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费长房。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磨破了无数双鞋,翻过了无数座山,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费长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费长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他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几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告别仙长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没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2)重阳节的神话传说扩展阅读
重阳节习俗
一、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二、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尤其是在岭南一带,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祭祀祖先,登高远望,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少地方人重阳祭祖的观念正日渐淡薄。
3. 菊花的寓意是什么
菊花的寓意如下:
1.象征正直不屈。菊花又被称为“黄花”,在古代中华民族中认为黄色的大地,因此黄色也是中色、正色。菊花凌霜而开,傲岸不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正直不屈;
2.象征吉祥长寿。菊花具“养性上药,能轻身延年”之效用,被誉为“十二客”中的“寿客”。人们把菊花与其他音韵相同的花草、物象以及文字等相搭配,组成种种内涵丰富的“吉祥语”图案,以点缀生活,求得幸福长寿;
3.象征高雅纯洁。屈原《离骚》有“西餐秋菊之落英”。白居易《咏菊》有“耐寒惟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都是以菊花比喻品行高洁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雅纯洁的象征;
4.象征隐归隐的悠然。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隐士隐居在乡野的悠然自得,常被后世所使用,因此菊花也象征着隐士归隐田园的恬静惬意;
(3)重阳节的神话传说扩展阅读:
黄菊:飞黄腾达;白菊:哀悼、真实坦诚;红菊:我爱你;翠菊:追想、可靠的爱情、请相信我;春菊:为爱情占卜;冬菊:别离;天人菊:团结;万寿菊:友情。
4. 小头菊花品种
菊花一直是人们喜爱的传统花卉之一,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 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每年各大城市都会定期举办菊花展,展出各式各样的菊花,一些不常见的品种也能在展期窥见。菊花生长旺盛,萌发力强,一株菊花经多次摘心可以分生出上千个花蕾,有些品种的枝条柔软且多,便于制作各种造型,组成菊塔、菊桥、菊篱、菊亭、菊门、菊球等形式精美的造型。又可培植成大立菊、悬崖菊、十样锦、盆景等,形式多变,蔚为奇观,为每年的菊展增添了无数的观赏艺术品。
菊花在秋季开放,故为秋的象征,人们甚至把九月称“菊月”,因为菊与“据”同音,“九”又与“久”同音,所以菊花也用来象征长寿或长久;并且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采的菊花更有意义,多用其精制菊花茶,更有人将这一天采的菊泡陈年米酒,或者是用菊花沐浴,皆取“菊水上寿”之意。
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中国北京 、太原、 德州、 芜湖、 中山、 湘潭、 开封、 南通、潍坊、 彰化市市花,也是日本皇室的国花。下面我们来罗列一下菊花常见的品种:
百日菊:原产墨西哥,是著名的观赏植物,有单瓣、重瓣、卷叶、皱叶和各种不同颜色的园艺品种。花期6-9月,果期7-10月,用于花坛、花境、花带和盆栽种植。
独本菊:又称品种菊,其实并非一个单独的品种,只是普通的菊花在培育过程中,不进行摘心和剪除侧枝,只留一个植株,集中养分供给于这株菊花,使其成为一盆一株、一株一花,且茎杆粗壮、花大色艳,底叶不落,富有光泽,能充公表现出品种的特征,具有独特的观赏性的菊花。
多头菊:又称多本菊,一株数杆,每杆1花的单株盆栽菊。以花枝数目不同分为三头、五头、七头或九头菊,均取单数。
塔菊:(十样锦)是将各种不同花型、花色的菊花接在一株3~5米高的黄花蒿上,砧木主枝不截顶,让其生长,在侧枝上分层嫁接菊花,呈宝塔造型。各色花朵同时开放,五彩缤纷,非常壮观。
大丽花:别名大理花、天竺牡丹、东洋菊、大丽菊、地瓜花,菊科、大丽花属植物。原产于墨西哥,花色花形誉名繁多,丰富多彩,不仅有红、黄、橙、紫、淡红和白色等单色,还有多种更为绚丽的色彩。按花朵的大小划分为:大型花(花径20.3厘米以上)、中型花(花径10.1~20.3厘米)、小型花(花径10.1厘米以下)等三种类型。按花朵形状划分为:葵花型、兰花型、装饰型、圆球形、怒放型、银莲花型、双色花型、芍药花型、仙人掌花型、波褶型、双重瓣花型、重瓣波斯菊花型、莲座花型和其他花型等11种花型。
小丽花:又名小丽菊、小丽花,属菊科,具有植株低矮,花期长,是优良的地被植物,也可布置花坛、花境等处,还可盆栽观赏或做切花使用。花色有深红、紫红、粉红、黄、白等多种颜色,花形富于变化,并有单瓣与重瓣之分,在适宜的环境中一年四季都可开花。
翠菊: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15)30-100厘米。茎直立,单生,被白色糙毛。叶子卵形或长椭圆形,头状花序。花瓣有浅白、浅红、蓝紫等色。两性花花冠黄色。瘦果长椭圆状倒披针形,稍扁,花果期:5-10月。产于中国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云南以及四川省等。
金鸡菊:原产北美洲。高可达60厘米,叶片羽状分裂,裂片圆卵形至长圆形,头状花序单生枝端,外层总苞片与内层近等长,舌状花黄色,基部紫褐色,状黑紫色。瘦果倒卵形,7-9月开花。
孔雀草: 又称为小万寿菊,红黄草,西番菊,臭菊花,缎子花,原产墨西哥。茎直立,分枝斜展。叶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单生,管状花花冠黄色,瘦果线形,花期7-9月。
毛叶金光菊:又称黑心菊,株高80至100厘米,全株被有粗糙的刚毛,在近基部处分枝。叶互生,茎下部叶匙形,长10至15厘米,茎上部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均全缘,无柄。头状花序单生,花径10至15厘米。盘缘舌状花金黄色,有时有棕色环带,有时呈半重瓣。管状花暗棕色,聚集呈半球形突起,直径2至3厘米,高2厘米左右。花期5至11月。 黑心菊原产北美,耐寒性强,又耐干旱,对土壤适应性强,管理较为粗放。花朵硕大,色彩鲜艳,花期又长,常作花坛、花径材料,亦可盆栽家庭观赏或作切花材料,5月开花,原产北美,耐寒性强,又耐干旱,对土壤适应性强,管理较为粗放。
波斯菊:又叫秋樱,秋英,大波斯菊,原分布于美洲墨西哥。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米。叶二次羽状深裂,裂片线形或丝状线形。头状花序单生;花柱具短突尖的附器。瘦果黑紫色,长8-12毫米,花紫红色,粉红色或白色,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矢车菊:又叫蓝芙蓉、翠兰、荔枝菊,原产欧洲。高可达70厘米,直立,分枝,茎枝灰白色,基生叶,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总苞椭圆状,盘花,蓝色、白色、红色或紫色,瘦果椭圆形,花果期2-8月。它原是一种野生花卉,经过人们多年的培育,它的“野”性少了,花变大了,颜色变多了,有紫、蓝、浅红、白色等品种,其中紫、蓝色最为名贵。在德国的山坡、田野、水畔、路边、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它。它被德国奉为国花。
金盏菊:又叫金盏花、黄金盏、长生菊、醒酒花、常春花、金盏,原产于南欧,叶和花瓣可食用,作菜肴的装饰。金盏菊株高30~60cm,金黄或桔黄色,筒状花,黄色或褐色。也有重瓣(实为舌状花多层)、卷瓣和绿心、深紫色花心等栽培品种。花期12-6月,盛花期3-6月。瘦果,呈船形、爪形,果熟期5-7月。
宿根天人菊:又叫车轮菊(江苏)、大天人菊,原产北美西部。宿根天人菊株型低矮、生长迅速,花朵繁茂整齐,花色鲜艳,花量大,花期长,可成丛、成片地植,也可用于盆花栽培。高60-100厘米,花黄色,花果期7-8月。
5.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神话传说(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来历有很多,而最广为流传的是年兽。据介绍,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 “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来历:
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由於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著.
七夕节的来历:
传说古时候有个善良的年轻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常遭兄嫂欺负,连家产都没得分,只留给他一条老牛,但这老牛可不是一般的牛哦,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变的,因为触犯了天条,所以被玉帝贬到凡间为牛,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欺负,所以决定要帮他。一天,它忽然开口告诉牛郎,东边山下有个湖,每天都有七个仙女到湖里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使那仙女无法返回天宫,就会留下来作他的妻子。听了老牛的话,牛郎果然偷偷藏起一位仙女的衣裳,等到仙女们洗完澡要回天宫时,年纪最小的织女才发现自己的衣裳不见了,急得哭了出来,这时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出现,要求织女答应作他的妻子才把衣裳还她,织女看牛郎忠厚老实,便答应了,两人婚后生了一双子女,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但老牛却死了,在死前它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遇到困难时就会派上用场,这是它最后能留给牛郎的唯一一件东西。而织女嫁给牛郎的消息传回天庭后,玉帝大怒,遂派王母娘娘把织女给抓回来,牛郎为了找回织女,想起了老牛的叮咛,就披上牛皮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追上他们,此时王母娘娘心一急,拔下头上的簪子往空中一划!马上出现了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把牛郎和织女分隔两边,牛郎和一双儿女在河边大哭,其深刻的感情也令玉帝动容,所以特赦他们全家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于是每年到了七夕,就有无数的喜鹊飞上天去,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一家渡河相会,说七夕当天晚上一定会下雨,这就是牛郎织女重逢后喜极而泣的泪水...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嫦娥奔月的典故,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来,后羿娶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字叫做嫦娥。心术不正的蓬蒙前来偷师学艺,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但是后羿舍不得妻子,便将其交给嫦娥珍藏。蓬蒙趁着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威胁嫦娥交出此药,情急之下,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无可奈何,但是十分思念妻子,于是派人在后花园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百姓知道嫦娥成仙的消息之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于是,中秋节吃月饼也习俗也慢慢传开了。
重阳节的来历:
月初九重阳节称重九节或节重阳佳节极丰富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代原欢乐古万物归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力奇数阳偶数阴九奇数属阳九月初九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我民重阳佳节历着特殊情唐诗宋词少贺重阳、咏菊花佳作唐代诗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李白《九月十即事》:昨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两重阳
6. 关于菊花的资料
菊花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菊花按栽培形式分为多头菊、独本菊、大丽菊、悬崖菊、艺菊、案头菊等栽培类型;有按花瓣的外观形态分为园抱、退抱、反抱、乱抱、露心抱、飞午抱等栽培类型。事实上,不同类型里的菊花又命名各种各样的品种名称。
第二点,菊花有很多好处。菊花可以清热疏风,菊花清热去火,因此很多人都喜欢用菊花泡茶喝;菊花也可以清热解毒,由于菊花味苦偏寒,在各种疮疡肿毒的治疗上面有着非常不错的功效;菊花具有抗菌的作用,菊花挥发油,这种挥发油可以有效的抑制多种细菌的活性;菊花还有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菊花中含有一种叫做黄体酮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抑制冠心病,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病症。
第三点,菊花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菊花是隐士的象征,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菊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凋谢的时候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这么喜欢菊花。
7. 中国传统节日及意义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外国节日的盛行,忘记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意义。
我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审美旨趣。在传统节庆里,元宵观灯、中秋赏月、鞭炮迎春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就是要竭力渲染和尽力营造合家团圆、普天同庆的精神文化氛围,这是历代先人们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产物。
(7)重阳节的神话传说扩展阅读:
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
1、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2、清明节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3、重阳节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4、元宵(正月十五)
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