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条论语中关于孝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第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一》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第十》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第十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贰』 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和翻译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为:子曰:“色难。有事内,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容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释义: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2)有关孝敬的论语扩展阅读: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叁』 论语中有关孝的论述
浅谈《论语》中的“孝”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就已有“孝”字。在“百善孝为先”这样的传统价值观浸润下的中国人,对“孝”推崇备至。《论语》对中国人“孝道观”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论语》中共有约二十条与“孝”有关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孔子第一次将人类的孝行为加以理论概括,并将之具体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1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论语》中,孝的地位是极高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它在第一章便给了孝一个“仁之本”的高度肯定。本,即为根本,由此可见,孝可谓是孔子“仁学”的基础。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蓼莪》
“孝”一直是流淌在中国人骨血中的公理,从出生时,每个人都毫不怀疑地认定了孝的正确性,对于为什么要遵从孝道似乎并没有多少人思考过。《论语》中给出了一部分解释。宰我在询问孔子君子为什么要守三年孝时,孔子是这样解释的,“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孝经》也有这样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孔子认为“孝”这种情感是顺从人的天性的。父母对于我们的体贴呵护照顾来自于一种血脉相通的情意,而我们感念这份情意,便自然有了“天经地义”的“孝”。之所以无人探讨孝的正确性,就是因为作为“人”的我们拥有这样诚挚而朴素的本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现在,很多人都在批评儒家思想中的“孝”是“愚孝”,但实际上,通读论语后,我认为孔子在论语中所解释的孝是很正常的一种情感表达,与当今社会并无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儿女的孝不应仅限于供养父母,让父母有吃有穿,而是应该对父母抱有一种纯乎天然的敬爱之情。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吃穿用度,而是发自内心的慈爱。以敬爱报慈爱,是非常合理的。
其次孔子认为儿女应该体贴父母。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出门在外,应该让父母知道自己在何方。除了像疾病这种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偶发事件,不应该做出让父母担忧的举动。其实,不难想到,儿女应该做到这些正是建立在父母关心我们的基础上,除了父母,又有何人会时时刻刻在乎我们去往哪里,是否平安呢?我们又怎能去伤害这些真心爱护我们的人呢?
还有,儿女对待父母要和颜悦色,这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正如《小戴记·祭法》所言:“孝子之忧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忍不住发脾气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父母会永远纵容我们,永远不会抛弃我们。但实际上,孔子告诉我们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我们能够与父母相见的岁月并没有多少,“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子女来说是多么无奈。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对父母的态度好一点,让每次相聚都是美好的回忆,这是孔子想要告诫我们的。
最有争议的一点便是对于父母的过错问题。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有人认为孔子在宣传一种对于父母的无条件的顺从,由此引申到臣子到君主的一种无条件的服从,以之为“愚孝”“愚忠”。但我认为孔子的本意并非如此。对于父母的应该劝谏,但正如上文所说,应当和颜悦色。至于“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则是表达对于父母的一种缅怀之情,就类似于今天我们在亲人去世后会常常会在节日时吃他们平时爱吃的东西。而且,若是孔子真的认为应该无条件服从,又何必要劝谏,又何必强调三年。
最后,就是关于祭祀。我认为孔子所提倡的三年守孝,也是从情出发。守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子女在父母去世后寝食难安才用守孝这种方式寄托哀思,并非强迫,因此三年并非固定,地点也并不一定在父母的墓旁,心中有父母,时时可守孝,处处可守孝。正如《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所以后人将守孝作为一种必须遵守的戒律森严的形式,反而是误解了孔子的本意。
父子之道,天性也 ——《孝经·圣治篇第九》 总而言之,我认为《论语》中孔子所倡导的“孝”是一种真性情的“孝”,是单纯而朴素的情感表达,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肆』 论语关于孝的句子18则
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一》
就是说无论父母在世还是去世,都要坚守志向,保持言行一致,永远谨记父母的正确教导,这才叫孝。如果父母在世的时候老实听话,父母一去世,就把父母那些教诲忘掉,开始任意妄为了,那就不叫孝了。
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二》
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以礼侍奉;在父母去世后,要以礼安葬、祭祀他们,这些礼节是诚敬之心的体现,要认真对待,不可怠慢。
三、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第二》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说:为人父母最担心的事,就是儿女生病。意思就是说我们要珍惜身体,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不让父母担心忧虑,就算是尽孝了,这是最基本的。
四、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孝养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保障的层次上,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要体谅父母的感受,尊重父母的意愿。不然的话,那就跟养犬马没什么分别了。
五、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二》
这次是子夏问孝,孔子说孝敬父母最难的地方,就是能够保持对父母的和颜悦色。所以说赡养父母只是应尽的本分,至于孝与不孝,主要还是看对待父母的态度。如果有事情就让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就让老年人享受,这难道就算是尽孝了吗?
六、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四》
父母也会有犯错的时候,儿女看到父母犯错,应该委婉地劝说。即使父母没有听从我们的意见,也要保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可有怨恨之心。
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不要随便到处乱跑。如果有事情必须出去,那就一定要告诉父母我们的去处,还有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大概什么时候回来,这些都要提前交代清楚,免得父母给我们担心。
八、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父母逐渐衰老,尽孝时日不多,所以父母的年龄,我们不可不知。一方面我们会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会因为父母时日渐少而忧虑,提醒我们要及时尽孝。
九、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儿子举报父亲,表面上确实是大义灭亲,但却不符合人情事理。出了事情,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是情理之中,虽然可能不合法律法规,但其中也包含了正直的一面。
十、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第十七》
孔子的学生宰我,名予,觉得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太久了,服丧一年应该就可以了。所以孔子说了上面这段话:
『伍』 《论语·里仁》当中孝亲敬老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翻译:孔子说:“侍奉父内母容,(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3.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孔子说:“若是一个人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翻译: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
『陆』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长,做事情谨慎诚信,爱护众人,亲近有才德的人。这些都做到了,还有精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
品评:孔子认为孝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品德,而年轻人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习知识,这一点和现在的很多主流教育观恰好相反。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了。
2)子夏曰:事父母,必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对待自己的父母,一定要竭尽全力;对待君主,就要做到能在必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品评: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做到竭尽全力,不能敷衍了事,用心不诚。现在虽然没有君主,但可以以国比君,对待自己的祖国,也要有必要时献身祖国的觉悟。在父母没有过分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他们,这是孝的基本原则。如果父母做错了,还需要完全响应和满足么?下面一条回答你。
3)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翻译: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应当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心内忧虑,但不要怨恨。
品评:孔子并不提倡愚孝,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是可以劝解的,不规劝是陷父母于不义。即使没有听从,也要等待机会再次规劝,中间不要发脾气,更不能心生怨恨。如果我们的子女都能做到这一点,家庭应该会和谐幸福吧。
4)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问怎样做才叫孝。孔子说:现在的人,是说能奉养父母就算孝。你想想那些狗和马之类的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待父母不尊敬,那和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
品评:所谓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来孝?养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如果不尊敬,那与养牛马无异。见过不少只给饭吃,各方面虐待或者是不管不问的子女,能够想想自己如何长大的么?这几碗饭真的能“报答三春晖”么?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孔子说:父母还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真要出,则一定要有特定的地方。
品评:这句话深层次的意思就是,父母还在世的时候,要尽力尽孝,不能随便就远游,让父母牵挂担忧。如果实在要去则要确定目的地,并做到”归必有期“。这里虽不着孝字,但字字皆是孝。
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翻译: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孝敬长辈的时候要保持和颜悦色。有事情要做的时候,是你去做。有好的食物时,要首先拿来孝敬。你认为这就是孝么?品评:有事弟子服其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给上辈师长孝敬酒食,也是应当的。这些都不是孝道中最难的地方。最难的地方是在要这一过程中保持和颜悦色和恭敬的态度。如果不是心悦诚服,那就只有传说中的”戏精“才能做到了。
7)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品评:父母年纪大后,光有丰衣足食和恭敬的态度还不够,为人子,还必须想到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实时关注,并适当提醒他们运动,供给他们补品,定时带他们去检查身体。这些是成年子女在尽孝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
『柒』 论语中有关孝心的名言
1、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和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 为政》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让父母对自己除开担忧生病一事外,再无别的担忧。”
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捌』 论语中关于孝敬和仁爱的名言有哪些
论语中关于孝敬和仁爱的名言: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学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父母之,,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为政》
以约失之者鲜矣。——《里仁》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而》
德不孤,必有邻。——《先进》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