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有关重阳节的作文

有关重阳节的作文

发布时间:2020-11-28 04:26:08

⑴ 有关重阳节的短文

重阳节作文100字:抄

于是,我就袭先给爷爷打了电话,祝他和奶奶重阳节快乐,并告诉他们昨天我不在家里,所以,没有打电话给他们。接着,又给姥姥打了电话,同样祝他们节日快乐啊!听到我的电话,他们的心里肯定都乐开了花的!

下午,我又认真地制作了感恩卡,就是根据今天给爷爷、姥姥打电话的事情来做的。这可是我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啊!由于他们都不在杭州,所以这张贺卡就当做重阳节的作业,明天交给老师了啊!

重阳节作文200字:

今天是重阳节,我跟妈妈她们去莲花山上玩,我们到了莲花山,爸爸说去拿报纸,便不见了踪影,我们只好自己去爬莲花山。

我先在莲花山下的公园里热身运动,然后,我们去爬莲花山,我一路飞快地奔跑着到了山顶,到了邓小平的雕像那儿,我们去找爸爸,爸爸没找到,我们就自己大吃大喝了起来,我们吃了花生、面包,喝了矿泉水,等到我们吃饱喝足了,便下山。下山时,我和妹妹实在走不动了,于是,就被落在了后面,后来,我们终于走出去了。

然后,我们又去了叔叔家,看到了爸爸,这时,爸爸又要出去了。爸爸走了一会儿,我们也走了。

这就是我重阳节登高的事儿。

⑵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600字

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重阳节在秋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每到重阳节,我国都有登高赏秋,敬老的传统。故而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我国唐朝的大诗人王维,曾作过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名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描绘了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作者对亲人的加倍思念。
今年重阳节,我和爸爸妈妈为了感悟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我们来到了北京最有名的一坐山——香山,我们沿着山麓攀爬,看到了山上美不胜收的景色。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人都在沿着山麓攀爬,我们登上山顶,看见了许多老人在香山顶峰上庆祝自己的节日——老人节。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在他们中间坐着一个老爷爷和几个老奶奶,老爷爷坐在凳子上用手风琴拉着《欢乐颂》,曲调欢快、优美,令人陶醉;旁边的老奶奶则用小镲和小鼓等乐器为老爷爷伴奏,乐曲在这个小乐队的演奏下显得非常动听。周围许多老人围者这个小乐队尽情地跳呀、唱呀,使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一般。
游览完香山,我和爸爸妈妈就出发去了奶奶家和姥姥家,把我们深深的祝福送给了老人。按照每年的习俗,今年重阳节村委会又给爷爷奶奶发放了慰问品,这体现出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和关爱,敬老、爱老之风传遍了神州大地。
昔日重阳节“又见花糕处处忙”的景象也已不见。但时逢佳节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邻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说笑聊天的温馨,思念童年一起欢笑玩耍的小伙伴。

⑶ 关于重阳节感恩亲人的作文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重要方面。

记得孟子说过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社会也十分重视尊老爱幼。如建了许多所养老院和孤儿院,让那些老人能安享晚年,让那些被狠心的父母遗弃的孤儿都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度过快乐的童年。公交车上也专门为老弱病残特别准备了几个座位。电视里也经常播放一些好心的叔叔、阿姨们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慈善机构捐款、捐物让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

1959年,毛泽东主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湖南韶山。在短暂逗留的日子里,他特地请家乡的老人吃饭。在他向一位70多岁的老人敬酒时,那位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没有子女,但先后抚养了几十个烈士的孤儿,以宝贵的父爱和母爱哺育他们,使他们茁壮成长。

尊老爱幼是社会赋十每个公民的社会职责。家庭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人人都自觉地尊老爱幼,既能保证家庭的和睦,使所有的家庭成员感到温暖,又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尊老爱幼不单纯是个人的私事,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同时,赡养父母、抚养子女也是共和国法律明文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

尊老爱幼不仅仅限于赡养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的子女,而且要求人们以应有的道德感情去对待社会卜所有的老人和儿童。因为老人辛勤劳动了一辈子,为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时代的希望,美好的明天要靠他们去开拓和创造。人类总是一代接一代地世代相传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要经历年幼、年迈的阶段。所以,尊老既是对老人应有的关心与照顾,又是继承前辈“财富”的需要.

⑷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200字

比如每次在奶奶家吃饭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自豪呢,我还不时地和奶奶说说话,我来给您按摩,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我在这衷心祝愿全世界的老人节日快乐,“奶奶,老人也应该有老人节,青年有青年节,难喝死了,我的手渐渐没有力气了?太不尊敬老人了,现在想想才觉得自己做得太不对了,我还是经常主动去尊敬老人。下午一放学,奶奶辛苦了那么多年?”说完,我也安心了”奶奶平静地说着,今天是老人节,去到奶奶家。是啊。但是你们知道老人节是什么时候吗!”妈妈当时就狠狠地批评我。今天是重阳节,反而还帮奶奶做了很多事。不一会儿,每到这时我总会站起来请奶奶坐下,我就到奶奶家去看奶奶,特别是到了“九,聊聊天,现在儿女都孝顺:吃午饭时,我不耐烦地说.九重阳节”?告诉你吧:“我不喝,“这么多年来,我曾经经受了多少苦啊,这是我们孝敬老人的节日,当时我可高兴了,跑到奶奶身后,好不好,正在做晚饭,此时,奶奶到饭桌旁边时已经没有座位了,说我怎么能这样和奶奶说话,原来爸爸妈妈早就到了,是老人的节日,这让我想起了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奶奶夸我真懂事,也应该享享清福了,用力地按起来,我不觉得累了,奶奶要我喝白菜汤。日常生活中!当时我还不以为然,我放下书包,我就挽起袖子我们儿童有儿童节

⑸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300字

你看,我那相濡以沫的幸福的爷爷奶奶呀,那不就是金婚了吗,刚好来了个嘴啃蛋糕,妹妹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就悄悄告诉我,一直都和不拢嘴,还有无数美好的祝福将两位老人家包围了我们家里张灯结彩的。当来到了饭店之后,更开怀。”而爷爷已经在一旁穿上了一身笔挺的西装,那张脸立刻变成了五彩大花猫,穿上美丽婚纱的奶奶,逗得我们直笑,整整半个世纪呀,而孙子辈的孩子们祝爷爷奶奶开开心心快快乐乐。我感觉爷爷奶奶好像回到了50年前,爷爷奶奶脸上乐开了花,正要发问,坚持不坐车! 50年,什么声音,却比那时更幸福!咦:“你们结婚时。咦。姑姑说,还穿婚纱?这时,蛋糕有两个,我满腹狐疑。爸爸妈妈叔叔婶婶祝福爷爷奶奶长命百岁幸福安康,说今天是爷爷奶奶结婚50周年纪念日,他们一路上一定还有好多话要说呢,祝贺两位幸福的老人家。哦?妈妈则神秘地告诉我,要走路回家,又踩着了奶奶的长裙子,连住在长春的姑姑也回来了,一不小心正好摔到了蛋糕上,摄像师则手疾眼快地把这一个个瞬间都变成了永恒,他们仿佛是在庆新婚而非金婚了,真是帅气极了,有备无患哪,爷爷,使全家人哭笑不得!我们都说,你还像大总统,见都没见过婚纱。”爷爷开心地笑了,更别说穿了,原来是要我和妹妹给奶奶做托裙子的小天使。还好:“哇,害羞得不得了,姑姑把我和妹妹带到了皇家婚纱影楼?这50载岁月,就问妈妈什么节日啊。我很奇怪,爷爷奶奶换上便装!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50年,还不趁现在好好秀一秀,大家一起举杯!仪式结束后,这么热闹,一直说“都一大把年纪了,多像老妖怪”之类的话,像个派头十足的老绅士?原来是妹妹一直盯着蛋糕看,他们一定经历了许多许多……哦

⑹ 关于重阳节孝敬爷爷奶奶的作文。

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重阳节里,我们应该给老人送上一句祝福,递上一张贺卡。在那个重阳节里,我做了这样一件事。重阳节到了,我寻思着要给爷爷奶奶送什么礼物。一边的小王启发我:“重阳糕怎么样?”我想了想,装出生气的样子:“拜托,我爷爷奶奶又不在上海,寄过往不发霉才怪呢!”忽然,一个动机清楚地从我脑海中闪过:有了!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两张精美的信纸和一只小鱼热手袋。我记得奶奶曾说过,她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脚冰冷,要是我给了奶奶一只热手袋,奶奶的手脚就不会冷了。接着,我摊开精美的信纸,在上面写满了我的祝福和一直想对爷爷奶奶说的话。我的真心,装满了两张薄薄的信纸。我署上自己的名字,把信装进了信封,我要把我的思念和敬爱,送向远方的爷爷奶奶的家……小鱼热手袋被我用一个装礼品的盒子包了起来,又在盒子四四周上了金丝带。傍晚,在爸爸的帮助下,我把礼物和信寄了出往,也把我的牵挂寄了出往。我坚信爷爷奶奶收到我的礼物,必然是开心与激动的……

⑺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放纸鹞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 “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 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重阳糕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有诗描述重阳糕的制作:
蔡云:
篝火鸣机夜作忙,
织工一饮登高酒,
依然风雨古重阳,
蒸出枣糕满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中国民俗采英录》)。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日重阳酒”。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

你可以参考一下,下面是一篇作文

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 这一天,小红一家正吃饱饭在看新闻。小红问:“妈妈,今天新闻怎么讲的都是老人,不讲别的。”妈妈边织毛衣边说:“重阳节,当然讲老人了。”小红疑惑不解:“那讲老人,为啥没看见奶奶在电视上。”妈妈和爸爸都笑了,“哎,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上电视,只有一部分。”小红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新闻看完了,爸爸妈妈催着小红去写作业,爸爸则抓起旁边的报纸,津津有味地看着。奶奶坐在椅子上,捶打着腿:“哎,人老不中用。这腿越来越不好使了。”爸爸又捧起报纸:“妈,不会啦,您还不老呢。”“是呀,您走路还那么有劲。”“想想五年前,家里这盆花还是我从山上挖来送给你们搬家大吉大利的,现在花这么大了,我的腿却再也爬不上那高高的山顶了。”小红听了,赶快过来帮奶奶捶捶背,按摩按摩双腿。忽然她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跑向厨房里。 厨房里的小红一边抹汗水,一边切着“柚”人芳香的熟柚子,她将装着柚子的盘子端到客厅来,嘴里却不停地咽着口水,她眼睛盯着柚子,端到奶奶面前:“奶奶,吃片柚子吧!”“不用,你自己吃吧!”“奶奶,您就吃一片吧!我好报答您多年的照顾啊!您生下了爸爸,才有了我呀!而且您做事尽心尽力,不疏忽,导致您长了这么多白头发!难道我不能孝顺您吗?”奶奶顿时热泪盈眶,“乖孙女,我的乖孙女!”奶奶伸出手来拿柚子,奶奶和小红相视一笑,小红甜滋滋地说了句:“奶奶,重阳节快乐!” 爸爸妈妈看了,笑得眼泪都眯成了一条线,不停地夸:“你今晚可真懂事!你真孝顺……”

⑻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重阳节怎么过

艳阳高照,天清气爽,又到重阳。
街头多了为老人服务的小站,报纸电台开始宣传如何敬老爱老,敬老院,颐养院趁势又多开了几家。
大多数为老人服务的小站都是真诚的,也有一部分是趁机销售一些所谓的治疗仪器。这边刚免费为老人做了简单的身体测量,那边就忙不叠拿出仪器向老人展示,施展浑身解数,巧舌如簧,誓必让老人买下不可。
一些单位在重阳那天,肯定会有行动,名为给老人送爱心,实际为单位赚名气,送些不靠谱的礼物,诸如视力保健仪之类的,老人用得上用不上可管不得了。
平时就经常有敬老院虐待老人的事情曝光,但是敬老院还是照样要开的,只是换个名字重整旗鼓而已。至于服务质量有没有改进,那就不得而知了。基于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小孩的,到我们年老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或孩子身处外地,,或工作关系,或自身原因,无暇照顾老人,很多人可能都有机会进老人院安度晚年,这样的状况怎么不让人为以后担忧呢?
真正关心老人,不要只在乎形式,不要在节日的时候才表达关怀,无需用金钱和物质去衡量关心的程度。身在外地的,一条短信,一通电话,只要是流露真心的问候,老人也会很高兴。经济不太好的,平时多帮老人做些家务,和老人聊聊天,也是最好的孝道。至于单位企业的节日献爱心,真正为老人们做点实事,少些沽名钓誉的虚浮吧。

⑼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100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我们又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人们在这一天一般都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一大早,我就发现桌子上多了几袋热气腾腾的糕。我奇怪地问爸爸:“今天是什么日子?干嘛买这些糕?”爸爸说:“今天是重阳节,这是重阳糕。”爸爸边说边拎起一袋子糕,说:“一袋给你爷爷,一袋给你外公,一袋给你,一袋给邻居王奶奶,你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多可怜啊!她虽然不是我们的家人,但我们也应该多关心她。”

爸爸说完,我立刻拿起一袋重阳糕,飞快地向王奶奶家跑去。

王奶奶六十多了,头发花白,脸上的皱纹一大叠,眼睛已经看不清楚了,平时很少有人来看望她。我平时一有空总会去那里帮忙、陪奶奶聊聊天等。

我拿着重阳糕跑到王奶奶家,只见奶奶正眯着眼睛在很费力地洗菜。我跑过去对王奶奶说:“王奶奶,你坐下来,休息一会,吃点重阳糕吧!我来洗菜。”我边说边把王奶奶拉到凳子上,打开袋子,让奶奶快吃重阳糕,说:“奶奶,你看这重阳糕还热乎乎的呢,快趁热吃吧!”奶奶笑着连声说:“好!好!好!你真是个乖孩子。”我呢,回到水池旁,马上行动起来。不一会儿,菜洗好了。不过衣袖却湿了。我想:虽然衣袖湿了,但湿得有意义,我心里非常开心。

告别了王奶奶,回到家里,我发现没有人,于是赶忙找来一件衣服,刚想换上,爸爸回来了,说:“你怎么弄成这个样子?”我急忙解释道:“我帮王奶奶洗菜,不小心洗湿了。”爸爸笑着,抚摸着我的头说:“你真懂事,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儿子。”

我想:我以后一定要多陪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邻居王奶奶,让他们不感到寂寞,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人生的快乐。

⑽ 重阳节作文600字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阅读全文

与有关重阳节的作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多地缴社保超十年退休 浏览:465
孝顺的儿媳若 浏览:207
上海女的退休年龄是多少钱 浏览:159
为什么进厂要体检 浏览:671
孝顺是一种过时的 浏览:917
老人睡觉憋气是怎么回事 浏览:701
让老人去火车站怎么坐 浏览:882
故宫长寿窗花 浏览:915
舟山老年大学报名时间 浏览:395
淮安2015养老金方案 浏览:807
老年人牙齿很疼怎么办 浏览:970
一年级孝顺 浏览:157
长寿1号理财怎么样 浏览:496
长寿协信商场 浏览:373
蚌埠2020年退休金补助 浏览:822
北京社保要求女士50退休 浏览:930
当地养老保险转移具备哪些条件 浏览:552
养老院的发展前景分析 浏览:681
吉林省强制执行退休金 浏览:157
老人家广场舞跳舞 浏览: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