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乙肝诊断有哪些检查指标
由于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测到,所以还剩二对半抗原抗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二对半”,或称“乙肝五项”。目前国内多数医院开展的乙型肝炎血清检测项目有以下几种:①乙肝三系(又称乙肝的二对半);②前S2抗原/抗体;③HBVDNA;④DNA-P。现对以上指标详细介绍如下:(1)乙肝三系(俗称乙肝的二对半),即包括HBsAg/HBs,HBeAg抗HBe,HBc,是最常用的乙肝病毒学指标。(2)前S2抗原/抗体:1992年日本学者用血凝法发现在乙肝患者血液中有一种物质能和聚合人血清白蛋白(PHSA)结合,即称之为聚合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进一步研究证实,PHSA.R实质上是乙肝病毒外壳的一种成分,由于其编码基因位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因的前方,故称之为前S抗原(pres)。前S抗原又分为两种,即前S1(pre-S1)和前S2(pre-S2)。PHSA·R即前S2。由于人的肝细胞表面也存在PHSA·R,因此,前S抗原可能通过人血中存在的少量聚合白蛋白而同肝细胞结合,人侵肝细胞。临床资料证实,HBV活跃复制时,pre-S2滴度增高,反之呈低滴度或阴性。急性乙肝时,若前S2消失早,抗前S2出现早,则病人多数痊愈,反之则提示慢性化的可能。(3)HBVDNA:它是HBV的遗传物质。用分子杂交的方法或基因扩增的方法分别在肝细胞内和血清中检出。肝内HBVDNA又分为肝细胞内游离型与肝细胞内DNA整合型两种。若仅在肝内检出整合型HBVDNA,而在血清中和肝细胞内无游离型HBVDNA,说明肝内无HBV增殖,由于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故目前作为HBV增殖复制的判断指标优于DNA-P、HBeAg等的检测。(4)DNA-P:它是1973年Kaplan首先检出的,如前所述它位于HBV的核心内,由于DNA-P直接参与HBV复制,因此它与HBVDNA都被视为HBV复制的直接标志。因DNA-P检测方法较复杂,且灵敏度不如HBVDNA,故若仅为反映病毒复制及机体传染性强弱,就不一定要选择DNA-P的测定。但它是考核某些治疗乙肝药物的良好指标,任何药物或消毒剂若能抑制DNA-P的活性就意味着能抑制HBV的复制。 以上介绍了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的情况,但单有这些病毒学指标阳性并不能诊断乙型肝炎,必须同时伴有血清转氨酶的升高,或既往有过转氨酶的异常,否则只能称之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的结果,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以及乙肝核心抗体-IgM(HBcAb-IgM)。1、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HBeAg阳性一般反映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抗HBe一般在HBeAg由阳性转为阴性后产生,表明部分病毒被清除,乙肝有所缓解,传染性降低。而我们统计的HBeAg和HBeAb同时阳性占总的不常见模式的百分比高达44%,并且结合肝功能指标发现,慢性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升高的百分比较高,提示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感染中期),处于血清转换期,但肝细胞仍有炎症损伤。2、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HBsAg是HBV感染的特异性指标,HBsAb一般于HBsAg消失数周后(也就是急性感染约5个月后)开始在血液中出现,是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保护抗体,是HBV感染终止及有免疫力的标志。一般情况下,血清中HBsAg和HBsAb不可能同时存在。本实验室统计发现HBsAg 与HBsAb同时阳性占总的不常见模式百分比为35.26%,居不常见模式的第2位。随着大量乙肝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乙肝疫苗的推广使用,此种模式的患者数量还会明显增加。3、HBsAg单独阳性:不常见模式中还有HBsAg单独阳性,无抗体出现的模式,主要见于①急性HBV感染的最早期,一般随之出现HBeAg和HBcAb-IgM,若以后仍为持续性单一的HBsAg阳性,需用HBsAg确认实验以避免假阳性结果。②HBsAg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婴儿。结合临床诊断分析,此种模式主要为慢性乙肝,且肝功能指标仅AST升高,提示可能处于乙肝感染的早期或低水平感染。4、HBsAg阴性而HBcAb-IgM阳性:HBcAb-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高滴度的HBcAb-IgM被认为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的“金标准”,即使HBsAg(-),也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高滴度的HBcAb-IgM常表示肝脏损害,有肝功能的异常。HBsAg阴性而HBcAb-IgM阳性的模式,其肝功能急性指标升高的患者较少,而慢性指标升高的患者较多,有报道认为此种模式可能是急性乙肝处于恢复的窗口期。5、HBeAg单独阳性:HBsAg阴性而HBeAg阳性。有文献报道,HBV-S基因区突变可使患者感染HBV后,产生HBsAg阴性结果,若运用PCR技术在血清或肝组织中能检测出HBV-DNA,此可视为HBsAg阴性的HBV感染,但较为少见。另有报道:HBsAb与HBsAg 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当抗体的数量恰好将抗原决定簇位点全部覆盖时,便造成了血清中既不能检测到HBsAg 又不能检测到HBsAb的现象[5];类风湿因子与HBeAg有交叉抗原存在,当类风湿因子阳性时,可能造成HBeAg假阳性,此时如遇到HBeAg单独阳性时应做类风湿因子检测,以排除假阳性的可能。少数病例可能与干扰素治疗中C基因区的短暂整合或S基因序列中决定簇前有插入变异有关。
B. 风湿病有哪些常见检查
血液检查
1、血常规检查:查看是否出现异常指标,提示病情变化以及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2、肝肾功能:查看肝脏、肾脏的功能,提示疾病变化以及药物是否对内脏进行损害。
3、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学成高,排除其他原因,说明疾病还在活动期,越高越不严重。血沉下降,表示疾病得到控制。?在风湿免疫疾病中,ESR高于25才有意义。
4、C-反应蛋白(CRP):正常值8MG/L、CRP高,表示体内存在感染、创伤、炎症、疾病还处于活动期。
5、抗链球菌血素“0”(ASO):正常值小于1:500,阳性则提示体内感染了溶血性链球菌,可以导致风湿热。
6、类风湿因子(RF):RF常见于多种风湿疾病和急慢性炎症。因此,不能单凭RF阳性就认为自己是 类风湿关节炎。但如果RF滴度高、多次测定阳性、多种方法测定阳性,那么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较高。
7、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 抗RA-33抗体、抗Sa抗体: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尤其是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诊断, 以及判断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8、抗核抗体(ANA):阳性常见于许多疾病。高滴度的ANA阳性,要高度怀疑系统性红斑狼疮, 阴性几乎可以肯定排除狼疮诊断。
9、抗ds-DNA抗体:几乎仅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且与活动期狼疮肾炎密切相关。 抗体滴度越高,显示疾病活动率越高。
10、抗Sm抗体:几乎仅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 但并非所有狼疮患者都显示阳性。
11、抗SS抗体、抗SSB抗体:见于多种疾病,但对诊断干燥综合征有较大意义。
12、HLA-B27:是基因检测,对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有意义。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一般选择症状最为严重的部位。如果局部症状不典型,医生会根据已确定的考虑方向,
选择疾病常见的发作部位进行拍片,如类风湿关节炎,往往选择双手和腕关节;强直性脊柱炎
往往选择双侧骶骼关节&髋关节。定期的X线检查,可以进行前后对比,以判断经治疗后,
病情是否被控制,以判断疗效。
2、CT检查:分辨率更高,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可以发现X线不能显示病灶。
对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3、核磁共振(MRI)和B超检查:可对软骨、滑膜、关节积液等关节内部病变显示清楚,
对于疾病的早期有着重要意义,并且对于判断病情也有着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