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阳节知道香港有放假,台湾澳门有没有放假呢
香港和澳门是差不多,台湾没有!
㈡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歌曲与歌词
《卖汤圆》(台湾民谣)-- 卓依婷:“卖汤圆 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一碗汤圆满又满,三毛钱呀买一碗。”这首歌是来自台湾的民谣,有很多版本,徐小凤老师也唱过这首,但是超市商场里边放的都是这个版本,都说“南方吃汤圆 北方滚元宵”,可是黑市只想表示现在三毛钱现在连一口汤都喝不到。
《采茶纪》-- 双笙:这首歌描述的是寒食节刚过后美丽的采茶乡,这首歌的热度应该仅此于那首每家超市每逢元宵节都放的《卖汤圆》了吧,之前被用作央视节目的背景音乐,虽然最后涉及版权的问题,但是相比于这首歌作曲的某某圆抄袭了几十首应该无伤大雅吧。这首古风真的能把人代入进去,不是一味的追求词藻,反而叙事一般娓娓道来,轻快的节奏像歌中的小村落,大人农忙,孩子满处闹的鸡飞狗跳…中间官府赋税高一语带过,留我遐想,或许这只是短暂的欢宁,或许战火,或许官府,强盗会光顾…但是这霎那间的欢乐祥宁,却让人无法自拔,不停循环生怕失去。
“人就像茶,得受得了高温熬,叶片从浮到沉由卷至舒,艰辛多少。”——愿,人如茶,虽一叶,亦尽染清水间,溢香唇齿。
《清明雨上》-- 许嵩:为何是清明雨上而非雨下? 雨上是有你的天堂,雨下独留我彷徨。歌词中的东瓶西镜放,是安徽古建筑习俗。客厅东部放瓶子,西边放镜子,意为终生平(瓶)静(镜)。都说周杰伦的中国风是宫廷的,有传统的气息;可许嵩的中国风却是江南的,有梅雨的味道,和每逢清明就下雨的感觉真是太配了。毕竟作为当年的QQ音乐三巨头,许嵩可是唯一火到了现在啊。
半城烟沙半城血,清明雨上客怎眠。千网络里寻伊人,不见当年庐州月。
缠绵细雨渡江人,宿敌恩怨谁来分。江南才子汝若问,清明雨上一曲魂
《春节序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这首歌不得了,《难忘今宵》的CP,自带画面感,谁听了脑子里没有浮现出刚刚吃过的年夜饭 刚刚看过的春晚呢。确实黑市也是听了这么多年才知道春晚的开场BGM原来就叫春节序曲,每次听到2分钟左右平缓的那段,总是能想到新闻频道播全国各地新年的实时画面。以后如果别人说你老听民谣太颓废,让你放一首喜庆的,那这首绝对可以让你压得住场子。
㈢ 漳州的节日习俗
漳州没有什么习俗的,只有几个典型的。
流行于漳州市区、龙海及九版龙江沿岸村庄权的一种习俗。它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地俗称“五月节”这一天举行,规模盛大,参赛船只多达一百多只,每条船长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别漆成红、黄、青、黑、白等各种颜色,象征红龙、黄龙、青龙、白龙等。比赛时船头一人击鼓,船尾一人敲锣,作为指挥统一划船的信号,船当中一人手持五彩缤纷的“蜈蚣旗”在空中挥舞,两岸成千上万的观众欢呼喝彩,场面十分壮观。
㈣ 元旦(非指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吗
元旦不是中国传统节日。而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即公历的1月1日。
一、元旦的由来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二、元旦的习俗
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
三、中国元旦的饮食文化
1、椒柏酒
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椒是花椒,古人说椒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心情。
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一诗,以“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之句,表达以健康长寿之身服务万年天子的愿望。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2、桃汤
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故饮之。
3、胶牙饧
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胶牙的含义是“使其牢固不动”。胶牙饧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人亦如之”,可见此俗的广泛性。自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有“春盘先劝胶牙饧”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4、五辛盘
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荆楚岁时记》注引《庄子》说:“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
可见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隋唐时代的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厉气。”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说:“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这种食辛盘迎新当是晚起的意思。
5、鸡蛋
各人吃一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间的《风土记》中已出现。《风土记》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练形是道家用语,指修炼形体,认为可以成仙。生吃鸡蛋是为了长生。《太平御览》卷二九引《荆楚岁时记》说:“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属于小荤的鸡蛋。
6、汤饼
是指古代凡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汤饼卷九“饼法”中,讲了“水引馎饦法”,其中“水引”制法:“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可知水引和馎饦属于同一类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条,馎饦似今长揪皮。其实宋人说的“年馎饦”是一句概括语,也包括了水引。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索饼就是前代的长引。长引是说拉长的东西,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两个名称讲的都是形状细长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
7、年糕
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
㈤ 少数民族都有什么特殊的节日啊
我国少数民族在文化、语言、习俗、地域上差异都很大,如西北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回、撒拉、保安、哈萨克、塔吉克等十个民族和中亚地域文化上的联系,体现出一种中亚伊斯兰文化风情,习俗主要是信仰上的,普遍过古尔邦节等伊斯兰教节日。语言除回族和塔吉克族外,分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和蒙古语族(回族用汉语,塔吉克族使用用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语言);
北方蒙新草原上主要是蒙古、达斡尔等草原民族,多信仰喇嘛教,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节日,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青藏高原上的主要是藏族,此外还有门巴、珞巴、蒙古、土等少数民族,宗教上主要是藏传佛教,藏族的节日很多比如:雪顿节。独特的高原地域使得这一区域的民族无论是在文化、服饰还是饮食上都与内地有很大不同,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而在云贵高原上则分布着同属于藏缅语族的诸多民族:彝、白、僳僳、纳西、拉祜、哈尼、景颇等,其中彝、白、纳西等民族普遍过火把节,还有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怒族仙女节等。
在广西、贵州、云南、海南等省区还分布着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诸民族,如:壮、傣、侗、布依、黎等,节日有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傣族的泼水节,这一地区的民族大多受汉族影响较深,文化习俗上也与汉族类似,只有傣族地处边陲信仰小乘佛教,呈现出一种东南亚文化色彩。
此外还有东北地区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信仰萨满教;台湾的原住民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云南属于南亚语系的佤、德昂、布朗、克木人等其中佤族甩发舞、木鼓舞较出名。
朝鲜族长鼓舞,朝鲜语和广西京族的京语系属未定(京语也可看作是越南语)
大体上就这些吧,希望对你的了解有所帮助
㈥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一、岁时节日的起源。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的、人们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民俗文化意义的特定时日。
不同的节日,又有不同的民俗活动。比如说端午节我们龙舟比赛、吃粽子;中秋节,我们赏月吃月饼;重阳节,我们则登高望远。这些节日又以年度为周期,年年循环往复。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我们祖先认识和把握自然运动规律的智慧的结晶。它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无形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
那么,岁时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1、远古历法的因素。
这是首要的原因。最早的原始农业出现于六七年前的仰韶文化。也有人传言在更早的伏羲氏时代就开始了野生植物的选择种植,以及野生动物的养殖驯化。在最早的农业活动中,就需要我们把握适合种植的时间,才能够得到收获。这时候,人们通过观察天时,制定了历法。
相传在黄帝时期设五官,其中有考定星历的官员。颛顼时设有火正官,尧帝时又设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概念。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天干地纪年方法。汉武帝在太初元年颁布了《太初历》,这种历法规定一年12个月,19年7闰,闰年13个月。
远古时为了农业丰收,春种之前需要祈天祀地,秋收之后需要感谢神灵,所以就出现了春社、秋社,届时要进行祭土仪式,具体时间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祭祀节日。
2、月亮圆缺的因素。
在节日日期的确立过程中,月亮的圆缺也起了特别大的作用。远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和日历,所有只能观察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可以说是一成不变,而星星则遍布满天,规律不易查找。只有月亮,不仅有升有落,而且有圆有缺。最适合人们反复观赏。
因此,岁时周期中就出现了月的概念。比如古代说的朔日、元日就是现在的的初一,圆日则是指十五。有的节日就在朔日或圆日举行。比如说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等等。
3、重叠数字的应用。
我国的民众在很早就形成了数字信仰,特别是数字重叠的日子,不是吉日就是恶日。比如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等就被认为是吉祥的日子。而五月五则被古人认为是恶月恶日。《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可是,在历史上,端午节的形成源于古代的避“恶日”。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这一 时期,阳气最盛,各种蚊虫出现,而且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对于这种阳气极盛的日子一般认为不吉利,恶疠病疫多泛滥,于是形成“躲午(五)”习俗,后来以讹传讹,遂成端午。
4、信仰祭祀的因素。
在古代,由于人们对熙然缺乏认知,也因为万物皆有灵的观念。所以形成了对自然的崇拜。发展到后来,更是出现了人神崇拜。人神主要指的是民族人文始祖、民族英雄和各种公德人物。
比如人文始祖就有女娲、黄帝、炎帝等,民族英雄有岳飞、戚继光等,或者其他的公德人物,比如说工匠祖师爷鲁班、医药祖师华佗等等。因为这些人在民众心里的崇高地位,所以就把他们的生日、忌日或者是某个特别的日子变成某种节日,有的还形成了地方性庙会。
㈦ 台湾桃园重阳发放多少敬老金
老人福利:重阳敬老金(年满65至99岁,每人发给1,000元;100岁以上,每人发给6,000元)。
一、政策名称:
重阳敬老礼金
二、政策说明:
本市为宏扬敬老美德,彰显老人对社会贡献,对老人表达崇高敬意,特加发重阳敬老礼金。
三、申请资格:
(一)凡当年度重阳节(含当日)前年满六十五岁之长者,并设籍本市六个月以上且有居住事实者,由本府发给重阳礼金。但原住民年满五十五岁者,即得发给。
(二)经马偕计画审核通过并居留本市之外籍人士,得发给重阳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