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文翻译
闵子骞被后母讨厌,后母自己的儿子,衣服里面是棉絮,闵子骞的衣服就给他芦花絮的衣服(那种絮迎风而散,就没棉了,不暖和)。闵子骞的父亲偷偷发现了这件事情,知道闵子骞有受冻的样子,用手抚摸闵子骞,看到衣服很薄,撕开仔细看,才知道并非棉絮。闵子骞的父亲立刻就赶自己的妻子(就是闵子骞的后妈)离开,闵子骞泪如雨下,向前对父亲说:“母亲在家的话,只不过是一个儿子感到寒冷,如果母亲离开了, 您的三个儿子都会受冻的。请父亲您深思啊。”父亲很惭愧,于是就没有赶走闵子骞的后母。
❷ 翻译关于闵子骞曹参的古文
《闵子骞》
原文: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译文: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后母也很后悔自己的做法。
曹参不荐士
原文:
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日夜饮酒不事事,自云:“高皇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是则然矣,然以其时考之,承暴秦之后,高帝创业尚浅,日不暇给,岂无一事可关心者哉?其初相齐,闻胶西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参于是避正堂以舍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然入相汉时,未尝引盖公为助也。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深山,蒯彻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彻以告参,参皆以为上宾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受。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
译文:
曹参取代萧何为汉朝的相国,每天从早到晚喝酒不问政事,自己说:“高祖皇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严明,只要遵守而不要违反,不也是可以的吗(何必要我管理呢)?”如果真的是这样就好了,但是考证一下当时的状况,(会发现)承接残暴的秦朝统治之后,高祖皇帝所创下的基业还不稳固,每天都(繁忙尚且)没有空闲,怎么可能没有一件事是值得关心的呢?他(曹参)从前在齐国(一个汉朝的诸侯国)做相国的时候,听说胶(地名)西的盖公善于黄老的学说(即汉朝初期极为盛行的清静无为的道家学说),就请人用重金聘请他。盖公告诉他太平之道重在清静而使人民自然的得到安定。曹参于是就让他住在自己办公地点的旁边(方便及时请教),(曹参)行政期间主要采用黄老之术。所以在齐国做了九年的相国,齐国都非常的安定。然而入朝做了汉朝的想过以后,就从没有让盖公帮助他执政了。居住在齐国的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在深山里面,蒯彻是曹参的门客,有人对荆彻说:“您对于辅佐曹相国(这件事),帮助他提醒遗忘的事情,纠正他做错的事情,为他发现贤能的人才(都很尽心尽力),东郭先生和梁石君是常人所不能相比的,为什么不举荐给曹相国呢?”蒯彻就把这两个人举荐给了曹参,曹参把他们都奉为上宾。蒯彻与齐国人安其生交情很好,安其生曾经为项羽出过计谋,项羽不能采纳他的见解。项羽要封他们两个人官爵,他们最终也不接受。像这些贤良的人,曹参都没有起用,若不是史书遗失了他们的传记,那么曹参不举荐的人才就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