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孝顺来历

孝顺来历

发布时间:2020-11-28 06:29:48

㈠ “拗九节”由来及习俗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叫目连的,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

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

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习俗:拗九粥

煮“拗九粥”有讲究,要经过多道工序,需要备齐糯米、红枣、葡萄干、桂圆干、莲子、花生、红糖板等材料。这样煮的粥色、香、营养一应俱全。

一碗拗九粥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子女捧给父母的一片孝心;送给邻居、送给需要关爱的陌生人,它的温暖在传递、放大,让人们从粥的芳香中品味到浓浓亲情,感受到真情实意。

㈡ 谁知道孝或忠的来历

你好!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在《论语·为政》里有几位弟子向孔子问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游的发问,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实是精僻。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是指态度不容易做好。并不是有事子女来做,有好吃的拿给父母吃就尽了孝道。孔子再明确提出在孝顺父母时,还要做得和颜悦色。而不应冷淡的一句"我来"、"吃吧",这个态度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于诚笃。明代袁采有言:"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袁氏世范》卷一)。这是反过来的说法。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唯其之忧"这句话的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还是想想你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吧!"言外之意,溢于言表。还有一种解释为"为人子女者应尽量做到只有在自己生病时才会使父母忧愁,担心。"这句话的深意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其它的一切不致于犯法,不出去惹事犯法,这才是孝。无可否认,也因为这种孝道的外延,封建统治阶级从维护封建统治和宗法秩序的需要出发,大力提倡和宣传孝道。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忠?查《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应该说,这便是忠的定义。"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 也作如是说。朱熹在《四书集注》解释忠的涵义:“尽己之谓忠。”都是对“忠”字的正确理解。 《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昭公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这是春秋时代人们对忠的解释。但这解释已不只是单单对“忠”字,而是对忠的外延(忠的对象)来进一步剖析。 忠 忠,是一种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因为它必然要通过人事才能表现出来。其对象较为广泛,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都要忠(尽心)。间接地,也便成了待亲、待师、待友、待君(但绝非汉以降特指的对上、待君)都应该忠(尽心),当然这忠并非无原则的忠。 在孔孟那里,"忠"隶属于"仁",忠是诚实的表现,它所传示的精深内涵本身便是仁义。忠在众德中(克己、爱人、惠、恕、孝、信、讱、勇、俭、无怨、直、刚、恭、 敬、宽、庄、敏、慎、逊、让)的地位很高,忠做为众德之一,受着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之最高原则的"义"的节制,成其为美德。 忠,于今而言,既不拘于时空,也不拘于地域,推之古今而公行,放之四海而皆然。暂不论孔孟的这一正确的"忠"是可以照搬不误,即便是董子所谓的"忠"也可以拿来用,只是在忠的“对象”上略加改动便是。孙中山先生便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孙中山选集》)显然,严格来说,孙中山先生这段话中"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这句是笼统而有误的。但把忠的对象转化为为国为民,则所言甚是。 我们对于传统美德都应古为今用,并进行现代注解。于忠而言,亦复如是。

㈢ 孝顺节怎么来的

★孝顺节

“拗九节”又称孝顺节、后九节、送穷节。

自2005年3月9日(农历正月二十九)承载这一美德内涵的福州民间“拗九节”,被当地有关机构正式命名为“孝顺节”。

福州市文明办等多个部门与当地企业联合发起,在全市举行“孝顺节”系列活动,并把活动的这一天定为全市的“孝顺节”。在这一天,当地许多社区支起大锅,当街煮甜粥(这是福州市民间“拗九节”的传统做法),免费送给过往的每一位老人。许多当地青年男女积极响应这一设节号召,纷纷行动起来,专门为父母或其他长辈煮上一碗粥,敬上一杯荣;或为父亲捶捶背,帮母亲梳梳头……“孝顺节”现已成为该市一个永久性的地方节日。

★孝顺节

农历正月二十九,家家户户用糯米和红糖煮拗九粥,内有红枣、花生、豇豆、芝麻、荸荠等各种配料,用来祭祀祖先,馈赠亲友。凡已嫁女儿,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拗九粥来源

民间传说不一:一说是相传目连母亲凶悍,死后被送进地狱受苦。目连长大后,每天送饭给母亲,都被小鬼吃掉,不得已煮了一碗颜色拗黑的粥,小鬼不敢食,故名拗九粥,目连送饭的日子即为拗九节、孝顺节。

一说源出送穷,明代学者谢肇制说:“高阳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弃破及街巷口,除贫鬼。”

清代学者多赞成此说,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诗:“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闽俗正月初九称上九,十九称中九,廿九称下九或后九,所以又叫后九节。此俗至今仍在民间流行 。

★意义

至少有三点:第一,通过尽孝之举使人们普遍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仅要善待给予自己生命及抚育自己成人的父母,而且要善待自己身边所有的人,关照一切需要帮助的他人;第二,通过尽孝之举体现亲人间的亲情,可以促进家庭和美和社会和谐;第三,通过培育代与代之间的孝道,有助于广大晚辈儿孙养成对家庭的忠诚、对他人的无私奉献和对事业、对社会的责任。

★国外“孝顺节”

在美国,有两个人情味极浓的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

㈣ 媳妇一词的由来

今天所称的媳妇最初叫于宋金之时,媳妇本作"息妇",《说文》,《广韵》,《集韵》,《礼部韵略》及金人韩道昭《五音集韵》都没有媳字的解说,所以"媳"字为后来人们所称呼的俗字。
"息"有子之义,故人称子妇为"息妇",文字类化作用,息妇为女性,故加女旁作"媳妇".

㈤ 拗九节,来历是什么

拗九节来历传闻来自于古时有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他探监给母亲的食物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吃掉。后来他用多种材料与糯米混合煮粥洒上黑芝麻给母亲,并随口告诉看守这是拗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

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闽俗中,正月分“三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 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㈥ 拗九节的来历(简短)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

据传,古时候有一叫目连的,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

拓展知识:

拗九节的习俗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参考知识:网络_拗九节

㈦ 拗九节的由来习俗和时间。

拗九节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传统习俗:正月廿九日,是福州与霞浦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此外,凡是岁数逢九(虚岁)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古街区内,以经营风味佳肴、传统闽菜著称的“安泰楼酒家”,又在店门口设置了“拗九节”送粥点,向市民免费派发釆用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红糖与糯米烹煮速度和服务的“拗九粥”。

“拗九节”免费派送“拗九粥”,成为了“安泰楼酒家”这家老字号的传统活动。“拗九节”前,它还特地邀请福州民俗专家为食客讲解“拗九节”的来历。它的经营者说,希望藉此让这个的福州传统节日传承下去。

“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孝顺节”、“送穷节”。这天清早,福州人用糯米、红糖,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特别是已出嫁的女儿,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祝福平安、健康。

这种习俗依然在福州盛行。一位喝上了“拗九粥”的老母亲说,“拗九粥”里不只是红糖、花生、红枣、桂圆等,更有着儿女的一份孝心,甜到了心头。

“拗九节”演绎成为尊老敬老、崇尚孝顺的社会风尚,在福州发扬光大。

“拗九节”里,福州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就在陈氏祠堂里摆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顺宴”:祠堂里里外外摆满了一百九十五张桌子,近二千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安坐席上,一边悠闲聊天吃着美食,一边欣赏着戏台上闽剧的精彩表演;而村里年轻人忙里忙外,端菜送茶。这一拗九敬老节的宴席风俗,在当地已经沿袭二十多年。

㈧ 请问公婆饼的故事和来历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鹤峰县一张姓大户人家新娶进门一名儿媳,回门次日,按土家族习俗要为公婆进献亲手做成食物。公婆吩咐仆人给儿媳送来麦面二两、栗米少许、佐料若干制作早餐。公公要求:“十兄弟每人得到一张饼,且饼与饼之间要相互连着”。婆婆要求:“十兄弟家里的婶婶及其子女每人都能尝到饼子的口味”。二两麦面制作十张大饼已属不易,还要上百人都尝到口味更为困难。但聪明过人的儿媳却巧妙的解决了公婆所提出的难题,首创了传延至今的公婆饼,充分展示了其厨艺和智慧。

阅读全文

与孝顺来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农民失土养老保险政策 浏览:77
黑龙江满60岁app认证 浏览:531
巴南区退休工资帐户 浏览:968
退休人员工资表怎么做 浏览:934
承勋父母是干什么的 浏览:315
怎么给父母尽孝 浏览:606
成龙60岁生日蛋糕 浏览:47
2014年成都市温江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浏览:321
老人过世了抚恤金还领多久 浏览:904
江西省2015养老金 浏览:879
70岁肺里有东西脑肿瘤 浏览:44
莆田市老年大学 浏览:373
退休时在哪个区社保局办退休 浏览:429
广西凤山县长寿 浏览:936
敬老院资料 浏览:322
开养老院违建怎么办 浏览:498
在深圳个人参保多少岁可以退休金 浏览:851
你退休金多少 浏览:449
肾阴虚体检看什么指标 浏览:754
重阳节孝顺父母的图片 浏览: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