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司马卬详细资料大全
司马卬(?-公元前204年),程姓,司马氏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为殷王。乃周朝诸侯王程伯休父的嫡系后裔、司马卬本是赵国将军,巨鹿之战后随项羽入关。灭秦后,项羽分魏国地为西魏、殷两国,封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
汉二年(前205年)三月,汉王刘邦进兵楚地,司马卬投降汉王刘邦,其地成为河内郡。次年四月,彭城之战,项羽率三万精兵大败刘邦及五诸侯联军56万人,司马卬被楚军所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司马卬
- 国籍 :秦朝
- 民族 :华夏族
- 逝世日期 :公元前205年
- 职业 :将领、诸侯王
- 主要成就 :平定河内
- 爵位 :殷王
人物生平,史籍记载,家庭成员,故里考证,
人物生平
司马卬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剑客司马蒯聩的玄孙(一作曾孙)。秦朝末年,司马卬曾担任武信君武臣的部将,率军攻占朝歌(今河南淇县)。 巨鹿之战后,司马卬跟随项羽入关。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司马卬因平定河内,屡立战功,于是项羽分魏国土地为西魏、殷两国,封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汉王刘邦从临晋渡过黄河,攻下河内之地,俘虏殷王司马卬,将其地设定为河内郡。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四月,楚、汉大战于彭城,汉军大败,诸侯见汉军兵败,皆逃亡离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马卬身死。
史籍记载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家庭成员
始祖:程伯休父 高祖父(一说曾祖父):司马蒯聩 祖父:司马昭豫 父亲:司马宪
故里考证
魏美智 博爱县
孝敬镇地驻孝敬村,是楚汉相争时殷王司马卬出生、成长的地方,司马卬是晋宣帝司马懿的十三世祖,是项羽分封的十八个分封王之一(即殷王)。他被封为殷王后在孝敬村不远的内都村建立了内都城,现在尚有部分城墙遗存。司马卬是一个以孝为本,以孝治军的典型人物,他的事迹在博爱县流传很广,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使古人的高尚品质在新时期发扬光大,笔者今年秋天,便专程到司马卬的故里孝敬村,司马卬的王都内都村进行了考察。 一、司马卬出生的地方。到了孝敬村,一听说来考证司马卬的故里,许多行人驻了足。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将我带到原博爱沁河段的门口,指著一株不大的杨树说:“那棵小树靠北一点,原是一座破庙。当年司马卬的母亲讨饭到这里,在破庙的舞楼下生了他。生他的时候是冬天,好心人在破庙门前放了半包(袋)面,才没把他母子二人饿死。靠讨饭,他的母亲把他拉扯大,后来参加了赵国的军队。楚汉战争时,被项羽封为殷王。”《项羽本纪》载:“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这段历史与史书的记载相合,说明了民间传说的可信性。 二、司马卬出生时的信物--石羊。在孝敬村的四个大十字街口,古时有四个石羊,民众称为“石狮”,传说为司马卬诞生的信物。一听说寻找司马卬的石羊,马上聚拢了四五个人,指指点点将我带到一个十字街口的电线杆旁。这只石羊掉在电线杆下的河沟里。不是说有四个石羊吗?怎么才一只?四五个
老年人七嘴八舌告诉我:“孝敬村与张村相连,很早以前,张村有个年青人叫牛虎,膀大腰圆,力大无穷,他将石羊掂回家一只,练武功用了,现在还在张村。另外两只在大岩村。说是与牛虎同时,孝敬村有个年青人叫王楞,也是力大无穷。有一年,大岩村人不知为何要和孝敬村人打架,于是王楞两手提了两只石羊到了大岩村。大岩村的年轻人看孝敬村有能人,再也不敢提打架的事了。这两只石羊还放在大岩村。 司马卬为什么要用羊作出生的信物呢?据民众他分析:1.很可能司马卬出生肖肖羊。十二生肖,六十花甲在我国周朝已有了。秦汉之际,司马卬用羊来作出生的信物,很可能其肖羊。司马卬被封为殷王时,为公元前206年,其干支为乙未,为羊年,据此推断,司马卬很可能出生于公元前242年(封王时36周岁),或公元前254年(封王时48周岁)。2.司马卬对母至孝,在村内四个大字街口放上四只石羊,即用石羊来代表他自己,让母亲走到哪里都看得到他,使他时时与母亲相伴。 三、博爱县有十一个村名、地名的来历与司马卬有关。其中孝敬镇七个、张茹集乡二个,青天河风景名胜区二个。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司马卬高尚品质产生的地名有两个;孝敬村、扒庄村。因司马卬对母亲至孝,他在赵国当兵以及被封为殷王后,仍不忘母亲生育养育之恩,特别是母亲去世葬于孝敬后,利用战斗间隙他常回家祭祀母亲,每次回去,便在距孝敬村东5里远的扒庄下马,跪在地上叩三个头(一说一步一叩头),便步行到母亲的陵寝处祭奠。为了张扬司马卬的美德,人们便将生养司马卬的村庄更名为孝敬村,将他每次开始叩头的地方命名为爬庄(后人因因爬字不雅,又将爬庄改为扒庄)。二是由司马卬王河内产生的地名共七处。据孝敬镇内都村村志记载,司马卬王河内后,在内都建立了内都城(有别于殷都河内——朝歌)。司马卬所建的内都城,周长九里十三步,于解放初仍保持完好。到了一九五八年,县里组织修沁河堤,便将南城墙作为堤基,东、西、北三面城墙被拆去,将土复到了沁河堤上。目前,唯存西城墙约三十米左右,被焦作市 *** 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司马卬被封为殷王后,许多官员前来朝贺。朝贺官员的驻跸点形成了二个村庄,叫东王贺、西王贺。王都的粮仓建在王都的东边,后来形成了两个村庄,叫东粮食,西粮食。后人因这两个名称太土气,便更名为西良仕、东良仕。 四、孝敬村--司马氏的家园。《晋书》《宣帝纪》载:“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以此官克年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王立为殷王,都河内。后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变。量生颍川太守儁,字元异。儁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这段记载表明:1.司马懿是司马卬的十三世孙。2.孝敬村是司马卬的家园,也是其子孙的家园--“子孙遂家焉”。到司马懿时,司马氏家园仍在孝敬里,即现在的孝敬村。毛传:“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怀庆府志》:“每里十甲,每甲五户”。从孝敬里到孝敬村是村庄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五、温县孝敬里与博爱县孝敬村,系同一个村庄。据考,博爱县这片地方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和温县同属一县。据东方朔所撰《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碑载西汉元朔三年博爱县地属安昌;东魏《武德于府君等义桥石像碑》载,博爱县地属武德县;《唐故青州副使裴府君墓志铭》载,裴休的儿子裴滈葬于“河内武德县酒封村”,即现在的博爱酒奉村。武德县即今温县武德镇,建于秦始皇东巡时,金时始废县为镇。安昌县旧址也在武德镇附近。以上史料证明,在这些历史时期博爱县与温县隶属相同。那么,为什么史载温县孝敬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沁河改道,孝敬村原在沁河南岸,与温县土地连片,因之,为温县孝敬里。经沁河改道后,孝敬村便到沁河北岸,与博爱县(原河内)连成一片,这可能是孝敬村划归博爱县的一个重要原因。司马懿虽然为了招纳贤士,谋大事举大业,搬到远在黄河之滨招贤镇,但其故里仍为孝敬里即孝敬村。据《怀庆府志》中的碑铭记载:“孝敬村地接张村,烟火千家”。张村位于孝敬村西侧,与孝敬村相连。这证明:孝敬村与张村均在博爱县,而不在温县。 六、司马氏的祖籍--柏壁寨。柏壁寨即现在的博爱县唐村。过去,柏壁寨全村共姓一个姓:司马氏。明洪武四年,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柏壁寨,才打破了司马氏的一统天下。据村中的李姓长者言,过去常听司马家族的人说,司马卬的母亲就是从柏壁寨(唐村)出去,讨饭到孝敬村,在那里生下了司马卬。司马氏的祖坟在唐村西头博爱内都公路旁,有好几十亩大。
❷ 孝敬镇的介绍
孝敬镇位于焦作市博爱县西南端,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9千米。南依沁河,西枕丹河,辖28个行政村,4.8万人,5.5万亩耕地,9000亩滩地。1辖孝敬、蒋村、留村、张村、任村、大岩、小岩、程村、小王庄、扒庄、西王贺、东王贺、西内都、中内都、东内都、东界沟、西界沟、吴庄、徐庄、南水屯、北水屯、赵郭、东原庄、坞庄、唐村、齐村、双庙、木锨庄2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东界沟村。博王路(博爱县城到王贺,又名X-026公路)穿境而过。名胜古迹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汤帝殿。
❸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博爱县孝敬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博爱县孝敬镇下辖村委会包括孝敬村民委员会、张村村民委员会、蒋村村民委员会、留村村民委员会、任村村民委员会、大岩村民委员会、小岩村民委员会、程村村民委员会、小王庄村民委员会、扒庄村民委员会、西王贺村民委员会、东王贺村民委员会、西内都村民委员会、中内都村民委员会、东内都村民委员会、东界沟村民委员会、西界沟村民委员会、吴庄村民委员会、徐庄村民委员会、南水屯村民委员会、北水屯村民委员会、赵郭村民委员会、东原庄村民委员会、坞庄村民委员会、唐村村民委员会、齐村村民委员会、双庙村民委员会、木锨庄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