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机关事业单位得退休金有那几部分组成
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调节金构成:
1、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计算公式为: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2、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算公式为:个人账户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3、过渡性养老金月标准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统账结合”前的缴费年限每满1年发给1.2%。计算公式为: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统账结合前的缴费年限×1.2%。
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分为:专业技术岗位(设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10个等级)和工勤技能岗位(设5个等级),每个岗位等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绩效工资:
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
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
津贴补贴:
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主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生活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补助。对艰苦边远地区根据发展变化情况,每5年评估调整一次。
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对在苦、脏、累、险及其它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国家统一制订特殊岗位津贴的项目、标准和实施范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十五条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第十六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⑵ 盐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工资比例
盐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工资计算方式因退休时间而异。2024年10月前退休的“中人”采用混合模式,2024年10月后退休采用新办法计算。
⑶ 2014年10月前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补贴是怎么规定的
2014年10月前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补贴,实际上并不是一种补贴,而是退休金的增加。这一调整是根据国办发3号文件精神进行的,该文件规定在调整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的同时,对这部分退休人员从2014年10月1日起增加离退休费。
具体来说,这次退休金的增加与退休人员退休前担任的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有关。例如,离休人员中的原省部级正职是每月增加1400元,而退休人员中的原省部级以上人员每月增加1100元。不同级别的退休人员,其退休金增加的数额也不同,这体现了对高级职务人员的适当照顾。
除了这次退休金增加外,2014年10月前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原本就是按照他们在职时的工资比例来计算的。这种计算方法通常被称为“双轨制”,即退休金的多少与在职工资和工作年限挂钩。例如,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的退休人员,大概能获得在职工资的70%作为退休金。
总的来说,2014年10月前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补贴规定,实际上是通过增加退休金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一调整旨在保障这些人员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的生活待遇不受影响。同时,他们的退休金还受到其在职时的工资比例、工作年限以及退休前担任的职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⑷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
1.在2014年10月之前退休的职工,就称为事业单位的老人,因为他们所采用的养老金计算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沿用的是之前的计算方法。根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工作年限,相应的比例,最终确定养老金金额,并加上一些额外的职务补贴。
2.在2024年10月之后退休的职工,就是事业单位的新人,采用的养老金计算方法则完全是新的计算方式。也就是和企业的退休员工养老金计算方法一致,根据缴费年限和社会平均工资来计算基础养老金。
3.在2014年和2024年之间内退休的职工,就称为事业单位的中人。退休人的养老金计算方法不同于以上两种,采用的是将新办法和老办法结合起来的计算方式,也就是说分别用这两种方法计算,最终计算出的结果限高保低。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