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城市:_________ 调查对象:________ 性别: 年龄:
1、您与谁一起居住呢?
A独居
B仅与老伴一起住
C与老伴、子女一起住
D仅与子女一起住
2、您的受教育程度:_______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E、其他_______(填写具体内容)
3、您的个人月收入:_______
A、500元以下 B、500—1000元 C、1000—2000元 D、2000元以上
4、您的收入来源:_________(多选题)
A、国家补贴 B、退休金 C、现工作收入 D、儿女赡养费
E、其他________(填写具体内容)
5. 您以前所从事的行业________
A政府机构 B农业生产 C工业制造 D商业贸易 E其他______
6. 您现在还继续工作吗
A.是________(具体工作) B 否,但是常参加社区服务 C 否,在家安度晚年
7、您的健康状况:____________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8、您的业余爱好:__________(多选)
A、扑克、麻将 B、太极、晨跑 C、琴棋书画 D、炒股、炒楼
E、旅游、度假 F其他_______(填写)
9、对您现在的生活:
A 很满意 B感觉一般 C不太满意 D很不满意 E其他
10 每月从子女处获得的赡养费是:
A无需赡养B200元以下”C200-500元D500元以上
11 您现阶段最担心的是:
A子女事业、生活 B自己身体健康 C家庭关系 D家务问题
12 您对家政服务形式的态度:
A.欢迎 B.可以接受 C.无所谓 D.反对 E.坚决反对
13 您现在最希望得到什么服务:(多选)
A心理服务 B医疗护理 C饮食保健
D娱乐休闲 E代做家务 F其他
14 您平时与其他老年人往来的情况
A 经常往来,互相帮助或一起活动
B 关系疏远,不太往来,只有节日才登门拜访
C 很少或不往来
15 您对周围养老机构的了解
A 规模大设备齐全,是老年人的理想活动场所
B 规模小设备缺,只能凑数
C 没有或很少有这样的活动场所
D 不清楚
16 如果可以选择,您更愿意在哪里安享生活?
A家里和儿女
B家里(不和儿女)
C养老院或疗养院
D旅游胜地
主观题
1. 您的儿女是否常陪在您身边?
(是)儿女是如何照顾您的呢?
(否)您平时的生活困难如何解决呢?
2. 对于一些常年为生计奔波劳碌的老年人您又抱何种看法呢?
3. 谈谈您的过去工作经历(具体访谈)
2. 心理状况分析_企业退休人员心理状况分析
【摘 要】该文以大庆油田五个活动站的216名退休人员作为被调查对象,以退休老人心理状况简易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退休人员心理状况、存在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采取的对策与办法。研究表明,当前退休人员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应当引起有关管理部门注意。退休人员心理状况的优劣,对于自身行为、社会稳定和退休职工队伍建设等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关键是有关管理部门应从社会稳定的大局考虑,切实关注退休人员心理。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力度,通过教育引导、强化管理,帮助退休人员培养健康的心理,保持乐观平和心态,使其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方面能够自觉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退休人员;心理状况;对策分析
退休是每一名公职人员都要经历的人生转折点。职工退休后,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也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变化。作为退休人员管理单位和部门,能否帮助退休人员转变意识、适应新环境、调整好心态,保持健康向上心理,对个体今后的生活和退休职工队伍的建设与稳定等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33.81%的退休人员经常会感到孤独。
二是有48.92%的退休人员不愿意参加没有奖品或纪念品的集体活动。
三是有15.10%的退休人员感到自己每天不快乐。
四是有10.07%的退休人员对自己退休后生活不满意。
五是有6.47%的退休人员对子女的照顾不太满意。
六是有12.23%的退休人员不经常锻炼身体。
七是64.74%的退休人员不常与朋友聚会。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退休人员在职时由于受到组织、制度、和具体工作等的约束和影响,目标、方向和个人价值观比较一致。而退休后,生活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组织和制度的约束基本淡去,在适应阶段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
一是不良家庭环境所给老人造成一定心理负担。有个别子女对老人缺乏孝心,把老人当作累赘、负担,对老人的生活、健康不闻不问。有的子女在外地工镇桐作、或有的整天忙于自己的事业,从而疏于对老人关心,还有的子女犯罪、离异或因病早逝等。这些不良情况难免使老人们产生孤独、伤痛、失望、不满和抑郁等不良心理。
二是观念转换滞后给个体带来不必要的烦恼。一些退休人员在退休后一时不能改变对原工作企业的依赖思想,他们认为自己过去为企业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在虽然退休了,企业还应当继续关心照顾自己。于是要求企业组织健康体检、外出旅游、报销通讯费等福利方面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不满意、发牢骚。
三是个别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不能提供有效服务。由于个别养老服务单位的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足,从而不能够为退休人员营造健康温馨的服务环境;不能够在日常活动中做好退休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不能够发挥好退休骨干在离退休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使得一些退休人员不满意。
四是社会不良现象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前个别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以及出现在子女就业、提干、换岗、当兵、上学、治病等方面的腐败现象已经波及所有领域,难免使得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公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感大大降低,从而引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五是许多退休人员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经过调查,绝大多数老年人不太了解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这就使得一些退休老人在面对可能引发心理问题的事件时,缺少必要的心理防御,从而使自己可能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另外,在面对情绪低落、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时,又不知如何应对。这样长期下去,可能会给退休老人身心健康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三、解决离退休人员心理问题的对策与办法
(一)离退休党组织要在培养退休人员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离退休党组织要根据退休人员的心橘野理特点,有计划的、科学合理的安排好各项活动。一是要认真了解、掌握离退休人员心理,要根据其心理特点开展好活动;二是要发挥好党员骨干积极性,在退休人员中开展好学习、教育、引导等项活动;三是党组织要关心退休人员心理,在思想、生活方面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二)利用好老年人活动室平台在培养御伍坦退休人员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作用
老年人活动室是党组织与退休人员联系、沟通和开展各种活动的平台。因此,把活动室建设好、管理好,对于培养退休人员健康心理,有着重要作用。活动室除了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外,还要定期为退休人员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要使每一名老同志都能够坚定自信、心理健康、快乐生活。
(三)要时刻关注退休人员心理状况
一是管理部门要定期对退休人员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二是定期召开退休人员心理状况分析座谈会,针对问题制定措施;三是管理人员要经常性的与退休人员沟通、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生活等情况,随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四是建立退休人员心理档案。
(四)加强退休人员心理研究
对退休人员心理状况进行科学研究很有必要。系统的研究有利于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退休人员心理状况、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为管理部门制定对策和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为退休人员保持身心健康提供持续的帮助,为保持退休人员队伍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结束语
关注退休人员心理健康,施行科学的管理,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使他们能够坚定自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感受自身价值,对于保持退休人员队伍稳定、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都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培养退休人员心理健康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发挥核心引领作用,要转变观念、科学管理,使广大退休人员都能够感受到党的关怀,通过有效的管理,使每名退休人员都能够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快乐生活,安度幸福的晚年。
3. 以房养老问卷调查
1.您的年龄 *
A.20岁以下B.20-30岁C.30-40岁 D.40-50岁
E.50~65岁
65岁以上
2.您是否有自己的住房 *
A.没有B.有C.有多套
3.您现有住房面积 *
A.70平方米以下B.70-100平方米C.100-150平方米D.150平方米以上
4.您家庭的住房类型是 *
A.租用住房B.福利或经济适用房C.普通商品房D.高档公寓或别墅
5.您是否参加了养老保险 *
A.是B.否
6.您家庭的人均月收入是多少 *
A.1000元以友备差下B.1000-3000元C.3000-5000元D.5000元以上
7.您(将来)退休时,您所领取的养老保险金大约占原来收入的
A.50%以下B.50-70%C.70-90%D.90%以上
8.您认为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否保障您未来的老年生活需要?*
A.完滚枣全可以保障B.基本可以保障C.基本不能保障D.完全不能保障
9.您是否愿意在养老院度过晚年? *
是 否
10.您是否了解“以房养老”?*
A.了解B.一般了解C.只听说过D.没有听说过
11.您是否支持“以房养老”? *
A.支持B.不支持C.不好说
12.您能接受的“以房养老”形式 [多选题]
A.谁养老谁继承房屋好皮B.售出大房换购小房,用差价款养老C.租出大房再租小房,用房租差价款养老D.将房屋出租出售,自己住老年公寓或与子女一起住E.倒按揭,房屋抵押,取得贷款作为养老金
13.您为什么支持“以房养老”? [多选题]
A.可以缓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B.可以缓解社会的经济压力C.避免将来可能产生呢个的房产遗产纠纷D.拓宽养老资金来源,老年生活更充裕E.其他
14.您为什么不支持“以房养老”? [多选题]
A.“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制约B.房子还是要留给子女才对C.房屋评估不规范,公正难保证D.金融机构这方面的业务不成熟E.房价的非理性上涨使得房产的未来价值难以估计F.年轻贷款买房,年老卖房养老,一辈子受房子奴役G.其他
15.您同意您的父母“以房养老”吗?*
A.同意B.不同意
4. 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报告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转型阶段,人口老龄化表现出诸多不利特征,老年人健康质量备受关注。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1
摘要:本文森大是关于就当前社会,老年人对自身常见疾病的不自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以解决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为目的的健康知识宣讲活动,普及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的运动方式、营养知识,如耳鸣、眼花、膝关节疼痛等 。
关键词:老年人 常见疾病:耳鸣,眼花 知识宣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饿需求也越来越多,再加之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中老年人问题备受关注。我们团队为积极响应关注民生的号召,开展了以解决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为目的的健康知识宣讲活动,普及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的运动方式、营养知识,如耳鸣、眼花、膝关节疼痛等,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增强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健意识,减少就医频率,并且这次实践我们想通过去社群及疗养院用宣讲与表演的形式 ,在让老年人接受我们的健康知识的同时,带去欢乐,我们在笑语中带去健康。
一、健康知识宣讲
一以知识结合舞台表演形式进行演讲
以往都是专业人士教师、教授、医生等开展健康讲座,这次事由学生团队宣讲,充满活力,热情洋溢,可以传递更多积极的正能量;
1、中老年人常见疾病
1耳鸣
2眼花
3膝关节疼痛
4颈椎病
以往的健康宣讲都是以“讲”为主,形式比较单调,我们的宣讲则是演讲与表演、实操结合,通俗易懂;
1、经典歌曲演绎
1红歌串烧:《闪闪的红星》、《映山红》
2经典电视剧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
2、游戏互动环节
1、你画我猜,送奖品游戏互动
二、探访社群
一与老年人艺术团文艺互动
赴临安文昌阁社群与文昌阁老年文艺团的成员们进行了一次文此睁竖艺表演的互动交流。
1、文艺互动节目
1学生跳唱类节目《幸福拍手歌》
2老年人艺术团经典越剧演绎
二社群志愿者活动
帮助文昌阁社群绘制一份心愿树的海报和4块黑板报。
2、活动主题
1心愿树主题:写下老年人的微小心愿,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的心愿变成现实。
2黑板报主题:军旅题材以及防火防灾。
篇2
一、关于社群的各类概况
1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老年人大多数愿意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有部分老人有退休金,有部分老人依靠子女,还有的老人还在外工作,部分老年人生活靠养老金不够,多数老年人认为医疗保障方面不够完善,不过大家基本都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持有满意态度。
2社群居住条件方面
我们调查了几个小区,科教新村小区则属于比较老的建筑,范围比较小,阳光100则是比较高档,并且设施建筑都比较新,建筑范围较大,桃花坪小区则是普通化小区,况且我们组成员认为个小区内垃圾站点设定不够多,因为老年人走路比较费力,所以应该多建些垃圾点,我们调查的三个社群能够更明显的反映出给类问题。
3老年人社群的设施方面
从所调查的社群来看,科教新村的基础设施基本没有,而阳光100社群基础设施完备,桃花坪校区基础设施基本还行,基本可以满足老人的需要,我组成员认为老年人社群应当设有室内基础设施,设些能够让老年人在下雨天也能的到锻炼,最好室内的地面设定防滑地面,以免防止老人摔跤,还有社群内部设定休息的地方太少,因为老年人有时候走累了需要休息,并且社群在规划时应当多设些锻炼器材,这样能够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得到锻炼。
4社群绿化方面
从所调查的社群看,科教新村的绿化太少,几乎没有,阳光100绿化比较晚上,也很符合那里老年人对空气清新度的需求,桃花坪社群基本还行,老年人也持满意态度,不过我组成员认为绿化是一个社群规划很早明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使社群看起来美观,而且能够给老年人晨炼时带来清新的空气,让老年人的身体更加健康。
5社 *** 通体系方面
从所调查的社群看,周围各类交通体系较好,都比较符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去各个地方,比如医疗点,超市购物,需要乘坐的公交都比较方便能够乘到,但有些道路比较拥挤,这样很容易挤到老人导致摔倒,所以建议规划时尽量路宽些,但对此老年人都较满意。
6社群周围建筑型别
从所调查的小区看,每个小区周围环境过于吵闹,经常半夜还有鞭炮声,这样就很影响老人的睡眠质量,建筑型别多样,桃花坪校区周围则有学校,而科教新村比较靠近闹市区。
建立分析图表如下
二、社群规划存在的问题
1从我们调查的小区来看,各个小区缺乏生活配套设施,老年人也需要有娱乐场所,室内娱乐健身设施缺乏,使老年人身体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2路面防滑设施不够,在基础设施旁应该更多的铺设防滑路面,这样能使下雨天老人也不用担心出门会摔跤。
3从我们调查的小区看,科教新村房子较老,由于建房年代较久远,房子的朝向不太好,朝阳性较差,并且周围建筑楼房过高挡住阳光,这样有害老年人身体健康。
4卫生方面,新建后,垃圾桶减少了,我们认为有必要增加垃圾桶的数量,这样能使老人更加方便的丢垃圾,而不用走太远,因为老年人身体虚弱,行动缓慢。
5绿化方面,各个小区应加大对各种花草的种植,使绿化更加明显,而且颜色搭配上需要让人看着舒服,这样有更多的绿化能够让老人感受到浓郁的气息生活。
三、老年人的需求
1有些老人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而且需要更加的完善,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充实自己的老年生活。
2有些老人需要更多的绿化,这样能够让他们呼吸新鲜的空气,使得身心更加健康。
3有些老人需要小区内的路线能够多些,能够让车和人走不同的路线,这样能够使他们出行更加安全,便利。
4有些老年人需要社群内设有他们自己活动的场所,以便于他们互相交友,并且能够在晚上也能活动,使得一天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我们需要加大对老年人照看的步伐,给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在居住方面给他们更好的环境,关爱老年人,从他们生活的社群着手进行改善,应该更多的为老年人着想,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居住条件,在社群各类基础设施规划上尽量做到让老年人能更好的得到身体锻炼,让老年人能安享晚年。
篇3
一、老年保健食品消费需求旺盛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花钱买健康”似乎成了老年人深信不疑的观念,保健品被老年人捧为“保健祛病”良药,吸引无数老年人纷至沓来寻求“保命药”。被调查的30位老年人中,有18人购买过保健品,占总人数的60%,其中目前仍在购买或食用的有12人,占总人数的40%;8人明确表示不会购买保健品,4人持观望态度。购买保健品的18人中,六成老年人对目前食用的保健品疗效不太满意,三成老年人持中立态度,一成老年人认为治病效果较明显。在购买保品的18人中,花销过万元的8人,花销过千的6人,花销百元以上至千元以下的4人。被调查的30人中,九成老年人认为保健品市场管理混乱,亟待规范整治,确保保健品消费市场良性运转。
保健品市场混乱,负面效应强烈,为什么老年人仍然对此热度不减呢?究其主要原因为:
一是多数老年人对保健品广告宣传深信不疑。保健品生产商和推销商会借助广播、电视、网路、报纸、租场地、街道宣传栏、闹市撒广告等多平台全方面广泛宣传,利用名人效应、专家讲座、优惠促销、亲情服务等手段吸引消费者。在这种“狂轰乱炸”的广告氛围中,一些老年人的心态由不信任转变为怀疑,再由怀疑转变到深信不疑。被调查的30位老年人中,八成以上的老年人定时收看地方卫视营养专家保健品讲堂,九成老年人知晓黑龙江省广播电台某频道宋某、于某专家养生讲堂。六成以上的老年人表示会继续收听收看营养保健节目,会按照专家建议继续购买保健品,但只有一成老年人认为保健品疗效明显。
二是老年人痴迷保健品源于满足其多重心理需求。一是保健治病心切。多数老年人经过大半生的辛苦劳作,在步入老年后身体机能老化,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在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购买保健品来辅助治疗,缓解心理压力。二是从众、攀比心理。老年人一般对于新生事物的辨别能力不是特别强,比较容易接受别人的心理暗示和受周围同伴行为的干扰,产生盲目从众和攀比心理,大家都买我就得买,你买多少钱的,我不能比你买少,结果购买的保健品多数很难达到厂商宣传的效果。三是排解心中孤独。很多家庭,老人和子女之间关系独立,因子女们正处在事业爬坡阶段,生活负担重、工作责任大,他们有什么苦恼也不便向子女倾诉,常以听听保健节目、参加保健产品讲座会或到保健品店体验等来排解内心孤独或寻找温暖,经过厂商的进一步“洗脑”,他们会无意识地购买一些保健品。
二、保健品市场乱象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
我国于1997年实施的《保健品食品管理办法》明确界定,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为目的一类食品。而多数商人都要擅自夸大保健品的食用效果,抬高销售价格,这不仅严重地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还让老人付出高额代价,耽误了病情,危害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一保健品市场混乱,老年消费者上当受骗屡见不鲜。据被调查者反映,近些年常有保健品推销商来黑河,在市区中心位置租用临时场地搞促销活动,他们会借助广告宣传、现场推介、名医义诊和赠药等活动,博得老年人的信任,诱导老年人购买其价格不菲的保健品,获取高额利润。被调查者中,有10人曾经买过此类保健品,其中6人购买了千元以上的保健品,4人一次性购买上万元的保健品,因购买的保健品堆积如山,不得不用三轮车等工具运回家中。调查的10人中,只有1人认为购买的保健品有疗效,5人服用期间因身体感觉不适而停用,4人认为完全没有效果,只有10%的人认为有效果。之前他们多数人购买过广播、电视、网路上宣传的其他保健品,虽然反映平平,但还是屡试不爽。
二保健品价格昂贵,掏空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金。保健品总体价格昂贵,少则几百元,动辄上千,个别的上万,甚至几万元,远远超出了本身所应有的价值。被调查者中有一位是退休环保工人,月收入不足2000元,平日里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不舍得浪费一分钱,但对购买保健品却从不吝啬,几乎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先后三次购买了近万元的保健品,服用一段时间后治疗效果不明显,感觉受骗了,对保健品疗效产生一些怀疑,但心里仍渴望遇到真正管用的保健品。另一位被调查的老年人介绍,为了达到保健品治疗效果,在服用保健品的期间,厂商会向他推荐了一套有辅助治疗功能的保健器械,配合治疗,这套器械花费近三万元,使用了近两个月,没有感觉到任何疗效。
三盲目信任保健食品易耽误病情,还会影响家庭和谐。多数老年人对保健品市场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习惯性将保健品等同于药品,厂商正是利用老年人相信保健品可以治病这一盲区,故意夸大宣传疗效,欺骗老年人陷入消费误区。被调查者中,八成以上的老年人只信商家的宣传内容,并不知道真正的保健食品有标志蓝帽子图样、批准文号及食用方法,个别以治病为目的的老年人,由于长期盲目服用不适宜的保健品,往往会加重病情,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三成老年人反映在服用某品牌的保健品后明显感觉身体不适,老病没治好却又添新病,让他们苦不堪言,有的老年人因购买时怕儿女阻挠,没有告知他们,服用后效果差又怕儿女埋怨,为了避免家庭矛盾,他们多数会保持沉默。
三、规范保健品市场刻不容缓
一各职能部门应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消协应加大辖区内保健品广告宣传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临时租用公共场所搞专家讲座、街道散发传单、随处张贴小广告等厂商加强监管,对虚假、夸大宣传保健品功效的商家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严肃查处,以绝后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大保健品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制售假劣保健品等违法行为,并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给予曝光,公布假冒保健品名单,提高消费者警觉性;及时受理老年消费者举报投诉案件,帮助老年消费者对提高保健品的认识和识别能力,以防上当受骗。
二严厉打击利用广播、电视、网路等媒体的虚假宣传。严格审查涉及老年保健品广告宣传内容,尤其是以医生、专家、患者等形象做疗效说明的违规宣传,对存在夸大夸张宣传效果,误导公众消费的虚假宣传应立即责令停播或遮蔽,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三提高老年人的识别能力,学会自保。引导老年人在购买保健品时,应读懂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认清该产品的保健功能,并依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对症下药”;一定要到正规、有证照、信誉好的商家购买保健品,注意保健品的外包装上是否有批准文号、生产日期等;平时还要多了解健康知识,参加由正规医院组织的活动,对于保健品厂商组织的保健讲座,应谨慎参加。
四给老年人营造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老年人更需要家人的理解和社会的关爱,作为子女应该多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尽可能抽出时间常回家看望老人或致电问候老人。社群是离老年人生活最近的基层组织,应积极协调 *** 尽力为老年群体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开办健康知识讲座,引导老年人选择正确的健康消费,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幸福。
五新保健品管理办法应尽早出台。我国1997年6月出台的《保健品食品管理办法》一直沿用至今,已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保健品消费市场发展需要,国家应尽早出台新保健品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管理细则,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提高职能部门执法能力,更有效地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人民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5. 急 写一份市场调研针对退休职工
一、课题调查研究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思源爱心服务社作为课题的承担方,课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走访座谈的方式进行,在上海交通大许的三个校区共发放离退休职工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率51%;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率83%。召开座谈会两次,参加人员17人.走访上海交通大学离退休管理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交大新村社区居委会的专职工作人员共计6人。
本课题通过调研了解到高校离退休教职工当前最需要的文化休闲娱乐内容与方式,学生工作中最需要离退休教职工帮助的难点;通过走访离退休教职工管理部门以及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了解到当前高校老龄工作与学生工作的难点。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汇总分析以及各个部门走访得到的建议和意见,寻找到将高校老龄工作与学生工作结合的有效途径,给相关的管理部门提出建立高校老龄工作与学生工作双赢机制的建议。
二、课题调查走访结果及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两类调查问卷汇总分析,关于老龄工作与学生工作结合的调研结果如下:
1.1被调查人员基本信息
离退休教职工基本信息,问卷设2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离退休教职工中离休12名,退休187名,教职工家属13名。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占55.3%,中级职称为17%,拥有大学学历的占67.2%.可以看出上海交通大学的离退休教职工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具有较高的素质素养。
大学生基本信息,问卷设2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332份有效问卷中其中有14%的学生担任了班级干部,9.3%的学生在学生会任职,12%的学生在团委任职,64.7%的学生没有任何的职务;其中有4%的学生参加了3个以上社团,19.3%的学生参加了2-3个社团,40.7%的学生参加了1个社团,36%的学生没有参加任何社团。可以看出上海交通大学的团委、学生会以及社团在广大学生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1.2被调查人员业余活动时间与内容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校70.1%的离退休教职工“拥有较多或者比较多的空余时间”,20.3%的离退休教职工“每个月10次以上参加小区组织的活动”,23.3%的离退休教职工参加“每个月5次到10次小区组织的活动”,25.6%的离退休教职工参加“每个月1次到4次的小区组织的活动”。离退休人员中,18.4%的人员接受了学校的返聘,13.5%人员在各类公司任职,有56.1%的人员参加了各种公益性活动组织。
在校大学生的问卷中,发现67.3%的同学参加过志愿者活动比较热心于公益事业,其中49.3%的同学是每学期参加1-2次义务活动,18%的同学每学期参加3-5次义务活动,5.5%的同学每学期参加5次以上的义务活动。
1.3离退休教职工与大学生交流接触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离退休教职工与大学生交流接触机会很少,45.4%的离退休教职工表示与在校大学生很少接触,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机会.有12.8%的人员表示愿意与大学生交流,不存在沟通上的障碍;58.7%的大学生认为“没有机会交流”,仅有6.4%大学生认为能与离退休教职工交流顺畅。尽管缺乏相互交流的机会与条件,有81.8%的离退休教职工、77.3%的大学生表示了愿意进行互动交流的愿望;有48.7%的大学生和40%的离退休教职工表示愿意在专业学习上多进行交流。34%的大学生和35%的离退休教职工愿意在文体活动上互相交流。
1.4离退休教职工社区活动与学生活动的相互结合性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4.3%的离退休教职工表示愿意参加大学生在社区组织的活动,他们认为“音乐舞蹈”、“书法篆刻”、“旗牌游戏”、“科普养生”等都是较好的活动。71.3%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生社团在社区组织的针对离退休教职工的义务活动,他们对“扶老上网”、“英语学习”、“谈心聊天”、“科普养生”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离退休教职工与当代大学生均有要求互动的强烈愿望,学生社团与社区作为一种组织活动的机构,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除了大学生社团在社区组织活动服务离退休教职工以外,大学生也对离退休教职工提出了希望与要求。64%的大学生表示很愿意参加与离退休教职工组织的讲座,研讨活动。其中“人生理想”、“专业知识”、“社会热点”、“工作就业”是大学生们十分迫切需要向离退休教职工学习的方面。
1.5离退休教职工与大学生的相互期望
离退休教职工对“您最希望大学生能够为离退休老年人做的事情是什么”的回答时,希望大学生能够指导老年朋友电脑知识、上网冲浪、情感交流,希望双方能够相互的理解尊重。大学生在回答“大学生能够为离退休教职工做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提出了很多建议与意见。比如“心灵上谈心、聊天解闷”,“文体娱乐活动”,“带他们体验高科技,接触新东西、新潮流”,“关爱他们生活,像对待自己亲人那样对待他们”,这些真挚的话语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大学生对老年朋友的温情。大学生在回答“离退休教职工能够为大学生做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时,最常提到的就是希望离退休教职工能够利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来指导大学生为人处世,为大学生人生导航,引路指导。通过这些问卷答题,可以看出高校的离退休教职工与大学生双方需要建立一些途径,加强交流,互帮互助,在共同学习中,不断提高进步。
2、走访座谈结果及分析
2.1闵行新校区战略转移背景下社区建设要充分发挥在校大学生资源优势
通过走访闵行校区交大新村居委会以及与该社区内交大离退休教职工座谈,我们了解到在新校区战略转移的背景下,闵行校区的离退休教职工数量逐渐增多,然而离退休教职工的后勤安置工作服务却没有赶上新校区转移的节奏,使很多离退休教职工产生了不少意见,导致部分教职工不愿意搬迁到闵行校区的原因之一.
经过走访居委会干部与部分离退休教职工代表座谈,发现闵行校区的老年之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社区居委会组织老年活动由于场地费用等原因也是力不从心。由于上海交通大学“老年大学”等集中在徐汇校区,与闵行新校区缺少足够的联系,从而导致闵行新校区社区的所有老年活动都依靠在沧源社区居委会。离退休教职工的业余生活与徐汇校区相比条件太差,资源不足。参加座谈的离退休教职工对此反映比较强烈,热切的希望学校能关注闵行新校区离退休教职工的后勤安置服务工作,提供资金建立专门的“老年之家”,使新校区离退休教职工的文化体育等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起来。但闵行校区拥有徐汇校区所不能相比的优势,就是大量的在校学生资源。如果将大学生社团引入社区参与离退休教职工的文化体育等活动建设,只要解决新校区家属区资金与场地的问题,相信闵行校区的离退休教职工文体活动工作一定可以较好的进行。
2.2离退休教职工与大学生沟通中,要加大发挥学校相关部门作用的力度
上海交通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工委)作为负责离退休教职工关心大学生工作的一个主要部门,起到一个主要的桥梁纽带作用。现在,关工委主要的工作集中于学生党建、新生入学教育、人生导航、就业指导等方面。通过走访座谈,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加大关工委的作用,更多更好的发挥离退休教职工余热。比如让关工委的老师更多的组织离退休教职工与大学生进行小范围的谈心聊天,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沟通,支持鼓励大学生社团进入离退休教职工聚集的社区进行公益活动。关工委还可以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合作,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帮扶,利用隔代的优势,进行一些心理舒缓劝解。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学指委)作为负责学生工作的主要部门,引导大学生去关心关注离退休教职工。学指委需要为大学生与离退休教职工提供交流的机会,消除顾虑(比如对离退休教职工身体健康上的担忧),邀请优秀的离退休教职工到闵行新校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信念教育,支持并鼓励大学生社团深入到离退休教职工聚集的社区从事义务志愿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老龄工作委员会(老龄委)作为全校的负责老龄工作的主要部门,处理高校老龄工作中方方面面的事务。在学校各个机关部门,各级院系单位转移闵行新校区的背景下,需要加大对闵行校区“交大新村”老年之家的建设和管理力度,使其更好的履行起新校区离退休教职工之家的责任。老龄委要大力支持社区居委会组织的老年活动,想办法解决活动场地与资金的问题,支持并鼓励大学生社团参加社区组织的服务离退休教职工的活动,从而解决教职员工搬迁闵行新校区的后顾之忧,使学校向闵行新校区战略转移工作能够更好更顺利的进行。
6. 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的问卷调查的题目
老年人的行为习惯:
1。老年人都习惯早睡早起
- 老年人的生物钟已经开始定点了! 除非他更改睡觉时间!
2。老年人习惯性便秘
- 习惯性的在厕所里打发时间,非要大便不可!
3。老年人喜欢清闲着
- 中意吃早茶,散步,找老朋友一起聊天,种花等等。
4。老年人行为举止有时或者常常表现得像小孩子
- 老人开始功能衰退,固执、多疑、自私
老年期的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和过程,要研究老年人在进入老年期后出现的心理变化,首先应了解什么是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统称,那么,要研究老年期的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状况,就要分别从老年人的心理过程和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等角度来着手,研究老年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智力、情绪、情感、性格、需要、兴趣、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变化。
一)老年人感知觉的变化
人的心理活动是外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的结果,没有感知觉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心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感知觉是论述所有心理活动的出发点,老年期的心理变化也是从感知觉的渐变开始的。老年期感知觉变化的一般特征是:各感觉系统出现普遍的退行性变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敏锐度下降,感知时间延长。在第二节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老年人的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的生理变化,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只举些例子来说明。
1、视觉 老年人的视力水平,在60岁以后急剧衰退,据统计,70岁健康老人的视力超过0.6的只有51.4%,其中近距离视力比远距离视力减退得更为明显,出现所谓的“老花眼”,老人们读书看报时常常要将书报拿得远远的,或者需佩带老花镜(凸透镜)来纠正。
2、听觉 听力上,老年人的高音听力比低音听力衰退得更显著,这就是为什么老人更喜欢听中音和低音音乐的原因所在;而且,老人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也在减弱,特别是在不良听觉条件下或有噪音背景的情况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现,与家人一起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旁边有人闲谈时,老人对电视情节的理解能力往往会下降。
3、味觉 我们常听到老人抱怨现在的食品食之无味,事实上,食品的味道并没有变差,而是老人对甜、酸、苦、辣、咸五种味觉要素的敏感程度减退了,因此,老人往往错误地认为过去那些美味的食品现在都变得乏味了。老人对食物的抱怨还有一个可理解的原因就是嗅觉功能的衰退,老人对食物散发出来的香气的感受性变差了。
4、皮肤感觉 老年人的皮肤感觉也逐渐老化。比如触觉,老年人的眼角膜与鼻部的触觉降低得较为明显,所以,他们对流眼泪或流鼻涕常常毫无知觉,需要别人加以提醒。在温度觉方面,老人对低温的感觉变得迟钝,因此有些老人在室温降低时也往往不觉得冷。
(二)老年人记忆的变化
记忆是指人们将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操作过的事物的印象保持在头脑中,以后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以再认、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回忆起来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的研究认定了记忆和年龄之间存在这样的一种关系:假定18-35岁的人的记忆成绩为100,那么,35-60岁的人的记忆成绩就为80- 85,60-85岁的人则为65。可见,人的记忆随着年龄增加而有所下降。
老年人的记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记忆过程来看 瞬时记忆(即保持1-2秒的记忆)随年老而减退,短时记忆(即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变化较小,老年人的记忆衰退主要是长时记忆(即所记内容在头脑中保持超过1分钟直至终生的记忆)。实证研究发现,老人对年轻时发生的事往往记忆犹新,对中年之事的回忆能力也较好,而仅对进入老年后发生的事遗忘较快,经常记忆事实混乱,情节支离破碎,甚至张冠李戴。
2、从记忆内容来看 老年人的意义识记(即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保持较好,而机械识记(即靠死记硬背的记忆)减退较快。例如,老人对于地名、人名、数字等属于机械识记的内容的记忆效果就不佳。
3、从再认活动来看 老年人的再认活动(即当所记对象再次出现时能够认出来的记忆)保持较好,而再现活动(即让所记对象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记忆)则明显减退。
由此可见,老年人的记忆衰退并不是全面的,而是部分衰退,主要是长时记忆、机械记忆和再现记忆衰退得较快。以美国前总统里根为例,他在晚年时患有严重的老人痴呆症,记忆力急剧下降。当里根的养子去探望他时,里根常想不起养子的名字,只当他知道他是谁时,才紧紧地拥抱他。里根对他的护士说,他觉得前来探望他的前国务卿舒尔茨好像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但又记不起他叫什么名字。里根的这一系列表现说明,老年人记忆力的减退主要是信息提取过程和再现能力的减弱,而识记的信息事实上仍然可以很好地保持或储存在大脑中。根据以上生理规律,如果能够经常提醒老人回忆往事,是有助于减缓记忆力的衰退速度的。
当然,记忆力的下降也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例如,有的时候眼镜明明架在鼻梁上却到处找眼镜,出门经常忘带钥匙,烧开水不记得关火,饭煮熟了却忘了关煤气,记忆不好在无形中甚至增加老人的危险。
(三)老年人智力的变化
智力是大脑的功能,是由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各种能力有机组合而成,主要包括注意、观察、想象、思维、实际操作和适应等能力,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它保证了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智力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点,它是在人们具体的行为活动中显示出来的。
老年人的智力是否衰退,这是老年人十分关心的问题。科学研究发现,人出生时的大脑细胞有140亿个左右,随年龄增长,人的脑细胞不断死亡。进入老年期后,脑功能逐渐衰退,但由于生存着的其它脑细胞的代偿作用,大脑的活动功能仍能维持,保持正常的智力。
老年人的智力并非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会全面退化,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衰减。有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可以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两种。晶态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它与知识、文化、经验积累和领悟能力有关。例如知识、理解力等,由于老年人阅历广,经验多,这种智力易保持(甚至会增长),只在80岁以后才有明显减退;液态智力主要与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和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例如记忆、注意、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等,这种智力减退得较早,也较快,一般在50岁以后就开始下降,60岁以后减退明显。以上两种智力的变化并不是平行的,也就不能笼统地说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老年人的智力是部分衰退而非全面衰退,还体现在老人的动作性智力下降得较为显著,60岁就开始衰退,而语言性智力则保持得较好,80岁以后才有明显地下降。例如,在舞台上看到许多老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到年迈时仍然“宝刀未老、威力不减”,但动作表演能力就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了。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事实上,我们不能否认,老年人一生阅历广博,经验累积,具有丰富的智慧。老年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精细程度,对复杂事物的高度洞察力,与中、青年人的智力水平相比并不逊色。许多事例证实,很多人在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在古稀之年创立了“新人口论”,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81岁时获得了他的第1033项发明专利,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90岁时还在绘画雕刻,孙思邈在百岁高龄完成了他的第二部医学巨著《千金翼方》等等,不胜枚举。
有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内的名人进行过年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60岁以后出成果的人数比例从高至低依此为:哲学、医学、美术、文学、自然科学等。可见,凡与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即晶态智力)关系密切的领域较多出现大器晚成的学者和科学家。换句话说,老年人的智能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和提升的空间,活到老,学到老,是可以增进老人的智力水平的。通过持之不懈的学习、锻炼和积累,往往可以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发挥得更好、更充分。
(四)老年人情绪、情感的变化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不断互动,与现实事物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对现实事物也会产生一定的态度,这些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喜、怒、哀、乐、惧、爱、恨等,情绪、情感指的就是这种内心的主观体验。
进入老年期后,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老化和健康状况的衰退,离退休后脱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家中子女又逐渐独立并成家立业,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角色地位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老年人的情绪和情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其一,老年人关切自身健康状况的情绪活动增强。随着年龄增长,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老年人变得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对于疾病较为重视。尤其是老年女性,怀疑自己患病和有失眠现象的显著多于男性。
其二,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情绪表现和情感流露更倾向于控制。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如遇喜事,他们不再欢呼雀跃,如遇悲事,也不易痛苦流涕。
其三,消极悲观的负性情绪逐渐开始占上风。例如,提及社会中的腐败和不道德现象,老人就常抱怨世风日下,今不如昔;谈到舒适享受,老人往往只感叹“只是近黄昏”。一项调查显示,在描述自己情感的用词中,老年人用以表达喜悦情绪的用词明显少于中青年人。
一般来说,老年人比较多地表现出下列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1、失落感 失落感即心理上若有所失、遭受冷漠的感觉。离退休后,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他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以前显得陌生,加上子女“离巢”,过去那种热情、热闹的氛围一去不复返,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适应,一种被冷落的心理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2、孤独感 从客观上讲,由于子女逐渐独立,老年人又远离社会生活,自己体力渐衰,行动不便,与亲朋好友的来往频率下降,信息交流不畅,因此容易产生孤独感。在主观方面,老年人具有自己既定的人际交往模式,不易结交新朋友,人际关系范围逐渐缩小,从而引发封闭性的心理状态,这是老年人孤独情绪形成的重要原因。有专家曾对13693名城市老年人调查,发现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
3、疑虑感 尽管年岁日增,但老年人常常自觉经验丰富,才能不凡,一旦退休就无从发挥,自尊心受挫,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于是空虚、寂寞、受冷落之感袭上心头,往往误以为自身价值不复存在,久而久之就会低估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这种自卑感一旦形成,老年人就会经常对自己产生怀疑,忧心忡忡,表现出过分的焦虑。
4、抑郁感 以上失落、孤独、自卑、疑虑的情绪情感对于老年人的心理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容易遭受挫折,不顺心、不如意之事时有发生,例如,遇到家庭内部出现矛盾和纠纷,子女在升学、就业、婚姻等方面有困难,自己的身体又日趋衰落,疾病缠身,许多老人就会变得长吁短叹、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者郁郁寡欢,这些都是抑郁的表现。
5、恐惧感 随着身体的老化,老年人变得越发害怕生病,一方面是担心生病后自己生活难以自理,给家人和晚辈带来麻烦,变成家庭的累赘,另一方面,一旦生病,特别是重病,老年人似乎就感觉离死神不远了,因此,老年人对疾病和死亡通常会产生恐惧感。
(五)老年人需要的变化
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物性的需要和社会性的需要两种,一般来说,进入老年期以后,人的生物性需要降低,表现在老年人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缩减,性欲也有所减弱,但在社会性需要或心理需要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们把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老有所养 《论语》有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安之”,即让老人过上安定的生活,使之老有所养。老有所养是指人年老后丧失全部或部分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时有子女等后代赡养和照顾。具体来说就是无衣食之忧,无住行之虑,生活上有人给予照顾和扶助。老有所养是老年人最基本、最低层的心理需求。
2、后继有人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儿孙满堂被认为是老人幸福的标志之一,即所谓“多子多福”,相反,“无后为大”,无后为不孝之最。在当代老人中,仍有不少人希望家庭人丁兴旺、枝繁叶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接近生命历程的尾声,这种愿望就越强烈。这种愿望常常反映在许多民俗之中,例如,在儿孙结婚时必备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取其“早生贵子”的谐音。自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已在逐渐改变,许多老人更注重于后代的素质,而不再是数量的多少。因此,不少老人在退休后甘为照顾下一代而充当家庭教师和保姆的角色,虽操劳辛苦,但乐在其中,他们希望能给儿孙以最好的照顾和教育,希望他们长大后能有出息,以实现其后继有人的心愿。
3、老有所归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有归属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时,家庭完整,父母在世,这种需求表现为对家庭的依恋和对父母的依赖;而进入老年期后,子女纷纷“离巢”,家庭的完整性被分割,老人的孤独感油然而起,这时的老人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以排解孤独。正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许多老人在退休后都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安度晚年。这体现的就是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
4、老而有爱 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老年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从夫妻关系来看,老年人对爱情的需求并不比年轻人少,只是他们用老年人特有的更深沉的依恋方式取代了年轻人那种轰轰烈烈的热恋。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对于老年人来说,爱情在老年夫妻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相敬如宾、相互扶持和照顾。当然,老年人不仅需要夫妻之爱,也需要子女的关爱。子女过于投入自己的事业和小家庭,疏忽了老人,往往会使老人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充分享受天伦之乐,拥有亲情的精神支持,是老人最大的幸福和欣慰。
5、老而受尊 老年人都有受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但与中青年人那种因能力、业绩、财富而受他人羡慕和认同的心理需要不同,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别人能够听取他的意见、看重他的经验、肯定他的过去。实际上,这种尊重经常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中。例如,出门让老人先行,坐车为老人让坐,赴宴时让老人就上座等,对于这些照顾,老人其实可能并不真正在乎,重要的是从这些细节中老年人获得了一种受人尊重的心理满足。但是,老人也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尊重年轻人,不能倚老卖老。
(六)老年人兴趣的变化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特别是新事物表现出的热情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老年人兴趣方面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淡化、对事物的关注面趋于狭窄,对新事物缺少激情。由于老年人见多识广、经历复杂,加之高级神经活动反应的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