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阳节的来历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
❷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那些风俗习惯
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在广西壮族,三月三还有假放。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多在每年的4月5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在现代社会被过成了情人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❸ 中华永久陵园重阳可以扫墓2020年
1、2020年中华永久陵园重阳节是可以扫墓的啊,但是这个是不能一是提倡文明祭扫的,是不能烧纸钱的。
2、这个话一般来说的话是可以的,你要提前进行预约就可以。今年重阳可以扫墓,必须预约错峰扫墓。
3、2020年中华永久墓园开放了。在2020年9月份左右,中华永久陵园发布一则通知,扫墓班车是在2020年9月20日正式恢复开通(每周一次)。
4、扫墓班车发车时间每周日7:00--7:30分,于和平西桥贵州大厦门前发车。订车截止时间为每周五下午4:00,请您酌情安排扫墓时间。
5、乘坐高铁来园客户,东花园高铁站有接驳车辆。如果您是来选墓的话可以拨打网站400电话,预约选墓班车,上门接送,带您去陵园实地查看。
6、如果从这买墓地了,该陵园还有代客祭扫,方便远在他乡,不方便回来祭扫的客户,很方便的。
7、一般代客祭扫方式:拨打服务热线或添加服务管家微信;说明逝者姓名和墓位编号;支付套餐费用;客服人员代客祭扫;客服人员回传照片。
8、支付费用后第二天进行祭扫,也可提前一周预约指定日期。
(3)今年是第几个重阳节扩展阅读:
中华永久陵园是中国侨联华侨农场主办的合法经营性墓园,于一九九四年七月经民政部门批准经营。主要面向北京市民及归国华人华侨提供陵园安葬、祭祀等服务。
中华永久陵园位于京城燕山山脉龙宝山下,规划建设的京北新城内,东邻八达岭长城、野生动物园等著名风景区,距北京城区1小时车程,高速直达,交通便捷。
中华永久陵园背依青山、面眺吉水,环山抱水,可谓静卧上风上水的京城龙脉之地,是一块风水皆佳的宝地,财丁双旺的福地。
在总体设计上完全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前渠,由三条山脊环绕而成,宛如一把太师椅,呈坐南朝北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及其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择陵方位。
中华永久陵园占地1000亩,风景庄重典雅、气势如宏,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平川式墓园,陵园以皇家建筑风格为载体吸取现代园林艺术之精华。彰显着尊贵与和谐,景色优美庄重典雅,是一座自然观光。园林园艺人文景观为主体的大型公园式墓园。
❹ 今年是第几个老年节:.
但是我也不知道今年有几个老人节,应该有几个吧,大概我也不知道,你就在手机上打一下也就可以了
❺ 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啊
重阳节的来历,说法其一:
九为阳数,九月初九即为重阳之意。所以把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节的来历,说法其二: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的来历,说法其三: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历史演变: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❻ 中国传统节日及意义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外国节日的盛行,忘记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意义。
我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审美旨趣。在传统节庆里,元宵观灯、中秋赏月、鞭炮迎春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就是要竭力渲染和尽力营造合家团圆、普天同庆的精神文化氛围,这是历代先人们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产物。
(6)今年是第几个重阳节扩展阅读:
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
1、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2、清明节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3、重阳节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4、元宵(正月十五)
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❼ 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哪个第一哪个第二哪个第三,哪个第四哪个第五,哪个第六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❽ 今年敬老节是第几届,主题是什么
2018年国际老人节主题:礼赞老年人权卫士
目前,全世界约有近7亿60岁以上人口。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高达20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以上。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的增长将是最多和最为迅速的,亚洲将成为老年人口最多的区域,而非洲老年人口的增长率将居世界首位。有鉴于此,老年人所面临的特殊需要和挑战显然需要更为密切的关注。不过,同样值得重视的是,在保障充分的条件下,大多数老年男性和女性仍可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促进《宣言》中所包含的权利并进一步深化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影响;提升对老年人作为社会参与者的认识,致力于促进老年人在生活的诸多方面享受人权,而非仅仅局限于与他们最为相关的方面;回顾在确保老年人充分且平等地享有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方面取得的进步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争取世界更广泛的关注,动员人们共同为确保生活各个阶段的人权而努力。
历届国际老年人日主题
1999年: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2002年:让老年人融入到发展进程中去
2004年:任何年龄都有未来
2005年:新千年的老龄化问题。重点在贫困,老年妇女和发展
2006年: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联合国全球战略
2007年:关注老龄问题的挑战和机遇
2008年:为老服务与老年人社会参与
2009年:庆祝国际老年人年十周年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2010年:老年人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2]
2012年:启动马德里+10:全球老龄化的机遇与挑战日增
2013年:我们期望的未来:老年人的心声”
2014年:不丢下一个人:促进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
❾ 春节,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那个是第一那个是二那
按照时间顺序是春节(正月)端午节(五月初五)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
❿ 今年是中国的第几个敬老节。
2020年是中国的第32个敬老日。
1988年我国正式把农历的九月初九定为”中国的老人节”,使农历九月九成为我国的合法的老人节。“重阳节”也是我国的传统敬老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今年是第几个重阳节扩展阅读: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