大隐溪边居住。终于董母的病好了,他们又返回原来的居住地。
有一天,董黯正在劳动,院子里忽然泉涌成渠,那泉水的味道和大隐溪的水一模一样。乡里人都说董黯孝感天地,董黯却说,是母亲的慈感动了上天,“是吾母之慈所感也”,于是将这条渠水取名“慈溪”。
在这个故事中,母亲显然是表现孝子的“配角”,但我相信最后董黯说“是吾母之慈所感也”绝不是一句空话,但董母感动的应该不只是上天,在男权的封建社会,一个贫家女子将一个孩子拉扯大实属不易,董黯这话可以说是一语双关,母亲的“慈”,也感动了他,与其说这是一个表现孝子的故事,倒不如说我们从这个孝子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这三幅图表现的是汉文帝亲尝汤药,这三幅画各有特点,尤其是老母亲的形象,很有意义,王素的画明显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任伯年的画像是一个趴在桌子上闹脾气的老小孩,汉文帝还得哄着她,求着她喝药,李霞的画中,儿子在尝药,母亲早早就张着嘴等着了,好像能听到“啊”的声音。这三幅清人的画不知道比现代人画的高明到哪里去了,现代人往往把画面画得富丽堂皇,反而违背了史书记载的汉文帝尚节俭爱简朴的历史事实。
这三幅图描绘源自江革行佣供母的故事,东汉时有个叫江革的少年,很小就失去了母亲,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这三幅图表现的正是背着老母亲逃难的情景,王素的画,儿子回头看,母亲在儿子背上却一副“放心”的样子,任伯年的画,是母亲回头看,替儿子“担心”,李霞的画是二人小心翼翼的赶路,一条小径是母子一心。
这三幅图是描绘的“乳姑不怠”,表现的是婆媳关系,这个故事说,唐朝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其祖母唐夫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数年下来,婆婆没有进食,身体却依然健康。一天,长孙夫人生病,召唤家中的老老少少,说:“我多年来没法报答新妇之恩,希望子孙能像新妇一样孝敬她就够了。”后来崔南山做了高官,果真像长孙夫人叮嘱那样孝敬祖母唐夫人。唐夫人因自己的婆婆老龄无齿而乳姑(姑为母亲,这里也可以解释为婆婆),被后世广为传颂,“乳姑”也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典故。
中国古代还有很多表现家庭关系的图画,如这幅看似“亲子游戏”的图:
这是南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历来对这幅画的解读都聚讼纷纷,莫衷一是。有一种说法,说这是大骷髅操纵了小骷髅,小骷髅又吸引了孩子,孩子又引着后面的女子,可能是孩子的母亲,不得不跟上来;还有一种说法,说这个骷髅其实是孩子的父亲。
在中国家庭中,虽然以男人为“当家”的,但在整个家庭关系中,父亲的身影却又往往总是模糊的,母子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家庭伦理关系表现的中心,比如大家都是知道有个岳母,却不想岳飞的父亲是谁,小说及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因黄河泛滥导致岳飞少年时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实际上岳飞22岁因为其父岳和病逝,才于军中折返奔丧。等升级为婆婆公公,公公的形象更是退隐,《杨家将》里的佘太君,《红楼梦》里的贾母,好像这样的大家族也都是母亲坐在顶端。
这幅图是清代任伯年所画,叫《授书图》,母教子在中国唐代非常盛行。我们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其实是清朝人的一种说法,早些时候,女子也是要读书识字以向子女传授社会准则和社会价值观的。
这是清代钱慧安的《慈母图》,一个孩子站在母亲身旁,在听母亲的教诲,画面把母亲端庄娴雅以及对孩子的爱与期待都渲染了出来。
从这些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良好品格的养成,还是读书学习之道的提升,都可见母亲在孩子背后的含辛茹苦,无微不至。最后,祝天下所有母亲身体健康,母亲节快乐!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琴棋书画APP,如有争议请联系删除!!!!
Ⅲ 对于各种节日,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亲
为什么会有父母亲节? 0分 回答: 越详细越好 该用户用手机上爱问知识人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一、弘扬优秀传统,推崇和谐文化 其一,“孝敬父母”一向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也是中华儿女最为崇尚的美德,中国有句古训——“百善孝当先”,“孝敬”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情感基础,全社会要推崇“敬岗敬业”、“爱党爱国爱人民”,从根本上就要从推崇“孝道”做起,但有史以来,我们从来没有为“孝敬父母”制定一个很好的节日或固定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这种缺乏实体的文化,对于当今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推广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其二,从当前我国国情看,各家庭成员组合发生了变化,三口之家成了社会家庭组合的主流,父母年高后精神寄托只能在独一子女的关爱上,然而,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异地变迁,物质追求团裂强化及一些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使得很多做子女淡化了对家庭的责任心,缺少了对父母的感情交流,甚至有些青年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关爱和理解近成陋习,与做或镇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成为严重的社会性问题,从大多数人如饥如喝的认同外国的“母亲节”和“父亲节”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对这种节日的需求已处于极度欲望。其三,我们要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的汲取外来先进文化中的精髓,创造性的整合成果,推助我们的孝敬文化更加发扬光大。其四,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极其发达,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也会因各种文化纯粗的催生而千变万化,“文化的推广”犹如“品牌的营销”,我们不去主动弘扬,去主导,就等于自动摒弃,就等于被动“挨打”,就等于等待接受“感化”,中国既然拥有千年悠悠“孝敬文化”,就要树起大旗将她推崇于世,确立“父母节”(“孝敬节”),将更有利于宣扬中国和谐文化。 二、“洋父洋母”永远代替不了“养父养母” 很多人觉得现在流行过洋节挺好,至于谁的“母亲节”和“父母亲”不重要,搞个中国的“父母节”不是太多了吗?其实 “母亲节+父亲节=父母”,有了“父母节”,就不存在“母亲节”和“父亲节”了,更何况,前两个节日是美国法律规定的节日,盲目的拿来,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践踏,我们应当质疑: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呢”?还是 “心甘情愿的认别人为亲爹亲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的结合讲究“合家欢乐,携手到老”,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把中国人的“父亲”和“母亲”分开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不尊重,极不和谐。因此,拿外国的“父亲节”和“母亲节”做为我们的节日是最最不明智的做法,中国人应该清醒:“洋父洋母”永远代替不了“养父养母”,中国孝敬文化才是我们的母文化。
Ⅳ 近日在上海嘉定区民办斌心学作文
上海斌心学校,伏羲教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