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儒家,道家,墨家,佛教关于孝的思想
道家是这么认为的:
人作为生命体,有自身的“源”,就是——生吾身者;
人成长和独立,有初始的“抚”,就是——养吾命者。
【我不在我,而在源我】
道家将对“源”我、“抚”我的回报树立到生命的层次,也就说,感恩是顺道。
感恩又分——私恩、公恩。
所谓公恩,简单表述是这样:劳得息养,大同益养。
------------------------------------------------------------------------------------------------------------
儒家的,我觉他们所有“仁义礼智信孝勇”什么的,全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是借辞、假用。总结也不系统,很乱,不是专门话题。
『贰』 佛教如何看待孝顺
生死只是幻想
当老和尚得道的时候 他的父亲 不仅仅是当时的 而且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可以得到超生 得到比他短暂承欢膝下更大的利益
何来有罪之说?众生只能看到眼前 不能用慧眼观见轮回真相
所以有此错觉
在佛教中最提倡孝道 它有多种表现方式 :
供养父母身 心以及慧命
最重要而且最殊胜的就是慧命的供养
阿弥陀佛
『叁』 佛教如何孝亲
1、尊重
儒释道三家都把孝道放到最首要的位置,父母是家中真佛,所以要学会尊重。
2、陪伴
渐渐成人后,我们和父母在地理和心里上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要懂得牺牲时间去陪伴,给父母更多温情的时光。如果身在异地,要会通过视频和电话远程陪伴。
3、耐心
不要动不动和父母顶嘴,让父母生气,不要认为父母思想陈旧,难以沟通……这世间其实没有什么恒常的真理可以执守。有的只不过是相互的迁就,而这不正是我们欠父母的吗?
4、养志
这是儒家提出的孝亲方案 —— 养父母之志。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帮父母完成他们的心愿。
5、成才
让自己成才,这将是父母最大的荣光,精神层面无上的宠耀。
6、分忧
回家多做家务,承担父母能力以外的各类家庭事务。管好自己的生活和德行,不要让父母担忧。
7、养身
父母操持一生,渐渐衰老,要尽可能在物资、医疗和讯息方面给他们最好的资源,让他们能多活几年。
8、学佛
著名学者罗侯罗教授说过:佛教客观地揭示了我是谁,我将到何处去,并提供了了生脱死的移民方案……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一定要让父母知道。
【阿弥陀佛,答得不好,还请见谅。】
『肆』 如何看待佛教中的孝道思想
孝敬父母长辈,是做人起码的品德。儒、释、道都大力提倡孝道,这是三教圣人的共同的言教。
佛教提倡孝道,还有更深的含义,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前世父母,提倡孝道,等于提倡爱护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这正是菩萨救苦救难的精神,也是修行人必须具备的广大菩提心。
『伍』 佛说,儿女为什么要孝顺父母
佛教是很重视孝顺长辈与父母的。
如《盂兰盆经赞述》中记载:“经曰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者述曰。第二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劳悴。怀恩既重。理须酬报。是以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云。宁于一日受三百钻以钻其身。不应起一念恶心向于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罗经。母怀子十月。如负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养之恩。号天罔报。纵令从地积聚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养父母一分功德也。”
可以看出佛陀对孝心和孝事是非常赞同的,认为父母生我养我,恩重如山,理应报答。因此在阿含经中也说,我们要常思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中也说,宁愿自身受三百钻,也不应对父母起一个恶念,因为父母恩重难报,母亲怀胎十月,如负泰山之中,哺乳三年养育之恩,用尽一生也难报,即使用地上乃至二十八重天的所有珍宝用来布施他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如供养父母的一分功德。
『陆』 请问佛教如何能对婆婆心一起孝心
婆媳一来起信佛学佛,源每个人由于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难免不同,这个时候媳妇对婆婆就要体现顺,而婆婆对媳妇要体现爱。大家相互尊重,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商讨事情的处理方式。
学佛了,就要双方都拿出爱心来,坦诚相待。当有好事的时候,婆婆要把儿媳妇当成自己女儿一样疼爱;当婆婆批评儿媳妇的时候,儿媳妇要把婆婆当成自己亲妈一样的不计较。只有这样才能相处的越来越融洽,越来越亲密和谐。
『柒』 释迦摩尼佛说: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对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不管是宗教还是非宗教的家庭伦理关系中,慈孝父母都是摆在首位的伦理。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
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对老年人的奉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父母、长辈依然需要感受子女对他们的那份关爱之惰;同样,子女也依然渴望向父母、长辈表达他们的那份敬爱之心,只有这祥,双方的心理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而生活才可能真正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