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对孝的理解
从狭义讲,孝就是孝敬父母,就要做到尊敬他们,顺从他们,爱惜自己,不让父母生气或伤心。
B. 怎样才算是孝顺,您是怎样理解孝顺这个词的
我们都一直被教导要孝顺父母,那么怎样才叫孝顺呢?是给父母很多吃的穿的吗?是给父母无数的钱吗?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曾经,我一直以为,如果结婚以后,每个月给父母足够的钱和物,抽时间常常去看望父母,就是孝顺了。我一直关注的是在物质上孝顺父母,却忽略了精神上对父母孝顺的重要。何况,更不该忽略的是现在。 其实,一个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缺少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儿女孝顺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生活需要,更应该在精神上给予父母慰藉,让父母物质上富足,精神上愉悦,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而且,孝顺父母,不是只有结婚离家后才做的事情,孝顺父母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现在你成年了,就应该在现在做个孝顺的孩子。在没有结婚之前,对父母尊敬爱戴,分担父母的忧愁和苦恼,不给父母增添麻烦和负担,让父母的心情快乐,精神愉悦,这是为人子女之本,也是做为一个人应该做的。 曾经,我幼稚的忽略了父母的精神愉悦的重要性,错误的以为我帮你干活,帮你教导我的妹妹们,就是个很好的女儿了。在生活中,惹父母生了不少的气,姐妹之间,往往也因为互不相让而大动干戈。结果给父母带来了很多痛苦和苦恼。想想真的不应该。 再说了,在家里,我是长女,付出的肯定是多些,我总觉得自己做的够多够好了。自己尽了那么大的努力,为什么一个家还争吵不休呢?应该想想是不是心太好而方式不恰当呢?如果其他妹妹朽不可雕,那么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给别人一个好的榜样,也是个很好的选择。今生成为一家人就是莫大的缘分了,随缘给别人好的正确的语言和帮助,为家庭营造一个和谐和睦的氛围。 感谢上天,终于让我明白了这些,相信今后的和睦幸福生活就在眼前了。我们一定做得到的!
C. 身为中国人你对孝顺的理解和看法是什么
对父母复的最大的孝顺,就是制原谅父母的不完美。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每个父母都隶属于一个社会阶层,在这个社会阶层中,他们要承接社会义务,同时享有一定社会权利。父母有自己交往的社交圈,有自己的人脉关系,有的在城市工作生活,有的在县城混日子,有的在企业工厂,有的在田间地头,有的在街头卖菜,有的是清扫工。但是他们的工作职业都是合理合法的,都应该得到子女的尊重。
D. 结合实际 ,谈谈你对孝顺的理解
百善孝为先。孝顺不是给父母照顾好衣食。真正的孝顺,要言于表,而进于心。
荀子是古代孝子的典型代表。每次父亲吃完饭,都有想要接济普通人的想法,年龄大了,又不好自己动作。而荀子总会在饭后问父亲,剩下的饭菜怎么处理?父亲说,给谁谁谁吧,荀子说,好的,并照办。这看似简单的举动,蕴含了极为深刻的孝之情怀。孝顺,有时候是对父母的成全。就像父母一直成全你一样,那是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而作为子女的,无论做多少,无论爱多深,都是应该的。但这其中,更应该加上尊敬与成全。
E. 你怎么理解孝顺
孝顺是自我要求,是有追求的人,对自己的要求。可是,如果有父母把孝顺拿出来,要求别人,这就跟孝顺本身没关系了,只与权力有关了。比如,你不孝顺,我就教训你,孝顺,亲情,爱情,是人内心的尺度,并非用来指摘别人的大棒。庸碌之辈最喜欢把这三个词,挂在嘴边,因为他们希望别人听到,而最大的受益人往往是自己。而这一生,你只需要遵循内心,对那些真正爱过或者帮助过你的人好。其它乱七八糟,是非不分,真假难辨的孝顺 亲情,果断划清界限。从来没有的东西,你不该去买单。
F. “孝顺”是怎么理解的
孝顺不是在他们面前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也不是为了让他们满意放弃自己的想法。孝顺是靠长久对老人的关心得到的。只有你长久关心老人的衣食住行、精神等问题,那你就做到了孝顺
G. 怎么理解对父母孝顺和听话的区别孝顺等于听话吗
孝顺很大程度上是等于听话,听话是包含在孝顺里面的,不听父母话的人谈不上孝顺父母。
H. 你了解古代对孝敬父母的理解吗你认为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尽孝
古人对孝的理解有三条很重要:
一,“百顺孝为先”。就是要顺从父母,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做事。
二,“父母在不远游”。就是要在父母有生之年,在他们身边生活,孝敬他们,养劳送终。
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必须传承家族的香火,老人们都认为多子多孙才是福。在
当今社会,我们也许会免去一些繁琐的礼节和腐朽,但最基本的心意是不变的,那就是希望父母在有生之年都能身体健康,幸福快乐,没有什么遗憾就对了。所以,再忙也常回家看看吧。
I. 你是怎么理解孝顺这个问题的
并不是所有父母都值得孝顺的,有的混蛋父母就不能孝顺。我们只能孝顺合格的父母。
J. 如何理解孝道
一
传统孝道荡漾着二重性的色彩。正是这一色彩
使得传统孝道历经各个朝代、各种意识形态而不衰,
使得对它的批判继承发掘成为可能。它既表现了人
民大众敬老养老的优良道德传统, 又被统治阶级所
利用, 作为欺骗、愚弄人民大众的精神鸦片。
首先, 从道德范畴上看, 孝具有二重性。
在阶级社会里, 任何一种道德范畴或道德行为
准则的提出, 都有它的阶级利益基础。正如恩格斯说
的:“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
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
的, 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1]当然我们在强调
道德的阶级性时, 并不否定道德具有全民性的成分
和因素。道德不可能只具有阶级性而无全民性; 或相
反, 只具有全民性而无阶级性。这是由道德的最深层
本质决定的。一切阶级社会的道德都是具体的阶级
意义与一般意义的统一, 孝亦不例外。
从阶级意义上看孝。例如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
违。”[2]即所谓孝, 就是不要违背“周礼”。这是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的, 完全压抑了子女的进取精神与创造
能力, 是对子女自我意识和人身价值的根本否定。如
果今天再提倡“无违”, 显然不合时宜。又如子曰:“父
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2]在经济横向发展的今日
社会, 不可能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的人都已是社会的
人, 而不只是家庭的人。他们不仅要对父母尽责, 更
要对国家尽责。再如封建社会某些孝子典型的树立,
包含着许多愚昧残忍的东西, 背离了人的正常心理,
在社会上培植起一股愚孝的风气, 带有浓厚的宗法
性、阶级性。诸如此类, 均属孝概念的特殊意义, 具有
明显的局限性、等级性, 成为压抑青年人之独立性、
创造性的工具, 是传统孝道发展的异化状态。
首先从一般意义上看孝。传统孝道中包含着一些
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即其不仅仅适用于一个社会、
一个阶级或一个时代。例如传统孝道中的养亲、尊亲、
敬亲思想不论哪个阶级、哪个时代都需要。孙中山先
生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演讲中说:“现在世界中
最文明的国家, 讲到孝字, 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
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毛泽东同志在1959
年回故乡韶山时曾深有感慨地说:“共产党人是唯物
主义者, 不信神鬼。但生我者父母, 这还是要讲的”。又
如“陆绩怀橘以孝母”、“李密陈情报母”等折射其对父
母恭敬有加, 眷爱情深。再如木兰代父戍边等, 则反映
了奋不顾身救父辈于危难的孝行, 千百年来为人们所
颂扬。如此等等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有裨益,
我们要创造性地加以继承发扬。
其次, 从孝的功能与作用上看, 亦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 封建孝道体现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
系的地主阶级道德原则, 是为封建专制服务的。自西汉始, 统治阶级就把孝道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以孝治天下, 形成系统的孝道。不仅认为“君子之事
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即所谓移孝作忠, 忠孝合一,
而且提出“三纲”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归
纲”。在宋明时期有所谓“天下无不是底父母”,“天下
无不是底君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完全是一种统
治与服从的关系, 毫无原初平等、民主意味。这是封
建等级制度强化在伦理道德关系上的反映, 把忠君、
孝亲引向愚忠愚孝的歧路。传统孝道成为统治阶级
捍卫本阶级利益的道德武器, 成为麻痹劳动人民的
精神鸦片。
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 孝作为一种家庭或社会
伦理规范, 其功能与作用有值得肯定的东西。家庭是
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只有家庭稳定才会社会安定, 而
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方面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
替代的作用。它植根于亲子间的血缘亲情, 不仅调节
父子关系, 也调节兄弟关系, 成为维系家庭的凝聚
力。传统孝道还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
人的社会之爱, 提倡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这对
于培养人民大众的群体意识、责任意识, 稳定社会秩
序, 治理国家等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运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传
统孝道做出正确评价, 并使之古为今用。
二
孝敬父母, 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从以上
传统孝道的二重性分析可知, 传统孝道既有糟粕, 又
有予以保留并且发扬光大的价值。我们既不能沿袭
传统孝道来进行现代家庭美德建设, 也不能割断家
庭伦理发展的历史凭空去创造什么新规范, 而要既
深入批判、坚决破除封建宗法制、等级制的内容, 又
继承发扬、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尊老敬长等优良传统,
使传统孝道创造性地转换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孝道。
具体说来:
第一、批判继承传统孝道养亲的合理内核, 让赡
养父母成为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起码要求
养亲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 是子女对父
母的物质赡养。赡养父母, 早在西周就是孝的主要因
素。《尚书·酒诰》中周公说:“姝土嗣尔股肱, 纯其艺
黍稷, 奔走事厥长上。肇牵车牛远服贾用, 孝养厥父
母。”指出为养父母, 应尽力农事、商务活动。孔子把
养亲作为庶人的重要孝道, 指出:“用人之道, 分地之
利, 谨身节用, 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3]而且要求
“事父母, 能竭其力”[2],“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3]。
孟子也把物质上侍奉父母作为孝的重要内容。在他
看来,“惰其四肢, 不顾父母之养, 一不孝也; 博奕好
饮酒, 不顾父母之养, 二不孝也; 好货财, 私妻子, 不
顾父母之养, 三不孝也”[4]。扬弃古之养亲其维护宗法
制度的目的, 养亲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根据
时代需要赋予其新内涵, 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家庭美
德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一些家庭中, 有的成年子女以
反对封建为借口, 虐待父母, 遗弃父母, 这是极端错
误的。封建社会曾把赡养父母涂上一些神秘色彩, 现
在我们要做的是剥去“孝”字上的虚伪的外衣, 发扬
亲子间真诚的爱。谢觉哉同志在《爱父母》一文中曾
尖锐地指出:“必须严厉地斥责那些把反封建反资产
阶级思想做不养父母借口的人是无良心和无耻。要
告诉青年们: 侍奉父母不是封建, 不是资产阶级思
想, 而是人类的美德。”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父母有
扶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
父母的义务。”时至今日, 养亲不仅成为社会主义社
会的家庭美德, 更是每个公民应尽义务。
第二, 尊亲敬亲, 让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
传统美德强调必养且敬, 认为作为子女, 不仅要
给父母以衣食供奉的物质之爱, 更要给之以尊重、关
怀使其心情愉快的精神之爱。“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2]赡养父母和
尊重父母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 二者缺一不可。对
待父母, 只敬不养不为敬, 只养不敬伤其心。孔子认
为要以敬的态度赡养父母, 关心父母的健康, 以敬爱
的心情和和颜悦色的态度对待父母。其学生曾参进
一步发挥老师敬亲的观点, 指出“孝有三, 大孝尊亲,
其次弗辱, 其下能养。”[5]
敬亲是子女对父母的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 体
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 是孝道中比养要求更高
的一种孝行, 随着当前我国现代家庭格局的核心化、
小型化发展趋势, 以及空巢家庭的日益增多, 养老敬
老问题更加突出。敬亲并非顺亲。敬和顺看似一字之
差, 却反映了两个时代不同的道德观念。虽然传统孝
道也并非不辨是非而被动地一味依从, 主张父子有
争君臣有争,“事父母, 几谏”, 然而“见志不从”, 也只
能“又敬而不违”,“劳而无怨”而已。父为子隐、子为
父隐, 子女无条件地顺从父母意志仍成为父母与子
女之间不可动摇的法则, 违背之即为不敬不孝。这应
该说是中国道德传统中的糟粕。现代社会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父( 母) 子( 女) 关系亦不例外。我
们今天讲尊亲敬亲是以平等为前提的, 相互尊重, 彼
此信任。作为晚辈, 不是绝对服从长辈意志, 而是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感情。一位83 岁老人在
手记中这样写道:“晚辈和长辈之间, 真正的赠予机
会似乎不多, 却每天都有。这种赠予可能只是一句和
善的话语, 或者是一封问候的信函。但最重要的是将
自己的真诚融汇进去。”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正是
这种注重情感性的新型孝道, 与偏重角色性、权威性
的传统孝道有着根本差异。为人子者不仅要在物质
上自愿地赡养父母, 更应注意精神上的赡养, 给予父
母更多的关心和敬重, 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
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