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养老保险新政策以前退休后领过几年养老保险后死亡但未领够139个月,是不是可以继续继承
已经领取养老金的只要活着就会一直领取下去。
按政策规定,年满60周岁按规定参保、未享受其他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居民,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在之前的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不缴费,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值得注意的是,与职工养老保险不同的是,居民养老保险男女“退休年龄”相同。
达到领取条件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139是根据目前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按保险精算理论计算出来的计发系数),为个人账户养老金;此外政府会全额支付给每个按规定缴费的参保人每月75元,这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政府给的基础养老金加在一起,就是参保人每月能领取的养老金待遇。
《意见》规定居民养老金待遇领取人死亡后30天之内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注销登记的,政府还会一次性发给丧葬补助费。目前,烟台已对符合条件的居民养老金待遇领取人员,将按照8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丧葬补助金。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发放从2013年7月30日开始执行,所需资金由县市局财政承担。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㈡ 博导退休年龄都有哪些具体要求及规定
从2015年开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职工和居民推迟1年领取养老金,1966年出 生的推迟2年,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女性65岁领取养老金。从2020年开始,1960年出生的男性职工和居民推迟6个月领取养老金,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男性职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艰苦岗位的男女职工可以提前10年领取养老金㈢ 延迟退休和延迟领取养老金有何差别
根据此前公布,清华大学方案认为,根据精算原理,在平均寿命75岁的条件下,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应为60岁,而2030年前后中国人均寿命或达到80岁,领取养老金的年龄相应提高到65岁。这就是专家说的“延迟领取养老金”。(据人民网)
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呈现支大于收,入不敷出的情况,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养老金缺口的扩大,很多学者都提出延迟退休年龄来延后领取养老金,可以缓解支付压力。而今又提出延后领取养老,而非延迟退休年龄。延迟退休年龄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认为延迟退休年龄会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造成冲击,也对享受提前退休的劳动者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延迟领取养老金,即在不延后退休的基础上,退休后不能马上拿退休金,延后一定时间领取,虽说这样可以解决失业问题,但又出现另一个问题,劳动者退休后,在一段时间里没有养老金,基本生活难以维持,退休的人同样会回到劳动力市场,同样冲击就业,这也缩短了退休老人享受养老金的时间,既然享受不到几年的养老金,何必要参保呢?虽说延后领取养老金和延后退休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养老金支出,但两种方法都有它的弊端,都可能造成一定影响。延后退休和延后领取养老金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差别。
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养老金支付问题带来影响,这是必然的,我们无法逃避,我认为延迟退休更为妥当,随着时间推移,我国人均寿命的增加,适当延迟退休年龄是可以的,至于对刚就业人群就业带来影响,这一点我不认同,因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形成“4-2-1”模式家庭,以后我国的年轻一代人数会越来越少,劳动力会呈现紧缺状况,就业压力不会比现在严峻。当然实行推迟退休年龄,对于现在来说,还为时尚早,因为现在我国的人均寿命也很低,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推行这一方法,应该综合考虑它所带来的影响,当然对于养老金收不抵支状况也不能单单考虑人口老龄化这一个因素,还有历史遗留成本问题、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混账管理问题、监管不力、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都是造成养老金缺口不断增加的因素,要全面考虑,综合处理。
㈣ “65岁退休”精算了什么
既然是科学“精算”,为何遭到公众广泛质疑甚至强烈反对呢?这不由得琢磨一下清华大学的教授们到底“精算”了些什么。理性地说,“精算”本身是不会出错的,如果出了错的话,必然是设定的前提条件错了。条件是假的,结果必然假。如果“精算”的前提条件就设定错了,计算过程再准确,最终结果也是错的。“清华方案”引起质疑的原因也在这里。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清华方案”设定的条件。
条件之一: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可能达到80岁。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到2030年还有17年,每3-4年人均预期寿命就要长一岁?人均预期寿命其实越是接近峰值提高越慢。从2011年的统计数据看,80岁是目前发达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美国目前只有78.37岁,韩国只有79.05岁。到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要赶超发达国家,达到80岁,可能吗?估计清华大学那些精算的教授们心中也没有答案,可以他们也说“可能达到80岁”。把“可能”当事实,能靠谱吗?
条件之二: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不能超过15年。“清华方案”暗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不能超过15年。方案中的表述:“根据精算原理,在平均寿命75岁的条件下,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应为60岁,约在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可能达到80岁,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将为65岁。”这就是说,这个“精算原理”首先假设了一个“15年”的年限。这如同假设“80岁”一样,有什么根据,清华大学的教授能说清楚吗?
条件之三:65岁也是企业乐意使用的强壮劳力。“清华方案”显然还暗设了另一个条件,中国人活到65岁还是身强力壮的,完全能够胜任各项工作,而且用人单位也是乐意继续聘用这些人的。可是,这更加不靠谱。目前的情况是,人才市场招工,多是35岁为限,女的到40岁,男的到50岁,就会进入就业困难期,所以才出现“4050”这个特殊的就业人群,需要政府大力推动,甚至由政府买单,拿出钱来安排一些公益性岗位。按照现在的情况,在中国,无论男女,多数就业者的身体不可能保证能够工作到65岁,即使本人身体条件可以,企业也未必愿意。
条件之四:男女在衰老进程和程度上完全一致。“清华方案”一方面说以人均寿命为依据,一方面却提出男女平等的提议,明显自相矛盾。还是国家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38岁,女性为77.37岁,相差5岁(4.99岁)。以寿命为依据,如果男性65岁退休,那么女性则应该是70岁退休。显然,“清华方案”主观臆造过于明显,而且对女性更加不公平。男性延长5岁,女性要延长10岁(女干部)甚至15岁(女职工)?
正因为“清华方案”臆造成份明显,所以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有一项调查显示,95.84%的网友选择了“不乐意”,仅有4.16% 的网友选择“支持”。可见“清华方案”是多么地脱离民意。
第一,精算了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对此,公众不应该怀疑,以清华大学的实力,这个计算绝对不会有错。有报道称,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收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又有报道称,“根据专家预测”,“推迟5年退休能增加3600亿养老金收入”。这个数字太诱人了。应该说,“清华方案”最值得尊敬和信任的,就是社保基金的收入平衡。
第二,精算了官员与教授们的收益。“清华方案”到底会受到哪些人欢迎呢?估计是部分官员和部分教授等所谓社会精英。为何是部分,不是全部?因为官员的正规收入和灰色收入也是因地区、部门、职位而不同的,少数地区的少数官员是乐意延长退休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而收入不高、手中无权的官员也是乐意按时退休的。教授们同样如此,并非人人都是高收入,有的年入百万,有的年入只有几万,高低有别,也不会都愿意延长退休,尤其是对那些没有“科研收入”的教授来说更是如此。其实,这用不着清华大学的教授去“精算”,官员们和少数教授们早就“精算”过了,多少年前,就有官员在“两会”之上提出延长退休的建议。所以公众普遍认为,“清华方案”实际上“官员方案”与“教授方案”,专门为少数官员和教授们捞取好处,可却让绝大多数普遍职工陪榜是乎有些不道德。
第三,精算了官方意图。“清华方案”显然是在证明官方延长退休是必然趋势的正确性,所以忽略了绝大多数职工的意愿与感受,忽略了那些为找不到工作而苦苦寻觅的年青人的意愿和感受,忽略了人均寿命能不能达到80岁和即使能够达到身体能不能胜任工作这个条件,更是忽略了绝大多数普遍女性职工的心理、身体方面的因素。正是提出此方案的目的与动机是与官方互动,所以非常符合官方意图,而却违背公众意图。有的学者也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是一件涉及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慎重考虑。为什么在提交改革方案的专家队伍中,没有一个组合是反对延迟退休的呢?这能称得上充分征求意见吗?建议人社部找一些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专家学者(这样的学者恐怕并不难找),让他们也出改革方案,会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呢?(闲散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