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所有的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5、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
注: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Ⅱ 孔子曾说过孝敬父母要做到三点,是哪三点
孝经中有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士之孝和庶民之孝。论语中有三个层次,分别是四个不同的人问一是疾病时,谨慎伺候二是敬,三是色难,还有一个是无违,就是要顺从。
Ⅲ 孝敬孔子的故事
孔子关于孝敬父母教诲孔子在他的《弟子规》中详述了如何孝敬父母,这对于我们当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是非常有益的。一个仁义,善良的人无论在家,还是在社会上都是一个好人,待人接物诚实善良,孝敬父母,爱护子女,他的心是无私的。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视为“大逆不道”。今天我们常常看到听到,无论是在文学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时常有这样报怨父母的:“为什么生我?”其实,正如人们讲的“善恶轮报”,人的不幸都是因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后来遭遇不幸,以偿还以前做坏事时欠下的债。以恶相报,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磨难。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礼规,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会非常协调。
Ⅳ 孔子的名言关于孝顺的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Ⅳ 孔子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孔子的学生曾参,在瓜地里除草,一不小心把瓜苗的根锄断了。他的父亲大怒,操起一根大棒,狠狠地抽打了他。
曾参默默承受着,不躲不闪。
其父却越打越气,直到曾参倒在地上,昏过去。
曾参很久才苏醒过来,醒来以后,他马上站起来,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害得父亲大人不得不用大棒来教育我。大棒太重了,父亲您没累着吧?”
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后,还拿起琴边弹边大声唱歌,以此让他父亲知道,他身体没事,好让父亲宽心、放心。
这个曾参,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孝子。但是,孔子听到这事后,是什么态度呢?
孔老夫子发怒了。他告诉弟子们说:“曾参来时,不准他进来见我!”曾参糊涂了,也很委屈:“老师您不是教导我们要孝顺吗?为什么我这样孝顺,您还生气呢?”
他请求孔子接见。他要问问老师。
孔子告诉他,从前有个瞽叟,他的儿子叫舜。瞽叟要使唤舜时,舜总是在身旁。瞽叟发怒要杀掉舜时,却总也找不到这个孝顺儿子了。平时,瞽叟用小木棍打他,他就忍受着;瞽叟一旦拿大棒子揍他,他就马上逃走。
你以为舜是怕死而违抗父命吗?你以为他是不孝吗?正因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他才使得他的父亲没有因为打死了儿子而犯下不慈的罪过,而他自己也没有丧失那拳拳孝心啊!
你呢?拿身体去承受父亲的雷霆之怒,打死也不躲避。你有没有想过,你一旦被打死了,不就是让你父亲陷于不义之地吗?不是要让你父亲承受丧子之痛吗?不是要让你父亲因为亲手打死儿子而悔恨终生吗?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孝吗?
一番话,让曾参醍醐灌顶,冷汗涔涔。
我们看孔子的这个故事,便知道,后来《二十四孝图》中的那些极端的孝道,像王祥卧冰求鲤,郭巨埋儿奉母,庾黔娄尝粪忧心,等等,一定为孔子所反对,因为孔子坚决反对用极端的手段去实现道德标准。用极端的手段去实行道德规范,本身即为不道德,并且会引起更大的不道德。
Ⅵ 关于孝顺的孔子名言有哪些
关于孝顺的孔子名言有: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Ⅶ 孔子:孝敬父母什么最难
于丹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儿女有钱了很容易做到给父母买车、买房,但是最难做到内的就是不给容父母脸色看。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过,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 曾经听到老人聊天,大家最有共鸣的是,子女只知道给父母好吃好喝、给钱花,却很少有时间陪伴父母,和父母做心灵上的沟通。而且大多时候匆匆来看望一次,也是说不了几句话。有时父母想和儿女唠叨唠叨,做子女的没听几句就不耐烦了,更有甚者连个好脸色也不给父母……千万不能小看这种现象。 有人认为,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物质上给父母的享用,这是低层面的“孝”;而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Ⅷ 孔子孝敬父母的故事
孔子关于孝敬父母教诲孔子在他的《弟子规》中详述了如何孝敬父母,这对于我们当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是非常有益的。一个仁义,善良的人无论在家,还是在社会上都是一个好人,待人接物诚实善良,孝敬父母,爱护子女,他的心是无私的。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视为“大逆不道”。今天我们常常看到听到,无论是在文学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时常有这样报怨父母的:“为什么生我?”其实,正如人们讲的“善恶轮报”,人的不幸都是因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后来遭遇不幸,以偿还以前做坏事时欠下的债。以恶相报,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磨难。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礼规,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会非常协调。
孔子在对其弟子的教诲中讲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礼貌对待父母,父母有不对时,如何恰当的指出,等等。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解说: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