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门里的大孝
佛教里说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够真正地学佛。自己学佛,发愿断恶、修善、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从你春碧孝发愿开始,就在真正地利益你的父母。如果你真正地能够依佛的教不去做杀生、偷盗、邪婬的事,不去打妄语、恶口、两舌,说那些无益之语,你的道德增长了,你的心念善起来了,你安全了,那父母就是最放心的。因此做一个能够受三归、持五戒慧世、有道德的孩子,最能报父母的恩。
我们自己做好了能报答父母的恩,那我们也要劝父母归依三宝。《佛说孝子经》里面讲到,大意是说,佛告出家人,真正的孝子就是能够引导自己的双亲去恶修善,归依三宝,奉持五戒。原文里说乃至于「朝奉而暮终者」,就是哪怕只持一天的三归五戒,那这个恩德就超过父母抚养我们的恩德了。只有这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孝顺,才真正地能够报答父母的深恩。
儒家讲的孝偏重于现世的,一方面奉养父母衣食,一方面要有恭敬的心,让父母喜悦。但佛教不单单是今生,要利益父母的生生世世,要能够让他奉持三归五戒,得生人天,直至解脱成佛。
因此要真正的报恩,就是我们对父母,不单单今生来孝敬他,而且以佛法的利益让他真正地能够离苦得乐。所以莲池大师说,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最后送给在家人几句话:我们要孝养父母,不要对我们的父母生起冷淡的心,不要使我们的双亲生起烦恼心,不要使我们的双亲生起恐惧的心,不要使我们的双亲有难言的心,不要使我们的双亲有愧悔的心……
那也就是说,一句话,不管出扒稿家在家,都要用心来对我们的父母。刚才说到,出家人真正的用心,就是把你们的道心建立起来。相信不管出家在家,都能做好自己本位的事情,来利益我们的父母。
⑵ 学佛人如何对待临终前父母才算较大孝顺孝顺
不管学不学佛,你在你父母临终前做好子女应该做的事情。父母动不了,该照顾照顾,该孝顺孝顺,尽量不要留遗憾。不要说,我是学佛人才去做,难道不学佛就对父母不用孝顺了吗?打着学佛的幌子去做的事,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学佛。贯穿在生活中有德行的一言一行,才是人间真正的佛。就例如唐僧在成佛之前,生活中一言一行都是善良之人,自然会被佛祖及菩萨喜欢。可以说经得起苦难,经得起历练,更经得起考验,这才是真正的学佛之人该做的,而不是为了学佛而学佛。
记住,伊斯兰教有一句圣训是:天堂就在父母的脚下!因为伊斯兰教是去世的好人要升到天堂里去。但是有些人以为只磕头做好拜功才能进天堂,但是圣训说的意思,子女把父母孝顺好了,一样能进天堂!其实虽然宗教不同,但是道理相通,作为子女,孝顺了自己的父母,你就是自己真正的佛。
⑶ 佛教认为,不孝顺的人没福,那么,愚孝的人会不会有福
愚蠢的孝顺是很多行为组成的,不纯粹,果报是有好有坏的。
⑷ 一个信佛的人跟我说,孝顺父母会越来越富裕,不孝顺会成穷光蛋,是真的吗
你好!不管你富裕了还是穷光蛋,你孝敬父母是应该的,他们年轻的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应该孝敬父母,不孝顺就会是一个不孝子。你只要努力工作或者做生意,我就不相信你不会富裕,首先人要对得起自己的父母。
⑸ 佛说,儿女为什么要孝顺父母
佛教是很重视孝顺长辈与父母的。
如《盂兰盆经赞述》中记载:“经曰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者述曰。第二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劳悴。怀恩既重。理须酬报。是以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云。宁于一日受三百钻以钻其身。不应起一念恶心向于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罗经。母怀子十月。如负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养之恩。号天罔报。纵令从地积聚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养父母一分功德也。”
可以看出佛陀对孝心和孝事是非常赞同的,认为父母生我养我,恩重如山,理应报答。因此在阿含经中也说,我们要常思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中也说,宁愿自身受三百钻,也不应对父母起一个恶念,因为父母恩重难报,母亲怀胎十月,如负泰山之中,哺乳三年养育之恩,用尽一生也难报,即使用地上乃至二十八重天的所有珍宝用来布施他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如供养父母的一分功德。
⑹ 佛家有云“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这个说法有何典故
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去寺庙里烧香拜佛,以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鸿运亨通、身体安康。于是乎,寺庙成了春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方,那些名山古寺更是香火鼎盛络绎不绝。
这不,下午在一个微信群里,就看到一帮朋友相约去名山胜地烧香拜佛,其热烈程度不亚于抢红包。这让我想起很久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有这么娘俩,母亲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大,可儿子却嫌弃家境贫寒,平日对母亲态度恶劣非打即骂。
当今社会,人情日疏。很多人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安慰,以神灵为精神寄托,希望神灵能够助己成功。殊不知,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父母才是我们这辈子最应该顶礼膜拜的佛啊。如果堂上不孝敬父母,远处求佛有何用?佛家说“百善孝为先”;道家讲求“孝亲尊师”;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就是孝字当头;在民间,还有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典故。“孝”才是接通福缘慧根的通天之道。只有力行孝道,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才能有一颗恭敬之心,打开财富和幸福之道。
⑺ 【佛学与心理(34)】——百善孝为先(认知行为疗法)
【佛学与心理(34)】——百善孝为先(认知行为疗法)
一、感恩父母
是日午时,接女慰电,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倍感温馨。触景生情,追忆双亲,于无人处,泪如泉涌,长嘘短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不能自已,作文说孝。
时光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正指码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
人世间最美丽动人的情景莫过于我们怀念到父母的时候。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母爱甚于万爱。
阳光是灿烂的,但比不上母亲对我的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妈妈,您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在这个举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逗拆就是母亲。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再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引导,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母亲是英勇无畏的,当事情涉及到她所诞生的和她所热爱的生命的时候。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
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凡为父母者,莫不爱其子。有慈父的健在,你总是年轻。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父亲是一个银行,发行知识,支付爱。
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的生命。
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泪目,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父母——他们是失败时的伴侣。
父母者,人之本也。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没有人天生该对谁好,所以生而为人当学会感恩。
羊尚有跪乳之恩,鸦亦有反哺之义。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平旦寅,早起堂前参二亲,处分家中送疎水,莫教父母唤频声。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没有感激之情的人,如同没有灵魂的驱壳。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
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
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
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百年轮回千年等,他世不做陌路人,物事人非性已改,依旧不泯养育恩。
二、孝道文化
中国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勇毅力行”这些中华传统美德中,第一条就说到了“孝”。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伦理的最基本准则。
中国的第一部词典——《尔雅》这样说道:“善父母为孝”,这指出了“孝”的最基本含义,即尊敬、侍奉、赡养父母。
圣人孔子崇尚“孝”道,并进一步发展了“孝”的含义,以其为根本建构了其“仁爱”思想。
儒家经典《论语》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种思想在儒家后来的继承者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作为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以及社会伦理的主要内容而流传。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详细为梁惠王讲解了如何施行“王道”。重点指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见,在孟子看来,让百姓懂得“孝悌”的道理,保证老人的生活,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
《孝经》里,“孝”的地位更加提高,《三才章》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将“孝”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也充分发掘自身所具的文化资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佛教孝道思想。
在中国,佛教有两大孝经深受人们的喜爱,即《地藏菩萨本愿经》和《佛说盂兰盆经》。
《地藏经》第一品即讲到了释迦牟尼佛陀升到仞利天宫为他的母亲摩耶夫人说法的故事,奠定了全经孝亲报恩的基调。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地藏菩萨以尽孝道为初心,发下了宏大誓愿,并分身无量救度众生,这种孝道精神塑造了地藏菩萨在人们心中孝亲、报恩的形象,并使得佛教的孝道文化和孝道精神深入人心。
《盂兰盆经》则更为大家所熟悉,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弘扬佛教孝道文化的节日——盂兰盆节,这一节日可说是佛教孝道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佛教孝道文化有着自己的特点。
强调“孝名为戒,孝为戒本”,将践行孝道与修行、守戒结合起来;
强调尽孝源于报恩,要“上报四重恩”,即佛恩、国土恩、父母恩以及众生恩。
当代社会践行佛教孝道思想,主要体现为慈悲、包容和感恩。
“慈悲”关爱社会上的老人,力所能及做慈善,这也是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思想的体现;
“包容”需要每个人有海涵之心,大度为人;
“感恩”,“四重恩”是客观存在的四种恩德,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平等地蒙受这四种恩德。
每个社会大众都应该报答父母、长辈、国家、社会的恩德。
三、见贤思齐
小乌鸦会反哺老乌鸦,老乌鸦年纪大飞不动了,小乌鸦找食物来喂养老乌鸦;
小羊在喝奶的时候,一定会跪下来感谢母亲的恩德,何况是人伦呢?
1.儿媳贤孝
重庆市,某处,有一贤孝之家,婆母及儿媳孙子共有四人,家庭和睦,儿媳贤孝。
婆母高龄已87岁,身体逐趋衰弱,行动迟缓,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媳妇关照,如夏天沐浴与之抹洗;冬季严寒备其暖器;每餐食物炊之和软,均亲手奉给;如在病中医药调理不失母意,尽量做到老人心中愉快不生忧郁。由于身体衰退已极,经常粪便不能自控,均由媳妇换洗,不计肮脏气臭,事奉母亲从来未有怨言。更可嘉者,婆母突然右臂跌伤,即护送医院治疗,出院回家后,仍然护理,做到无微不至。老母在床上,由于昼寝时间较多,到晚却精神兴奋,难于入睡,其媳感到母亲寂寞,长夜难度,她就移被与母同床陪睡,以便叙言,欢畅婆母心情,令其胸中愉快。由于睡卧时间长,有时不免胸中烦闷,儿媳就在床上将老人抱着,将老人背部贴在自己胸中让老人观赏电视,并与解说故事情节,令其宽畅心怀等。
“家庭出孝子,后裔必昌盛。”
其孙子自幼性格驯良,天赋聪俊,读书成才,全家幸福。
可见孝友家庭,福报显然。
2.诚心奉父
顾态是一位天性很孝顺的人。他的父亲娶妾,生了两个儿子,十分钟爱,顾先生以教书为职业,每年所得薪金,全数奉献给父亲。庚子年的春天,他受聘为张氏家塾的老师,到任的那日, 张氏知道顾先生的孝行,就把全年的薪金,一次送给他,并且对他说;“今天我付给你的银子,你的父亲不知道,这里有人出售田地,你可把这银子买田,到了秋收以后,可以获得几石的租米,这样才是增加收入的好办法,何必把薪金都给父亲呢!”顾态回答说:“父亲是我家庭中的家长,我的薪金收入,应该都给父亲分配应用,才能尽到做儿子的责任。我怎可为了几石租米而改变孝心,怎敢把钱私用而欺骗我的父亲呢?”他收受了张氏全年的薪金,仍是诚心恭敬的全数奉献给父亲。由于顾先生孝顺的榜样,故他的儿子都有良好的品行,有一名叫顾明的儿子,少年时就考中了进士,做到翰林的官位。
佛教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上说:“慈父之恩,高如山王。”
儒家的孝经上说:“孝莫大于严父。”
顾先生诚心尊敬其父,可说是莫大的孝,因而能得到高贵的儿子,真是善有善报。
3.父母是佛
杨蒲是安徽省太和县人。他听说四川省高僧无际大师的道行很高,辞别双亲,到四川省访师求道。刚到四川省境内,遇见一位年逾古稀、面貌慈善的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说:“你从哪里来?到四川做什么?”他答道:“我从安徽省来,想到四川参访高僧无际大师,修学佛学的大道。”老和尚说:“你要见无际大师,那还不如见佛。”杨蒲问:“我更想见佛,但不知佛在哪里,请求老和尚指示我,好吗?”老和尚说:“行,那你现在返回,遇到肩上披着大被子,脚上倒穿鞋子的,那便是佛。”杨蒲听了老和尚的话,半信半疑,租船回乡,一路上左顾右盼不敢丝毫疏漏,聚精会神寻找老和尚所说“肩上披着大被子,脚上倒穿鞋子的”佛。心神不宁的在路上跋涉了一个多月,从渴望到期望,从期望到希望,从希望到失望,回到家的那天,已是深夜,他沮丧的敲着家中的大门,呼唤妈妈开门,他妈妈听到是儿子回来了,欢喜得从床上一跃而起,哪等穿好衣服,只把大棉被披在肩上,忙乱中倒穿着鞋子,匆匆忙忙的去开门。杨蒲看到披衾倒屦的妈妈,顿然觉悟老和尚说的父母就是佛,感激涕零,虔诚跪拜。从此以后,竭力孝顺双亲,在物质方面,尽量使父母满足;在精神方面,尽量引导使父母调养心性。后来杨蒲享高寿无疾而终。
不少人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不去孝敬奉养,而且还百般忤逆不孝,使父母忧心愁闷。而在父母去后却大操大办,出巨资看风水、建豪华墓、焚烧大量纸钱冥物、宰杀动物拜祭等,这些都是本末颠倒的行为,毫无用处。
生前不奉一滴水,死后枉掘百重泉。
4.善行孝亲
福建人林承美,在幼年时父亲就已去世,他母亲坚决不愿再嫁,尽心地把他抚养成人。承美长大后想到父母的深恩难报答,因此日思夜想,不得安宁。有一位禅师对他说:“孝子思念亲恩,穷思竭虑是没有益处的,应当身体力行才能有益处。行善于亲有益,作恶于亲有忧。你要报答亲恩,只有不作恶、广积德、多行善,才是真正的报恩孝道。”
承美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广修救人济世的善事。后来享高寿,儿子、孙子都得到很高的科第名望。
5.竭力孝母
崔沔,自幼就有孝顺的天性。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忧伤悲哭过度而得了眼病,崔沔变卖了家产,遍请名医为母亲诊治,可是事与愿违,母亲双目失明。自此他每日躬亲奉养,至诚恭敬,三十年如一日。凡是母亲的衣食及一切用具,都依照气候的冷暖,适时供养,使老人家生活得很舒适,没有丝毫的匮乏。每逢风和日丽,一定扶着母亲到野外去游玩,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虽然老母双目失明,不能欣赏美丽如画的风景,崔先生就把大自然的事事物物,描述得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地讲给母亲听。以及每日发生的新闻趣事,也一一向母亲解说谈论,有效解除了老人的寂寞,淡化了双目失明的痛苦,心情愉悦。后来,崔先生年龄渐长,官位亦尊,与儿子侄儿在庭园中种植了很多桃、李、橘、柿等果树,使母亲四季都有新鲜的水果吃。崔先生怀高尚的德行,官位至“中书侍郎”,他的儿子佑甫,为一代贤明的宰相。
《感应篇汇编》上说:“孝敬双亲,不可使父母老人有冷淡心,不可使老人生烦心,不可使老人有恐怖心,不可使老人生愁闷心,不可使老人有难言心,不可使老人有愧恨心。”这样的孝行,天地鬼神都会敬护他的。
为人子女,用物质的奉养、精神的关怀安定老人的心,这是最基本的孝;努力学习、敬业奉献,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为父母争光,这是大孝。
6.寿昌修忏
宋朝朱寿昌,他是刑部侍郎朱巽的儿子,他的母亲刘氏,出身微贱,在寿昌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与母亲离婚,后来他母亲又改嫁民间,不通音讯,到寿昌长大以后,常常思慕自己的母亲,但不知母亲的下落,苦于无法会面,十分悲哀。他就辞去了官职,立志一定要寻到母亲,经过万里跋涉,吃尽千辛万苦,还是没有达到寻见母亲的愿望。可是他并不灰心丧志,不达目的不罢休,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深信感应的不虚,他针刺自己,用血写成《水忏》一部,印施流通,利益大众,并且日日夜夜的持诵《水忏》不辍,祈求佛门菩萨的灵感。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有一天,他偶然走到陕西同州地方,遇见一老妪,那老妪虽已白发苍苍,皱纹满面,老态龙钟,但轮廓分明,依疏可辨,即是他失散多年的老母。可是寿昌以前还是七岁的小孩,现已长成了大人,他母亲却不能认识他了。寿昌急切连呼:“妈 妈!妈妈!妈妈!”并且高声的说:“我是寿昌,我是寿昌。”他母亲顿时楞住了,手足无措,恍惚半天,双手紧抱,嚎啕大哭:“寿昌我的儿呀!……”母子二人,失散二十余年,一旦会面,不禁悲喜交集,抱头痛哭,感动了众多路人,皆驻足而观。朱寿昌把母亲迎回家中,尽心孝养,后来他出任“司农少卿”的官职,孝行更笃。当时士大夫中,对于朱寿昌的孝行感应,传为佳话。
四、佛说孝顺
佛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上报四重恩,第一就是父母恩,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最大的,如果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身体、生命。父母抚养我们长大的抚养之恩,生长之恩,这是报答不尽的。纵然是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却没有养育我们一天,这个恩德也是报不尽的。我们有这个身体,今天才能有这个受用。而身体是父母给的。如果没有这个身体,今天你有地位,你有财富,你的种种感受,怎么会有这些?当然就没有了。教育跟养育我们的恩德更大。
佛门里常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一个有福报的人,他无论身处哪里,哪里都是好风水;一个没有福报的人,他就是住在再好的风水宝地,也是一场徒劳。因为,福报不是求来的,更不是抢来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只有积攒了足够的善良与福德,好运才会常来光顾。
在佛家看来,有一种方式增福消业最快。这种方式就是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乃世间最大的福田,与其远行烧功利之香,不如在家好好侍奉父母。佛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善,不会大过于孝;最大的恶,不会大过于不孝。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他的心是不善的,和佛心是背道而驰的,故而拜再多的佛、烧再高的香,也难以得到加持。
佛曾经对弟子阿难说过,“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以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这个功德殊胜难量”。不可否认,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人一心只想着自己如何过得顺心如意,到寺院拜佛许愿,也只是急功近利,一心只想着自己如何升官发财,丝毫没有想到其实真正的菩萨就在我们身边。
俗话说,“相由心生”,一个人是否有福报,其实是写在脸上的。一个孝顺的人,他的内心是柔顺的、慈爱的,就如佛菩萨那般慈悲喜舍、悲悯众生。而一个不孝顺的人,他的面目是令人憎恶的,他的言行是令人发指的,他的心更是冰冷、无情的。这种人再努力,也是没有什么福报的人。一个懂得孝顺并在实际行动上做到的人,即便他现在没有什么成就,殊不知,他的厚福还在后边呢。
在佛门里常说,人生是一个了缘的过程,所谓无缘不聚、无债不来,这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因果。我们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父母和孩子的缘分要么是来还债的,要么是来要债的,相互拖欠,故而此生相遇,成为父母子女。佛说:若没有佛,好好侍奉父母,侍奉父母就是侍奉佛,父母是三界内的最大胜福田。
无论父母是否给过我们富余的生活,是否让我们吃穿不愁,我们都应该此生感恩父母,感恩父母辛苦把我们生下来,感恩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教导之恩。就如《三世因果》歌里写的那样,“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若是因果无感应,目连救母为何因”。
那有人就说了,我的父母从小没有给过我好的生活条件,让我吃了许多苦,也没有给过我幸福的童年,甚至常常对我暴力相向,我现在的成就也都是我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与父母没什么关系。因此觉得父母未曾对自己有多大的恩,自己也就没有必要回报他们。这是大错特错的。
老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纵然父母言行有失,我们也不应该去责难他们,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已是对我们最大的恩。至于后来自己是享福还是受苦,难道不是自己的因缘果报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不论父母是对是错,我们都不应该心生厌弃,而是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孝心温暖他们。
佛教慈悲为怀,最重视孝顺。在佛门功德回向偈里有这样一首偈子: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其中,“上报四重恩”指的分别是父恩、母恩、佛恩、僧恩。
“佛法难闻今已闻,人身难得今已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如果你此生有幸闻到佛法,善根福德具足,能做到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自觉觉他、精进修行,并将正信佛法弘扬给他人,从而使其闻法、修身,得到度化而明心见性,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丁俊贵
2019年8月4日
⑻ 释迦摩尼佛说: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对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不管是宗教还是非宗教的家庭伦理关系中,慈孝父母都是摆在首位的伦理。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
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对老年人的奉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父母、长辈依然需要感受子女对他们的那份关爱之惰;同样,子女也依然渴望向父母、长辈表达他们的那份敬爱之心,只有这祥,双方的心理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而生活才可能真正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