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怎么过

重阳节怎么过

发布时间:2020-11-27 05:19:54

㈠ 怎样过重阳节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㈡ 以前的人们怎么过重阳节现在的人们怎么过重阳节

九九重阳节是中国祭祖的日子(还有除夕、清明节及盂兰盆会),后来被我国定专制“老人节”,以属此呼吁社会人民关注老人,很多社区或个人也会组织爱老助老活动,为老人带去温暖。 如今物质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使得人们过于浮躁,生活节...

㈢ 我们应该怎样帮老人过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现在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成为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而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有调查显示,这个传统节日已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渐渐淡忘。
街头调查:年轻人冷对
“重阳节?好象是九月初九。怎么过?不就和平常一样过。”日前,某机构在南昌市中心随机调查了年龄层在18~30岁的近百位年轻人。结果显示,71%的年轻人对重阳节没多少概念了,有部分甚至不知道还有重阳节,更不用说重阳节是哪一天了。
“重阳节?不准备过,专给父母庆祝的重要日子除了他们的生日、父亲节、母亲节,没有别的了。”公司职员张女士说。一对小姐妹说,自己家中老人很多,每当重阳节老人们会做一些糕点吃,但不知道那样做有什么意义。一位家在外地的中年男子表示,每当过重阳节都会给老人打个电话,但也不会刻意去庆祝这个节日。许多高中生甚至表示,压根儿没听说过有什么重阳节,可当被问及“知道情人节是哪天吗?”他们马上异口同声地说出了日子。
专家:纪念重阳是进步的表现
重阳节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可在现代很多人心里,它并排不上号。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许多舶来的西方节,已成了“佳节”的代名词。
而事实上,在老年人心中,传统节日才算节日。舶来的洋节,老年人不会过,甚至不理解年轻人为何那般热衷。社会学者王开玉认为,年轻人要尊重老年人的习惯,更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父亲节、母亲节的问候,老人们不会不高兴;重阳的问候,更会让他们打心眼里觉得甜蜜,因为他们的习惯得到了尊重。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介绍说,九九重阳节已有2200多年历史。我国一直提倡尊老爱幼,很多单位在儿童节都有不成文的规定,职工们可以带着孩子出去玩,重阳节也可以进行效仿,让儿女们带着老人出去转转。杜鹏认为,以具体的行动纪念重阳节,不仅能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加强中青年与老年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我们年轻人该怎样为老人过重阳节,如何为老年人减轻负担呢?

㈣ 重阳节是什么节啊怎么过啊要干什么啊

重阳节
目录·简介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诗篇
·大院里的重阳节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附原文如下: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诗篇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字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谢新恩

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
茱萸香堕,紫菊气,
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详解重阳的花糕与登高

郭庆瑞

【花糕】

重阳的来历是根据我国五经之一的《易经》,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都是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又因“九”在个位数中是最大的数字,古人以“九”为最高,如老北京形容前门楼子最高“九丈九”,李白诗“疑是银河落九天”。古人认为“九”是象征吉祥长久的“至数”,两九相重,即是至数相遇,“至而又至”,又是两阳相叠、“阳上加阳”,这样,就被认为这一天是非同一般难得相遇的吉日良辰,于是就把这一天定为“重阳节”。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吃糕早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食蓬饵就是吃蓬糕。至于在这一天吃蓬糕的原因还有一段传说:“在古代一座高山下住着一户勤劳善良又善于做善事帮助人的农民,凭着辛勤劳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一天,这家主人收工回来,天色已晚,路上遇到一位投宿的老者,他二话没说,就把老者让到自己家好吃好喝好招待。第二天老者临走时,对这位主人说:“九月九日你家中要有灾,必须往高处搬家,越高越好,还要搬到草木稀少的地方,这样可以免灾。善良的农民听了这位老者的话,就搬到山上居住了。九月九日这一天,善良的农民从山上往下一看,果然见自己原来住的房子着火了,而且火势向山上蔓延,但因农民听了老者的话,选择了草木稀少的地方,所以火势没烧上来。从此登山避灾的事就传开了。但年年搬家,实非易事,况且有的地方尽是平原,无山可登。于是有聪明人想出了吃糕,代替登高搬家的办法。因“糕”与“高”谐音,从此,重阳吃糕可以避灾的习俗就传下来了。
京城重阳吃花糕,习俗久远,随着制作花糕日渐成熟,品种齐全、花样繁多,据早年著名卖传统风味小吃的南来顺面点大师周玉华介绍说:“重阳花糕是用江米粉加水用屉布包起蒸熟,然后揉均匀,分成4块,取面一块揉光滑,拍成2厘米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层豆沙馅,再铺一层江米面,用这种方法铺四层面、三层馅后,上面放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要码严实,撒上金糕丝、青梅等即成。也有两层或三层的,中间夹桃仁、松子仁、温朴及青梅等果料。早年南来顺的花糕是用黍子面黄色(黄米面)、江米面白色,一层黑色的豆沙馅,一共六层,看上去层次分明,颜色鲜艳,上面中间撒果料:葡萄干、瓜子仁、金糕丁,四周边放金糕条。据稻香村食品厂厂长池向东说:“糕点铺每年重阳节都做花糕,实际是富强粉烤制的两层酥皮点心,中间夹枣泥馅,有桂圆馅。”重阳节还是“老人节”,今年他们将为京城200多位百岁老人送上花糕。

【登高】

唐朝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说明唐朝时重阳登高、插茱萸已很盛行。
北京吃重阳糕,明朝时就有记载,是宫廷食品。《燕京岁时记》中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kē,古时盛酒的器具)出郭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这一天要吃重阳花糕,上面插五色小旗当标志,人们买回花糕供于佛堂、祠堂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
清乾隆年间袁枚《随园食单》中说:“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蒸上,加上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
清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伴花斋所刻《都门杂咏》中有王嘉诚的诗称:“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两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故都食物白咏》中称:“佳果嵌来枣作泥,重阳糕宴事堪稽。登高好把新诗赋,何故刘郎不敢题。”

大院里的重阳节
李永俊

大院的重阳节有一种传统,喜欢晚餐凑在一起吃。几家约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临,灯光闪耀,人们饮着菊花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菜,欢聚畅谈,交流情感。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大杂院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重阳日人们有敬老的风习,各家晚辈都要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些体贴。除了专给他们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过的亲属须慰问老者,出了嫁的闺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条件的人家,还要陪老人去看看热闹儿逛逛公园,这样会让老人心胸更加开阔,便于长寿。
赏菊花是市民多年传统风俗,戴菊花防灾去病也是人们旧时一大习惯。重阳节到来各大公园将举办菊花展,北海、天坛、紫竹院、植物园名声最大。
重阳节之时,北京正值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季节。到空旷之处放风筝,不但简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清代时老北京人放飞之举极为热闹盛行,店铺集市都出售各种纸鸢,花市卖的风筝种类最全质量上乘。
如今,曾经住过的大杂院早已变迁,昔日重阳节“又见花糕处处忙”的景象也已不见。但时逢佳节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邻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说笑聊天的温馨,思念童年一起欢笑玩耍的小伙伴。

㈤ 重阳节是怎么来的怎么庆祝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专:“(九月)命家宰属,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 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 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㈥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你的重阳节是怎么度过的

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喝菊花茶等习俗。

重阳节源远流长,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现在弘扬传统节日,作为新少年,我们更应该去践行,让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四海。中国是礼仪之邦,不光重阳节,在平常更应该爱护、尊敬长者。

㈦ 怎样过重阳节

登高远眺赏菊花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怎么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养老金从哪里领取 浏览:176
深圳招50岁以下男工 浏览:70
温泉美年大健康体检有哪些地方 浏览:784
60岁做心脏支架后寿命 浏览:304
农民60岁后养老金 浏览:508
郑州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登记表 浏览:228
老人80岁心率多少正常 浏览:428
公务员满70岁发100元 浏览:990
常州挂靠社保办理退休 浏览:171
孝敬公婆的事迹材料有感 浏览:413
婚后女方怎么继承父母的房产 浏览:491
居民体检包括哪些项目 浏览:901
养老保险金是个人的吗 浏览:615
赡养老人和孝敬老人有什么不同 浏览:590
老人吃南瓜籽多少粒为宜 浏览:630
新农村一次性养老保险政策 浏览:114
义康敬老院 浏览:195
2018年事业退休金还涨 浏览:306
孝顺老人工资 浏览:514
胖父母也不觉得你胖怎么办 浏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