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一部分人不愿意孝顺父母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多人关注,我来答复一下你的提问。
当然,生活中有少数人对父母不好,各种不孝父母丑闻曝光过;但一部分人不孝顺父母,可能是道听途说形成的假象。
我曾经研究过这种 社会 现象,为何部分人喜欢说你不孝父母?原因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即使你平时对父母不好,但你对亲属尊重经常来往,在这个时候,亲属不会去外面说你不孝父母,因为你尊重了亲属会被隐瞒;就算你平时对父母很好,只偶尔顶撞父母时被亲属听到,如果你多年不跟亲属来往,亲属会把你顶撞父母的那句话,到处奔走相告说你不孝父母,家家户户争吵顶嘴都少不了,并不是你没有孝顺好父母,而是你没有孝顺尊重亲属,亲属多是你长辈以话语权泄恨,部分亲属说你不孝顺父母,就是警告你哪怕亲属人性差,你也要多去尊重互通来往,不然,就会到处说你不孝顺父母,因为你确实与父母曾斗过嘴。
第二种情况,你跟周围附近人没相处好,你与周围人扯皮还打过架,周围人因为跟你生活得很近,哪怕你家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周围附近人都闻风侧耳打听,可把你腋毛说成猪鬃那样粗,你分明家里条件不太好,拿不出几十万去为父母治病,就算父母久病床前你接屎接尿,周围附近人还会臭你不孝父母,因你没钱去尽那份孝心;特别是你正年轻未婚期间,臭你不孝父母是最有效利器,一来可以损害你爱恋婚姻,二来可以损害你事业前程,其实,臭你不孝父母的根本原因,是你没迁就周围人丑恶的人性。
第三种情况,他人正想剥削你父母劳力时,你可能当场很气愤阻止了父母,导致他人想压榨你父母不成,他人发泄私愤在家乡臭你不孝。这个故事是最好的说明:多年前,有个姓张的城市包工头,靠压榨家乡农民工吸血,张姓包工头吹嘘自己有钱,连农民工住院费都出不起,劣迹还多让他单身着,他没子女小钱没地方去花,家乡民工多不愿跟他卖力;有一回,他把老家李姓父子叫过去,没几天就叫这父子工地加班,李姓儿子知道加班没钱给的,就拖住其父亲夜里不去加班,其父亲看张姓包工头乡里乡亲,准备去为老乡出点点力气,李姓儿子当着他面呵斥父亲:“你有点宝里宝气吧,上次加班给了钱吗?不要去啊!”。就因为那李姓儿子这句话,后来张姓包工头回到了家乡,几乎见人就臭李姓儿子没点用,说他不孝父亲不是个好家伙。我们看完这个小故事之后,才会明白事物的真相本质,那李姓儿子不但心痛父亲,而且不存在所谓不孝父亲,看出包工头剥削不成的恶,农民工白天挥汗辛苦之后,包工头找借口这儿那里不合格,以扣除农民工工钱相威逼吓唬,压榨农民工寒夜加班返工,看来,那李姓父亲确实宝里宝气,却为全家人生活又无可奈何。
听车上乘客还讲了个故事:以前,乡村里有一户人家,家中常年只住了三个人,父亲是乡镇退休干部,儿子是村委会的成员,媳妇还是村上的女代表,就在这么一个家庭里,理应去争当表率模范;但这父亲却十分地好色,经常动手脚调戏其媳妇,媳妇想把他退休金捞腰包,其儿子喜欢去镇上找小姐,坊间曾经这样流传过,说那父亲与媳妇关系暖昧,有一回,其儿子杀回马枪捉了奸,并将父亲殴打了一顿,后来,父亲见人就骂儿子不孝他。车上乘客讲完后想考我,问那儿子到底孝不孝父亲?但是,多年来我都解答不出这难题,每户人家的那本经都难得念,争吵矛盾几乎户户都会有;比如,在上面的故事中,父亲动手脚调戏媳妇不对,媳妇想捞父亲退休金不对,儿子将老婆当摆设不对,儿子在外面玩小姐不对,父亲跟媳妇通奸不知对不对?儿子殴打父亲不知对不对?儿子孝不孝父亲更不清楚了。
因此,以家庭矛盾评说别人不孝父母,不但没有科学准确的依据,而且体现出你的人性不很好,你不应把对别人的仇恨讨厌,指桑骂槐胡说别人不孝父母,别人对你也同样地仇恨讨厌,但别人却不胡说你不孝父母,你不可能没跟父母发生过争执。
父母儿女是离不开的血肉亲情,别人打打骂骂之后还是一家人,别人父母不会问你要吃要用;我思考这 社会 现象后发现,其实,没多少儿女不心痛自己父母,只是孝顺方式更多种多样:有的人花金钱孝顺父母、有的人用力气孝顺父母、有的人作陪伴孝顺父母、有的人请人孝顺父母、有的人用嘴巴孝顺父母、有的人少年孝顺父母、有的人年老孝顺父母、有的人还讨钱孝顺父母……[呲牙]
人之初性本恶!
不是一部分人不愿意孝顺父母,而且绝大多数人!
孝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出自无奈,孝顺的孩子,都是没有出息的!平心而论,他们不能给予父母什么,只有守候,这种守候被我们称作——孝顺!
有钱人,为了地位,身份,名声,孝顺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作秀!他们可以去陪客户喝酒,陪小三去购物,陪哥们去钓鱼,父母那,只有在父母大寿时,高调显示一下他的大孝!给别人看的!
父母可以为儿女放弃一切,试问,有几个儿女能为父母做到放弃一切?
孝顺——只是为了维护人的一个虚伪的面具!
不孝顺父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幸福的家庭,“百善孝为先”,儿女基本上都是孝敬父母的,对“孝”不论认识上还是言行举止上都有好的传承。不孝的家庭,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表现在各个方面。“父不慈子不孝”只是一个方面,从某个方面讲,年少的只是给自己的不孝找借口,把不孝建立在父母的不慈上,而不是自身上。确切的说,父母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由于他们自身的问题,在生活工作上可能犯过错,对儿女没尽到责任,甚至无缘无故的骂我们打我们,深深的伤害过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并且他们受生活时代的影响,可能文化低、学 识少,甚至是文盲,特别是有些事情上还很固执。但这一切都不是不孝的理由。我们有我们的生活,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孝顺父母我认为重要责任在我们:“父爱我,孝何难?父恶我,孝方贤!”不是父母待我如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待父母如何?我们孝敬父母,不仅是我们做善事、体现个人修养,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以身为表,影响、教 育儿 女们以后如何孝敬我们,把孝经一代代更好的传承下去。从这个方面说,孝顺父母是孝顺自己,不为过吧
怎样才能孝顺老人呢?知恩思恩心神倾注虑深恩。现在年青人认为孝顺老人是绑架,不知恩不报恩没有人性最伤心。二o=一年一月一日元旦。
这个东西我感觉还是跟家庭和不和睦,父母的教育程度,小时候有没有对孩子起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关心到不到位,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好不好,
一部分人不愿意孝顺父母是因为两方面原因:1,父母从小对孩子百依百顺,不懂从小教育子女懂得感恩,再加上自己虽为人母不懂树立尊老,孩子从你的一言一行照搬,这些不能完全埋怨孩子,是自己做的不到位,有其父必有其子;2,现在 社会 环境造成人越来越冷漠,一个屏目比父母还亲,宁对着屏目千言万语不愿对亲人多说句话, 社会 这种恶习不改,将来人情会越来越淡,对面相逢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最后想说的事要想子敬父,父需做榜样,合理利用手机,常见面多交流,孩子会越来越孝顺。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孝顺父母呢?我觉得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父母,父母对自己的长辈好与坏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影响孩子的一生。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母亲对自已的婆婆很不好,每天只是用一个碗装点食物送过去,从不上老人上桌吃,一天这个碗被孩子打碎了,她的儿子坐在地上就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碗碎了,等你老了我拿什么给你送吃的?"这个笑话被改编成很多版本,也拍了很多小视频。这个笑话告诉我们孝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孝不是挂在嘴边的,最好的教育是行动。
二丶有的孩子出生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里,从小就耳渲目染了一些争吵,打闹的事情,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刻上了一道又一道的烙印。父母的争执甚至大大出手,让孩子享不到亲情,看不到父慈母爱,自然也不会让孩子产生亲近父母孝顺父母的心思,试想这样的孩子心中能有爱吗,没有爱又哪里来的孝呢?
三、长辈及父母对孩子的宠溺过度。我觉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中国自古以来重男轻女的思想就深入人心,生了男孩子宠得无法无天,那真是"捧手里怕摔了,含嘴里怕化了",特别是老一辈更是疼得跟个金疙瘩似的,上天要月亮绝不摘星星,要啥买啥,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给孩子养成一切唯我独尊,我排老二就没有人敢称老大的自私心理。一旦愿望无法实现,就开始了天塌地陷的鸡飞狗跳。这样的孩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骄生惯养,吃不得一点苦,你能指望他孝顺,难呀!
Ⅱ 孩子不孝顺父母,父母占多少原因占百分比多少以我的观点父母占到90%以上!有的父母只给孩子提供吃
其实,这个是不能用百分比的,不过父母占主要原因,其实孩子不孝顺,父母算是罪魁祸首,最后只能是罪有应得。所以你想要别人对你怎么样的话,那就看你是怎么对待别人的,这当然也包括家人
Ⅲ 独生子女为啥不懂得孝顺父母
先普及一个概念:什么是“老年人”?
根据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也就是说,
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
01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养儿防老是亏损
在一定程度上,养儿防老可以理解为一种投资与回报的关系。
儿女出生以后,父母有责任和义务抚养儿女长大成年。在这个过程中,儿女的衣食住行、
吃喝拉撒、学习成长等都由父母出资,这个过程一般会持续二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当孩子工作、成家后,父母仍在工作:一方面要从事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帮助儿女带小孩、收拾家务,
这个过程一般也会持续十几年。
经历上述两个过程,父母年龄多在50岁以上,这时候的父母仍然不会需要儿女的直接照顾。
据《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8)》显示:
2017年底,中国65岁以上人口为1.58亿人,其中有3/4的老年人处于“带病生存”的状态。
另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世界卫生统计》判者显示,
中国人均寿命预测为76.1岁。
也就是说,按照平均寿命来说,父母需要儿女直接照顾的时间为十几年。与父母照顾儿女的时间相比,相差甚多。
所以,如果将养儿防老看作是场投资与回报,父母大概念是会亏损的。
02 虽然养儿防老是一种“亏损”,
但父母很少计算沉没成本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经济学》一书中说:
“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sunkcost)。”
对于儿女的成长,
父母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时间和精力并不能挽回,而父母也从来没有想过去挽回,也就是没有考虑过沉没成本的损失。
03 养儿防老更多的是情感寄托,而不是单纯的投资行为
关于儿女和父母之间的亲情,高尔基曾经说过:
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
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
事实上,在亲情面前讨论养儿防老的话题尘芹未免太过功利,亲情作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情感之一,本身无法用金钱或其他标准来衡量。
另外,
父母口中的养儿防老也并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在精神上希望得到儿女的慰藉,对于失去另一半的单身父亲或母亲尤为如此。
04 当今社会,“养儿防老”除却子女的责任,还需要社会的关爱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来说,孩子的生活、自己的生活、夫妻双方父母的生活、爷爷奶奶的生活,这些生活压力太大,紧靠个人根本无力负担。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
未来中国会出现一种“9037”的养老模式:
90%老人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7%社区养老。
其中,90%的居家养老并不是单纯靠儿女在家伺候,而是需要社区和社会的帮扶派冲毕。
综上,养儿防老并不是最大的骗局,因为养儿防老并不仅仅代表投资与回报。
养儿防老如果严格按照经济学的角度理解,
其实是一种入不敷出的亏损,但是这种亏损父母从来没有计较过,也可以理解成“心甘情愿被骗”,因为有永远也剪不断的亲情维系。
Ⅳ 为什么现在很多父母都不孝顺
父母是最重要蔽蠢的家庭成员,而孝顺又是一种传统美德,所以有很多孩子都应该要孝顺父母,然而最近现在很多族姿父母都不孝顺。以下可能是其中的原因:
一是移民越来越多,孩子们把父母移民而去当成“爱都没有”,从而影响了他们孝顺父母的感情。
二是父母的职业日渐复杂,他们全身心投入事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他们的教育模式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导致父母不被孩子们重视。
三是一宏穗陪些家庭经济上的原因,比如家庭贫困导致家长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影响了孩子更大的孝顺父母。
四是社会现象的影响,比如素质教育成为时尚,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能够受到理性和合理的教育,以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也影响了孩子对父母的孝顺程度。
最后,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导致孩子们迷失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甚至无法感受到真实的爱和关怀,自然也无法体会到孝顺父母的价值。
总结起来,现今很多父母不孝顺,可能有许多各种原因的移民、父母繁重的工作、家庭经济因素、当前的社会现象影响及新媒体技术,导致孩子们对父母缺乏尊重和孝顺。所以只有家长们重新端正自己的教育理念,慎重选择有价值的教育方们重新用心感受孝顺父母的价值,才能缓解这种现象的出现。
Ⅳ 孝顺的孩子有百分之多少
孝敬父母指数 女儿比儿子高18%
周末中午搜陪,小松带着老婆孩子,从西三环的家中出发,直奔老家房山良乡。年长的父母此时厨房里忙活着,准备小松打小最爱吃的贴饼子、焖酥鱼。车刚上京港澳高速,电话响了,是妹妹小雨打来的。
“哥,你稍微赶着点儿呗,难得回来一次,还不积极,再不来,我把你鱼都吃了。”“好好好,你周周都回家,还馋这口儿哪?我马上到。”这就是小松和小雨的日常。哥哥小松工作繁忙,一般一个月左右或者节假日才能回一次良乡老家,而妹妹小雨则每周都能回去陪一次父母。
据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发现,与成年儿子相比,女儿孝敬父母的指数高18%、与老年父母情感关系好的比例高44%。
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曾毅在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经研究,养育女儿在老年得到的回报比养儿子要高得多。同时他也认为,应鼓励支持成年子女与老人同住或近邻居住,既有利于老人享受天伦之乐,在生病时得到适当家庭照料,还可以在不生病时向子女孙子女提供帮助,促成老人和晚辈“双赢”。
未来达2.1倍
农村人口老化程度高于城镇
良乡,早已不是以前的模样。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作为房山区的核心区域,良乡早已成为北京市重要的卫星城。但在小松小时候,良乡跟北京城区还是有明显的差别。“以前良乡,包括房山都是属于河北的,连家里老人说话口音都跟北京城里的有点区别。”
像很多在良乡一起长大的发小一样,小松和妹妹从高考以后,就一直在北京城里上学、工作,档让把家安在了世蠢蠢城里。
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年轻人有从农村流向城镇、从城镇流向中心城市的趋势。2010年农村与城镇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0.1%与6.7%。经科学推测,如果假定2010年普查得到的农村向城镇迁移人口绝大部分是年轻人的年龄结构分布不变,2050年农村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高达46.4%,等于城镇的2.1倍。
我们的家庭人口预测还表明,如果假定当前的农村人口迁移年龄结构保持不变,2050年我国农村65岁及以上“空巢”老人占农村总人口比例将高达26.1%,等于城镇的2.9倍。
比例高达44%
女儿与父母情感关系更好
小松和小雨的回家团聚,让爸爸妈妈喜上眉梢。老两口忙了一大桌子菜,一家人其乐融融聊了很久。临走的时候,爸妈还有点不舍,妈妈特意嘱咐小松,没事就多回来看看。“每次都是这样”,小松说,“我自己确实比妹妹回家的次数要少一些,平时手头上的事确实有点多,也没办法。”小松觉得,妹妹作为女性,确实心思比自己细腻很多。另外,岳婿关系相对来说比婆媳关系好处理一些。
北京大学“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表明:与成年儿子相比,女儿孝敬父母的指数高18%、与老年父母情感关系好的比例高达44%。
儿女双全但生活不能自理老年父母对于女儿女婿照料的满意度要比儿子儿媳高67%。平时与女儿/女婿交流最多的老人三年后认知功能显著下降风险比平时主要与儿子/儿媳交流的老人低16%,死亡率低7%。
以上养育女儿在老年得到的回报优于儿子的差异在统计上显著、而且养育女儿回报率更高这一现象,在农村比在城镇更明显,在高龄老人人群比低龄老人人群更明显。
未来降到7.6%
我国传统三代家庭正在分化
小松和小雨把家安在北京城里以后,实际上,就从一个大家庭分成了三个小家庭。
“以前小时候,家里人很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还有妹妹,在一起吃饭都有一大桌子。现在,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才会有这么多人,那种热闹的感觉一年也只能体会到有限的几次。”小松说,以前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居住,除了热闹,相互间也有个照应。不过现在通讯发达、交通条件改善,家庭成员之间可以更快速跨越地理上的距离。“现在有什么事,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能联系上,说回去就回去,也快。”
由于生育率大幅下降,离婚率快速上升,结婚率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带来人口大量迁移,许多年轻人远离父母异地就业等综合因素影响,传统的三代同堂模式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而逐渐削弱。
在人口增长放缓的同时,家庭户数却较快增长。传统的三代家庭在分化,而一人户、一对夫妇户等小家庭快速增长。据预测,从2030年左右开始,一人户家庭将取代一对夫妇户而成为仅次于二代户(一对夫妇和孩子)的第二大家庭户类型。同时,我国三代家庭户比例在1982-2000年间基本持平(19-20%左右),而2000年以后萎缩,从2000年的20.9%下降到2010年的17.7%,如按当前发展趋势,今后将持续大幅度下降到2050年的7.6%。
显著改善40%
和子女同住老人认知能力更好
根据“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控制相关协变量后,与空巢老人相比,和子女同住或近邻居住的老人认知功能显著改善40%,自评健康良好可能性明显升高32.4%,生活满意的可能性大幅提高54.8%。
多与子女沟通,从年轻人那里获取新鲜的信息,可以有效延缓老人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功能性衰退,并避免老人因孤独空虚引发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而显著改善心理和生理健康。
对小松来说,聚少离多,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但他也在考虑将来。
“最理想的情况,肯定是,一大家子,都住的别太远。包括我岳父岳母那边,我妹夫那边的老人。但是,要在北京实现这一点,客观条件上难度太大。现在,只能更加努力工作,多做积累,看看以后能不能大家都住的再近一点,能经常享受团聚的幸福感。”
家务减少10小时
子女与老人互助可实现双赢
北大调查数据显示,一起居住或者近邻居住,不只是对老人有利,子女与老人同住还对子女有益。
相对于与父母分隔较远居住的女性,与父母一起居住或近邻居住女性的家务时间每周明显减少近10个小时,就业可能性增加23.1%,女性就业者每周工作时间增长9.4小时,男性就业者每周工作时间增加6.2小时。与父母同住(或近邻)女性自评健康良好可能性上升19.8%。
相对于西方“个人独立至上”的思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三代同堂或近邻居住模式,是一种双赢模式。
曾毅告诉北京晚报记者,可以借鉴新加坡政府的做法,对三代同堂和近邻居住家庭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并在购买和租用政府补贴住房、适当减免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给予照顾和优惠。重视与大力发展社会养老的同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家庭养老优良传统,鼓励支持成年子女与老人同住或近邻居住 (如复式单元公寓房)。老人与子女同住或近邻居住既有利于老人享受天伦之乐,在生病时得到适当家庭照料,还可以在不生病时向子女孙子女提供帮助,促成老人和儿孙晚辈“双赢”。
鼓励支持成年子女与老人同住或近邻居住,既有利于应对人口老化严峻挑战和改善家庭福祉,又可以减少因小家庭户数大幅增加而导致的能源消费较快膨胀,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Ⅵ 学历越高的人越不孝敬父母你怎么看
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和父母的生活脱节,不是不想孝顺,而是很难做到人们眼中的孝顺。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以感恩之心对待这个世界的最好方式。可是每个人孝顺的方式并不相同,有些人觉得学历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顺父母,这种观点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学历越高,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
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的人来说,他找工作大概率会在自己所生活的地区;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的人来说,他找工作大概率会在自己上学的城市;可对于一个出国留学的人来讲,是回国还是定居在国外,这或许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一辈一辈人的持续传承,在如今这个时代当中发生了巨大改变。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可是这一代人才开始真正彻底脱离父母。在现实生活当中,越是学历高的人,需要花费在学业上的时间就更多,离父母可能就越远,这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常态,不论愿不愿意承认,事实就是如此。
学历越高的人越难做到人们眼中的孝顺,这也是之所以会有人觉得他们不够孝顺的原因。
我们普遍意义上的孝顺,可以说是常回家陪伴父母,可以说是给父母物质上的支持,甚至可以说是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可是伴随着学历的不断提升,我们会发现这部分人群越来越难以做到世俗意义上的孝顺。
因为学历很高,他们当然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可这也就代表着需要在生活中投入更多精力,代表着需要承担生活中的更大压力;因为常年求学在外,他们其实早就已经变成了彻底独立的个体了,和父母之间虽然还有足够的牵连,但这种牵连已经不足以让他们放弃自己现在的生活。
这可以说是一件相当悲哀的事情,所有父母都在拼尽全力让孩子有更高的学历,而孩子有更高的学历,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会离父母更远。
人其实都是这样一种状态,我们希望子女能够变得更好,对子女的付出可以说是毫无保留,也从没想过需要回报。可是当真的在自己年老后见不到孙女,心里又会觉得空落落的。
父母有父母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人生,当双方开始各走各路,未来可能会让人心疼。
Ⅶ 我们这一代人为什么越来越不孝顺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觉得子女不太孝顺自己,甚至有些厌弃自己:想住在一起,但他们要独立住;要求常回家看看,他们却说很忙;要求周六日多带孙儿回来,却说孙儿要学艺术……总之,许多父母感到不被重视,不被需要,甚至被抛弃。于是,默默自问:如果养老不能指望子女,那么当初这么辛苦养育他们的意义何在?
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疑问?
(1)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很多父母的家庭观念还是停留在过去的传统家庭生活,几代人住在一起,热闹,有生气。但现在年轻人追求独立的生活,特别下班以后,不想整天与太多的人在一起,不想照顾太多人感受,只想过小家庭的生活,这样才真正可以卸下面具,惬意、轻松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见想见的人。
(2)未能设身处地体谅子女的不易。现在职场竞争比较激烈,年轻人生活压力比较大,他们的确比较忙。但很多父母盯散只是关注自己的感受,未能真正从子女的实际去要求他们,从而形成彼此的误解甚至怨恨。
(3)未能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去考虑养育子女的问题。人类要延续,社会要发展,就要繁衍后代。所以,养育子女,不只是父母个人个事情,还关系到社会,关系到人类的发展。
(4)个别子女的确对父母缺乏孝心。个别子女,的确不能体谅父母,未能尽自己的能力去孝敬父母,特别有些刚从农凯穗氏村走出来的年轻人,嫌弃父母衣着不体面,不时找他们麻烦、要钱,增加他们的负担。
那父母该怎么办呢?
(1)要改变思想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尊重子女独立居住,多给他们私人空间,也让自己放飞自由。
(2)在平时利用网络多关注子女所从事的工作情况。这样既能了解一下他们工作的苦族轮与乐,又能为以后见面有共同语言打下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3)要提高思想认识。子女不是我们父母的私有物品,他们既是我们父母的子女,也是社会的人员,养育好子女是我们父母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社会仍要发展,人类仍要延续。父母好好养育儿女,儿女好好孝顺父母,彼此多些理解支持,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人类才会越来越美好。
Ⅷ 学历越高的人越不孝敬父母你怎么看
学历越高越不孝敬父母本身就是个悖论,只能说越不会不加思辨地顺从父母所有的意愿。
孝顺从字面上拆解,孝和顺是两层意思:感情联结和行为迎合。我爱父母——这是孝的主观驱动力。而顺——即行为迎合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很大偏差。
对于有些父母来说,自己培养的孩子没有给予自己足够的经济回报,连掌控他的权力也没有了,实在是”太不孝顺“了。因此,这个问题真的是高学历的人越不孝敬父母吗?
质而言之,高学历人群更容易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识,但同时也饱受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而一些人只会从浅层方面去看待那些高学历的人不愿意服从父母的种种表现,何尝不有失偏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