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退休人员保密提醒情况怎么写
保密信息的书写内容有:
1.明确保密信息范围,务必把需要保密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期限等明确下来;
2.明确保密主体,一般仅限于涉密岗位的劳动者;
3.约定保密期限;
4.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5.谨慎约定竞业限制条款;
6.确定纠纷管辖机构。
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有商业秘密行为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Ⅱ 涉密人员退休和离职时,为什么要进行脱密期管理
涉密人员退休和离职要进行脱密期管理是有法律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公务员法》中第八十一条明确指出: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不得辞去公职。在这些特殊职位上任职的公务员要辞去公职,必须离开这些特殊职位后一定时期,也就是过了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才可以辞去公职。
(2)退休人员保密提醒扩展阅读:
脱密期的管理:
一、确定脱密期期限。
一般情况下,核心涉密人员脱密期为2-3年,重要涉密人员脱密期为1-2年,一般涉密人员脱密期为6个月-1年。当然,机关单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和涉密人员所涉及的国家秘密密级、知悉范围、保密期限等具体情况,适当延长脱密期期限。
脱密期结束,离岗离职涉密人员在就业、出国(境)等方面不再受有关限制,但对所知悉的国家秘密仍应承担保密义务。
二、不同类型人员的管理。
1、轮岗人员和退休人员,即涉密人员调整到本机关本单位非涉密岗位工作的,或在本机关本单位退休的,脱密期管理由本机关本单位负责。
2、交流调动人员,如涉密人员调入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事业单位的,调出机关单位应在办理交流或调动手续的同时,出具委托管理书,委托调入机关单位进行脱密期管理。
涉密人员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调动,不受脱密期的影响。
3、借调、挂职人员,即涉密人员借调、挂职到其他单位的,涉密人员组织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应向用人单位出具《脱密期委托管理书》,委托用人单位负责脱密期管理。
4、其他性质的离职人员,应当主动向机关单位报告去向。
机关单位办理其离职手续的同时,委托社保关系所在地市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社保关系未转出或社保关系不明确的,委托涉密人员常住地市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协调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户籍所在地和常住地公安机关共同负责脱密期管理。
三、脱密期保密管理要求。
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其就业、出国(境)等权益受到一定限制,还要承担重大事项报告、接受回访等义务。
1、择业限制。脱密期内的涉密人员,不得违反规定就业。机关单位发现涉密人员有违反规定从业情形的,应及时报告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公安机关。
2、出国(境)限制。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未经批准不得因公、因私出国(境)。现单位进行出国(境)审批时,应征求原机关单位意见;委托属地管理的,由原单位审批。
3、重大事项报告。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的要求,向负责脱密期管理的机关单位进行重大事项报告。
4、脱密期回访。对脱密期内的核心涉密人员,原单位应进行必要的回访;委托属地管理的,原单位可以直接回访,也可以委托属地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回访。回访可采取实地谈话、电话回访、函访等形式。
Ⅲ 脱密期管理一般是在涉密人员退休前还是退休后进行
脱密期管理一般是在涉密人员退休前还是退休后都要进行。
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明确规范涉密人员离退休流程。应要求涉密人员在办理离休退休手续前,清退工作期间使用和保管的涉密文件资料、图纸、书籍、保密手册等涉密载体;移交工作期间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U盘、移动硬盘、光盘等存储介质、出入证件、门卡或钥匙等设备物品;工作期间产生的涉密载体需要归档的,移交单位,不需要归档的,按规定销毁。
对于离退休涉密人员私自带走涉密载体和涉密设备的情况,应当按非法持有国家秘密论处。
离退休涉密人员泄密渠道:
一、口不设防。
有些离退休涉密人员离开工作岗位后,认为自己已离开工作岗位,基本不会再接触国家秘密,不存在泄密的可能性,因此在人际交往或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心存大意、信口开河,不分密与非密而全盘提供,造成泄密。
二、资料丢失。
虽然根据法律规定,离退休涉密人员办理离退休手续时要对所保管的国家秘密载体进行清退、移交,但一些人手里或多或少保存了机关单位的工作资料以及在职多年积累的工作笔记、工作心得,其中不乏在居心叵测者看来有价值的“干货”。这些材料放在家里,有时候难免被丢弃或被当作废品出售,无形中泄露一些机关单位的工作秘密。
三、再就业不慎。
如今,离退休人员再就业成为国家、社会鼓励老人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普遍现象。其中相当一部分离退休涉密人员仍然在从事与自己多年工作相同和相关的专业,有可能受到现单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造成泄密。
脱密期管理期限:
《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二条用人单位与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商业秘密有关事项时,可以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前或该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时间内(不超过六个月),调整其工作岗位。
变更劳动合同中相关内容;用人单位也可规定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超过三年),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但用人单位应当给予该职工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
小编提醒您,在这段时期之内,用人单位可以把员工调至不需保密的部门工作,以确保员工不再接触新的商业秘密,因此,脱密期也可以称为提前通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