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阳节的常识
1.重阳节的知识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拆物桥(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蚂迹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2.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1。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再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
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重阳节前后,北京西山的几十万棵黄栌变成一片徘红,将西山装点得分外美丽,别有风情。
漫山遍野,犹似披上了一件红色的盛装。 几个亲朋好友,三五结伴同登西山看红叶已成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赏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
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
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 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
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3。
饮菊花酒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风俗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了。
后来,饮菊花酒又被附会上神话色彩,说饮菊花酒可以躲避灾难。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
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花蕾茎叶旅猛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坛饮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
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
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真实地描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也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阳节阖家团圆的愿望。
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风俗逐渐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视为神物,仅仅是作为药材使用了。
现在这一风俗已很少见了。 5。
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
明清的时候,人们吃重阳糕颇有讲究,还伴有一个小小的礼节。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
”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
3.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喝重阳酒 “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重阳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阳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开花时,这就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4.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
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
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 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
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
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 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5.重阳节吃什么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6.重阳节知识问答题 急
1.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答:登高节
2.除了登高还含有什么意思 答:思念亲人
3.为什么叫重阳 答:古人把九叫“阳数”,农历九月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
4.关于重阳节起源和什么教派有渊源 答:道教
5.重阳节的传说发生在什么时期 答:东汉
6.重阳节故事传说中的主人公叫什么 答:桓景
7.传说故事中的起因是什么 答:瘟疫
8.传说故事中的河流叫什么 答:汝河
9.传说故事中的仙人是谁 答:费长房
10.仙人住在什么地方 答:东南山
11.仙人给主人公的除妖物品有哪几种 答:茱萸叶子一包 菊花酒一瓶 降妖青龙剑
12.主人公降妖的主要武器叫什么名 答:降妖青龙剑
13.故事中茱萸有什么作用 答:气味冲击妖魔肺部,使其难受
14.菊花酒有什么作用 答:酒气 *** 妖魔嗅觉
15.主人公是怎样杀死妖魔的 答:抛出降妖青龙剑,将瘟魔扎死
16.故事中的妖魔人们称它什么名字 答:瘟魔
17.为什么重阳节登高 答:就是因为故事里主人公和瘟魔交战前,百姓都躲到山上而得名;登高即有避魔避害避灾的意思,登高还含有步步高升的意思
18.将九定为阳数最早见于哪本书 答:易经
19.人们把重阳还看做是什么样的日子 答:吉庆
20.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什么诗中有描写重阳的诗句 答:远游
21.请说出屈原该诗句 答:集重阳入帝宫兮
22.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答: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
23.传说的故事是什么人编写的 答:吴均
24.他编写的故事收录在哪本书中 答:续齐谐记
25.传说故事中主人公住在当时的什么县 答:汝南县
26.主人公辞别仙人后,是怎样回到原籍的 答:骑乘师傅的仙鹤
27.茱萸是一种中药,它有什么作用 答:理气、止痛,避虫叮咬
28.菊花泡酒有什么作用 答:明目
29.重阳节什么时候开始定为老人节 答:1989年
30.重阳节为什么吃重阳糕 答:没有山的地区,把登高改为“吃糕”
31.重阳节为什么放风筝 答:入冬前不甚冷时,大力活动一下筋骨,有助于健康,也使眼睛得到休养、保护
32.重阳节的另一个传说和哪个皇帝有关系 答:汉高祖刘邦
33.这个传说中的皇帝妃子是谁 答:戚夫人
34.这个妃子的婢女姓什么 答:贾
35.这个婢女让人们重阳节时怎样做 答:佩茱萸、喝菊花酒
36.为什么老年人很重视这一天去登高 答:希望强身健体,能够长寿
7.关于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古人常将“上已”与“重阳”。
即“三月三”与“九月九”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上已“踏青”春游,重阳“辞青”秋游,相传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作为节日,一般认为源于东汉时期“桓景避难”的传说。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中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从此,人们在九月九日登高避疫,成为风俗。
从历法上讲,九月又称玄月、菊月,玄色即黑色,九月阴气侵寒,草木黄落,菊花傲霜。当月有两个节气“寒露”、“霜降”,天气由凉转冷,人如接触夜雾或晨露,寒意沁心,故叫“寒露”;寒露过后,天气较冷,露水开始结成薄霜,故曰“霜降”。
自然界的炎凉交替,人体免疫机能需要与之调适,否则易生疾病。农谚说“重阳无雨一冬晴”,因此,在重阳佳节这一天,人们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包括登高远眺、吃重阳糕、观赏菊花、饮菊花酒、遍插茱萸等,予以庆祝。
它既包含着我们先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即消灾避祸,健康长寿,也是世代流传的生活经验的积累。 众所周知,秋高气爽,胜似春光,登高远眺,心旷神怡,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方式,同时,菊花入药可以清肝明目、治头昏、降血压。
茱萸可驱蚊杀虫,入药可治呕吐腹泻等症。登高远眺、郊游野宴,是重阳节的中心内容。
其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同时,异于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的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远离尘世,意味着接近了天神,也就易于获得福佑。
故而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三国时魏文帝曹丕 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 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孙思邈《千金方月令》也称“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 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在古代,祭神多登高,秋天 到郊外一游,也多登高。
登高,既可祈福避祸,也可娱乐健身,愉悦身心。各地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 定法,较为随意。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汉代称为“饵”、“蓬饵”。
《说 文解字》:“饵,粉饼也。”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和黍米粉两种,黍 米有黏性,二者和合,合蒸即为饵。
黍为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和祭祀的 佳品,在九月成熟,是时令美食。《西京杂记》中还有“食蓬饵以拔妖邪”的 记述。
六朝以后,改称为“糕”,因“糕”与“高”谐音,象征着向上、进 步、高升等。 唐宋时重阳佳节吃糕颇为流行,唐称“麻葛糕”,宋已习称“重 阳糕”。
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 羊肉鸭子为丝簇丁,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吕原明《岁时杂记》 中记载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 祝曰‘愿儿百事倶高’,作三声。
”此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 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之形,上面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 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小红旗代替茱萸,用 “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由于糕面有多种装饰,明清以后又多 称为“花糕”。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 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还有饮菊花酒、赏菊、簪菊的风俗。九月是菊花傲霜之时,黄巢 有诗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在“霜降之时,惟此草茂 盛”,菊花不畏风刀霜剑,成为品质高洁的象征。 据传重阳赏菊及饮菊花酒, 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菊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花中四君子之一,陶渊 明爱菊的隐逸高洁,常以菊明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九曰 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 华,寄怀于言。 ”他爱在重阳日饮酒、赏菊。
后人效之,遂成习俗。晋代菊花 酒的制法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明代的 菊花酒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诸药”。
明代医圣 李时珍说菊花酒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疗效。 人们也 有头戴菊花的,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 满头归。”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 以招吉祥”。 ***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适逢重阳佳节,仍不乏赏菊的雅 兴,作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重要庆祝形式之一。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局处,遍插莱臾少一^人。”
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干可以长。
8.有关重阳节方面的知识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
重阳节
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⑵ 重阳饼的来历是什么
重阳饼的来历:
重阳饼,此点心系民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日的食品,所以起名为重阳饼。
重阳饼,酥点,特点:两色分明,酥香可口。烹制法:炸。
具体制作步骤:
1、用冰糖碎颗和橘饼(切成丁)、白糖、化猪油、炒面粉少许揉匀成馅。
2、将油水面的一部分加食用红少许揉匀成粉红色。分别将白色和粉红色的油水面包入油酥面擀叠成圆皮,再包入馅心封口,按成圆饼形。粉红色的饼做小一点,抹少许清水粘在白色饼上,入猪油锅炸制即成。
操作要领:两种色的饼应粘牢,以免炸时分开。
⑶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习俗有登高、吃重阳糕、喝菊花酒、佩茱萸叶,好友相聚对诗。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之节物风俗 (一)菊赏菊、簪菊、菊花酒、菊花茶、菊花馔 金风送爽、秋菊怒放,菊花使重阳充满了清新馥郁的气息。菊是品种繁多分布广泛的药用植物,菊花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民间在重阳节赏菊、簪菊、酿菊花酒、饮菊花茶、做菊花馔,围绕着秋菊,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重阳节俗。 1 赏菊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菊花在我国栽培广泛,品种非常丰富,秋日菊花傲霜绽放,因其品格的高洁而被称为花中君子。九月亦有菊月之称。 古人赏菊非常讲究,宋代《东京梦华录》载,时人喜爱多种菊花品种,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明代《陶庵梦忆》载: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古人赏菊、咏菊,流传下来的咏菊诗词浩如烟海。 2 簪菊汉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节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重阳节簪菊风行,唐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簪菊之俗唐代已有,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不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这可不是什么异常风习,古时汉族男女皆留长发插笄,人们在重阳登高赏菊时在发上插上几朵,颇显热爱生活的灵动和俏皮,且古人认为菊花可避邪、增长寿,重阳簪戴男女老少皆宜。 3 酿菊花酒 民谚云,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重阳饮菊花酒传说源自陶渊明得酒的故事。晋代葛洪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太清记》云: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之效。王勃诗曰;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宋时以菊花、茱萸泡酒,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 4 饮菊花茶 研暖春风荡物华,初回午梦颇思茶。难寻北苑浮香雪,且就东篱撷嫩芽。 菊花茶是秋日的特色茶饮,沁人心脾的菊花茶品种多样,尤以甘菊、白菊等泡出的茶为佳。 5 菊花馔 以菊花入馔历史悠久,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是制肴佳品。其吃法很多,焖、蒸、煮、炒、烧、拌皆宜,还可切丝入馅,如做成菊花酥饼和菊花饺等。菊花入食多用黄、白菊,杭白菊、黄山贡菊等都是上品。 (二)糕重阳糕 民间很早便有九月食糕之俗,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蓬饵。饵的原料是米粉,分稻米粉黍米粉两种,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荐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是为秋祭。 六朝时重阳节俗形成,糕类成为节令食品。隋书载童谣曰,七月刘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唐代称麻葛糕,宋时已习称重阳糕。《梦粱录》云, 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订,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重阳花糕成为都市、乡村的应节食品。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是用点灯、 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三)佩茱萸佩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 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四)山登高、避疫、赏秋 如前所说,重阳登高,主要用意在于避疫强身,山顶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更是绝佳的赏秋之处。重阳登高往往携酒赏菊、佩戴茱萸、临风赋诗,举行趣味盎然的野宴。 《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 登高一般是登山,也可登塔,总之,皆登临高处。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上插上一面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因登高风俗盛行,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登高会等。3lian.com (五)敬老 重阳节又是一个敬老节。九为阳数之极,九九亦含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菊花则是长寿之草,重阳时节正值民间秋祭荐祖,故重阳节便有了尊老敬老之意。这一天,老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戴茱萸佩、吃重阳糕,享受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节日欢乐。 (六)杂俗 最着名的重阳杂俗,当属食蟹。传说西周时即有蟹酱之类的食物出现,到了唐宋,更盛行清水煮蟹。金秋时节,螃蟹上市,秋蟹味道鲜美,江南阳澄湖等地的蟹格外知名。菜馆也会在九月间,推出以蟹肉制作的美味佳肴。 福建等地在重阳节吃米果。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 重阳祭祖也是重阳节时的民间活动。人们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沿海地区有到湄洲妈祖庙或天后祖祠、宫庙祭祀的风俗,求得妈祖保佑。
⑷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重阳节登高吃糕有什么的吉祥之意腊八节喝的腊八粥又称福
一、重阳节登高吃糕的吉祥之意
重阳节登高吃糕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传说登高可以避祸,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阳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吉祥之意。
二、腊八节喝的腊八粥的寓意
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来年丰收的传统,称这一天为“腊日”。而腊八粥就是用八方食材混在一块,和米一起煮的食物,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的意思,包含了敬献农神,祷祝丰收的意思。
(4)重阳节月食扩展阅读
一、重阳糕的来历
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糕”之名,虽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粘性, 二者和合,“合蒸曰饵”。
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
二、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到了宋代,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并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