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的风俗活动登高

重阳节的风俗活动登高

发布时间:2024-01-04 16:16:03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我国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参考资料:ke./view/50679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插茱萸
一、重阳节登高的由来: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二、重阳节插茱萸的由来: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溼,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插茱萸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这一天各地活动丰富: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并不局限于老人。

在南京,登高、赏菊、吃重阳糕,这些都是老南京过重阳节的必备“节目”。而这些活动都来源于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时候登高望远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登高的风俗始于东汉,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南京的登高风俗尤为盛行。当时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极阁;城北登幕府山。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描画了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习俗。专家告诉我们,佩茱萸其实有它的科学依据。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溼,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南京的风俗重阳节除登高、佩茱萸、赏菊花之外,还要吃重阳糕。“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其吉祥之意。

不过,我们的记者发现,照着老传统做重阳糕的店家屈指可数,可满城寻找的市民却多过往年。很多人特地从城北跑到夫子庙买重阳糕,就是想回味一下童年。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旧时南京人还用彩色小三角旗插在糕上,藉以表示登高(糕)之意,这类彩色小三角旗又叫“重阳旗”。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因此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义。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节日诗|思乡诗哲理诗|闺怨诗爱国诗|婉约词咏物诗|咏史诗爱情诗|春节诗元宵诗|清明诗端午诗|七夕诗中秋诗|重阳诗咏春诗|咏夏诗咏秋诗|咏冬诗雨的古诗|雪的古诗风的古诗|花的古诗山的古诗|水的古诗

长江古诗 | 黄河古诗老师古诗|母亲古诗战争古诗|友情古诗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登高是重阳节的风俗,这源于一段民间传说。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常常出来作乱,祸害百姓。一次,瘟魔制造的一场瘟疫夺走了桓景的父母的生命,桓景自己也差点在这场灾难中丧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妻子和父老乡亲,下定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四处访师寻道,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在仙鹤的指引下,他找到了那座高山,并见到那位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桓景,教给他降妖剑术,桓景勤学苦练,终于练就出一身降妖除魔的武艺。 一日,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学成,是回去为民除害的时候了。”仙长给他一包茱萸叶、一坛菊花酒和一把降妖宝剑,并且密授了避邪的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但是它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后来人们就把九月初九登高的风俗看做是驱灾避邪的活动。到了魏晋,登高的日期已专定于九月九日。《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千金月令》也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那时重阳就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难怪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南宋时,据《武林旧事》载:“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帝要亲自登万岁山,皇宫上下一起吃花糕庆贺。 可见,重阳佳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是早已从古人沿袭下来的风俗了。 另外,在传统观念中,“九”与“久”同音,因此“双九”还预示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到1989年重阳节又被立为老人节…… 【相关链接】 “重阳节”在日本 “重阳节”节也是日本从中国学到的。不过时过境迁,稍有不同的是,他们更注重在这个节日赏菊花。中国古代,菊花被叫做“翁草”、“千代见草”和“龄草”,人们坚信菊花有驱除邪气、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在九月初九这天,人们借菊花祈求长寿。在日本,自奈良时期开始宫中和寺庙里会在重阳节设宴席赏菊。日本人在初八的夜里在菊花上盖上棉花,第二天用被露水打溼的棉花擦拭身体祈求长寿。同时还会举办一些与菊花相关的赛歌会或赏菊会。 在平安时代以前,秋收之际,村民以及百姓之间会过一种叫“栗子节”的节日,用栗子饭来庆祝。 进入平安时期后,日本开始举办菊花宴,对饮菊花泡的“菊酒”,插上茱萸驱除邪气。另外还会举行与菊花有关的赛歌会和现在所说的“赛菊会”。后来,举办赛菊会和赏菊会并不仅仅是在......>>
重阳节有必要晚上登高吗?符合科学吗?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从诗词中能找到,古人有在重阳节登山望远的习俗。

晚上是否登高和科学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只能按当地习俗或个人喜好去决定是否晚上登高。
为什么重阳节要登高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我国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② 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习俗有:归宁父母,吃羊肉面,赏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晒秋,放纸鸢,登高,祭祖,佩茱萸等。

③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源于天象崇拜,是根据上古时代,秋季丰收后祭祀演变而来的。重阳节的传统风俗有:登高、赏秋、赏菊、悬挂葫芦、佩茱萸、放纸鸢、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感恩敬老等,我认为在重阳节众多的习俗中,最值得一提有6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之一:悬挂葫芦🌹✨

重阳节有悬挂葫芦的传统风俗。民间传闻,药王下凡到人间时,毒虫亮卜磨横行、瘟病四起。为了解救众生,他将自己的神药装在葫芦里挂在众人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因此留下了重阳节家门口挂葫芦这一风水习俗。

而在重阳节当天,瘟气降临、凶毒四起,人们就会在门口悬挂各式各样的葫芦以镇凶化煞、祛除病气。其中,尤属黑曜石葫芦效果最佳。古代的佛教文物中,就有相当多有关于镇宅或避邪的黑曜石圣物或佛像。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④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这一个习俗有什么寓意呢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⑤ 重阳节为什么登高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我国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参考资料:ke./view/50679

重阳节登高的由来
重阳登高的由来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各地流传着许多关于重阳的风俗,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重阳登高。

我们的先人将重阳看作是吉祥、长寿的节日。由于“九”是从“一”开始的个数最高数,古人将“九”看作是吉祥、长久的“至数”、“阳数”,称农历九月为“阳月”,九日为“阳日”。九月九日恰是“至数”相遇,两阳重叠,故而得名“重阳”。

重阳节登高,一般认为始于东汉。据《续齐谐记》记载,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跟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家将有大祸临头,你必须立即回家,叫家人用茱萸系在臂上,举家登高。果然,九月九日这天,桓景家的家畜全部瘟死,而桓景家人听师言而得幸免。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重阳节前夕,靠近山岭的人家为免遭天祸,便纷纷登山避邪。而居住在平原的百姓,由于无山可登,就在重阳这天,在自制的米粉糕上插上一面彩色三角旗,用“吃糕”代替“登高”,用三角旗代替“茱萸”,以示登高避邪之意。久而久之,重阳登高的习俗便沿袭下来。
为什么重阳节要登高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我国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参考资料: ke./view/50679
重阳节为何登高赏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喝重阳酒

“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重阳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溼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阳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开花时,这就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插茱萸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这一天各地活动丰富: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并不局限于老人。

在南京,登高、赏菊、吃重阳糕,这些都是老南京过重阳节的必备“节目”。而这些活动都来源于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时候登高望远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登高的风俗始于东汉,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南京的登高风俗尤为盛行。当时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极阁;城北登幕府山。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描画了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习俗。专家告诉我们,佩茱萸其实有它的科学依据。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溼,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南京的风俗重阳节除登高、佩茱萸、赏菊花之外,还要吃重阳糕。“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其吉祥之意。

不过,我们的记者发现,照着老传统做重阳糕的店家屈指可数,可满城寻找的市民却多过往年。很多人特地从城北跑到夫子庙买重阳糕,就是想回味一下童年。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旧时南京人还用彩色小三角旗插在糕上,藉以表示登高(糕)之意,这类彩色小三角旗又叫“重阳旗”。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因此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义。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登高有什么好处?
重阳登高有什么好处?

重阳登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那么登高有什么好处呢?健康专家指出,所谓登高一般是指爬山运动,一步一步往高处走,能使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顺畅。大山周围有青松翠柏,空气新鲜,是座天然的“大氧吧”。负氧离子含量越来越多,能促进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一些慢性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早在我国古代,秋季登山的习俗就十分盛行。延至今日,重阳登山已经成为群众性的盛大风俗和体育活动。秋季气温给人的感觉是不冷不热,但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减,加之秋季温度的日变化幅度本身就较大,山体温度受小气候影响也难以预料,所以秋日登山,温度变化最为频繁,能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登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体的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肺通气量、肺活量明显增加,内脏器官和身体的其他部位的功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登高还有助于防病治病。患有神经衰弱、慢性胃炎、高血压、冠心病、气管炎、盆腔炎等慢性病的病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适当的登高锻炼,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山林地带空气清新,大气中的飘尘和污染物比平地少,而且阴离子含量高,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显然是有利于健康的。登山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当你登上高峰,极目远望,把壮丽的山河尽收眼底时,你那愉悦的心境是难以形容的。

重阳登高,的确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节日诗|思乡诗哲理诗|闺怨诗爱国诗|婉约词咏物诗|咏史诗爱情诗|春节诗元宵诗|清明诗端午诗|七夕诗中秋诗|重阳诗咏春诗|咏夏诗咏秋诗|咏冬诗雨的古诗|雪的古诗风的古诗|花的古诗山的古诗|水的古诗

长江古诗 | 黄河古诗老师古诗|母亲古诗战争古诗|友情古诗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登高是重阳节的风俗,这源于一段民间传说。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常常出来作乱,祸害百姓。一次,瘟魔制造的一场瘟疫夺走了桓景的父母的生命,桓景自己也差点在这场灾难中丧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妻子和父老乡亲,下定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四处访师寻道,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在仙鹤的指引下,他找到了那座高山,并见到那位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桓景,教给他降妖剑术,桓景勤学苦练,终于练就出一身降妖除魔的武艺。 一日,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学成,是回去为民除害的时候了。”仙长给他一包茱萸叶、一坛菊花酒和一把降妖宝剑,并且密授了避邪的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但是它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后来人们就把九月初九登高的风俗看做是驱灾避邪的活动。到了魏晋,登高的日期已专定于九月九日。《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千金月令》也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那时重阳就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难怪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南宋时,据《武林旧事》载:“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帝要亲自登万岁山,皇宫上下一起吃花糕庆贺。 可见,重阳佳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是早已从古人沿袭下来的风俗了。 另外,在传统观念中,“九”与“久”同音,因此“双九”还预示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到1989年重阳节又被立为老人节…… 【相关链接】 “重阳节”在日本 “重阳节”节也是日本从中国学到的。不过时过境迁,稍有不同的是,他们更注重在这个节日赏菊花。中国古代,菊花被叫做“翁草”、“千代见草”和“龄草”,人们坚信菊花有驱除邪气、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在九月初九这天,人们借菊花祈求长寿。在日本,自奈良时期开始宫中和寺庙里会在重阳节设宴席赏菊。日本人在初八的夜里在菊花上盖上棉花,第二天用被露水打溼的棉花擦拭身体祈求长寿。同时还会举办一些与菊花相关的赛歌会或赏菊会。 在平安时代以前,秋收之际,村民以及百姓之间会过一种叫“栗子节”的节日,用栗子饭来庆祝。 进入平安时期后,日本开始举办菊花宴,对饮菊花泡的“菊酒”,插上茱萸驱除邪气。另外还会举行与菊花有关的赛歌会和现在所说的“赛菊会”。后来,举办赛菊会和赏菊会并不仅仅是在......>>
为什么重阳节那么多人喜欢去爬山
中国节日的习俗~不是有首诗就是那么写的吗~~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的风俗活动登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古代怎么说养生的 浏览:7
山东省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待遇 浏览:372
武汉退休个人社保网上年审 浏览:966
流失率含退休职工吗 浏览:267
养老保险忘记交了怎么办 浏览:592
父母房产过户儿女要交多少税 浏览:572
以房养老的人死后怎么办 浏览:158
2017年养老保险政策 浏览:679
养老保险中间断对退休有影响吗 浏览:19
单位未给职工缴纳社保已退休 浏览:759
别怕老年痴呆吃一味中药 浏览:401
重阳节吃重阳糕祝福 浏览:151
全国哪里最适合养生 浏览:398
肇东退休人员医保 浏览:130
敬父母茶的杯子准备多少 浏览:990
老人家庭急救箱 浏览:63
仙桃职工退休年令 浏览:873
养老院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浏览:133
旅居养老服务有哪些 浏览:19
老人脚肿用什么中药洗才能消肿 浏览: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