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阳节都有什么活动
赏菊抄花,爬山,祭拜祖袭先。
『贰』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各地习俗
【港澳】在港澳人的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在港澳地区,古老的重阳节,今已演变为一个多元化的节日。
【广西】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清明是春祭,重阳作为秋祭,重阳拜山是岭南风俗之一,慎终追远、顾本思源的传统数千年来沿袭至今。
【福建】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相传九月初九是妈祖羽化升天之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叁』 京剧里端午、重阳、中秋的节令戏分别是什么
京剧“节令戏”
“节令戏”,又叫“应节戏”、“承应戏”,传统立春、上元、燕九、寒食、端阳、七夕、中秋、重阳、腊日、冬至、祀灶、除夕等节庆都要唱“节令戏”。
清明节:《焚绵山》、《别宫祭江》、《钓金龟》、《六月雪》、《大登殿》;
端午节:《白蛇传》、《混元盒》、《钟馗嫁妹》;
七夕节:《仕女乞巧》、《天河配》、《长生殿》;
中秋节:《大团圆》、《天香庆节》、《嫦娥奔月》、《八仙过海》;
重阳节:《九华品菊》、《众美飞霞》、《李逵探母》、《四郎探母》;
春节:《龙凤呈祥》、《御碑亭》(《金榜乐》)、《鸿鸾禧》、《黄金台》《安天会》、《青石山》、《凤还巢》、《锁麟囊》、《乾坤福寿镜》、《红娘》;
燕九节:《庆乐长春》;
元宵节:《上元夫人》、《闹花灯》。
『肆』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伍』 重阳节,影视剧里的菊花与螃蟹宴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易经》里,老阴数六,老阳数九,九是阳数,所以重九也叫重阳。重阳节,历史悠久,据说春秋战国时就已形成,到了汉代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但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则是到了唐朝。
按照传统习俗,重阳节这天可以进行的活动相当多,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祭祀祖先,还有与农历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的踏秋。从这些习俗出发,重阳节又有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黄华节、晒秋节等别称。到了现代,国家从2013年起,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重阳节为“老年节”,希望借重阳节传播尊老、敬老的意义。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把一出宫廷版雷雨放在了重阳节前的48小时,悲剧的结局收束于最后重新粉饰的重阳宴上。染血的黄菊花可以全部换新,脏污的地毯也可以重新铺就,但一起祭祖的王室家庭支离破碎,头插茱萸的三个王子相继凋零。结尾处宫人敲锣祝祷“天地人合,至福恒昌,夜半,子时,重阳节到”,随之大型的宫人乐队奏乐起,百官、妃嫔朝觐,天空礼花绽放,场面极度奢华然而却令人无比肃穆。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隐喻颇多。比如,王口中的菊花台和吃药,“高台是圆的而桌子方的,这叫天圆地方”,“君臣父子的规矩不能乱,按时吃药这也是规矩”,讲的是王权,是规矩。相对的,作为重阳节重要布景的黄菊花,不仅隐喻了王后反叛的决心,而且也是王后反叛的重要道具。王后送二王子菊花袍,意在拉拢二王子起兵造反,绣菊花纱巾为了区分敌我,而最后被兵变践踏、沾染鲜血的黄菊花,仿佛是这个皇室家庭互相任意利用的爱意。
从《菊豆》、《秋菊打官司》,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三部由巩俐担任女主角的电影都用到了“菊”这个意象。前两部中的“菊”是女人的名字,而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菊”化作具体的影像语音。这三部作品触及的主题有个共通点,即女性的抗争。到九月才开的菊花,正是一年花事将尽之时,隐士看到菊花的孤高与高洁,而在这些电影里,菊花是生不逢时的抗争。
影视剧里的重阳菊花,即便极尽铺陈,也还是少了些轻松欢愉的气氛。不过,中国人好吃,把关注点放到吃这件事上,则会发现重阳家宴可以有不少的乐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章节名为“林潇湘魁夺菊花社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讲的正是重阳佳节,贾府中以贾母为首,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作陪,从宝玉,众小姐到丫鬟,登高设螃蟹宴、赏桂花、咏菊花,吃吃喝喝,一派喜乐。可惜老版的电视剧《红楼梦》省去了这一段的内容,新版第十八集倒有这段内容。
贾府中的这场重阳家宴,史湘云做东请大家吃螃蟹,薛宝钗买单提供肥美的螃蟹和应景的好酒。螃蟹怎么吃?凤姐令“螃蟹不可多拿来,仍旧放在蒸笼里,拿十个来,吃了再拿”。螃蟹味美但是性凉,不宜放冷了吃,也不可贪多。等到吃起螃蟹来,凤姐最会察言观色,要给长辈剥螃蟹,但众人忙说“自己掰着吃香甜,不用人让”。吃螃蟹一半的乐趣,就在自己动手,有人吃的细腻,有人狼吞虎咽,都是个人的性情体现。平儿剥了个蟹,拿着装满蟹黄的蟹壳与众姐妹打闹,不小心把蟹黄涂到了王熙凤脸上,平儿和众丫鬟战战兢兢,王熙凤不怒反笑,气氛一时停滞,转而又欢声笑语。
吃螃蟹,吃得再讲究、再斯文,依然难免满手、满口腥味。于是吃过螃蟹需要喝上点小酒,既解腥,又暖胃。林黛玉有情趣,拿的是个“乌银梅花自斟壶”,不要丫鬟帮忙,要自斟自饮。配套的酒杯则是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这个酒杯的样式是四个花瓣的海棠样子,玲珑剔透。要喝的酒本来是一旁备着的黄酒,但宝玉看见了却怜惜林黛玉本来就体寒,还吃了螃蟹,让丫鬟专门烫一壶“合欢花酒”。这是浸了合欢花的烧酒,花色花香入酒。
咏菊花也是这场重阳家宴的重头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五人斗诗,比拼才情。最后,李纨点评,给十二首菊花诗分高下,林黛玉写的三首诗《咏菊》、《问菊花》和《菊梦》独占前三名。这既表现了林黛玉的诗才,又暗示林黛玉与菊花品性最为相合。电视剧《红楼梦》里,斗完诗后,贾母等长辈先歇下了,而小辈们又围座桌前,继续热热闹闹地吃第二轮螃蟹。这一场重阳家宴,螃蟹做主角,吃得是一团祥和。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陆』 九月九重阳节快到了,全国各地哪里最热闹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的第九天。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应该是非常活跃的全国各地,但它是最活跃的江西省石原县。
根据现存的史料和考据,崇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有秋收、祭祖等活动。”据《吕氏春秋》记载,九月份庄稼丰收时,古人为感谢天皇和先祖的恩情,向天皇和先祖献祭。这是重阳节作为秋收祭祀活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始于古代,西汉盛行,唐以后兴盛。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结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一直延续至今。崇阳祭祖的民俗,几千年来有着深远的意义。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七月中旬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
可见,当时有一种祭祀活动,就是在9月份秋收庄稼的时候,向皇帝和祖先献祭,感谢皇帝和祖先的恩情。这是古代重阳节的原始形式。同时,还有大型宴会,是先秦时期为庆祝丰收而发展起来的宴会。崇神拜祖、求寿、饮酒宴请等是重阳节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