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农村老话:“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说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么
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为了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我查阅了一下这句话的出处。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出自清朝王永彬著作《围炉夜话》,这本书的作者王永彬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全书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社会伦理要求夫妻之间相互忠诚,互敬互爱,在此之外的男女肉体关系,皆可定义为淫。不可否认,在一定的条件下,无论男女,都可能对自己配偶之外的人产生好感,暗生情愫,作为人,这可以理解。但这种好感应该限定在朋友之间,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友情,万不可跨越身体这道防线。一旦跨越最后的防线,将会变得很危险。古今中外,世间多少悲剧不都是因为这个发生的吗?
所以,做人,恪守准则、坚守底线是必须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Ⅱ 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这一句出自清人--王永彬《围炉夜话》的文章之中。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为何以孝为百善之先?其实正因这句话说到了“根本”处,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何只百善,千行万念,无不以此为先。这又为何?因没有孝,没有根本,就没有人类传承。为人子女当孝,为人父母当慈。父母养子女叫做“养”,子女养父母也叫做“养”。前者抚养成人,后者赡养终老。这叫天经地义(天经地义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如何叫天经地义?人栽果树,此树领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开花结果。就算是“人参果树”那样精贵的树种,也要三万年一开花,三万年一结果。没有受人滋养而不报答的天地道理,这就是天经地义。
我们看孝字的写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说文》讲“孝”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这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也可以视为子承老,儿子背老父母,这是象形,更是直观的孝行。
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间,《论语》记先师之言曰:三十而立。为何是三十才称为“立”?“立”,是以人伦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间。以德行道理立,断然不是以“财利”立。人生到三十岁的年纪,非但自己为人子女,并且已作人父母,应上知人子之道,下知为父母之道。关于人为何而来?如何而来?将往何处?当做何行?这些根本的知识,应有一番体认。这种体认,并非一定用文字文章文采编织成锦绣出来,比如乡间的老人,他们不识字,却行善积德,友待乡邻。这种知识,不是从书本而来,不是从锦绣文章而来,而是数十年为人之行的体认。因为“道不远人”(《中庸》),根本的道理是最简单易行的。这就是,《论语》中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在“行”之后,这是根本的次序。
并且,假如,人在未有“余力”(余力是行的余力,孝行德行的余力),德行未修,不能称“立”的时候。故作文采(文采包括文字功夫等等一切文艺的技能),他的心,必定在文章中表现出来。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总之一概的行为,都将其内心表露无遗。因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心中作祟,才付诸于行动。
不知道是不是满意!
Ⅲ 连基本的孝都做不到,谈何做人,为何百善孝为先
因为人不能忘本,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所以作为子女赡养父母也是应有的责任。
Ⅳ 对于不孝顺的人,你知道了还会和他做朋友吗
不会,因为我非常看重朋友的人品,对父母都不孝顺,又怎么会用真心来对待我们之间的友谊了。
Ⅳ 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百善孝为先”
因为是孝的缺失,是社会问题。四十年前,社会上根本不存在不孝的儿女,为何?谁敢不孝,街坊邻居的唾沫星就能把他淹死,家族长辈会公开搧他耳光,他却不敢犯强。此社会监督是也。现代人将此等监督称之为"道德绑架“。
但是对待供养我们衣食的父母,却会经常抱怨嫌弃。“一迎面见亲。”两人初次见面‘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一旦日子久了就“累日以猜嫌重”,又互相猜忌。
Ⅵ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如何看待那些不孝顺的人
我国自古以来就比较重视孝道,认为作为儿子女儿的人,一定要孝顺父母,毕竟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母亲怀胎十月,几乎从鬼门关里面走了一遭才将我们生下来,父亲挑起一家大梁和母亲一同将我们养育成人,父母对我们的恩情确实比大山还要重。因此,我国自古以来就比较重视孝顺父母这一品德。
所以,许多网友认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孝顺父母,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说,同时在面对看起来不孝顺父母的人的时候,不要表现出太明显的排斥情绪。和不孝顺父母的人相处的原则应当是不能深交,但是可以当作无关紧要的普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