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请你仔细观察下边的漫画《榜样》,漫画中的情景告诉我们 [ ] ①孝敬父母是中华
D |
B. 怎做好孝敬长辈的楷模
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敬,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地生活着。
C. 我是如何给孩子做孝道榜样的儿子
所以说,父母不教孩子以孝道,正是父母最大的不慈。孩子在家不知尊敬孝养父母,成年后进入功利复杂的社会,极易变成一不仁不义的人。 父母给孩子生命并且竭力的去抚养孩子,哪怕只有一点点好吃的,也要先让给孩子。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 不久前,发生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动:瓦砾把母子埋在楼下,可是母亲却把孩子揽在身下,用她那血肉之躯挡住了无情的钢筋水泥,用生命保护了孩子;在地震的废墟中看到孩子饥渴,母亲竟把自己的手咬破,让孩子吸允……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父母的一颗心全系在孩子身上,可以说当父母的日夜为孩子操劳。可是,许多孩子却并不了解家长对自己的大爱,甚至有不懂事的孩子竟不知父母育儿的艰辛,以为自己享受是应该的。还有一些不知孝敬父母的子女,甚至打骂老人,实在是连禽兽都不如。 第一要以身作则 就是做给孩子看。孩子还很小时候你如冰箱一打开,拿了水果先给谁吃啊?假如我拿水果先给孩子吃,我现在就不能这样说话了。父母影响大不大?大啊。我假如拿给我孩子吃了,那你的孩子从小很可能就自私自利了。拿给父母吃,也就是拿给他爷爷奶奶吃,孩子很习惯模仿。当他的身高跟他的的力量可以开冰箱的时候,拿出来先给谁吃啊?当然给爷爷给奶奶吃。 可是现在的家长买买一些好的水果,不是先给公公婆婆吃,还把它藏起来,这个一斤多少钱呀,公公婆婆去睡觉了,赶快出来,妈妈多爱你,买这个最贵的给你吃。你儿子吃得不亦乐乎,他一定会学得很像,他以后买水果给谁吃啊?人算不如天算,吃亏的是谁?你自己啊。你用自私的心教孩子,他学的就是自私;你用孝心教导他,他学的就是孝心。所以教孝道第一个是以身作则。 第二要夫妻配合教孝道。 很多家长一听完便说,那他的老师不教我也没办法。人要找理由找借口,容不容易啊?容易啊。你想做的事只是一个决心,你不想做的事,一千个理由你都找得到,所以在家里夫妻要配合教孝道 如某日你女儿跟她母亲发了无名火,做父亲跟的会对女儿讲:“孩子啊,你可以不用孝顺我,但是你不能不孝顺你母亲,你知道不知道你母亲怀胎的时候吐成什么样子,你知不知道你母亲在生产的时候叫成什么样子,痛得死去活来!”讲得愈生动愈好,娓娓道来,你儿子听到一半眼泪都掉下来了。母亲也要跟孩子讲,你父亲长期以来工作有多辛劳,很多事都点点滴滴为你在计划,你要把父亲的存心跟用心,讲给孩子去感受。夫妻配合,教好孩子孝行。 现在很多的妈妈还在孩子面前说:“你的爸爸怎样……”,这样好不好?犯了兵家大忌。父亲在孩子心目中地位假如不存在了,你先生的自尊就下降了,他可能就自甘堕落,“连我儿子都瞧不起我,算了”。假如他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愈祟高,孩子对他愈尊敬,他会想孩子都这么尊敬我,我应该要演一个值得让他尊敬的榜样出来。孩子对父亲的尊敬,对一个男人来讲,也是一个成长的动力啊,所以教孩子孝道很重要。 第三要亲师配合 以前,当孩子第一天上学,做父母的第一句话:“在学校里要尊敬老师听老师的话。”学生放学回家之前,老师也会对学生说:“回到家里要孝顺父母,帮助父母做家务。”父母懂得跟老师配合,你的孩子行为规范就变得特别快。所以诸位家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要诊惜。尊敬老师,跟老师好好配合,相信孩子的转变指日可待。可是现在的教师怎么样?我不敢恭维, 听说现在学校里面,家长跟老师送礼成了潜规则。不知是何时兴起给教师送礼、联络感情这一规矩的。 我以为原来是班主任家访主动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情况,如今是家长大张旗鼓到学校送礼加深与老师的感情。学校老师家中的事儿就是全班同学的事儿,这种团结、和谐气氛空前高涨! 送礼造成的不良结果:你送了礼老师如没收,自己心中的担心会加剧;老师收了,虽有欣慰但更感觉这世态炎凉。 另外送礼对孩子的影响也甚大:老师收了我父母的东西,以后可以胆子更大一些,班主任应当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但我想终极的结果是,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送礼的习惯性思维,只要有关系、有利益,就能办成事儿。现在的孩子之所以成熟的快,是他们接触成人世界灰暗面要更多些。现在变成这样,真是社会的悲哀,
D. 母慈儿孝家和睦孝顺家风代代传,我们该怎样给孩子做榜样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往往比学校教育重要,在家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有个错误的地方,那就是我觉得你要怎么做,但是自己却做不到,比如父母叫孩子吃饭不能看电视、玩手机,但是自己却回在吃饭的时候拿出手机刷朋友圈或是回复消息。所以家庭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以身作则,要想孩子做到,父母就必须给他们做一个好的榜样。
现在的我们都是手机不离身,不管去哪都要带上手机。经常有父母刷着手机,孩子走失或者是孩子乱跑发生交通事故的案例。在一次去拜访亲戚的过程中,我看到父母在沙发上玩手机,小孩子在地上玩玩具,并且对孩子提出的问题都是很敷衍的回答。作为父母,应该在闲暇时间多陪自己的孩子,手机里的东西都会过时,而对孩子的教育却是有着终生影响的。
E.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启蒙老师,你是如何做好这个榜样的
教育孩子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因为我们要想办法尽可能的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和父母是两个重要的角色,父母更是孩子一生的启蒙老师,我是如何做好这个榜样的呢?首先在学习上我会为孩子言传身教,自己在事业上更努力,而且我会非常孝敬父母,接下来给大家具体说明。3.父母是孩子非常重要的老师,我们一定要注重言传身教。
很多家长只喜欢在语言上让孩子好好学习,在语言上让孩子孝敬老人,但其实自己就是一个不好好学习的人,这样很难让孩子做到,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注重言传身教,只有这样效果才会比较好。
总而言之,我认为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启蒙老师,为了给孩子做好好榜样,我们在事业上非常的努力,其次,我们也是非常孝敬自己父母的,这样一来孩子也变得既努力又孝顺。
F. 心有榜样的作文四百字孝敬老人
周六晚上,妈妈准备了糕点、苹果、桂圆等礼品。我问这是去哪里?妈妈笑回着说:“去夕阳红老年答中心,看一位杨爷爷。”
我和妈妈走过隧道,没一会儿就到了。妈妈上去敲门,说找杨爷爷。门卫叔叔很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了娱乐室。我看见里面有一台很大的电视机,前面排着很漂亮的椅子。有几十位老人坐在那里看电视。旁边的一个房间里有几张桌子,都有老人们在下棋、打牌等。我找到了杨爷爷,对他说:“杨爷爷,节日快乐!这是给您的礼物。”杨爷爷说:“谢谢!太客气了。”“这是应该的。”这说。
我们说了一些家常话,然后,我说:“杨爷爷,我还要去看书,先回去了,再见!”
回家的路上,妈妈对我说:“佳佳,尊敬老人是一种美德,每个人都要老的,你也不小子,应该懂事了,以后要多孝敬老人,在节假日里多去看看杨爷爷,知道吗?”我边走边回答着自己的决心……
G. 什么样的父母是我们心目中的榜样! 什么样的儿女又是父母心中的骄傲啊 ! 我想做一个孝顺的儿子!
不乏柔情;爱子女,又能严格执行纪律和公平原则。他们会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日常生活中。参与、影响、慈爱,大致上可以说是我们心目中的榜样!
听话.学习成绩好.玩的时候不会太过.尊敬老人,疼爱比我们小的朋友.经常与父母聊天,做事认真等等都是父母心中的骄傲.
H. 为什么有的父母没有做好榜样,但他们的的孩子却还还很懂事理,很孝顺
因为人是可以自我学习的啊
很多成功的人
家庭都不怎么好
不好的环境
反而磨炼了自己
这就是因为逆境也出人才哦
I. 父母如何做好孝敬长辈的榜样,孝是一切百善之首
所以我看到有的家庭,就是有些朋友,他想教他的小孩读《弟子规》,但是到吃饭的饭桌上,外公、外婆还有父亲、母亲,都是往他小孩碗里边夹菜,他自己都不知道做一个示范,示范一个孝敬。这样的话,即使是把《弟子规》都背熟了,其实我觉得也没有用处,因为父母没有做到《弟子规》。 净空老法师:对,不错。 王鲁湘先生: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其实我们是根本的把这些经典,和过去古圣先贤给我们写的一些教训,把它完全遗忘掉。比如现在很多我们这个年纪,甚至比我们还年轻一点做父母的人,你去问他,有几个人读过像《弟子规》、《三字经》,或是《孝经》?他没读过。接着如果你现在告诉他,你不要有偏见,我也不求你有别的东西,你就给我从头到尾把它读几遍,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我给你解释一下。我想只要一读就开卷有益。 净空老法师:不错,不错。 王鲁湘先生:我们现在是无卷给他去读,很多的人都根本不知道我们前人有《弟子规》这本书,他不知道;有《孝经》这本书,他不知道。所以实际上,你看那天我拿到《弟子规》,我这一看,其实《弟子规》真的写得都是非常浅显的东西,从最最我们大家都能做到的事情,让你做。比如刚刚你说到父母三代同堂吃饭,做父母的夹菜的时候,他不给老人夹,他给自己孩子夹,如果他读过《弟子规》,不这么做了。 (应该先夹菜给爷爷奶奶外婆外公) 净空老法师:不错。 陈晓旭居士:问题他想给老人夹,老人还让他给孩子夹,老人也要给孩子夹,就是溺爱。 净空老法师:老人也不懂,为什么?你真正爱的时候,你要教,父亲对祖父母孝顺让他看,他就懂得了,他将来就会孝顺父母。这是什么?这都是像演戏一样的。所以我这个年龄,我十岁离开家乡,我们住农村里头。但是我们那个农村文风很盛,桐城派的,文风很盛,所以从小还学过这些东西。我记得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上私塾,我父亲就跟老师表演,这是我们后来才晓得,那个时候完全不知道。进学堂(私塾),在祠堂,我们亲戚的祠堂,现在祠堂都没有了。祠堂我记得那个时候树林,树林也没有了都变成广地,都不见了。我父亲带着礼物,供养老师的,带着一些礼物,先拜孔子的神位,“大成至圣先师之神位”,那字我都认识,我三岁父母就教我识字,所以三岁的时候就认识三百多字。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拜孔夫子。孔夫子牌位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礼。你想想看,我们六、七岁小孩看到这个,父母对老师这么尊敬,还会不听话吗?还敢不受教吗?这是什么?就是一次教什么?教你尊师重道,不是讲的,讲没有用,做给你看。老师接受家长这样隆重的大礼,你要不好好的教他,你怎么对得起人家。所以老师跟家庭是密切的合作,老师教我们怎样孝顺父母,父母教我们怎么样尊师重道,怎样跟同学们相处,就教这些。两个人互相教,才把你教好。 陈晓旭居士:所以没有孝亲就谈不上尊师。 净空老法师:谈不上。 王鲁湘先生:孝是一切百善之首。 净空老法师:没错,是根。所以孝字,中国这个“孝”字它是个会意字,这个字跟大乘佛法完全相应,上面是个“老”,底下是个“子”,这没有代沟。外国人代沟就不孝,就是什么?这是一体,上面还有上面,后面还有后面,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它显示这个。所以外国人不懂,你的祖先几百年、几千年你还祭祀他?他都不晓得为什么,这中国人懂得。 王鲁湘先生:我们说子孙子孙,子子孙孙,这个孙字也是个会意字。 净空老法师:对,会意字, 王鲁湘先生:一个子字,这边是那个一串像茧一样,无穷无尽的。 净空老法师:不错,无穷无尽。所以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让你看了之后,你就会觉悟,你就会懂得,非常有意思,外国文字就没有。 王鲁湘先生:我们现在变成简化字以后,这个孙字就变成子小了,一个子,一个小,跟原先那个意思没有了。 净空老法师:不错。
J. 历史上的孝敬父母的故事(20字)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