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无法为外人道出的“性隐痛”是再婚老人分手重要影响因
老年人性生活不要过于偏重生理上的满足,应更多地寻求精神上的共鸣。因为性生活包含不少方面,并不一定每次都要伴有性交产生的兴奋,尝试拓宽性爱范围,如拥抱、亲吻、说一点情意绵绵的悄悄话等,都可产生一种温馨感,让双方的心理爱欲得到一定满足。无法为外人道出的“性隐痛”是再婚老人分手重要影响因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裕祥安全网郑重提醒大家要重视这个问题。
夕阳恋情是人生一大幸事.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年再婚夫妻却因种种原因此各奔东西。除了性格不和、子女关系难相处、财产纠纷等。无法为外人道出的性隐痛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老年性生活是青壮年时期性爱生活的继续.只需身体健康。老年人仍具有性兴趣和性功能。倘若再婚老年人可以把生活中的性问题摆上桌面。将性生活看成是增进夫妻感情健康发展的一种方式.相信定能使再婚生活美满、和谐。那么.再婚老年人应该怎样对待性爱呢
消除心理负担。轻装上阵
今年58岁的李女士,本该是开心漫步晚霞了,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三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带走了丈夫。在国外工作的女儿深知,再孝顺的孩子也抵不上一个知冷知热的老伴,所以劝母亲再找一个,并陪她到一家婚介所登记了资料。
经婚介所介绍,李女士认识了一位高级美术教师王教授。王教授68岁,身体硬朗,戴着金丝眼镜,谈吐优雅得体,李女士对他一见倾心。交往了三个月后,俩人领了结婚证。
但是搬到一起后,他们之间渐渐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结婚第一天,一进门,王教授就拉着李女士上床。李女士有一些反感,但心想,毕竟是新婚,忍着没有发作,由着王教授折腾。没想到,王教授宝刀未老,还没等李女士有感觉,他就热情十足地直奔主题,折腾得李女士叫苦不迭。李女士以为王教授是久旱逢甘露,过了这阵子或许就好了。出人意料的是,王教授仍然“性趣”不减,让她难以招架。
一天夜里,李女士唾得正浓,王教授又爬了上去。李女士再也忍不住了,厌恶地把他推到一边,恼火地说:“都快70岁的人了,还老不正经的。”王教授一听,脸上挂不住了,报怨到“你是我妻子,我的要求合情合理,有什么丢人现眼的”两个人闹得非常不愉快,都背对着生闷气,谁也不理谁。
自从“性福”被剥夺后,王教授整天阴沉着脸。李女士心里也很矛盾,当初只想找个老伴互相照顾生活,没想到找了个“老色鬼”。两个人互相指责、报怨,几乎到了要分手的地步。偶然一次机会,李女士向一位医生朋友大倒苦水。朋友听了微微一笑,凑在她耳边点拨了一番,李女士才开了窍。
当天晚上,李女士主动钻进了王教授的被窝,呢喃着问他能多抱她一会儿吗。王教授心领神会,不急不徐,轻轻的摸索着,亲吻着,一段舒缓的性爱插曲过后,俩人达成一致:在不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性生活、保持适度的频率。俩人开始步入幸福的再婚生活。
专家支招: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老年人再婚通常背上“老不正经”、“老来俏”的心理包袱,因而有一些老人虽然渴望性爱,但羞于启耻,总说是“找个伴”,生活上互相照应,置性于“不屑—颂”。
老年人因为性生活不和谐而离婚的数量正呈上升趋势。性科学研究显示,80%以上的老年人依然有性要求,男性睾丸仍具有产生精子和睾丸酮的能力。所以,再婚老年人适当地进行性生活是正常的,无需为此产生顾虑和羞耻感。再婚老人曾因失偶一度中断性生活,加之再婚时双方的一些差别,可能会引起性生活的不和谐,此时,夫妻应该坦诚交流,消除无需要的顾虑,千万不能互相报怨和指责。消除心理负担,轻装上阵,才可能拥有美满和谐的“性福”生活。
相互协调适应,为爱加油
52岁的退休女工黄师傅,因为老公有了外遇而离婚。从痛苦的婚姻走出来后,黄师傅感觉轻松,每个周未去美容院做皮肤护理,还常常跟朋友们跳健美操。因为保养得好,她看上去像40多岁的人。时间长了,黄师傅一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于是有了再婚的打算。经朋友介绍,她认识了从外地退休归来的64岁的工程师刘玉明。刘大爷当过兵,长得五大三粗,显得憨厚朴实,黄师傅满心欢喜。于是,俩人一拍即合,闪电般开始了“试婚”。
试婚的第一天晚上,刘大爷主动要求跟黄师傅一起洗“鸳鸯浴”。脱光衣服,黄师傅看着他强壮的身体,不禁心动神摇。回到床上,他们就像热情的年轻人一般,热烈地亲热起来。在一连串的刺激下,黄师傅的激情被点燃了。可是,刘大爷的“命根子”却不争气,他急得满头大汗,可“命根子”还是处于“罢工”状态。黄师傅认为或许是第一次太紧张了,慢慢会好的。
但是,一个月过去了,情况还是没有改变。黄师傅嘲笑他是“银样锻枪头”。刘大爷原本性格开朗幽默,因这事不行被黄师傅当“笑料”说来说去,产生了自卑情绪,一上床就有恐惧感。黄师傅因为生理得不到满足,动不动就冲刘大爷发火,弄得他疲乏不堪。于是,刘大爷只得以“感情不合”提出分手。
专家支招:由于老年人的体质年龄因素,他们普遍存在性唤起缓慢,男性挺而不坚且易疲软,女性阴道润滑不足而***疼痛等问题,双方应当正确对待。一方出现了性功能障碍,万万不可报怨或行为中表露出不满乃至歧视,这样不仅会加重对方的心理负担,甚至会促使俩人关系的破裂。
性医学专家发现老年人性功能障碍也是可以治疗的,如老年阳痿的治愈率是比较高的。所以一旦出现性功能问题,应诚恳地让对方知道你的性需求和性困惑,积极寻找原因并给予纠正,满意的性生活还会恢复。拓宽性爱范围。事受“性福”
机关退休的赵刚今年70岁,在一次市直工会组织的联欢会上走了“桃花运”,48岁的离异女士孙芳对他一见倾心。朋友们私下里开玩笑,说老赵是“老牛吃嫩草”。子女们也反对,说俩人年龄差距太大了,孙女士准是冲着财产来的。老赵心里也犯起了嘀咕,担忧无法满足孙女士的性需求,到头来人财两空。
孙女士早有思想准备,俩人结婚后,她从不主动提出过性生活。她在生活上迎合老赵的需要,比如他喜欢钓鱼,她就高兴地陪他一起去;他喜欢打球,她即便不打,也是欣然到球场边坐坐,为老赵鼓掌喝彩。孙女士的善解人意,让老赵心里很是感动,对孙女士也体贴,陪她做美容、逛商场,周末俩人还高兴地去跳舞,参加老年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俩人默契度越来越高,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在性问题上,孙女士非常体谅老赵,俩人真诚交流,不断交换意见,彼此吸取对方的长处,建构适合双方要求的新模式。好友偷偷地问老赵跟夫人是否过性生活,老赵笑着说:“这么大年纪了,做那事不行了,但夫妻生活当然还要过,而且很和谐呢。”老友听得一头雾水。老赵说,虽然他跟孙女士***极少,但天天晚上俩人拥抱着聊天,彼此爱抚,夫妻俩都感到非常满足。
如果你对疾病对中老年人性生活有哪些影响 如何应对衰老并不会急剧削弱老年人对性的需求与渴望老年男子中断性生活会影响性功能吗老人规律的性生活可以有效排解腺体分泌液,给前列腺减负年过花甲之后的性生活(一)如何安排老年人晚年的性生活等有关老人性生活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裕祥安全网老人性生活知识安全常识栏目。
❷ 75岁8套房,想找个真爱:420万老年艾滋病患者,后来怎样
变老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你得拼命装得很体面。
05
当老年人被忽视的时候
/也就造成了艾滋病/
当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性需求都被忽略的时候,最后的结局可能就是得艾滋病。
2015年,浙江义乌,一名91岁的老太太崔某,被确诊患上了艾滋病,原因是性行为。
崔某丧偶已经20年,独居在义乌闹市区。
由于一个人住,有时候崔某会收留一些捡破烂的流浪汉,既可以排遣孤独,还可以收取“住宿费”补贴家用。
这些年来,先后有两到三名60多岁的男性,要求和她同床共枕,崔某也稀里糊涂和他们发生了关系。
于是,就这样,她染上了艾滋病。
来源 | 金华新闻网、法制晚报
一提起艾滋病,很多人想到“性”;而一想到“性”,很多人觉得这是年轻人中年人的专利。没多少人,会把老年人和艾滋病联系在一块。
但数据让我们大开眼界,2014 年全球艾滋病患者约为3530 万,其中近420 万是老年患者,主要传播途径就是性行为。
社会越是不正视老年人性需求,老年人越是不被理解,最后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老年人羞于谈性,没人告诉他们相关的性知识,性风险不断上升。
北京50多岁的李大爷,不了解艾滋病的危害,也不知道艾滋病的防护措施。
他以为避孕套的唯一功能,就是避孕。
结果,他就染上了病,和他发生关系的50多名女性中,有十几个已经查出患上了艾滋病。
老年人的亲密需要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这只不过是作为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需求罢了。
不断谴责老年人,结果只会让患艾滋的数量增加,与其这样,还不如正视老年人的需求,给他们应有的保护和宣传。
❸ 杨振宁的作品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6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杨振宁长时期在看来是神秘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工作。在这个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是一个外行很难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正确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
物理学家戴森去年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杨振宁已有华发,可是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他仍穿梭于纽约和远东之间。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学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是设在南朝鲜汉城的一个理论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关于他的生活和时代的一次广泛的谈话中,杨振宁谈到他的物理学生涯,谈到他没有能从事某些领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遗憾。杨振宁也谈到他在中国童年和他长时间为沟通美国和自己的祖国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作的努力。杨振宁谈到他担心中美关系的裂痕会扩大,以及由于新近对台湾出生的物理学家李文和间谍活动嫌疑的调查,将为亚洲和亚裔美国科学家带来的困难。·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自1945年到美国来当研究生以后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他会见了已故的周恩来和中国的其他领导人,帮助开展了两国之间的科学合作。他担心这些合作将面临危险。
那时候,当他从国外旅行回来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人员常常去找他。中央情报局的官员第一次去找杨振宁时杨要让他的秘书记录他们的谈话,以免误解。杨振宁继续保持和中国的密切联系,他说:“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近来没有再来找我的麻烦。”
杨振宁最关心的是科学而不是政治。他谈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一个从中国偏僻地区一个落后的城市来的年轻学生,怎么会有幸参与20世纪一个最主要的思想革命。这场革命是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方法来了解自然的无穷多样性,从混沌的星球爆炸到电子环绕原子核的颤动。
1956年杨振宁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为这个工作,两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从长远来看,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的开拓性的工作却更为重要。那一年,两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工作。他们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以后证明它是以统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关键。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马奇努说:“当它在1954年写成时,争论极大。一些人认为它和物理世界无关。”当时,杨和米尔斯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可是以后证明,这个从微分几何和纤维丛这样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来的数学,正是为描述像磁、电、强核力,也许还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换所。戴森讲道:“我要说,在杨振宁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规范常已经证明这比他和李政道关于宇称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张,两人在1962年分手。杨振宁拒绝谈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的。他说:“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说,这是一个悲剧。”他们两人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讲话了。
杨振宁扎根于数学,但是他指出,自己一生的工作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形而上学的游戏。40年代后期他刚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时曾打算成为实验物理学家。可是他很快就了解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差。实验室的同事们开玩笑道:“哪里出爆,那里就有杨振宁。”
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
对于物理学家最大的挑战,依然是提出一个统一的理论,它既适用于以重力为主的极大王国,又适用于由量子所主宰的极小王国。物理学家在70年代已经在这方面获得进展。他们提出一个称为标准模型的理论。可是标准模型并没有将重力考虑在内。
目前,弦线理论可能可以克服这个缺点。这个理论经过修改后要求十或十一维时——空,而不是我们熟悉的四维时空,即时间这一维加上立体几何的三维。弦线理论提出来已经20多年,它在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很流行。可是杨振宁在晚年时是不同意这个理论的。杨振宁怀疑弦线理论或其派生的理论是否能将所有客观存在的现实都放进一个简洁的包装中。
杨振宁说:“弦线理论并没有得到实验证明。它太不定形,太模糊。”问题部分地在于,为探索弦线的影响,需要极高的能量,更强的粒子加速器。如何写出一个可以工作的理论,并从事十维计算也是一个问题。
杨振宁提出物理学正经历一个过渡期。不断地寻找更快更小的计算机晶片等的应用研究,将会比基础研究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他说:“很清楚,在未来的30到50年中,人们将更注意物理学的应用。其理由并不是因为所有的基本问题都已经解决了,而是因为更深入地探索物质的基本结构变得愈来愈贵。”他又说,2005年国会决定中止建造超导超级对撞机是一个信号,高能物理有充裕的经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超导超级对撞机是要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造的一个基本粒子加速器,它的直径将达54哩。
杨振宁预言,计算机工业的实际需求将会推动界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物理学的发展,他承认许多分析家们早已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就像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物理学的世纪一样。是什么环境使杨振宁能在占支配地位的物理学中起重要作用呢�听他自己说,在他的成功中,运气和抱负同样重要。
杨振宁早年处于一个更像是中世纪的而不是现代的社会。他得益于幸运的家庭环境以及和同事与学者们的联系。这些为他进入更广阔的知识和文化世界的旅程铺平了道路。反过来,他正通过不断努力在亚洲建立一流的研究中心为回报。
杨振宁生长在中国中部一个围有城墙的城市——合肥。当时,这个城市的街道是没有路面的,城门很窄,以致30年代第一部汽车开来时无法通过。大部分居民是文盲。由于闭塞,杨振宁直到6岁才第一次看见香蕉。
杨振宁的祖父亲是当地中学的数学教师。他通过了一次奖学金考试,得以出国,去芝加哥大学读书,回国后在厦门大学教书,以后去了北京清华大学。
杨振宁本人追随他父亲走上了学术道路。他说:“我很幸运,上百万和我同龄的人不是饿死就是面对军阀混战。”他住在北平一个学术性的社区内,沉浸在一个重视研究、重视知识的社区中。他的父亲很快就发现儿子有数学天才,可是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杨振宁说:“父亲的哲学是‘不要着急’。”在谈天时他偶尔会向儿子提出数学难题。可是父亲也认识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杨振宁念完中学初一时,父亲请了一位同事来教他中国古文。经过两个夏天的紧张学习,年轻的杨振宁能背诵孔子的门徒孟子的全部著作。
1937年日本入侵,杨振宁的祖父被迫离开北平,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杨振宁的父亲继续走好运。几十年后年轻的杨振宁也进了这所大学,受教于一些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之中有些以后去了美国,其中包括陈省身。陈省身现在已经从伯克莱加州大学退休,许多人都认为他是现在活着的最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
在昆明时,杨振宁开始提高他的英文。他决定不用字典来念英文小说。他选的第一本小说是斯蒂文森的《金银岛》。这部小说里有和大海有关的俚语,因而很难念。他花了一个星期,念完了这本书,接着念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在熟读这两本书以后,杨振宁说:“以后就容易了。”
杨振宁还有去西方世界的另一原因:他对美国初期的科学家兼政治家富兰克林很崇敬,富兰克林的自传激励了杨振宁。去美国后他取名为富兰克,并将第一个孩子的英文名字取为富兰克林。
1945年杨振宁的父亲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接受了杨振宁的父亲,可是他要拜才华横溢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因此去了芝加哥大学并在以后被称为氢弹之父的泰勒的指导下写了博士论文。论文写好后只有4页。泰勒说服杨振宁,无论如何,一篇博士论文只有4页总是太短了,要他加长。他照办了,加到了23页。在物理学有了卓越的成就以后,他又转向远东。杨振宁将把他的文稿与信件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而不是给石溪纽约州立大学。他是中文大学的访问教授。杨振宁也没有排除他搬回中国的可能性,因为回去后他和与他结缡已50年的妻子杜致礼会得到更好的照顾。�新近,致礼在石溪州立大学的医院动了三次肿瘤手术,结果良好。 杨振宁在长岛还是感到很自在,也不像是要搬到远离他的三位已经成年的孩子身边。他们三位都已得到科学方面的学位。杨振宁说:“他们是美国人。他们接触的中国文化很少。”长子光诺毕业于密西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现在是纽约州西彻斯特县的一位财务顾问。次子光宇是一位化学博士,住在纽约城,为J.P.Marg财务公司分析化学工业。女儿又礼是蒙太拿州列文斯登县的一位医生。
杨振宁在1964年成为美国公民。他说:“我们在美国过得很不错。在这里我们有许多朋友。我们在两个社会中都很自在。”
在石溪为他的退休举行的学术讨论会结束时,杨振宁谈到他在60岁时的一个“伟大和意义深远的发现”:“生命是有限的”。他念了9世纪的一位中国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0世纪初,另一位作家,也是杨振宁父亲的朋友�译者注:朱自清 ,把这两行诗句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在历经一生对自然的神秘的思考以后,杨振宁认为这一改造更精确地描述了他晚年的想法。