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总想孝顺父母但父母不接受

总想孝顺父母但父母不接受

发布时间:2024-05-23 18:51:34

1. 对父母孝顺,父母反而不领情,怎么办

您好:来
父母可能是觉得您现在还小,自还需要养家糊口,所以不想让您的负担太重。只是他们拒绝太直接生硬了,让您一直接受不了,是吗?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父母是不心疼自己孩子的。他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从你的角度考虑。所以你可以告诉他们:爸爸妈妈,你们养育了我这么多年,辛苦了。
或者借节假日、父亲节、母亲节和中国各种传统佳节以及父母生日,包括自己的生日来向父母表示孝顺。特别在自己生日的那天,一定要向您的母亲表示最深深的祝福。
祝您幸福!

2. 我以为我很孝顺,可父亲不领情,这是为什么

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孝顺。

母亲去世后,我和父亲不在一起生活,怕他一个人孤单,我就经常回家看他,给他收拾屋子、买零食、陪他散步。但经常一进门面对的都是父亲严肃的面孔。陪他聊天,他也提不起兴趣,还经常不明原因的生气。我感到很委屈,对他付出的好,父亲很少领情。我总在想,父亲怎么那么难伺候?和同龄人相比,我已经很懂事了,很孝顺了,连姑姑们都说我懂事,怎么父亲就看不到,不知足呢?

母亲过世半年的时候,父亲试探性地问我对于他再找一个老伴儿的态度,说心里话,我内心当然不想,但我知道父亲一个人孤独,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障碍父亲,所以就告诉父亲,希望他能够找到合适的另一半,我尊重他的决定,只要他高兴就好。

半年后,父亲找到了新老伴儿,他们相处得很好。我欢迎阿姨加入我们这个家,面子上也尽善尽美地做着,但心里却充满酸楚。我将这种委屈一直都深埋在心里,怨他不领情,不体谅我。

一次,到一位师姐家做客,刚好她的父亲也在找老伴儿,她回家给阿姨买东西、做饭、照顾她,热情地欢迎阿姨加入到大家庭中,让阿姨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热情。她真心希望她的父亲快乐,也以父亲和阿姨的快乐而快乐。

我很少审视自己,但看到师姐对父亲、阿姨的真心付出,那种真情流露让我自惭形秽。这似乎点醒了我,让我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关爱。

长期以来,我以为对父亲的爱就是陪伴他,给他买吃的,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怕他钱不够花给他买衣服,可是,我却没有想过父亲内心真的想要的是这些吗?

有一次,我看家里的碗用了很多年,已经很旧了,便要扔掉,但父亲不让,我偏要扔,闹得很不愉快;父亲想让我去学车,我总是以种种理由反驳、推脱,不愿如他所愿;父亲对我讲道理,我总是不耐烦的还嘴说他不懂。父亲对我的关心和惦记,都让我一一否定、驳回,是我将父爱一次次拒之门外,父亲滚烫的心被一次次泼了冷水。

我给的,父亲不需要,让唯而父亲需要的,恰恰是我不愿给予的。

我以自坦判培己的愿不愿意作为给予爱的条件,父亲说的没错,这恰恰是我的自私和不懂事。

父亲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母亲重病期间心力交瘁的照顾、母亲故去后内心的孤寂,他很少提起。父亲一生在为我奔波,为家操劳,我今天所享受的一切,都是父亲一点点打拼出来的,吃苦熬出来的。如今父亲已至暮年,希望有个陪伴,为我减轻负担,也少些惦念,而我,又有什么资格埋怨父亲,还希望父亲迎合我的意愿呢?

对不起,父亲,不自不觉中我已泪流满面。

父亲对我讲的道理,无论认不认可,别较真、别犟嘴,说一句:“好的,老闺女知道了,放心吧”,这样他对我的牵挂就能得到安慰,父亲要的是我能理解他,尊重他。

南无羌佛在《行持的基本德行》中说法:对众生于实际行动中发起此四种无量心时,当依次第而入,先国家后自己,先大家后个人,再由生身父母妻室儿女岳父岳母诸亲眷属,常处身边亲近友人次第而进随之散于六道众生,这个次第是符合实际的。如果自己对最大恩德的父母都不慈悲喜舍,那么对别人发的慈悲喜舍就是假的。你对父母都不知道去爱护,对世间上的众生所谓的慈悲就是走过场。

这些年,我和父亲都错过了太多,不是父亲不知足,而是我太自私了。作为一个佛弟子,我连基本的孝顺都没做好,连女儿都没做好,自以为孝顺,却不知道让父母不开心都是不孝。还叫什么佛弟子啊,还谈得上什么学佛修行利益众生呢?不过是自己骗自己罢了,虚度了时光冲昌,蹉跎了岁月。

就让我先从孝顺做起,好好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佛弟子吧!

——END——

撰稿:花开半夏

编辑:对白云天

3. 为什么我明明很孝顺可是家里人都不喜欢我,,就很奇怪

常有人抱怨:“越孝敬父母的,为什么越得不到父母的疼爱?而越对父母不好的,为什么反而被父母处处偏爱呢?”这句话被无数的人切身体验着,也不停的被验证着。我们先来看看网友们的经历。

网友边缘人:说的真的是太对了!我们家就是这样,哪个儿媳会闹就对哪个好。小弟媳一闹,公婆借遍亲戚给她买了房子,后来大弟媳妇进门也闹,公婆一有钱就想给她。我孝顺,什么都没有,没有沾到公婆一点好,公婆没钱就找我们要。现在我也开始闹了,公婆也开始对我好了,有时候觉得有的人真的是自找的,当初我进门都是我掏钱给公婆买这买那,做什么都为他们着想,现在我发现闹了过后日子才更好过了!他们态度才对我更好了!

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花好月圆:老公有三兄弟,我们结婚,公婆一分钱不出力也不出,说是大哥结婚钱用完了。隔年小叔结婚,婆婆拿了几万钱下聘,还大摆酒席。要钱就找我们,要买东西就找我们,生病也是找我们……总之找我们从来都没好事,基本都是要钱,大哥和小叔家一毛不拔的,我老公又是那种很老实愚孝的,有时候我也不平衡,哎。

生活中,不只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包括公婆都是如此,似乎都喜欢向着不孝顺的那个孩子。尽管做父母的常常在嘴上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不存在偏心!”但事实上,没有谁真能做到完全的平等,只不过每个人把握的度不同而已。

图片来源网络

有位网友给了个很好的答案——“父母不会心疼孝顺他们的孩子,因为习惯了索取;父母心疼不孝顺的孩子,因为习惯了付出!”事实上确实如此,一般来说,出现多个子女的家庭,父母是避免不了偏心的,而且更多的是偏向幼儿,由于孩子年幼,父母会给予更多的温柔和照顾。而被偏爱的这个孩子在这种环境里长大,自然的知道怎么嘴巴甜,知道怎么讨父母喜欢,被娇惯长大的孩子又容易不孝顺。

小编想提醒家长们,其实孩子对父母的偏心也是极为敏感的,父母如果偏心太过是极易导致子女失和甚至反目的,希望家有多子女的家长能把握好度。

4. 都说要孝敬父母。可我的父母特别自私,根本不象个当父母的,我该怎么办

都说抄父母养大你不容易,什么什么的袭,不是每个父母都一样的,有些父母把儿子生出来就是为了给他们自己养老的,当阿猫阿狗一样养到10几岁就出去打工赚钱养家,寄回去的钱重来不给他存起来,等儿子好不容易成家了,还生两孩子,他们就跑儿子家养老了,才50多岁,啥也不干,孩子也不带,我想不明白,这样的父母养你才养了十几年,而他的儿子却要养她们四五十年,这样真的公平吗?

5. 为啥一些家中很孝顺的子女,却是父母最不喜欢的,老农说出实话

随着我们慢慢的长大,我们的父母也渐渐的老去,曾经明亮的双眼也会渐渐的失去神采。我们的生命是他们给的,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后代,更是为了在自己年纪大的时候,万一身体有个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这个时候能有个人在床前照顾自己。我们的父母不求自己的儿女这一生可以获得什么大的成功,只求自己需要的时候你能来到他们身边,这就足够了。

可是现在的生活却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些家庭里,如果有很多子女的话,排行前几个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总不是那么吃的开,父母还是会更喜欢自己最小的孩子,可是家里的老大,老二他们却是要比最小的一个孝顺的多,这就让人很不理解了。为啥一些家中很孝顺的子女,却是父母最不喜欢的,老农也是说出了实话,下面一起了解一下!

同样是自己的孩子,可为什么最小的那个一个什么都不用做,甚至可以不孝顺父母,可是父母还是会最疼爱他。家里的大儿子或大女儿处处为老人操心,什么事都想着老人,把老人照顾的非常好,但是到最后也很少得到老人的夸奖,甚至老人都不会给他们好的脸色看。可即使是这样的情况,大儿子或大女儿还是会尽心照顾自己的父母。对于这种情况,一位老人说出了答案。

首先在一些家里孩子很多的家庭里,最小的哪一个一定是最受父母疼爱的,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因为在他们出生的时候,自己的父母年纪一般都有点大了,他们对于这个在自己年纪比较大的时候生出的孩子肯定会非常疼爱。同时,这个孩子也得到了来自哥哥姐姐的爱。而且在生活比较困难的时候,如果父母下地干活,那么最小的孩子就要交给家里的大儿子或大女儿照顾,如果哪一点照顾不好,肯定会遭到父母的责骂。

他们就这样一直被宠着长大,在长大后这些因素会在他们心里生根,这会让他们感觉自己不论怎么做,就算是不孝顺父母,父母还是会对自己偏心。因为他们知道家里的大哥大姐一定会照顾父母,而且会把父母照顾的很好,这就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就算不做,也没有什么关系。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上了年纪的父母更喜欢孩子们对自己说一些好听的话。恰巧,最小的那个孩子就非常的会哄父母开心,而大哥大姐们都是比较的实在,一心只想把父母的身体照顾好,以为这样就好了,他们并没想那么多。这时父母就会比较喜欢会说话的孩子,而对于只会照顾自己不会说话的子女就显得很冷淡。所以说一直这样做下去在父母面前是得不到什么好处的。最小的哪一个十分懂得去猜老人们的心思,并且会说一些他们喜欢听的话,这样一来,最小的孩子在父母面前肯定要比排行靠前的子女吃的开。

在我们的 社会 中,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可是这些父母也不是真的那么想,他们自己生的孩子自己最清楚,更何况自己也活了几十年,什么人什么样一眼就能看明白。那些对自己好的人,他们都在心里记着,即使自己对他们态度不好,他们也不会在意,还是会尽心照顾自己。可是对于并不想照顾自己的孩子来说,假如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不再偏向你了,那就说明他已经放弃你了。总的说来,我们还是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不管自己是不是最小的那一个,都要尽到照顾父母的责任。

6. 为什么我的父母都不会孝顺自己的爹妈,但却还反过来要求我要孝顺他们两人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
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晚辈——自己的儿女。
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可以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去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心安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但是,这样做竟然可以算“孝”吗?
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面对父母,儿女应该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
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反过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脏,那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的故事,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就在一棵大树旁边玩儿。他特别喜欢这棵树。这是一棵大苹果树,长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这孩子天天围着树,有时候爬到树上摘果子吃,有时候在树底下睡觉,有时候捡树叶,有时候他也拿着刀片、瓦片在树身上乱刻乱划。这大树特别爱这孩子,从来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儿。
玩着玩着,孩子长大了。有一段时间他就不来了。大树很想他。过了很久,他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少年了。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儿了?这孩子有点不耐烦,他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想跟你玩儿,我现在需要很多高级的玩具,我还要念书,还得要交学费呢。
大树说,真对不起,你看我也变不出玩具,这样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卖了,你就有玩具,有学上了。这孩子一听就高兴了,把果子都摘了,欢欢喜喜走了。
就这样,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时候匆匆忙忙来,平时都没有时间来玩儿。等到他读书以后,又有很长时间不来了。再过一些年,这孩子已经长成一个青年,他再来到树下的时候大树更老了。
大树说,哎呀,你这么长时间不来,你愿意在这儿玩会儿吗?孩子说,我现在要成家立业了,我哪儿有心思玩啊?我连安家的房子还没有呢,我也没有钱盖房子呀。
大树说,孩子,你千万不要不高兴,你把我所有的树枝都砍了就够你盖房子了。这孩子高兴起来了,把树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这样又过了很多年,这孩子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人了,这大树已经没有果子也没有树枝了。孩子还是不高兴,一个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树下。
这孩子说,我现在成长了,念完书,也成家了,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这世界上的海洋这么浩瀚,我要去远方,可我连只船都没有,我能去哪儿?
大树说,孩子,你别着急,你把我的树干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这孩子一听很高兴,砍了树干,做了一条大船出海去了。
又过了很多年,这个大树只剩下一个快要枯死的树根了。这时候,这个孩子回来了。他的年纪也大了。
他回到这棵树边的时候,大树跟他说,孩子啊,真对不起,你看我现在没有果子给你吃了,也没有树干给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在这儿跟我玩了。
这孩子跟大树说,其实我现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动了,有树干我也不能爬了,我从外面回来了,我现在就是想找个树根守着歇一歇,我累了,我回来就是跟你玩的。
这个老树根很高兴,他又看见孩子小时候的样子了。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的一生。
可是,真等到我们回到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然而,父母跟我们很少计较。
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如此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
有一次,宰我跟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长了。”
宰我走了以后老师就很感慨。孔子说:“宰我还是做不到仁啊!一个孩子出生以后,要三年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替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的通例啊。难道宰我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一个小孩子出生以后,父母们都手里怀里抱着,呵护之至,抱到三岁,有的父母还很惆怅,说孩子要长大了,以后我就抱不着他了。很少有父母说抱到孩子一周岁就烦了,说我抱你什么时候到头,我还要抱你两年,太烦了吧。但是,孩子长大以后,为父母守丧守到一年就有人觉得挺烦了。
孔子对宰我的言行没有横加干涉,他只是推测宰我幼年的经历可能不完美。
只要父母在一天,孩子就不会不挂在他们的心里。但是,孩子经常跟父母说的话是什么呢?就是:“妈,我最近不回来看你,实在是太忙了。”
忙,有时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时候忙是可以取舍的,取重而舍次。什么是重?人们往往觉得事业是重的,朋友的快乐是重的,在这种时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们老是能听见父母说一句话:“你去忙吧,要是太忙就不一定着急回家来,打个电话就行了,让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而孩子们呢,往往就把这个话当成是真的,就真会觉得父母只要知道自己在外挺好就行了。
在孩子这一生的成长中,尤其是长大以后,有时跟父母会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从小就有逆反心,父母孩子之间有代沟。
并不是天下父母做事都正确。那么,当父母做得不对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孔子有这样的建议:“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作为儿女,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有意见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觉得父母有什么错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劝止。这叫做“几谏”,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轻微地,能够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去劝说。
我们去说一个道理,道理本身是什么样也许不重要,但是怎样用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把一个很好的道理说得通,这很重要。
我们经常会学习一些人际交往准则,跟同事要怎么说话,跟朋友要怎么说话,但几乎没有一本社交宝典上会教你跟父母怎么说话,因为大家都觉得,父母是亲人,跟父母说话还需要讲究方式吗?
孩子们老说,我在外面受了气,回家跟我妈说说怎么不行?跟我妈还不能发发脾气吗?跟我妈还不能撒撒怨气吗?但是,千万要注意,往往就是最亲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绪垃圾桶,有时候还会因此而受伤。
孔子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你最亲的人是最伤不得的,好话要好好说。
孩子说了,有的父母会听,有的父母还坚持自己的做法,就是“见志不从”。没听你的怎么办?“又敬不违”,做孩子的还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顶撞他们。
你心中可能对这事继续担忧,但不能生出怨恨,这就叫“劳而不怨”。
什么叫做“又敬不违”?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孝顺”,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很多时候,我们的孝心就在于不违背。当然,也有些儿女跟父母的冲突属于大是大非。但是,如果现在做个统计,父母、儿女之间所产生的冲突,究竟有多少是大是大非,关乎道德,关乎家国大义?这种事情毕竟很少。
绝大多数的冲突,用我们老百姓的话来说都是鸡毛蒜皮,却弄得父母心里头不高兴,儿女心里头往往也委屈,因为两代人可能动机都是好的,但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我们做儿女的,很容易跟父母形成的冲突就是发生在生活习惯上。我们愿意让他们生活好,比如经常指着老妈说,你看你攒的这瓶瓶罐罐,你这剩菜剩饭都舍不得倒,你去买的全都是处理的菜和水果,咱们家生活还不至于这样呀!现在日子过好了,你还是过去的习惯,你就不能把日子过好一点吗?你不能改掉吗?
我们有时候也会指着老爸说,现在我带你去吃西餐,我带你外边去下馆子,你老舍不得吃,还老说吃不饱,非要回家来蹲在墙角吃你那碗面条,这都是你原来在农村时候的生活习惯,你就不能改掉,好适应现在的生活吗?
听着这些数落老人的话,能说儿女不孝吗?其实,这些都发自我们的内心。但是,孔子说了一句话,叫“又敬不违”,难道我们不能顺着点父母吗?
每一个人走到今天,都带着历史的烙印,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的习惯铸就的。如果没有老太太攒瓶瓶罐罐那段岁月,也许就没有儿女今天的生活;没有老爸蹲在墙角吃面条的那种节俭,也许你就不会从那个村庄走出来,就没有今天的楼房。
真正爱自己的父母就意味着包容和尊重他们的习惯。这是真正的敬。心理上的这种“敬”,直接导出来的行为层面就是“不违”。
所以,我们不是说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都一定要做儿女的放弃原则,但是,在可以不计较的时候,儿女要对父母多一点尊重和理解,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一种快乐的日子,也许这就是最好的孝敬。
做晚辈的特别习惯于扶老人上下楼,这个动作有时候却招老人反感,老人经常把孩子甩开说,你觉得我现在就走不动道了?做儿女的这时候还真委屈。
其实,在物质生活大大丰富的今天,对于父母的心思做一些认真的揣测,按照他们的心意去做事,你可以做得更含蓄,更不外露,会让父母心里更自信,让他们对自己有更多的肯定。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每一个人从他自己那条路走来的时候,他就会带着历史上沟沟坎坎留下的许多痕迹。一个人走到老年的时候,他有很多隐忍不露的地方,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对于老人来讲,有太多的东西不见得都愿意对儿女说明。他可以自己去忍过一生,那么这个时候,儿女就应该用心去想,我的父母他们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于孩子,父母有着太多的牵挂,比如怕他念书念得不好了,怕他为人不够正直了,惦记他没有钱买房子,惦记他的车不好被同事笑话了,惦记孩子的孩子要去受什么教育了……父母对儿女的牵挂不一而足。但是,做儿女的问问自己,我们该让父母操这么多心吗?
孟武伯曾经跟孔子问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了这样一句话:“处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什么叫孝顺?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应该只有一件事,就是儿女得病了,只有这件事可以让他们真正担忧。儿女都是父母心头肉,不管是儿女四十岁还是五十岁得了病,老爸老妈那也是心如刀绞,老人说还不如让我替你病呢。所以得病不让老人担忧,你是做不到的。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说,别的事情你就不该让父母担忧,这才是孝敬的孩子。你的学习就应该让父母操心吗?做人正直不正直,总要让父母念叨吗?与朋友交往,自己买房子,做生意,干工作,这些事情做得好与不好,都得让父母不断操心吗?这些都不应该让父母担心。
我们都知道,人这一生步步行来,点点滴滴,父母能做的,往往是一些背后的小事。父母从来不会对儿女说嫌烦,父母也从来不在儿女面前表功。
但是,有几个儿女愿意点点滴滴为父母默默做点事呢?很多儿女做点事就要嚷嚷出来,要让父母知道,孩子是爱他们的。
我看到过一个让人很感动的儿女尽孝的小故事。有一帮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个人说,我在外面时间这么长,我要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一声。然后,他拨了一遍号码,停了一下挂断,又拨了一遍号码,拿着听筒等着,接着跟他父母说话。
他的朋友们很奇怪,问,拨第一遍占线啊?他说没有。朋友问,那为什么要拨两遍呢?
这个人淡淡地说,我爸爸妈妈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他们只要听见电话就觉得是我的,每次都是不顾一切往前冲,恨不得扑在电话机上。我妈因为这样就经常被桌子腿绊了。后来我就跟他们说好,我会经常打电话,但前提是你们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拨通电话就响两三声,然后挂上,你们慢慢走到电话机边等着,过一会儿我一定还会打过来的。
朋友们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对儿女的爱,大家可能随口说出一大把,我倒真希望这样的故事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发生在我们身边。
有一句话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记住的,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我们父母的生日是哪天,他们今年多大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说得很准确。我们有时候觉得,老人不像孩子爱过生日,孩子过生日都是成长,他高兴,而自己的生日老人有时候忘了就忘了,淡了就淡了,他觉得自己长一岁也没有什么好。
对儿女来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知道以后,“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现在还有机会孝敬他们;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呢?我们还能够有多少心愿真正来得及完成呢?
可以说,父母之年在我们的心里可能永远是惧大于喜的,因为我们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给的太多。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真是到了那一天的话,我们就是捶胸顿足,涕泗滂沱,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时候少顶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就来得及啊,但是一切都过去了,来不及了。
只要父母还在,就是儿女的福分。天下儿女心,就是在这个时候,想一想父母之年,以及在有限的岁月中,我们还来得及做什么,那么一切都有可能。

7. 我想尽我的能力对父母好,我想尽孝心,可她们总是不领情,还总说是我的错,从来不包容我

因为你不被你父母喜欢,所以不会疼爱你!你父母应该有非常疼爱的子女!因为不喜欢,所以怎么做都是错的!怎么讨好都没用的!不如不去讨好,自己过好自己日子,自己疼自己,不要指望他们会疼你了!

阅读全文

与总想孝顺父母但父母不接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年人吃草莓拉肚子怎么办 浏览:641
体检中的奥康是什么 浏览:996
当兵初体检项目有哪些 浏览:54
日本韩国免费好看的犯罪电影 浏览:75
营山健康证体检项目有哪些 浏览:438
杨幂大尺度电影 浏览:479
夏天睡什么床最养生 浏览:927
为什么有人结婚就为了养老 浏览:319
为了怀孕的电影名字 浏览:731
割乳女科电影 浏览:886
韩国电影中文 浏览:559
湖南2018年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 浏览:347
小学生慰问敬老院老人 浏览:763
湖南省敬老院政策法规 浏览:659
几部裸体电影 浏览:467
免费影视电视剧的网站 浏览:240
花果园老年大学在哪里 浏览:651
沁华老年大学 浏览:592
农村无业人员怎么办退休 浏览:509
日本接吻电影 浏览: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